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临床实验研究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临床实验研究技术
  • 刘民培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5667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23页
  • 文件大小:329MB
  • 文件页数:859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实验室诊断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临床实验研究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临床实验研究概论1

第一节 现代医学与临床实验研究1

一、现代医学观念的特征1

二、现代医学的特点及展望2

三、临床实验研究面临的挑战4

第二节 临床实验研究的主要范畴和分类8

一、基础性研究8

二、应用性研究9

三、开发性研究9

第三节 临床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10

一、选题10

二、设计10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11

四、开题论证报告12

五、科研实践13

六、统计学分析14

七、总结概括14

第四节 研究课题的选题与立项14

一、选题的原则15

二、选题的来源16

三、选题的方法和技巧18

四、选题的基本程序19

五、课题项目的申报或立项20

第五节 临床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24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24

二、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25

三、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30

第六节 临床实验研究论文的写作31

一、写作的目的和意义31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32

三、写作的一般步骤32

四、论文的分类及其格式与写作方法34

五、表格和图的制作法42

六、英文摘要的写作45

七、论文的发表49

第七节 科研成果奖励的申报与鉴定52

一、科学技术奖励的种类52

二、科学技术奖励申请的程序54

第八节 专利申请55

一、概述55

二、专利申请的基本程序57

三、外国专利申请60

四、专利代理机构和代理人61

五、专利诉讼61

六、专利战略62

第二章 细胞培养技术65

第一节 概述65

一、细胞培养的一些基本概念65

二、培养细胞的生长状态及特性67

三、原代细胞培养68

四、传代细胞培养68

五、培养细胞的液体更换69

六、细胞的冻存、复苏和运输69

第二节 细胞培养的设备与准备70

一、基本设备70

二、器具洗刷72

三、消毒和灭菌74

第三节 细胞培养的条件及要求75

一、培养液的基本要求75

二、血清与天然培养物77

三、环境80

第四节 培养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81

一、活细胞计数法81

二、细胞生长曲线法82

三、分裂指数计算法82

四、克隆生成测定法83

五、MTT比色法83

六、放射性物质掺入法84

七、非放射性标记物Brd U的体外及体内掺入法84

第五节 细胞培养中的有关问题86

一、污染问题86

二、污染的处理88

三、滋养细胞的问题89

第六节 细胞的分离90

一、机械分散法90

二、酶消化法90

三、螯合剂分散法90

四、淋巴细胞分离法91

五、巨噬细胞的分离法91

第七节 正常细胞的培养91

一、上皮细胞的培养91

二、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96

三、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97

四、鸡胚心肌细胞的培养98

五、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98

六、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99

七、平滑肌细胞的培养102

八、软骨细胞的培养103

九、滑膜细胞的培养103

十、羊水细胞的培养104

十一、绒毛细胞的培养105

十二、神经细胞的培养105

第八节 免疫细胞的培养106

一、LAK的培养106

二、TIL的制备107

三、CIK细胞的无血清培养法108

四、胸腺上皮细胞的培养108

五、树突细胞的培养109

六、巨噬细胞的培养110

七、肥大细胞的培养110

第九节 肿瘤细胞的培养112

一、主要技术112

二、生物学特性的检测113

三、体外培养细胞的转化法114

四、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检测方法117

五、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119

第十节 器官培养技术121

一、概述121

二、器官培养的方法121

三、血管的器官培养127

四、肝脏的器官培养127

五、胃肠黏膜的器官培养128

六、骨的器官培养128

七、全胚胎培养129

第十一节 干细胞的培养130

一、胚胎干细胞130

二、造血干细胞的培养131

三、间充质干细胞137

四、神经干细胞140

五、胰岛干细胞144

六、表皮组织干细胞144

七、肿瘤干细胞145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技术151

第一节 概述151

第二节 细胞遗传学研究技术151

一、概述151

二、染色体标本的制作152

三、人染色体分带技术153

四、小鼠染色体C分带技术157

五、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158

第三节 细胞器的分离测定技术161

一、细胞核的分离与鉴定161

二、线粒体的分离与鉴定162

三、高尔基器的分离与鉴定163

四、细胞膜的分离与鉴定164

五、内质网的分离与鉴定165

第四节 细胞的生物学标记166

一、核酸的标记方法166

二、125I标记蛋白168

