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进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冯炜权,谢敏豪,王香生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0411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827页
- 文件大小:238MB
- 文件页数:867页
- 主题词:运动生物化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地位1
第二节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内容和展望2
一、身体化学组成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2
二、运动时代谢过程的相互关系及其调节3
三、提高运动能力和增强体质的生物化学基础4
第三节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5
一、开设时期(1953~1957年)5
二、发展时期(1958~1965年)5
三、加强学科建设时期(1975年~ )6
第四节 运动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6
第五节 运动生物化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7
一、运动生物化学与体适能和健康7
二、运动生物化学与运动训练7
三、运动生物化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中其他学科的关系8
第一篇 机体化学组成、代谢与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13
第一章 运动与磷酸原代谢和能量供应特点13
第一节 磷酸原及其生化特点13
一、ATP与CP的结构13
二、ATP与CP的生化特点及其功能15
三、ATP与CP的代谢17
四、运动对ATP与CP含量的影响17
第二节 磷酸原代谢18
一、运动时ATP的代谢18
二、运动时CP的代谢19
第三节 运动时磷酸原供能21
一、磷酸原供能系统21
二、运动时磷酸原供能过程及其特点21
三、运动时磷酸原供能的意义22
四、运动时磷酸原代谢动力学及其应用22
第四节 口服肌酸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2
一、肌酸及其代谢22
二、口服肌酸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24
三、肌酸影响运动能力的机制29
四、口服肌酸的副作用31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能力36
第一节 糖的供能36
一、糖的生化作用36
二、糖的供能特点37
第二节 运动与糖代谢研究进展40
一、安静时糖储量及其影响因素40
二、运动与糖代谢41
三、运动时糖利用速率的调节46
第三节 运动与补糖的研究进展48
一、糖原填充法49
二、运动前补糖50
三、运动中的糖补充53
四、运动后补糖55
五、小结56
第四节 血糖指数及其在运动营养中的应用新进展58
一、测试方法及决定因素58
二、GI的准确度59
三、血糖指数在运动营养中的应用60
第三章 运动时脂类代谢与运动能力71
第一节 运动中的脂肪供能71
一、运动中的脂肪供能71
二、影响运动时脂肪供能的因素73
三、脂肪代谢与运动能力76
四、骨骼肌细胞内甘油三酯与运动77
第二节 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81
一、运动对脂蛋白代谢的影响81
二、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82
第三节 补充脂肪代谢物与运动能力83
一、补充肉碱与运动能力83
二、补充不饱和脂肪酸与运动能力83
第四章 运动与蛋白质及某些氨基酸的代谢特点87
第一节 运动与蛋白质代谢87
一、运动时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特点87
二、运动对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影响90
第二节 运动能力和相关的几个氨基酸95
一、亮氨酸95
二、谷氨酰胺97
三、色氨酸、支链氨基酸和神经递质101
第五章 水和电解质105
第一节 水代谢与运动105
一、水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105
二、水的生物学作用106
三、水平衡106
四、运动时的水代谢108
第二节 电解质代谢和运动113
一、人体内的主要电解质113
二、运动时电解质代谢113
第六章 酸性缓冲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118
第一节 使用酸性缓冲剂的理论基础118
一、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和酸性缓冲系统118
二、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之一:氢离子学说119
三、补充酸性缓冲剂的基本原理120
四、补充酸性缓冲剂与运动供能系统120
第二节 酸性缓冲剂的研究和使用121
一、碳酸氢钠121
二、柠檬酸钠125
三、磷酸盐127
四、结语129
第七章 运动和骨代谢136
第一节 骨组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组成、结构与功能136
一、骨组织的一般结构136
二、骨组织的结构排列142
三、骨在器官水平上的形态结构143
第二节 骨的生长发育(塑建)和改建144
一、骨的生长发育(塑建)144
二、骨的改建144
三、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和改建的因素146
