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
  • 李小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6138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27页
  • 文件大小:219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经济地理学理论探索3

第1章 西方经济地理学进展3

1.1 地理学家的“多维转向”3

1.2 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6

1.3 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的启示8

参考文献12

第2章 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区域经济思想14

2.1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区域经济学观点14

2.2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区域经济思想演变18

2.3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对现实的解释18

2.4 结论及讨论20

参考文献22

第3章 克鲁格曼与经济地理学24

3.1 克鲁格曼学术生涯简介24

3.2 克鲁格曼对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贡献25

3.3 克鲁格曼创新研究对经济地理学的启迪28

3.4 克鲁格曼获诺贝尔奖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30

3.5 结语32

参考文献32

第4章 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33

4.1 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近斯发展特点33

4.2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背景36

4.3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特点37

4.4 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39

参考文献40

第5章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分41

5.1 研究现状评述41

5.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差异分析的新视角42

5.3 结论及讨论45

参考文献46

第6章 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47

6.1 公司地理研究47

6.2 农户地理研究50

6.3 经济地理学的小尺度研究50

6.4 结论及讨论51

参考文献52

第7章 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构思54

7.1 研究背景与问题54

7.2 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地理学55

7.3 地理背景与经济地理学58

7.4 学科背景与经济地理学60

7.5 中国独特的经济地理学63

参考文献66

第8章 《地理学报》中的经济地理学发展68

8.1 经济地理学论文数量分析69

8.2 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70

8.3 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72

8.4 满足国家需要的研究主题变化75

8.5 经济地理学各学科研究的发展76

8.6 结论及讨论78

参考文献79

第二篇 农户地理研究87

第9章 还原论与农户地理研究87

9.1 还原论与农户概念87

9.2 农户与农区关系的证明88

9.3 农户地理研究的基本框架92

9.4 农户地理主要研究内容93

9.5 结论与讨论96

参考文献97

第10章 欠发达农区发展中的农户行为99

10.1 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99

10.2 区域选择及数据分析100

10.3 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特征102

10.4 农户行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07

10.5 结论及讨论108

参考文献109

第11章 欠发达区农户兼业演变110

11.1 研究问题110

11.2 数据来源及处理111

11.3 农户兼业化演变112

11.4 兼业化对农户经济的贡献113

11.5 进一步讨论114

参考文献116

第12章 农户收入的地理环境影响117

12.1 研究问题118

12.2 数据来源119

12.3 农户收入的差异分析121

12.4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123

12.5 模型分析结果124

12.6 结论与政策建议126

参考文献127

第13章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129

13.1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130

13.2 空间增长与增长因素的贡献度131

13.3 数据调查及数据处理132

13.4 农户农业发展模型133

13.5 农户非农发展模型136

13.6 农户非农报酬率模型138

13.7 结论及讨论140

参考文献141

第14章 农户务工区位选择143

14.1 数据来源与研究区域选择143

1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45

14.3 变量设计与说明146

14.4 模型与讨论147

14.5 结论与政策建议151

参考文献152

第三篇 公司地理研究155

第15章 公司地理的理论问题155

15.1 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与公司地理155

15.2 公司地理的主要特点156

15.3 公司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158

15.4 开展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司地理研究161

参考文献163

第16章 工业区域变化的综合研究164

16.1 研究方法讨论164

16.2 澳大利亚制造业结构变化分析165

16.3 制造业区域变化分析168

16.4 结论与讨论171

参考文献172

第17章 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74

17.1 跨国公司与区域发展研究的理论背景174

17.2 跨国投资公司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78

17.3 结论与讨论183

参考文献183

第18章 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187

18.1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187

18.2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189

18.3 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分析199

18.4 结论与讨论203

参考文献204

第19章 跨国公司投资的地方根植性207

19.1 研究背景207

19.2 案例区和跨国公司访谈209

19.3 企业管理的本地化程度210

19.4 产品生产的本地化程度211

19.5 技术转让中本地参与程度213

19.6 企业案例分析214

19.7 结论与讨论217

参考文献218

第20章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220

20.1 研究背景220

20.2 影响讨价还价关系因素221

20.3 讨价还价度量222

20.4 上海讨价还价力量的来源223

20.5 跨国公司的上海直接投资增长224

20.6 上海与跨国公司的讨价还价分析227

20.7 结论与讨论234

参考文献236

第21章 大公司空间扩张区位变化239

21.1 公司空间扩张规律239

21.2 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区位扩张规律240

21.3 进一步讨论243

参考文献243

第22章 企业联系与跨国公司的区域影响245

22.1 跨国公司的影响和企业联系246

22.2 公司选择和访谈246

22.3 上海大众247

22.4 上海贝尔253

22.5 结论与讨论256

参考文献257

第23章 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快速扩张区位选择260

23.1 研究问题260

23.2 理论基础261

23.3 富士康概况263

23.4 空间扩张特征264

23.5 空间扩张影响因素分析266

23.6 结论与讨论270

参考文献270

第24章 香港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272

24.1 文献评述、研究方法与数据272

24.2 香港在大陆投资空间变化的统计分析273

24.3 香港在大陆投资区位变化的企业分析275

