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1世纪初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1世纪初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 张曾芳,张明之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7779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5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1世纪初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张卓元1

第一章 国有企业功能认识——西方国有企业与我国国有企业2

第一节 西方国有企业及其作用2

一 西方国有企业的产生与发展2

1 西方国有企业的类别2

2 西方国有企业的发展3

3 西方国有企业发展的因素6

二 西方国有企业的规模8

三 西方国有企业的特点10

1 发展不平衡10

3 国有化与非国有化交互出现11

2 与经济计划密切相关11

四 西方国有企业的作用12

1 政府实施宏观调节的重要载体12

2 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12

3 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经济增长13

4 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14

5 促进了经济国际化和一体化14

6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15

第二节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及其功能16

一 传统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16

二 传统国有企业的特殊功能19

1 传统国有企业特征之一:生产机构19

2 传统国有企业特征之二:行政机构20

3 传统国有企业特征之三:社区机构21

一 国有企业的定义22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重新定位22

二 国有企业的性质24

1 国有企业的社会公有属性24

2 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25

3 国有企业是社会公有属性与企业属性的耦合25

三 国有企业的基本功能27

1 国有企业的经济功能27

2 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28

3 国有企业的政治功能29

四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依据29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观点32

1 社会主义是单一的全社会的所有制32

第二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认识——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到国有企业32

第一节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的设想32

2 全社会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33

3 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自觉的调节33

4 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34

5 劳动产品归社会所有34

二 列宁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发展35

三 斯大林有关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观点36

第二节 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全民所有制37

一 改革必然涉及所有制37

2 关于所有制的手段性39

二 所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39

1 关于所有制的目的性39

三 全民所有制必须改革40

第三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阶段性推进43

一 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阶段性演进43

1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8-1983)43

2 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1988)44

3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1991)46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47

