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2335454.jpg)
- 莫纪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3519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47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宪法逻辑学的方法论1
一、宪法的传统研究方法及其缺陷1
1.宪法传统研究方法的类型及其特征1
2.宪法传统研究方法的逻辑缺陷3
3.东方哲学观在宪法研究中的地位6
二、什么是宪法问题10
1.问题是什么?10
2.悖论是真实的吗?14
3.怎样获得宪法问题?16
三、宪法的元理论研究34
1.元理论的概念与意义34
2.宪法学元研究的状况36
3.宪法元理论研究中的逻辑缺陷51
四、宪法逻辑学是人类理性的最高体现52
1.正当性的逻辑结构与功能53
2.合理性规则的来源58
3.确定性在认识论上的求证方法65
4.判定有效性的标准75
5.宪法逻辑学的协调与发展77
五、以普遍主义为基础构造面向21世纪的宪法学79
1.三个层面的宪法哲学及其特征79
2.宪法实践是推动宪法学发展的基本动力81
3.普遍主义是成熟的宪法哲学的理论前提82
4.面向21世纪中国宪法学的研究目标与任务83
第二章 反抗应然性——一种宪法逻辑学的视野88
一、由“应然性”产生的逻辑困惑90
二、“应然性”的性质93
三、“应然性”的证明路径96
1.“应然性”的本体论证明96
2.“应然性”的认识论证明98
3.“应然性”的价值论证明99
四、“应然”的宪法与宪法的“应然性”103
1.前宪法现象的“应然性”基础104
2.宪法现象的“应然性”基础107
3.宪法逻辑学在分析宪法价值逻辑运动特征中的作用109
第三章 五种关系的递进理论:宪法逻辑学的历史使命113
一、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五种基本关系116
1.五种关系的逻辑递进性117
2.五种关系的相互独立性119
3.五种关系的统一性119
二、宪法关系与五种基本关系的对应性120
三、宪法逻辑学的历史使命121
1.规范与标准的界限123
2.宪法修改的原因123
第四章 超越主体性131
一、意志与利益的一般逻辑特征132
(一)意志特性的逻辑表征137
(二)利益特性的逻辑表征138
(三)意志和利益互动关系的逻辑表征140
二、主体性是意志性与利益性的辩证统一144
三、主体性的宪法基础145
四、超越主体性147
第五章 现代宪法的逻辑起点:对“自由”内涵的重新定位150
一、自由的特性及其意义152
二、自由与逻辑的关系155
三、自由观念对现代宪政的影响159
四、现代宪政的几个价值尺度162
1.人权是一种自由利益162
2.权利与自由的关系166
3.动物和植物的权利问题167
4.利益与自由169
5.自由主义与文化174
6.文化、文明与自由180
第六章 从权利到人权的逻辑演进182
一、人权问题的历史演变185
二、权利生成的逻辑分析194
1.个体需求满足关系195
(1)需求的性质196
(2)生产结果的性质196
(3)生产行为的性质198
2.群体需求满足关系199
(1)个体获取他人劳动成果的方式200
(2)群体需求满足实现的逻辑条件202
(3)群体需求满足实现的现实条件203
三、公共权力和公共规范的逻辑根据204
四、人权理念的逻辑基础206
五、甄别人权与权利内涵的意义208
第七章 论宪法原则211
一、宪法原则概念的法理考察212
二、宪法原则的基本属性214
三、宪法原则概念的表现形式216
四、宪法原则的概念及其功能218
五、宪法原则的逻辑体系221
第八章 制宪权的逻辑力量225
一、宪法制定权概念的起源226
二、主权与宪法制定权229
三、宪法制定权与宪法解释权230
四、宪法制定权与宪法修改权231
五、宪法制定权与缔结条约权232
六、《立法法(草案)》的合宪性研究233
(一)《立法法(草案)》合宪性的分析方法234
(二)《立法法(草案)》中立法权的合宪性分析239
(三)《立法法(草案)》对立法权限划分的合宪性分析242
(四)《立法法(草案)》宪法依据的合宪性分析244
(五)《立法法(草案)》中立法监督权的合宪性研究246
(六)《立法法(草案)》立法技术的合宪性分析253
(七)保证《立法法(草案)》合宪的主要法律路径255
第九章 法律体系构建的非法治化倾向258
一、法律体系的理性特征260
二、《立法法》的极端民主化倾向263
三、宪政及其法治自由理念的基础265
四、公私法理论在构造法律体系中所造成的理论误区269
第十章 宪法权力:法治与人治的分水岭275
一、宪法权力的性质276
二、宪法权力的范围279
三、宪法权力的功能280
四、宪法权力的来源及其效力281
五、紧急权的正当性283
第十一章 宪法权利:一种“法治性”的权利287
一、宪法中的权利与自由之别289
1.权利的通约与通约的权利293
二、权利等价物与公权、私权的性质区分293
2.公权与私权之别297
三、宪法权利的功能299
第十二章 诉权是现代法治社会第一制度性人权301
一、人权的道德应然性与法律应然性302
二、司法权是市民的权力303
三、诉权是现代法治社会中第一制度性的人权304
四、宪法诉讼是人权司法救济的前提305
五、人权国际保护的司法意义309
六、保障人权的司法救济最终性的途径310
第十三章 表达自由:民主合法性的最低保证313
一、表达自由概念的起源及内涵314
二、表达自由的性质320
三、表达自由在保障政治表达中的作用322
四、表达自由的法律界限325
五、表达自由与不受种族歧视326
第十四章 认真地对待宪法程序331
一、“应然”的宪法是一种程序332
二、宪法的“应然性”表现为一种程序334
三、程序危机与价值危机337
四、宪法程序在建立宪法制度中的功能338
第十五章 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340
一、宪法规范的构成要素341
二、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342
三、宪法规范的存在方式345
四、宪法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关系347
第十六章 社会权利主体的逻辑推定:“最终的监督者”351
一、“社会权利”对“自由”价值属性的支配作用353
二、“社会权利”是制约国家权力的价值手段355
三、“公民权利”与“社会权利”的互动关系356
四、“宪法监督”与“宪法制约”的性质分别357
第十七章 宪法责任的逻辑构造361
一、宪法责任的主体363