24.4 香港公司对大陆投资的空间行为分析276

24.5 香港公司对投资环境的感知分析278

24.6 创造吸引港资环境建议280

参考文献281

第25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影响282

25.1 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简评282

25.2 研究思路及数据283

25.3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变化284

25.4 外商投资与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286

25.5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企业分析287

25.6 结论与讨论290

参考文献291

第26章 大型国有企业空间网络变化293

26.1 研究背景293

26.2 国有企业空间网络294

26.3 管理网络296

26.4 供应商网络297

26.5 销售网络300

26.6 技术网络302

26.7 结论与讨论303

参考文献304

第27章 中部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307

27.1 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307

27.2 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案例分析309

27.3 结论与讨论318

参考文献318

第28章 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化319

28.1 理论思路及企业选择319

28.2 产业联系类型320

28.3 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322

28.4 典型案例分析323

28.5 区域模式324

28.6 结语326

参考文献326

第29章 金融地理学理论探索327

29.1 金融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327

29.2 金融地理学主要理论问题331

29.3 中国金融地理研究333

参考文献335

第30章 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337

30.1 研究背景337

30.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339

30.3 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340

30.4 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的宏观影响因素345

30.5 银行区位选择的微观因素347

30.6 结论与讨论349

参考文献350

第四篇 经济地理学的小尺度研究353

第31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353

31.1 尺度的概念353

31.2 尺度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354

31.3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变化357

31.4 经济地理学中的微观研究358

参考文献359

第32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361

32.1 理论背景及数据分析361

32.2 1998年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362

32.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变化特点365

32.4 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类型简析367

32.5 结论与讨论369

参考文献370

第33章 20世纪90年代河南经济空间结构变化及其效应371

33.1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371

33.2 河南省经济空间集聚格局及其经济效应372

33.3 结语378

参考文献378

第34章 农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乡镇尺度分析380

34.1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一般性分析380

34.2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382

34.3 农区经济发展空间差异382

34.4 指标分析与模型建立384

34.5 模型分析结果385

34.6 结论与讨论388

参考文献389

第35章 中部平原村农业生产区位390

35.1 文献评述与理论分析390

35.2 研究村庄选择与数据获取392

35.3 农户农业区位的选择393

35.4 影响农户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98

35.5 结论与讨论399

参考文献400

第36章 欠发达区专业村空间分析402

36.1 理论基础402

36.2 专业村与环境关系的数理分析404

36.3 数据讨论406

36.4 专业村与环境关系的经验分析409

36.5 专业村类型与环境关系模拟411

36.6 结论与讨论413

参考文献415

第37章 山区农田系统投入产出分析416

37.1 分析模型416

37.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417

37.3 地形对农田投入产出的影响420

37.4 结论与讨论424

参考文献425

第38章 中尺度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评估426

38.1 研究思路与方法426

38.2 研究区概况428

38.3 数据来源与数据库开发429

38.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1996~1999年430

38.5 结果讨论432

38.6 结论与讨论434

参考文献435

第五篇 区域研究439

第39章 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地理研究439

39.1 区域发展中的不公平439

39.2 城市内部的不公平440

39.3 农民与农区问题441

39.4 特殊社会问题的地理研究442

39.5 结语443

参考文献443

第40章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分析444

40.1 指标及数据来源444

40.2 中部地区经济与福利水平空间差异446

40.3 经济与福利水平之间关系分析449

40.4 结论与讨论451

参考文献451

第41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区域关怀453

41.1 区域经济研究的“重富”传统454

41.2 区域关怀研究的内容456

41.3 区域关怀研究中的思维转换458

41.4 结语459

参考文献460

第42章 增长极理论分析及选择研究461

42.1 增长极理论及实践461

42.2 增长极选择的指标与方法463

42.3 增长极选择案例467

42.4 结论与讨论469

参考文献470

第43章 黄河沿岸人地关系与发展471

43.1 黄河文明起源与扩散471

43.2 历史经济发展与黄河473

43.3 黄河沿岸现代发展474

43.4 结论与讨论476

参考文献477

第44章 农区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479

44.1 农区地理学发展特点479

44.2 农区范围界定480

44.3 农区地理学的新近研究方向481

44.4 中国农区地理学的研究思考484

参考文献486

第45章 新型城镇化概念分析488

45.1 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过去城镇化的反思488

45.2 新型城镇化是对发达国家“城市问题”的规避489

45.3 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理想城镇化模式的新构思490

第46章 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492

46.1 新型城镇化本质是城乡协调493

46.2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内部协调493

46.3 新型城镇化机制强调市场协调494

46.4 新型城镇化实施强调上下协调495

46.5 结论与讨论498

参考文献499

第47章 新农村建设中新村镇规模探讨501

47.1 建设新型村镇的意义502

47.2 研究区概况502

47.3 数据标准与方法504

47.4 不同人口规模下新型村镇的指标对比504

47.5 结论与讨论507

参考文献508

第48章 近百年农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510

48.1 文献评述510

48.2 研究区及数据处理511

48.3 聚落规模变化513

48.4 聚落的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分析518

48.5 结论与讨论524

参考文献5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