第三节 骨矿内环境平衡与骨质疏松症147
一、骨矿内环境平衡147
二、骨质疏松症148
第四节 研究骨代谢的方法简介149
一、骨代谢生物化学指标149
二、骨形态计量学151
三、骨质密度测量仪153
四、骨生物力学特性检测157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与骨代谢164
一、体育运动性机械力学刺激与骨骼适应性的机理165
二、适量运动对骨骼的影响166
三、过量或非生理性大运动量体育运动对骨骼的影响168
四、废用或失重对骨的影响169
五、减体重与骨代谢170
六、运动促进骨折愈合与康复170
七、运动和药物或营养的配合应用170
八、骨的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指标在体育运动与骨代谢关系中的研究及应用170
九、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研究骨代谢172
第八章 运动与铁代谢181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铁181
一、铁的分布182
二、铁的生物学功能183
三、生物体内铁的正常代谢186
四、反映铁代谢状况的生化指标197
五、铁的毒性197
第二节 运动与铁代谢199
一、运动对铁吸收的影响200
二、运动对铁转运的影响201
三、运动对铁贮备的影响202
四、运动对铁排泄的影响204
五、运动性贫血与铁代谢紊乱206
第九章 维生素与运动能力211
第一节 概述211
一、维生素的分类211
二、维生素指标211
三、运动员的维生素状态212
第二节 维生素A与运动能力216
一、功能216
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16
第三节 维生素E与运动能力217
一、概况217
二、补充VE对血浆和骨骼肌VE的影响217
三、补充VE在运动应激中的抗氧化作用218
第四节 维生素B1与运动能力222
一、概况222
二、与运动的关系223
第五节 维生素B2与运动能力223
一、概况223
二、与运动的关系224
第六节 维生素B6与运动能力224
一、概况224
二、VB6与运动225
第七节 维生素C与运动能力225
一、概况225
二、VC与运动225
第十章 运动与自由基代谢229
第一节 自由基——从毒性分子到信号分子229
一、活性氧(ROS)的生理功能230
二、活性氮的生理功能230
第二节 自由基对骨骼肌收缩的调节231
一、一氧化氮(NO)对骨骼肌收缩的调节231
二、内源性ROS对骨骼肌收缩的调节232
第三节 剧烈运动时机体的氧化应激233
一、急性运动与自由基的形成233
二、力竭运动对自由基的影响234
三、力竭运动后自由基和线粒体的钙循环234
四、有氧力竭运动与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235
五、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236
六、自由基与肌肉损伤237
七、NO在骨骼肌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237
第四节 长期有氧运动过程中机体的适应238
一、长期有氧运动后机体氧还原状态的适应238
二、有氧运动训练与线粒体的生物发生239
三、有氧运动训练机体适应的细胞内调节242
第五节 机体的抗氧化系统243
一、自由基清除243
二、抗氧化剂的补充244
第十一章 运动对结缔组织的生化影响250
第一节 运动对肌腱的影响250
一、肌腱的解剖与组织学及血液供应250
二、运动与肌腱愈合251
三、运动对肌腱的影响252
第二节 运动对韧带的影响252
一、韧带的组织学类型252
二、运动对韧带的影响254
第三节 运动对关节软骨的影响256
一、关节软骨的组织结构256
二、关节软骨的营养259
三、关节软骨厚度的测定和组织形态的观察260
四、运动对关节软骨的影响260
第二篇 运动的物质代谢调节研究进展267
第十二章 运动时代谢的酶调节267
第一节 运动时骨骼肌代谢酶调节的形式267
一、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268
二、能荷的调节——产能和需能反应的调节268
三、酶的共价修饰——磷酸化268
第二节 运动时骨骼肌糖代谢的酶调节268
一、糖原磷酸化酶的调节269
二、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调节270
三、乳酸脱氢酶271
四、磷酸果糖激酶273
第三节 运动时骨骼肌脂肪代谢的酶调节274
一、脂肪酸向肌肉转运的调节275
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调节277
三、脂肪酸向线粒体的转移277
四、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的调节278
五、运动中糖和脂肪代谢的相互调节——对葡萄糖—脂肪酸循环的再认识279
第四节 运动时骨骼肌氨基酸代谢的酶调节281
一、支链氨基酸分解的酶调节281
二、耐力训练对氨基酸代谢调节的影响282
第五节 AMPK在糖和酯代谢中的调节作用283
一、AMPK的概况283
二、AMPK在骨骼肌糖原代谢中的调节作用283
三、AMPK对肌肉脂代谢的调节作用284
六、运动对AMPK基因表达的影响286
第十三章 运动的内分泌调节290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概述290
一、激素分类与作用原理290
二、激素分泌的生理调节291
第二节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292
一、运动应激对血激素水平的影响292
二、运动训练对血激素的影响293
第三节 运动对睾酮分泌调控的影响294
一、影响睾酮生成的主要环节294
二、运动影响睾酮生成的研究299
第十四章 运动时中枢神经递质的代谢调节304
第一节 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运动能力305