1.参与“宪法契约”主体的“宪法责任”363
2.作为“授权委托书”主体的“宪法责任”364
二、宪法责任的判定标准364
三、宪法责任的作用366
四、宪法责任的形式368
1.社会监督责任368
2.公民责任370
3.代表责任370
4.宪法职责370
第十八章 国家主权的逻辑状态373
一、“国家主权”的理论由来、特征及其功能374
(一)“国家主权”的理论学说374
1.自然法理论375
2.实证法理论376
4.批判法学派377
3.政策法学派377
(二)国家主权的特征378
1.外部独立378
2.内部自主379
(三)国家主权的功能380
1.主权平等原则380
2.不干涉原则380
(四)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发展381
二、国家主权的道德性与法律性385
三、国家主权是国家利益的所有权389
第十九章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平台395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传统法理及其理论缺陷395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传统法理395
1.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模型395
2.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398
1.缺少逻辑基础402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传统法理的理论缺陷402
2.缺乏宪政理念405
二、确立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分析方法406
(一)“同一性”或“间性”的内涵及其意义406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同一性”或“间性”407
1.国际法与国内法制定主体意志的“同一性”408
2.国际法与国内法制定主体利益的“同一性”410
3.国际法与国内法制定主体的“间性”411
三、法治原则在建立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中的作用412
(一)民族国家在现代国际秩序中的作用412
(二)法治原则下现代国际关系秩序的基本结构414
(三)权力形态的国际化与全球利益一体化415
第二十章 论国际人权公约与国内宪法的关系417
一、国际人权公约的效力419
1.国际人权公约在国际公法领域中的效力419
2.国际人权公约的强制力420
4.怎样处理国际人权公约中不一致的规定421
3.国际人权公约在国内司法程序中的影响421
二、缔约国在国际人权公约下所承担责任的性质422
1.缔约国在国际人权公约下所承担的责任的法律依据422
2.缔约国在国际人权公约下所承担的责任的性质422
3.缔约国退出国际人权公约的权利423
4.基于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缔约国所承担责任的形式的合理性424
5.缔约国在国内立法中对应当遵守的国际人权公约所承担的适当责任425
三、正确理解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425
四、增进实施普遍人权的有效途径427
第二十一章 论对普遍人权的宪法保护429
一、应当建立普遍人权与宪法权利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推定430
二、宪法与国内普通法律在保障国际人权公约中所确认的普遍人权中的逻辑联系433
1.宪法权利不完全是人权意义上的法律权利435
2.宪法权利与两个人权公约中的普遍人权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441
三、我国批准两个人权公约可以选择的应对之策448
第二十二章 宪政是宪法逻辑运动的状态451
一、宪政的概念453
二、宪政的起源454
三、宪政的特征455
四、宪政的目标456
1.宪法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456
2.宪法在组织国家政权方面的作用457
3.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459
4.宪法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方面的作用461
5.宪法在实行法制统一方面的作用461
第二十三章 社会自治与现代宪政463
一、“法治”理论在逻辑上的不周延464
二、“主体自治”是人权理论的基石464
三、“社会自治”是宪政理论的出发点465
四、“社会自治”下的道德与法律的一元化466
五、“社会自治”的正当性基础468
六、“社会自治”的文化基础469
七、“个人自治”和“集体自治”之间关系的理性模式471
第二十四章 “自治”与“法治”472
一、自治的辞源意义473
二、自治理论的起源475
1.民族自决权思想与自治480
2.地方自治思想是现代自治理念的核心482
3.自己决定权扩大了现代自治思想的内涵487
三、宪法逻辑学的自治理念489
四、我国自治制度的法律特征490
1.自治在我国法律中的表现形式490
2.从宪法逻辑学看我国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494
(1)自治权应当是一种法律权利494
(2)自治权的范围由法律加以规定498
(3)自治形式包含了比落实自治权更广的内容500
3.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律特征501
(1)我国村民自治的目的502
(2)村民自治的实质是村自治504
(3)村民自治是法治下的自治506
第二十五章 宪政、普遍主义与民主——第五届世界宪法大会学术研讨会综述510
一、宪法审判的合法性与民主510
二、民主代表制的宪法框架513
三、基本权利的普遍性与文化多元主义515
四、面向变化中的民族国家的宪政518
五、少数人的宪法权利520
六、个人与集体平等权521
七、法治与法治国家523
八、市场经济与宪政524
九、人权的国际法与国内法保护526
十、全球化、私有化与自由主义527
后记529
参考文献533
主要中文参考文献533
主要外文参考文献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