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罪数形态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罪数形态论
  • 吴振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7800862402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3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罪数形态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总论篇1

第一章罪数的概说1

第一节罪数的意义1

一、罪数的概念1

二、罪数的本质3

第二节罪数的沿革5

一、外国刑事法律文化中的罪数6

二、我国刑事法律文化中的罪数8

三、罪数演变历程的启迪10

第二章罪数的判断12

第一节罪数的标准12

一、客观主义标准说之偏颇12

二、主观主义标准说之弊端13

三、构成要件标准说之欠缺15

四、折衷主义标准说之不足16

五、犯罪构成标准说之论证16

第二节罪数的要素19

一、“一个行为”探究19

二、“一个结果”辨议25

三、“一个罪名”试析29

第三章罪数的类型35

第一节一罪类型概念取舍析35

一、关于“单纯的一罪”35

二、关于“包括的一罪”37

三、关于“特种的一罪”38

四、关于“实质的一罪”38

一、四分法的优劣39

第二节一罪类型分类法利弊析39

五、关于“处断的一罪”39

二、三分法的利弊40

三、二分法的短长42

第三节 一罪类型分类法之我见43

一、“三·三分类法”的论证44

二、“三·三分类法”的特点46

第四节一罪的类型47

一、单纯的一罪与实质的一罪47

二、法定的一罪与处断的一罪48

第五节数罪的类型49

一、“实质数罪与想像数罪”之粗见49

二、同种数罪与异种数罪50

三、并罚数罪与非并罚数罪52

第一节想像竞合犯的意义54

一、想像竞合犯的概念54

第四章想像竞合犯54

各论篇·实质的一罪54

二、想像竞合犯的特征55

第二节想像竞合犯的本质56

一、三种学说览要56

二、三种学说略析59

三、一罪本质探论60

第三节想像竞合犯的类型62

一、同种类想像竞合犯之商榷62

二、想像竞合犯之基本类型65

第三节想像竞合犯的处罚66

一、想像竞合犯处罚的比较研究66

二、想像竞合犯处罚的若干问题72

一、结果加重犯的概念80

第一节结果加重犯的意义80

第五章结果加重犯80

二、结果加重犯与情节加重犯82

第二节结果加重犯的罪过形式83

一、双重罪过否定说驳议84

二、基本犯罪的罪过形式85

三、加重结果的罪过形式88

第三节结果加重犯的类型95

一、故意犯罪的结果加重犯与过失犯罪的结果加重犯97

二、单一行为的结果加重犯与复合行为的结果加重犯98

三、同一侵害的结果加重犯与双重侵害的结果加重犯99

四、犯罪既遂的结果加重犯与犯罪未遂的结果加重犯100

五、预期结果的结果加重犯与不期结果的结果加重犯100

一、有“致人重伤、死亡”规定的101

第四节我国刑法中的结果加重犯101

二、有“造成严重后果”规定的106

三、有“引起被伤害人重伤、死亡”规定的108

四、有“致使国家或公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规定的108

五、有“致使战斗、战役遭受重大损失”规定的109

第五节结果加重犯有无未遂110

一、理论纷争概貌110

二、三种情况辨析113

三、重合交叉图览116

第六节结果加重犯与想像竞合犯118

一、二者易于混淆的原因118

二、二者的联系与区别120

第六章继续犯124

第一节继续犯的概念124

一、诸种表述比较124

二、诸种表述探析126

第二节继续犯的特征128

一、必须是一个犯罪行为128

二、必须是犯罪行为继续129

三、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的同时继续129

四、必须是继续一定的时间130

五、必须是持续地侵害同一对象131

第三节继续犯与其他罪数形态132

一、继续犯与状态犯132

二、继续犯与即成犯133

第四节研究继续犯的意义134

一、区分罪数上的意义135

二、解决溯及力上的意义135

三、确定诉讼管辖上的意义135

一、犯罪既遂之后还是犯罪实行之后136

第五节几个应注意的问题136

四、计算追诉时效上的意义136