二 市场取向改革的推进因素49

1 真理标准的讨论,奠定了市场取向改革目标的思想基础49

2 改革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市场取向改革的理论前提50

3 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开创了改革全面推进的新局面53

三 市场经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沃土54

第四节 我国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确立56

一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56

二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57

三 鼓励发展集体经济59

1 重新认识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59

2 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59

四 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60

2 集体所有62

3 个人所有62

1 国有所有62

五 我国多种所有制并存结构62

4 私人资本所有63

5 国外或境外资本所有63

6 混合所有63

第三章 转轨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65

第一节 转轨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的特殊背景65

一 我国正处于“转轨体制”中65

1 “转轨体制”的概念界定和特性65

2 “转轨体制”的阶段性67

二 “转轨体制”的模式比较67

1 “激进式”转轨模式67

2 “渐进式”转轨模式70

3 两种转轨模式比较73

三 我国“转轨体制”中渐进改革的必然性80

1 我国“转轨体制”的社会经济条件80

2 我国“转轨体制”渐进改革的必然性82

四 我国“转轨体制”中的战略构思83

第二节 顺利完成体制转轨的战略举措85

一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市场经济进程85

二 渐进转换,梯度推进87

三 政治体制改革要协调89

四 关键是不断解放思想91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93

一 特殊宏观背景与改革的阶段性93

二 体制转轨成本与改革的阶段性94

四 理论探索与改革的阶段性96

三 经济管理体制与改革的阶段性96

五 发展的不平衡与改革的阶段性97

六 国有企业改革阶段性推进的经验98

第四章 由表及里的改革探索——从放权让利到产权改革101

第一节 产权理论与企业改革101

一 产权理论的发展与演变101

1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101

2 西方学者的产权理论104

3 东欧经济学界对产权问题的探索109

4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学者产权理论的比较111

5 我国学者有关产权的理论113

1 传统产权制度的形成115

二 我国传统的产权制度及其缺陷115

2 传统产权制度的特点116

3 传统产权制度的缺陷116

第二节 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118

一 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118

二 改革传统产权制度的思路119

1 确立国家法人的法律地位119

2 规范企业法人所有权119

3 保障出资人所有权120

4 注重知识产权120

5 确认劳动产权121

一 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122

第三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阶段性推进122

6 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122

二 国有企业改革第一阶段:放权让利(1979-1986)124

1 以利润分成为主的放权让利改革124

2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改贷”128

3 两步利改税132

三 国有企业改革第二阶段:转换经营机制(1987-1994)134

1 问题的提出134

2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35

四 国有企业改革第三阶段: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1994-)138

1 企业的性质142

一 企业的性质与企业制度142

第一节 改革方向——制度创新142

第五章 国有企业改革实践轨迹——现代企业制度的起步与深入142

2 企业制度类型145

二 产权是企业制度的核心150

1 产权的功能150

2 企业制度变迁进程中的产权关系152

三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特征154

1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154

2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缺陷156

四 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结构分析158

1 股东产权和企业法人产权158

2 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159

五 实现两权分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160

六 构建现代企业的三大机制162

七 由“外赋权力”到“内生权力”164

第二节 改革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65

一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165

二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169

1 企业权利的委托——代理制度169

2 企业出资者的有限责任制度170

3 企业法人财产制度170

4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171

5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172

三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172

1 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基本框架174

四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174

2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内容176

3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分类177

4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原则179

第三节 改革思路和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180

一 改革思路180

1 整体推进,分类规划180

2 一体两翼,重点突破181

3 抓住龙头,理顺基础181

二 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182

一 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187

1 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本质187

第六章 国有企业体制转轨——国有企业多种经营形式187

第一节 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87

2 所有制实现的组织形式189

二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190

三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93

四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支配力195

1 全面认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195

2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分类198

3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199

第二节 国有制与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201

一 国有独资企业201

二 股份制企业203

三 股份合作制205

五 集体所有制207

四 社区所有制207

六 社会基金所有制209

七 混合所有制210

八 承包经营责任制211

九 资产经营责任制211

十 租赁制212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与投资主体多元化213

一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中投资主体状况213

1 企业投资主体分布213

2 上市公司股权分布214

二 国有企业股权单一化的缺陷215

三 股权多元化的障碍217

1 实行国有资产的分级所有218

四 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途径218

2 促进法人之间相互持股219

3 推行企业债权转股权219

4 完善资本市场,促进国有资产流动219

5 引入民营股东、银行股东和各类基金股东220

6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股权激励和职工持股221

第七章 转轨体制中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产业机构优化与国有企业改革互动223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223

