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植物育种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忠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7864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49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575页
- 主题词:植物育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植物育种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植物育种及其特点1
第二节 植物育种的作用2
第三节 植物育种学及其性质10
第四节 植物育种学的发展11
主要参考文献14
第一篇 育种基础19
第二章 植物育种的繁殖基础19
第一节 植物的繁殖方式19
一、无性繁殖19
二、有性繁殖20
三、植物有性繁殖变异27
第二节 不同繁殖方式植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34
一、自花授粉植物34
二、异花授粉植物35
三、常异花授粉植物36
四、无性繁殖植物36
第三节 植物品种的类型及育种特点37
一、纯系品种37
二、杂种品种38
三、群体品种39
四、无性系品种40
主要参考文献41
第三章 植物育种的遗传学基础42
第一节 质量性状遗传43
一、遗传分离和自由组合43
二、基因互作44
三、连锁遗传46
四、重组频率及其测定47
五、遗传作图49
第二节 数量性状遗传55
一、数量遗传性状研究方法56
二、数量遗传性状分析60
第三节 细胞质遗传65
一、细胞质遗传65
二、细胞质基因与细胞核基因的互作65
第四节 群体的遗传平衡66
一、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66
二、遗传平衡定律67
三、复等位基因频率计算68
四、平衡群体的特征68
五、群体遗传平衡的改变69
第五节 性状的遗传结构72
一、从基因到性状72
二、性状的遗传结构73
三、同源多倍体的遗传73
主要参考文献74
第四章 植物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75
第一节 核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75
一、核酸的化学结构75
二、核酸的物理结构76
三、核酸的理化性质77
第二节 基因及其表达78
一、基因的基本结构78
二、中心法则78
三、RNA的生物合成79
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81
第三节 植物基因表达调控84
一、植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84
二、植物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85
三、植物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86
四、植物基因翻译后的蛋白质修饰87
第四节 DNA复制与损伤修复88
一、DNA的复制88
二、DNA损伤与修复92
第五节 植物基因组学93
一、基因组与基因组学93
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94
三、功能基因组学96
四、植物基因组学96
第六节 植物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97
一、常用核酸分析方法97
二、电泳技术98
三、PCR技术99
四、核酸分子杂交102
五、微阵列技术104
六、生物信息学方法105
主要参考文献106
第二篇 创造变异111
第五章 植物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111
第一节 基因突变111
第二节 基因重组113
第三节 基因转移118
一、细胞内基因转移118
二、细胞间基因转移121
主要参考文献126
第六章 植物基因资源发掘128
第一节 植物的驯化128
一、驯化的意义和作用129
二、驯化的方法131
三、植物驯化中心135
第二节 植物的引种135
一、引种的意义135
二、引种的原理139
三、植物引种方法140
第三节 作物的起源141
第四节 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144
一、种质资源的搜集与整理146
二、种质资源的保存148
第五节 种质资源鉴定和有利基因发掘152
一、核心种质152
二、基因库153
三、基因发掘155
四、种质创新156
主要参考文献157
第七章 植物有性杂交160
第一节 杂交的遗传效应160
一、杂交的直接效应(在杂种F1代表现的效应)160
二、杂交的后续效应(在F2代及以后世代表现的效应)160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择和选配162
一、杂交亲本的选择162
二、杂交亲本的选配163
第三节 杂交方式163
一、单交164
二、复交164
第四节 人工杂交技术167
一、开花生物学167
二、杂交技术168
三、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172
第五节 促进遗传重组176
主要参考文献178
第八章 植物体细胞杂交180
第一节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180
一、体细胞杂交的概念180
二、体细胞杂交的意义180
第二节 体细胞杂交的步骤及方法182
一、原生质体的分离与选择183
二、原生质体融合186
三、杂种细胞的筛选188
四、融合体的培养和发育188
五、再生杂种植株的鉴定190
第三节 植物胞质杂种培育191
主要参考文献194
第九章 植物诱发突变195
第一节 诱发突变的意义195
一、增加突变率,扩大变异谱195
二、打破基因连锁,提高重组率196
三、利用诱发突变体分离克隆植物重要性状基因196
四、有利于简化育种程序,加速育种进程196