一、脑内多巴胺与运动能力305
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与运动能力310
三、脑内5-羟色胺与运动能力312
四、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相互关系与运动317
第二节 中枢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运动321
一、概况321
二、运动对中枢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326
三、运动对中枢氨基酸类递质受体的影响329
四、补充营养物质对运动中中枢氨基酸类递质的影响329
第十五章 骨骼肌运动时神经肌肉调节的生化研究333
第一节 运动的神经肌肉调节通路334
一、神经系统控制与调节运动的方式—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334
二、控制与调节骨骼肌运动的主要神经结构网络334
第二节 骨骼肌疲劳的神经肌肉调节链测量和评定方法338
一、骨骼肌疲劳的定义338
二、调节肌肉力量生成的环节339
三、肌肉疲劳的直接测定方法340
四、疲劳的间接测试与评价341
第三节 神经肌肉疲劳调节机制343
一、神经肌肉疲劳的基本机制343
二、神经疲劳—不同类型肌肉收缩中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345
第四节 神经-肌肉的生物化学与骨骼肌收缩调节348
一、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支配概况348
二、神经-肌肉的分子结构与功能348
三、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细胞间的营养性关系352
第五节 神经肌肉调节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反应354
一、神经肌肉系统的耐力训练适应354
二、神经肌肉系统的力量训练适应356
第十六章 受体与运动361
第一节 受体概念的形成与发展361
一、受体的发展史361
二、受体的现代概念362
第二节 受体的分类及功能363
一、膜受体363
二、胞内受体363
第三节 受体作用的特点364
一、高度专一性364
二、高度亲和力364
三、可饱和性364
四、可逆性364
五、特定的作用模式364
第四节 受体的调节365
一、受体的失敏和增敏365
二、受体调节的机制365
第五节 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366
一、细胞的信息传递366
二、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368
三、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372
第六节 运动对受体的影响373
一、运动与胰岛素受体373
二、运动与红细胞膜C3受体374
三、运动与糖皮质激素受体375
四、运动与雄激素受体378
五、运动与瘦素受体381
六、运动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382
第三篇 竞技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研究进展389
第十七章 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389
第一节 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过程390
一、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的大小390
二、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功率391
三、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量利用效率392
第二节 运动时肌肉不同基质代谢与供能的关系393
一、运动时肌肉中不同基质供能过程及其关系393
二、递增强度运动时肌肉中不同基质的供能关系395
第三节 运动时供能物质代谢动力学特点397
一、运动时脂肪酸代谢动力学特点397
二、运动时葡萄糖代谢动力学398
三、运动时尿素代谢动力学399
四、运动时磷酸原代谢动力学400
第四节 不同运动项目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关系的研究400
一、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的测定及其相关400
二、运动时相关能量连续释放过程和能量动力学401
三、不同运动项目供能体系的特点404
第十八章 体能训练方法的生化监控研究409
第一节 训练监控的概念和研究概况409
一、训练监控的研究概况409
二、运动训练生化监控的概念412
第二节 体能训练和身体适应特点413
一、训练与身体适应413
二、力量训练与身体适应416
第三节 训练监控的生物化学方法419
一、监控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指标419
二、血乳酸指标在训练监控中的意义420
第四节 耐力训练监控422
一、乳酸阈(强度)训练——持续耐力训练422
二、最大乳酸稳态训练——持续耐力训练432
三、有氧代谢耐力间歇训练436
第五节 速度和速度耐力的间歇训练438
一、速度和速度耐力间歇训练的生化基础研究438
二、速度和速度耐力间歇训练的应用研究442
第十九章 高原训练的生化研究453
第一节 高原训练概述453
一、高原训练的概念及理论依据453
二、高原训练的起源与发展454
三、我国高原训练的发展概况455
四、影响高原训练成败的因素456
第二节 高原应激的生物学基础457
一、呼吸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457
