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通史 4 隋唐五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经济通史 4 隋唐五代
  • 赵德馨主编;郑学檬等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3178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856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880页
  • 主题词:经济史(地点: 中国) 经济史(地点: 中国 年代: 隋唐时代) 经济史(地点: 中国 年代: 五代十国时期) 经济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通史 4 隋唐五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况1

第一节 疆域与行政区划建制1

一 隋代疆域1

二 唐五代疆域4

三 隋唐五代行政区划建制8

第二节 政治、经济形势波动12

一 隋文帝时期(581-604)12

二 隋炀帝时期(605-618)13

三 唐前期(618-755)17

四 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755-959)22

第三节 生产、生活状况27

一 农具与农业技术27

二 农田水利与垦田29

三 粮食构成30

四 衣料、油料、糖料作物33

五 蔬菜、果品、染料、园艺花卉35

六 牧区畜牧业与农业区民间畜牧业38

七 家禽饲养业41

八 渔猎业42

九 林业45

十 手工业47

第四节 隋唐五代经济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历史地位55

第二章 隋唐五代经济地理(上)59

第一节 人口分布59

一 隋代人口分布59

二 唐代人口分布61

三 五代十国人口分布65

第二节 自然环境变迁66

一 地形概貌及其变迁情况66

二 气候特点及变迁情况69

第三节 交通和馆驿制度71

一 交通状况71

二 运河的开通82

三 馆驿制度86

第一节 城市分布88

一 隋代的城市分布88

第三章 隋唐五代经济地理(下)88

二 唐代的城市分布91

三 五代十国的城市分布104

第二节 主要经济区的概况106

一 关于历史上经济区划分的标准与模式106

二 唐代各主要经济区的概况109

第三节 经济重心的南移124

一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124

二 经济重心南移的若干问题127

三 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诸因素的研究129

四 经济重心南移的负面影响130

五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和标准131

第一节 隋田令关于官、民授田的规定与实施状况135

一 隋田令关于官、民授田的规定135

第四章 土地制度(上)135

二 隋田令的实施状况137

第二节 唐田令关于官、民授田的规定142

第三节 唐代“均田制”下官吏的“授田”与限田149

一 敦煌文书所见唐代官吏的“已受田”情况150

二 传世文献所见唐前期官僚地主占有土地情况153

第四节 寺观与一般民户的“受田”158

一 唐前期寺观地产及其所谓“受田”158

二 一般民户的所谓“受田”166

三 唐代西州所见的官田给百姓制度171

第五节 “均田制”下土地还授的实施状况177

一 传世文献所见情况177

二 敦煌出土文书所见情况182

三 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情况189

第六节 “均田制”下不入户籍的私田的存在194

第七节 隋唐“均田制”的性质、作用与名实俱亡198

一 隋唐“均田制”的性质198

二 “均田制”的历史作用199

三 “均田制”的名实俱亡202

四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既联系又脱节的关系205

第五章 土地制度(下)208

第一节 中晚唐与五代十国的土地政策208

一 放弃抑制兼并政策208

二 鼓励垦荒政策209

三 对逃户田业的政策212

第二节 中唐以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214

一 僧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214

二 对地主地产与农民地产所占比例的粗略估计217

第三节 唐五代文献所见的“庄”、“庄田”、“庄园”、“庄宅”释义225

一 庄园制问题的提出225

二 隋唐五代传世文献所见的“庄”、“庄宅”、“庄田”、“庄园”227

三 敦煌出土文书所见的“庄”、“庄田”、“庄园”235

四 唐五代文献所见的“庄”、“庄田”、“庄园”、“庄宅”不具有封建庄园的最一般特征241

第四节 职分田与公廨田248

一 职分田248

二 公廨田252

第五节 隋与唐前期的屯田254

一 隋朝的屯田254

二 唐令式关于屯田的规定256

三 唐前期屯田的分布258

四 唐前期屯田的管理系统与经营方式262

第六节 唐后期与五代十国的屯田、营田263

一 屯田的分布263

二 屯田的管理系统与经营方式267

三 户部管田务系统的营田271

第六章 隋唐五代赋役制度276

第一节 隋代的赋役制度276

一 租调制与“输庸停防”276

二 “输籍之法”278

三 “大索貌阅”279

四 隋文帝“薄赋于人”的政策280

五 隋朝的“国富”与速亡282

一 租庸调法283

第二节 唐代前期的赋役制度283

二 地税与户税286

三 徭役与资课290

四 附加税292

五 籍帐制度292

六 “乐住之制”与括户政策296

七 唐前期关于赋役征调的“均平”规定299