第二节 常用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196
一、物理诱变剂的种类及特性196
二、辐射诱变的机制198
三、植物辐射敏感性的测定指标200
四、植物对辐射的敏感性200
五、适宜诱变剂量和剂量率的选择202
六、辐射诱变的主要处理方法203
第三节 常用化学诱变剂及处理方法205
一、化学诱变剂的种类、特性和作用机制205
二、化学诱变的处理方法207
三、影响化学诱变效应的因素209
四、化学诱变的特点210
第四节 DNA插入突变210
一、DNA插入突变的种类、特性和作用机制211
二、DNA插入突变产生方法213
三、DNA插入突变的特点216
第五节 诱发突变体的鉴定216
一、诱变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216
二、基于表型的突变体鉴定方法217
三、基于基因型的突变体鉴定方法218
第六节 提高诱变效率的方法223
一、影响诱变成功的因素223
二、诱变材料的选择224
三、诱变处理群体大小225
主要参考文献227
第十章 植物基因工程228
第一节 概述228
一、基因工程的意义228
二、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过程228
三、植物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230
第二节 目的基因的获得和植物基因启动子的分离231
一、植物目的基因的克隆233
二、植物基因启动子的分离240
第三节 植物遗传转化243
一、植物遗传转化系统243
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249
三、植物遗传转化方法253
第四节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和鉴定255
一、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筛选255
二、生物安全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筛选257
三、目的基因分子检测筛选259
四、选择标记基因清除技术261
第五节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表达与遗传262
一、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和拷贝数262
二、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沉默263
三、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265
第六节 植物转基因育种策略266
主要参考文献269
第三篇 鉴定选择273
第十一章 植物育种选择的一般原理273
第一节 选择的作用和意义273
第二节 选择的基本原理274
第三节 选择的基本方法279
主要参考文献283
第十二章 植物形态发育性状的鉴定与选择284
第一节 植物发育性状的鉴定与选择284
一、植物发育特性的调控284
二、植物发育特性的鉴定和选择287
第二节 植物形态性状的鉴定和选择290
一、植物形态性状鉴定选择概述290
二、几个主要形态性状鉴定选择的方法291
第三节 植物繁殖性状的鉴定与选择301
一、植物授粉习性鉴定301
二、植物雄性不育和花粉活力鉴定301
三、植物2n配子的鉴定304
四、植物无融合生殖的鉴定304
五、植物自交不亲和性测定305
主要参考文献306
第十三章 植物产量性状的鉴定和选择308
第一节 植物产量形成分析308
一、生物学家的植物产量形成分析308
二、农学家的植物产量构成分析312
第二节 植物产量及产量性状鉴定选择方法315
一、对产量本身进行选择315
二、根据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综合性状选择(理想株型育种)316
三、根据形态生理指标进行产量间接选择(高光效育种)318
主要参考文献325
第十四章 植物品质性状的鉴定与选择327
第一节 植物产品品质及其类型327
一、品质及其类型327
二、各类植物产品的品质要求328
第二节 植物品质性状的鉴定和选择方法328
一、目测法329
二、品尝法330
三、化学分析330
四、物理分析331
第三节 主要品质性状分析方法333
一、淀粉含量测定333
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334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测定335
四、脂肪含量测定337
五、油菜籽中芥酸含量测定(气相色谱法)337
六、维生素含量测定338
七、微量元素含量测定339
八、高粱单宁含量测定340
九、水稻外观品质鉴定341
十、小麦物理品质鉴定343
十一、玉米籽粒膨化倍数和爆花率测定345
十二、棉花纤维品质测定346
十三、淀粉糊化特性测定(RVA黏度仪法)348
十四、稻米食味品质评定349
主要参考文献350
第十五章 植物生物胁迫抗性的鉴定与选择351
第一节 植物的生物胁迫351
一、植物病原生物及其类型351
二、植物生物胁迫的影响因素353
三、植物遭遇生物胁迫的表现353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的鉴定354
一、植物的抗病性354
二、植物抗病性鉴定方法355
第三节 植物抗虫性的鉴定360
一、植物的抗虫性360
二、植物抗虫性的鉴定方法362
主要参考文献364
第十六章 植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的鉴定与选择366
第一节 植物非生物胁迫的类型366
一、高温胁迫366
二、低温胁迫367
三、干旱胁迫367
四、高盐胁迫367
第二节 植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的鉴定与选择368
一、非生物胁迫敏感性(S)测定368
二、耐热性的鉴定与选择368
三、抗寒性的鉴定与选择371
四、抗旱性的鉴定与选择372
五、耐湿性的鉴定与选择375
六、耐盐性的鉴定与选择375
七、耐铝性的鉴定与选择377
八、抗倒伏性的鉴定与选择377
主要参考文献378
第十七章 植物离体选择和双单倍体育种380
第一节 植物离体选择380
一、植物细胞全能性380
二、植物离体选择380