二、心血管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458
三、血液成分的高原应激反应460
四、神经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461
五、内分泌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462
六、消化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464
七、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464
第三节 高原训练的生化适应465
一、呼吸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466
二、心血管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467
三、血液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469
四、骨骼肌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472
五、内分泌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474
六、免疫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474
七、身体成分对高原训练的适应475
八、代谢功能对高原训练的适应475
第四节 三种新的低氧训练模式476
一、间歇性低氧训练477
二、高住低练法479
三、低住高练训练法481
四、小结482
第二十章 运动疲劳机理的研究484
第一节 运动疲劳研究的概况484
一、简单的历史回顾484
二、运动疲劳的概念485
第二节 运动疲劳时身体的生化变化486
一、能源物质储备与运动疲劳486
二、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紊乱486
三、中枢疲劳的主要生化因素488
四、内分泌调节紊乱489
五、免疫功能下降和紊乱490
第三节 运动疲劳的机理研究490
一、值得再认识和商榷的问题490
二、运动疲劳机理的研究进展491
三、对运动疲劳机理研究的建议498
第二十一章 运动后恢复过程规律和过度训练的研究501
第一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物化学501
一、运动后身体生化适应的特点501
二、运动后生化适应的规律508
第二节 过度训练的生化518
一、过度训练的概念518
二、过度训练的生化特点518
三、过度训练的生化评定521
第二十二章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研究528
第一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检测与评定的目的和意义528
一、运动员选材的科学依据529
一、客观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529
二、科学监控运动负荷的重要环节530
三、预测运动成绩的理论依据530
四、监控运动员合理营养的手段530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理论依据530
一、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理论530
二、运动应激和运动疲劳与恢复过程的基本理论531
第三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检测方法535
一、直接测定法536
二、间接测定法536
第四节 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生理生化指标与方法537
第五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注意事项540
一、保证测试条件的相对统一540
二、针对性选择指标和综合性进行评定540
三、注意个体差异、项目特点和个体纵向系统比较540
四、注意与训练监控和恢复手段密切结合540
五、注意“星期一训练综合症”的影响541
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541
第二十三章 运动营养的生化研究543
第一节 人体营养素代谢、需要量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543
一、运动员能量消耗的研究543
二、运动员糖和脂肪代谢的研究544
三、运动员蛋白质代谢的研究546
四、运动员水和电解质的需要547
第二节 运动员营养生化监控系统的形成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548
一、运动员体能状态和能力的评定指标548
二、血液学指标548
三、反映肌肉状态及蛋白质代谢的相关指标548
四、内分泌学指标549
五、免疫学指标550
六、自由基生成及抗过氧化能力的评定指标550
第三节 合理膳食营养和营养学强力手段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551
一、运动员膳食营养研究的现状和展望551
二、运动员强力营养素补充556
第四节 运动员机体对运动训练的不适应及其相应的干预措施559
一、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防治560
二、内分泌功能的激活560
三、免疫功能失调的预防和治疗561
四、运动员低血红蛋白和贫血的预防和治疗561
五、清除机体的自由基,帮助运动后疲劳的及时消除562
第二十四章 运动环境与身体机能关系的研究568
第一节 影响身体机能的主要运动环境因素568
一、气象与气候568
二、冷与热569
三、空气污染569
四、赛场噪声569
第二节 气象、气候对身体机能的影响569
一、气象变化对身体机能的影响569