八 唐太宗、唐玄宗的“轻徭薄赋”政策307

九 “丁口虚挂”与“摊逃”之弊312

第三节 两税法314

一 两税法改革的背景314

二 两税法改革的由来317

三 两税法改革的实施318

四 两税的管理323

五 两税法时期“均平”言论的经济内涵337

第四节 五代十国的赋役制度与户口政策339

一 赋役制度339

二 逃户政策342

第七章 农业(上)345

第一节 农具与农业技术345

一 农具345

二 农书与农业耕作技术360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370

一 水利管理机构370

二 关中水利的恢复与整治372

三 黄河上游、河西、陇右的水利375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利设施378

五 淮南的水利设施382

六 江南水利设施383

七 山南、剑南、岭南的水利设施387

第三节 垦田的增加389

第八章 农业(下)395

第一节 粮食作物395

一 主粮构成395

二 其他粮食作物411

三 对隋唐五代粮食亩产的估计418

第二节 经济作物425

一 麻与棉425

二 油料作物与糖料作物428

三 染料作物430

四 蔬菜431

五 花卉园艺437

第九章 畜牧业441

第一节 农牧区分界线与主要牧区441

一 农牧区分界线441

二 主要牧区445

第二节 官营畜牧业454

一 隋代的官营畜牧业454

二 唐代官营畜牧业的管理体制457

三 唐代官营畜牧业的发展规模465

第三节 农业区的民间畜牧业470

一 民间养马业471

二 牛羊杂畜476

三 家禽饲养业484

第十章 渔猎业487

第一节 渔业资源487

一 海洋渔业资源487

二 黄河流域与黄河以北地域的渔业资源488

三 淮河流域与黄淮间的渔业资源490

四 长江流域与江南的渔业资源491

五 西南地区的渔业资源496

第二节 渔政管理497

一 渔政管理机构497

二 渔政法规498

第三节 捕鱼技术与淡水养鱼500

一 淡水养鱼500

二 捕鱼技术503

一 渔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508

第四节 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与鱼市的大量出现508

二 鱼市513

第三节 狩猎业515

一 狩猎业资源515

二 非生产性狩猎518

三 生产性狩猎519

第一节 林业资源526

一 秦岭以北地区526

第十一章 林业526

二 淮河以北地区528

三 秦岭以南地区530

四 淮河以南地区533

第二节 人工培育林537

一 官府主持的植树造林538

二 民间的植树造林540

三 城市绿化工作545

一 桑、柘、木棉、葛、蕉548

第四节 经济林548

二 茶树554

三 果树557

第五节 林木栽培技术568

一 苗圃育苗与移栽技术568

二 果树嫁接技术569

三 林木的田间管理技术570

四 诊治果木病虫害571

五 人工植杉572

第十二章 手工业(上)574

第一节 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与民间手工业诸形态574

一 官营手工业的机构与管理574

二 民间手工业诸形态578

三 介于官办与民营之间的特殊形态583

第二节 纺织印染业585

一 纺织585

二 印染602

一 海盐605

第三节 制盐业605

二 池盐609

三 井盐613

第四节 茶、糖业618

一 制茶业618

二 制糖业625

第五节 酿酒业628

第十三章 手工业(下)636

第一节 矿冶业636

一 矿藏分布636

二 铁器制造业639

三 铸铜业646

四 金银器制造业650

第二节 陶瓷业652

一 制陶业652

二 制瓷业655

第三节 木器、漆器业661

第四节 造船业664

一 内河船只的制造664

二 海船的制造668

第五节 建筑业670

第六节 造纸业与印刷业676

一 造纸业676

二 印刷业678

一 隋代商业概况682

第一节 隋唐五代商业兴衰概况682

第十四章 隋唐五代的商业与借贷682

二 唐代商业的兴衰686

三 五代十国商业概况693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商人活动696

一 钱权关系——商人与政治696

二 商人的经营活动702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商业组织与商业管理制度724

一 市场管理制度724

二 商业组织与管理制度728

三 边境贸易管理733

四 对外贸易与管理735

五 商税739

第四节 公私借贷747

一 隋唐五代公私借贷的债权人与放贷形式748

二 官私借贷的债务人身份754

三 唐代官私借贷的债务形态757

四 唐代官私借贷债务人的目的760

五 唐代关于公私借贷政策的差异766

第一节 奴婢、部曲等的法律地位771

一 奴婢的法律地位771

第十五章 奴婢、部曲、雇工、佃农774

二 部曲的法律地位775

三 官户、杂户的法律地位778

四 工户、乐户、太常音声人的法律地位780

第二节 奴婢、部曲的来源与唐代的限奴措施783

一 奴婢的来源783

二 部曲的来源792

三 唐代的限奴措施794

第三节 奴婢、部曲、僮仆、家人的占有与使役806

一 政府对奴婢、官户、杂户、工户等的占有与使役807

二 寺观对奴婢、部曲、家人、净人的占有与使役809

三 一般地主、富裕农民对奴婢的占有与使役814

四 大官僚、大富豪家对奴婢的占有与使役818

第四节 雇工822

一 雇工的使役822

二 雇工的身份地位825

三 隋唐五代雇佣劳动的性质、特点830

第五节 佃农832

一 租佃关系的普遍发展832

二 地租形态838

三 佃农的身份地位842

主要参考文献847

后记853

主编后记8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