第二节 双单倍体育种382
一、单倍体植株的来源383
二、单倍体植株鉴定方法390
三、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390
四、双单倍体的作用和意义392
五、双单倍体育种的前提393
第三节 小孢子离体诱变选择393
主要参考文献395
第十八章 植物染色体的鉴定方法396
第一节 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核型分析396
一、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396
二、染色体的长度和数目396
三、染色体核型分析397
第二节 植物染色体的常规制片技术399
一、取材399
二、材料的预处理399
三、材料的固定401
四、材料的解离401
五、染色体的染色401
六、制片402
七、镜检和永久封片403
第三节 植物染色体显带技术403
一、C显带技术404
二、G显带技术406
三、R显带技术407
四、Q显带技术407
五、银染技术407
第四节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408
一、原位杂交的原理和方法409
二、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413
主要参考文献416
第十九章 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419
第一节 DNA分子标记的类型419
一、RFLP标记420
二、RAPD标记420
三、SCAR标记420
四、SSR标记421
五、AFLP标记421
六、CAPS标记421
七、SRAP标记422
八、TRAP标记422
九、SNP标记422
十、InDel标记426
十一、功能标记427
第二节 重要性状基因定位428
一、基因定位的步骤428
二、标记连锁图构建430
三、质量遗传性状基因定位捷径436
四、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作图438
五、关联作图443
第三节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448
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优势448
二、影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因素449
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452
四、MAS应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及其解决办法455
主要参考文献457
第四篇 育种综合463
第二十章 植物育种目标和育种平台463
第一节 植物育种的总体目标463
一、植物育种的总体目标463
二、育种目标的决定主体465
第二节 制订育种目标的依据和原则466
一、制订育种目标的依据466
二、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469
第三节 植物育种平台470
主要参考文献472
第二十一章 植物育种程序473
第一节 纯系品种选育程序473
一、系谱法473
二、混合法476
三、单粒传法477
四、双单倍体育种478
五、回交育种478
第二节 群体品种选育程序483
一、轮回选择483
二、综合品种选育489
第三节 杂种品种选育程序491
一、杂种优势491
二、杂种品种选育的一般程序492
三、杂交授粉控制系统494
第四节 无性系品种选育503
一、芽变选种503
二、实生选种(杂交+无性系选择)504
三、无融合生殖品种选育506
主要参考文献508
第二十二章 植物品种试验和品种审定510
第一节 植物品种试验510
一、品种区域试验510
二、品种生产试验513
三、品种栽培试验513
四、品种真实性、特异性及一致性检测513
五、品种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514
第二节 植物品种审定515
一、植物品种审定的任务和意义515
二、植物品种审定的组织体制516
三、植物品种审定的程序516
主要参考文献518
第二十三章 植物新品种权保护519
第一节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和开展520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520
二、世界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发展520
第二节 受新品种权保护的植物524
第三节 植物新品种授予品种权的条件526
第四节 植物新品种权的授予程序527
一、品种权的申请527
二、品种权申请的受理528
三、品种权的审查批准528
四、收费项目及标准529
第五节 品种权的权限和转让529
第六节 转基因植物的保护530
一、转基因植物的专利保护530
二、转基因植物的技术措施保护531
主要参考文献531
第二十四章 种子生产与质量监控533
第一节 种子生产的意义533
一、种子的含义533
二、种子生产的概念533
三、种子生产的任务534
第二节 种子生产技术体系及其特点534
一、自花授粉植物纯系品种种子生产体系534
二、自花授粉植物多系品种与混合品种种子生产体系535
三、异花授粉植物和常异花授粉植物品种种子生产体系535
四、杂种品种及其亲本种子生产体系535
五、无性繁殖植物品种的繁殖535
第三节 种子生产的相关条件535
一、种子生产相关法规535
二、种子生产的生态条件536
三、种子生产其他条件的改善537
第四节 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止措施537
一、品种混杂退化的表现与原因537
二、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措施540
第五节 原种生产的程序与方法541
一、原种的概念及其标准541
二、原种生产程序与方法541
第六节 种子质量监控546
一、种子质量的概念与标准546
二、种子检验相关文献548
主要参考文献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