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宗桂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04209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文化和传统文化5
一、文化概念的诸种界说5
二、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1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15
一、中国文化的孕育期15
二、中国文化的雏形期20
三、中国文化的定型期24
四、中国文化的强化期29
五、中国文化的转型期31
第三节 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32
第二章 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35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产生37
一、从万物有灵到多神崇拜38
二、从动物崇拜到图腾崇拜40
三、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42
第二节 氏族制的脐带与文明的门槛43
一、祖先崇拜与血缘心理43
二、农业社会与宗法制度45
第三节 “人惟求旧,器惟求新”48
一、从家族到国家的维新路径49
二、“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伦理框架50
一、封建社会有机体的诸种再生产52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52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52
二、地主经济与小农经济的互为盈缩55
三、农本商末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60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63
一、家国同构63
二、官僚政治66
三、君权至上70
中篇77
第四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77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77
一、泛爱众而亲仁78
二、以德王天下83
三、隆礼重法88
第二节 汉代儒家神学化的天人观念94
一、天人感应与王权神授94
二、三纲五常与正谊明道97
三、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101
第三节 宋代儒家哲理化的理欲之论105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106
二、“存天理,去人欲”107
三、“理一分殊”112
第四节 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价值追求115
一、发展历程116
二、思想特征120
第五节 儒家人生哲学模式122
一、儒家理想人格123
二、三纲八目与大同世界126
三、内圣与外王129
四、正己正人与成己成物130
五、穷独与达兼132
第五章 心不逐于物的道家134
第一节 先秦道家从无为到逍遥的演变134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135
二、逍遥于“无何有之乡”的庄子140
一、秦汉新道家的形成和衰落145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前期封建社会的演变及其作用145
二、玄学的兴起和演变148
三、隋唐道家思想的流播154
第三节 道家思想在后期封建社会的流变156
一、道家思想在宋代的兴盛与儒道融合156
二、道家思想在元代的兴衰158
第四节 道家人生哲学模式160
一、道家理想人格160
二、不以物累形与返朴归真162
三、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163
四、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164
第五节 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166
一、阳刚与阴柔167
二、进取与退守168
三、庙堂与山林170
四、群体与个体172
五、恒常与变动174
六、肯定与否定175
第六章 墨家思想的兴衰178
第一节 民之“三患”与“兼以易别”178
一、忧民之“三患”的同情心178
二、“兼以易别”的仁爱精神180
第二节 利即是义与忠孝惠慈182
一、利即是义的功利原则182
二、忠孝惠慈的伦理规范183
第三节 尚贤与尚同184
一、人格平等的尚贤心理184
二、天下一家的尚同精神186
第四节 墨家人生哲学模式187
一、墨家理想人格187
二、讲求实惠的功利主义189
三、爱心充溢的群体意识190
四、平均平等的文化心态191
第五节 墨家的悲剧:由显学而绝学192
一、天下尚同于天子:对平等思想的内在否定193
二、“和”胜于“同”:墨衰儒盛的内在原因194
第一节 法、术、势的产生与合一197
一、法、术、势的旨趣197
第七章 法家思想的浮沉197
二、韩非对法、术、势的综合200
第二节 “争于气力”与“计算之心”202
一、由道德而“气力”的三世演化说202
二、“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人际关系论203
第三节 “圣人执要”与君主专制205
一、帝王之具:“圣人执要”205
二、法家思想与专制集权206
第四节 法家人生哲学模式208
一、法家理想人格208
二、“法不阿贵”的平等观209
三、靠“气力”立于世的独立精神211
第五节 秦的统一和法家思想的由显转隐213
一、法家思想和秦朝兴亡213
二、德主刑辅:儒法地位的模式化214
第八章 佛教的流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17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思想217
一、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217
二、四谛说219
三、缘起和轮回220
四、无常、无我和涅槃223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225
一、佛学发展三阶段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关系225
二、中国佛教——禅宗231
一、佛家理想人格237
第三节 佛家人生哲学模式237
二、心如古井238
三、随缘而安239
四、与世无争241
下篇245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核心245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245
一、文化结构论245
二、中国传统文化结构诸说247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249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25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和影响251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256
三、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63
第十章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266
第一节 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266
一、传统理想人格266
二、传统价值取向271
第二节 传统社会心理276
一、求善与名声276
二、群体与关系279
三、义利与德才282
第三节 需要层次论与“早熟”型文化286
第一节 传统思维方式诸说291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291
第二节 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295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296
二、道德判断与价值判断297
第三节 整体直观299
一、直观与经验299
二、体悟与直觉301
第四节 类比外推303
一、类同与类比303
二、经验与推导306
第五节 比喻和象征308
一、比喻出韵致309
二、象征见意境312
第六节 对形而上的向往316
第十二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319
第一节 文化类型说319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类型322
一、中国文化类型诸说322
二、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326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331
一、中国文化特点诸说331
二、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的文化特点336
第十三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349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349
第二节 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351
一、自强不息352
二、正道直行353
三、贵和持中355
四、民为邦本357
五、平均平等360
六、求是务实363
七、豁达乐观364
八、以道制欲366
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369
第一节 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369
一、孔子的从道思想370
二、从道精神的历史表现373
三、传统从道精神的现代审视375
第二节 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379
一、以和为贵379
二、以中为尚382
第三节 “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384
一、由“文化”而“中国”384
二、包容意识386
第四节 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388
一、尊重传统而开新388
二、崇尚守成而拓展391
第五节 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393
第六节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功能396
后记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