一 产业结构演进的两种基本类型223

1 两种基本类型的产生223

2 两种演进类型的基本特征224

3 两种演进类型的关系227

4 两种演进类型的地位转换228

二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229

1 战略性调整与资产重组的关系229

2 发达国家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特征230

第二节 国有资产状况与国有资产重组的积极作用231

一 国有资产布局与国有企业资产状况231

1 我国国有资本状况231

2 国有资产布局的主要问题233

二 推进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必要性234

三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236

1 有利于增强国有资本控制力236

3 有利于促进国有资本结构优化237

2 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集中度237

四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认识误区239

1 所谓“实行私有化”239

2 所谓“把国有资产全卖光”239

3 所谓“国退民进”239

4 关于国有股权多多益善240

5 关于企业投资领域多元化240

6 关于单纯追求资本经营241

第三节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实施方略241

一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思路241

1 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相结合241

2 与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相结合243

3 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244

4 与企业产权结构转变相结合245

5 行政划拨和市场交易两种力量相结合246

二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原则247

三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主要内容251

1 调整与重组的目标251

2 调整与重组的主要内容251

四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进入退出机制254

第八章 国有经济改革的宏观环境创造——宏观经济体制的转换261

第一节 宏观经济配套改革的进程261

一 宏观经济五大改革261

1 财税体制改革261

2 金融体制改革263

3 外汇体制改革266

4 外贸体制改革269

5 计划投资体制改革271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276

一 社会保障的特征和功能276

二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278

1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78

2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保障的废弛279

3 社会保障工作的恢复和重建279

4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279

5 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困境282

1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的需要283

三 转轨时期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迫切性283

2 实现企业独立法人地位的需要284

3 实现企业公平竞争的需要284

4 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的需要285

四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借鉴286

1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286

2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287

3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的启示290

五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295

1 基本目标295

2 基本原则296

3 基本思路297

一 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303

第三节 推进企业改革必需的有关条件303

二 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306

1 资本市场有利于构建法人治理结构306

2 资本市场有利于优化企业股权结构307

3 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重组308

4 加快风险资本投资体制建设313

三 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316

1 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法律保障316

2 知识创新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317

3 知识产权贸易与国际贸易竞争319

1 美国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322

一 政府规制型:美国模式322

第一节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企业关系模式比较322

第九章 政企关系转变——政企分开与政府职能转换322

2 美国模式的评析323

二 政府引导型:欧洲模式324

1 欧洲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324

2 欧洲模式评析325

三 政府主导型:东亚模式325

1 东亚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325

2 东亚模式评析326

四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326

五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327

一 转型期政府行为的失范330

1 转型期我国政府行为尚未规范330

第二节 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与企业330

2 政府干预行为失范的原因333

二 传统政企关系的形成335

三 确立政府与企业的恰当关系338

1 过渡体制中政企关系辨析338

2 构建政企新型关系的思路341

第三节 政府经济职能的三个阶段344

一 政府职能的一般定位344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结构345

三 转轨体制中政府经济职能的结构347

四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结构349

五 体制转轨时期政府的特殊职能350

第四节 政府职能转换的基本内容352

一 政府职能转换的要点352

二 构建宏观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354

1 构建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框架354

2 建立经济杠杆系统,保证宏观调控的高效性356

3 建立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357

4 健全法律法规系统,增强宏观调控的规范性358

5 改变政府权力作用方式,提高中央政府权威360

第五节 国有企业改革与依法行政361

一 确立效率导向的行政改革目标361

二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363

三 国有企业改革要求依法行政364

四 依法行政的成就与展望366

第十章 企业家队伍培养——高素质企业家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367

第一节 企业家与企业家作用367

一 企业家与企业家素质367

二 企业家概念的演变372

三 企业家举足轻重的作用373

1 是推动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动力373

2 是企业发展的灵魂373

四 企业家与创新374

第二节 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培育376

一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变迁376

1 工厂管理委员会376

3 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377

2 厂长负责制377

二 传统体制下企业家阶层形成的障碍378

1 传统体制障碍378

2 激励机制空缺379

3 约束机制缺位379

三 发达国家对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380

1 发达国家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380

2 发达国家对企业家的约束机制382

四 构建我国企业家成长机制的思路383

1 企业家成长机制的构建383

2 市场化、多层次的激励约束体系384

3 建立客观科学的企业家评价体系388

一 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和选择389

第三节 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389

二 人力资源开发391

三 报酬和福利392

四 安全和健康393

五 员工和劳动关系394

六 人力资源研究395

第十一章 新世纪新跨越——新经济浪潮与加入WTO后国有企业的爬坡与创新398

第一节 国有企业面临全新变革的时代398

一 时代与企业的剧变398

二 全球化进程中的技术生态环境变换399

三 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革命性影响401

1 现代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的影响401

2 重视企业文化与民主管理提上议事日程403

第二节 加入WTO与国有企业战略演变406

一 战略联盟:企业全球战略的系统演变406

1 企业全球战略转移的动因406

2 战略联盟构建的利益纽带408

3 战略联盟的协同关系409

4 企业全球战略联盟的路径411

二 柔性战略413

第三节 加入WTO与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415

一 加入WTO对我国国有企业的重大挑战415

二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变迁417

2 战略能力420

1 观念能力420

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420

3 创新能力421

4 整合能力421

5 兼容能力422

6 市场能力422

四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422

五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适用技术427

第四节 创新:国有企业跨越发展的动力与源泉428

一 国有企业应对新时代428

二 持续竞争力的路径选择430

1 知识的螺旋运动432

三 创新运动432

2 威尔逊假设——对知识创新企业的启迪434

四 “创新异化”的规避437

五 企业整体性创新440

第五节 新世纪国有企业改革前瞻444

一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政企关系444

二 建立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444

三 建立多元多层级的国有产权制度445

四 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445

五 建立一支开拓创新的企业家队伍446

六 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战略体制446

七 构建全新的创新网络和科研—资本—产业共同体447

主要参考文献4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