二、气候对身体机能的影响571
第三节 冷、热环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572
一、冷环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572
二、热环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574
第四节 运动环境空气污染对身体机能的影响575
一、光化学烟雾对身体机能的影响576
二、二氧化硫(SO2)与飘尘对身体机能的影响576
三、一氧化碳(CO)对身体机能的影响577
四、香烟烟气对身体机能的影响578
第五节 赛场噪声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生化分析579
一、赛场噪声对运动效能的影响579
二、赛场噪声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579
三、赛场噪声对运动时物质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580
第四篇 体育健身的生物化学587
第二十五章 有氧运动促进健康的研究587
第一节 有氧运动作用的概述587
一、有氧运动的概念587
二、有氧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588
三、有氧运动减少生理疾病的作用588
四、有氧运动减少心身疾病的作用590
五、影响有氧运动效果的因素590
第二节 有氧运动对代谢的影响593
一、有氧运动对骨骼肌细胞的影响593
二、有氧运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594
三、有氧运动的抗衰老作用595
四、有氧运动抗疾病的生化机制595
第二十六章 运动控体重的研究599
第一节 控体重概述599
一、控体重的意义599
二、控体重的生化基础605
第二节 运动减体重的生物化学607
一、减体重的意义607
二、运动与减体重609
三、几个减体重的方案610
第三节 控体重的营养问题613
一、减体重的营养补充613
二、体重过低的营养补充614
三、不同人群控体重的营养问题615
第二十七章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体育锻炼619
第一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及病理机制619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特征619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620
第二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623
一、临床表现623
二、运动抵抗与运动后的反应624
三、实验室检查625
四、诊断标准626
第三节 体育锻炼的有效性626
一、认知行为疗法626
二、“调档”法627
三、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法627
第四节 预后和展望629
第二十八章 胰岛素抵抗症与体育锻炼632
第一节 胰岛素抵抗概述632
一、胰岛素抵抗的评定方法633
二、胰岛素抵抗的分类634
第二节 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与运动634
一、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与运动634
二、胰岛素抵抗—肥胖与运动636
三、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与运动636
四、胰岛素抵抗—高血压与运动637
五、胰岛素抵抗—冠心病与运动638
第三节 运动影响胰岛素抵抗的机制639
一、受体前水平胰岛素抵抗639
二、受体水平胰岛素抵抗641
三、受体后胰岛素抵抗与运动644
第四节 胰岛素抵抗与营养647
一、高能量与胰岛素抵抗647
二、食物中的脂肪酸与胰岛素抵抗647
三、膳食纤维与胰岛素抵抗648
四、抗氧化剂与胰岛素抵抗648
五、饮食预防措施648
第二十九章 运动的代谢调节与心理和抗衰老的关系655
第一节 运动与免疫细胞的关系655
第二节 运动对免疫-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影响657
第三节 运动对心理和免疫的影响660
一、心理应激与免疫的理论基础660
二、体育运动与心理应激661
第四节 运动与神经肽、心理免疫662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与防治老年性疾病的关系663
第五篇 竞技运动中反兴奋剂的几个重要问题671
第三十章 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监测研究671
第一节 竞技体育中滥用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简短历史回顾671
第二节 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化学结构和作用672
第三节 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代谢673
一、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一般代谢规律673
二、睾酮的体内代谢674
三、大力补的体内代谢675
四、司坦唑醇的体内代谢676
第四节 对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在运动中作用的研究方法677
一、研究设计677
二、实际情况678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679
第五节 运动员使用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作用和副作用679