二、不法状态是不是犯罪的结果状态138

三、犯罪行为继续状态是否须不间断139

四、重婚罪的罪数形态不应一概而论140

第七章接续犯145

第一节接续犯的概念145

一、诸种主张比较145

二、诸种主张评析146

第二节接续犯的特征147

一、犯罪行为的合成性147

二、数个举动的密接性148

三、举动性质的同一性149

四、侵害权益的一致性149

一、接续犯与徐行犯150

第三节接续犯与其他罪数形态150

二、接续犯与继续犯151

第八章法规竞合153

第一节法规竞合概说153

一、法规竞合的概念153

二、法规竞合的特征154

三、法规竞合的归属159

四、法规竞合的本质162

第二节法规竞合的表现形态164

一、从法条关系观察的形态164

二、从犯罪构成观察的形态166

三、从竞合形式观察的形态168

四、从犯罪类别观察的形态168

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169

第三节法规竞合的适用原则169

二、全部法优于部分法原则170

三、重法优于轻法原则(补充)171

第四节法规竞合与其他罪数形态172

一、法规竞合与想像竞合犯172

二、法规竞合与结果加重犯174

各论篇·法定的一罪176

第九章结合犯176

第一节结合犯的概念176

一、结合犯概念简释176

二、中外几种不同的表述177

第二节结合犯的特征178

一、原罪特征179

二、新罪特征181

三、合成特征182

第三节结合犯的表现形式183

一、几种主张的比较183

二、基于新罪的派生形式185

三、基于原罪的派生形式187

第四节我国刑法中存不存在结合犯188

一、刑法第191条第2款论析188

二、刑法第150条第2款探析193

三、其他有关条款略析195

第五节结合犯未遂196

一、结合犯未遂之学说196

二、结合犯未遂之我见199

第六节结合犯与结果加重犯199

一、二者的联系性200

二、二者的分界点201

第七节二点立法建议203

一、应增设结合犯条文203

二、结合犯罚则应合理204

第十章惯犯206

第一节惯犯概说206

一、外国惯犯立法比较206

二、集合犯理论之种种208

第二节惯犯的概念及种类210

一、惯犯的概念210

二、惯犯的种类212

第三节惯犯的构成214

一、惯犯的特征214

二、惯犯与累犯216

一、概念表述历程纵览220

第一节连续犯的概念220

各论篇·处断的一罪220

第十一章连续犯220

二、连续犯的应有定义222

第二节连续犯主观要件223

一、连续犯主观要件的若干说法223

二、连续犯主观要件的应有内涵227

三、过失犯罪有无连续犯232

第三节连续犯的行为特征233

一、连续犯数行为的独立性233

二、连续犯数行为的连续性236

第四节连续犯的同一罪名240

一、几种学说的比较研究240

二、“同一基本构成说”初探246

一、连续犯处罚的基本原则249

第五节连续犯的处罚249

二、连续犯的既遂未遂252

三、连犯的自首253

四、连续犯的起诉与审判253

五、连续犯的溯及力255

六、连续犯的追诉时效255

第六节连续犯的存废256

一、连续犯规定之概览256

二、连续犯存废之理由257

三、连续犯存废之管见258

第七节连续犯与其他罪数形态260

一、连续犯与接续犯260

二、连续犯与继续犯263

三、连续犯与惯犯264

四、连续犯与同种数罪267

五、连续犯与想像竞合犯268

第十二章牵连犯272

第一节牵连犯概说272

一、牵连犯的概念272

二、牵连犯的结构274

三、牵连犯的特征276

第二节牵连犯的牵连关系277

一、三种学说之比较277

二、三种学说之评析279

三、牵连关系之我见281

第三节牵连犯的处罚284

一、牵连犯处罚的基本原则285

二、牵连犯处罚的特殊规定286

一、牵连犯与想像竞合犯287

第四节牵连犯与其他罪数形态287

二、牵连犯与结果加重犯289

三、牵连犯与结合犯291

四、牵连犯与连续犯292

第十三章吸收犯295

第一节吸收犯概说295

一、吸收犯的概念295

二、吸收犯的特征298

第二节吸收犯的存废302

一、“存、留两说”鸟瞰302

二、“取消说”之商榷303

三、“保留说”之辨析307

四、吸收犯之界定309

跋…………………………………………… … …… …………………………马克昌跋……………………………………………………………………何鹏后记320

主要参考文献3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