一、对体成份的影响679
二、对生殖系统的影响680
三、对心血管系统影响681
四、对肝脏的影响681
五、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682
六、其他作用和副作用682
第六节 THG、双乙基诺龙和DMT682
第七节 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类兴奋剂的检测684
一、内源性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类兴奋剂的检测684
二、非内源性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类兴奋剂的检测684
第三十一章 促红细胞生成素监测的研究690
第一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概况690
一、EPO的发现690
二、hEPO的体内生成和作用691
第二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结构和生产692
一、hEPO基因和hEPO的结构692
二、rhEPO的结构和产品693
三、EPO受体的结构和作用695
第三节 rhEPO的作用695
一、rhEPO的临床应用695
二、rhEPO对安静状态和次最大强度训练的作用696
三、rhEPO对最大强度训练的影响696
第四节 rhEPO和NESP的药物代谢动力学698
一、rhEPO和NESP的临床药代动力学698
二、rhEPO和NESP健康志愿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699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中滥用rhEPO700
一、滥用rhEPO的简短历史700
二、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Darbepoetin alfa案例702
三、体育仲裁法庭有关rhEPO阳性仲裁案例702
第六节 rhEPO对运动员的副作用703
第七节 rhEPO的检测703
一、rhEPO检测的历史演变703
二、EPO尿检705
第三十二章 生长激素的检测方法研究710
第一节 生长激素的概述710
一、生长激素的生理、生化特性710
二、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712
三、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714
四、生长激素的临床应用714
第二节 生长激素在运动员中的滥用715
一、生长激素的滥用715
二、生长激素的副作用715
三、建立生长激素检测方法的难点716
四、生长激素检测的特别要求717
第三节 国内外对GH的研究思路718
一、间接法718
二、直接法718
第六篇 运动分子生物学的几个重要问题725
第三十三章 体育科研中的基因多态性战略725
第一节 基因多态性的概念和分类725
一、基因多态性的概念725
二、基因多态性的分类726
第二节 基因多态性的产生及生物学作用727
一、基因多态性的产生727
二、基因多态性的生物学作用727
第三节 基因多态性的医学意义728
第四节 体育科研中的基因多态性战略729
一、基因多态性战略之一:优秀运动员基因选材729
二、基因多态性战略之二:基因型个性化运动处方734
三、基因多态性战略之三:运动性疾病的基因诊断735
四、基因多态性战略之四:运动员品格的基因判定735
第五节 基因多态性研究的基本方法735
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735
二、基因芯片736
三、基因多态性研究的基本策略736
第三十四章 体育科研的重要工具——生物信息学740
第一节 生物信息学的概念740
第二节 互联网上的生物信息学资源741
一、生物学信息资源中心741
二、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741
三、日本DNA数据库742
四、蛋白质分析专家系统742
第三节 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基本应用743
一、相似性搜索743
二、核酸序列检索743
三、核酸序列基本性质的分析744
四、限制性酶切位点分析744
五、核酸序列的电子延伸744
六、载体序列的去除744
七、基因序列的染色体定位745
八、基因序列的内含子/外显子分析745
九、开放读码框分析745
十、核酸序列的PCR引物设计745
十一、蛋白质序列检索745
十二、蛋白质结构预测745
十三、蛋白质功能预测746
第四节 基本序列数据库注释及序列格式746
一、基本序列数据库注释746
二、序列格式747
第三十五章 基因工程与运动损伤的治疗753
第一节 基因工程原理与流程753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753
二、重组载体的构建755
三、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755
四、重组体的筛选与鉴定755
五、克隆基因的表达756
第二节 基因工程中的常用酶与载体756
一、基因工程中的常用酶756
二、基因工程载体757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基因治疗760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760
二、基因治疗程序与策略760
三、运动损伤的基因治疗研究762
〔附〕第三十六章 运动生物化学术语的翻译研究765
一、运动生化英文术语的翻译765
二、对与运动生化有关的常用中文体育专业术语的翻译769
三、小结770
运动生物化学的专业机构网站及文献搜索引擎772
本书中主要缩略语773
汉英索引780
英汉索引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