三、免疫组织化学中使用的标记法170

第五节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分析技术171

一、概述171

二、荧光染色法174

三、反射光像的制作方法174

四、共焦点图像与透射光图像的合成175

五、连续图像及立体图像的制作175

第六节 细胞凋亡的研究175

一、概述175

二、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177

三、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分析法181

四、细胞凋亡诱导方法183

第七节 细胞自噬的研究184

一、概述184

二、自噬的检测方法186

第四章 免疫学技术189

第一节 概述189

第二节 非特异免疫功能的测定190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功能测定190

二、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测定192

三、NK细胞的功能测定193

四、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及鉴定194

五、补体的测定方法195

六、溶菌酶的测定197

第三节 细胞因子测定技术197

一、概述197

二、白细胞介素的测定技术199

三、肿瘤坏死因子测定204

四、集落刺激因子检测204

五、干扰素检测206

六、趋化因子检测207

七、干细胞因子的检测208

八、表皮生长因子的检测208

九、神经生长因子检测208

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检测209

十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检测209

十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检测209

十三、转化生长因子β的检测210

十四、白血病抑制因子检测210

十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检测210

第四节 抗原的制备211

一、抗原的提取211

二、抗原的分离与纯化212

三、纯化抗原的鉴定213

第五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214

一、动物的选择214

二、免疫原214

三、佐剂215

四、免疫途径215

五、免疫血清效价的测定216

六、采血及血清分离216

七、抗体的纯化217

八、免疫血清的保存218

第六节 IgY抗体的制备218

一、概述218

二、制备方法220

三、IgY抗体的鉴定分析220

第七节 单克隆抗体制备221

一、基本原理221

二、制备过程221

第八节 基因工程抗体225

一、抗体分子及其基因结构226

二、基因工程抗体的种类226

第九节 双特异性抗体228

一、概述228

二、双链抗体的制备229

三、其他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策略236

四、表达与鉴定236

五、常见问题的处理238

第十节 免疫扩散技术238

一、单向免疫扩散238

二、双向免疫扩散239

三、逆向免疫扩散技术239

第十一节 免疫电泳技术240

一、微量免疫电泳240

二、免疫固定电泳241

三、对流免疫电泳242

四、交叉免疫电泳243

第十二节 免疫酶技术244

一、间接ELISA法244

二、双抗体夹心ELISA法245

三、竞争ELISA法245

第十三节 免疫荧光技术246

第十四节 免疫微球技术247

一、微球的分类247

二、微球的致敏法248

三、胶乳微球免疫检测法248

四、免疫磁性微球法250

五、脂质体微球检测技术252

第十五节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254

一、概述254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255

三、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法256

四、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257

五、微粒子化学发光257

第十六节 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258

一、原理及应用258

二、实验流程258

三、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260

四、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262

五、亲合组织化学技术263

六、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免疫组化染色技术265

七、免疫金(银)细胞组织化学技术266

八、免疫胶体铁组织化学技术267

第十七节 免疫沉淀技术268

一、细胞的裂解法268

二、裂解物的预处理271

三、免疫复合物的纯化271

第十八节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273

一、免疫细胞分离技术273

二、免疫细胞数量及亚群测定275

三、免疫细胞功能测定276

四、细胞毒活性检测技术281

第五章 生物化学技术287

第一节 概述287

第二节 蛋白质分离纯化288

一、样品的处理288

二、蛋白质的分级沉淀法289

三、脱盐291

四、浓缩292

五、单克隆抗体的辛酸-硫酸铵纯化法293

第三节 蛋白质含量测定294

一、紫外光吸收法294

二、福林-酚法294

三、染料结合比色法295

四、胶体金法296

第四节 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296

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96

二、凝胶过滤法300

第五节 蛋白质的纯度分析301

一、高效液相层析技术301

二、高效毛细管电泳308

三、液相层析-质谱联用技术315

第六节 电泳实验技术317

一、PAGE318

二、SDS-PAGE321

三、等电聚焦电泳321

四、免疫电泳325

五、双向电泳325

第七节 层析技术328

一、凝胶过滤层析法328

二、离子交换层析法332

三、亲和层析336

四、疏水性相互作用层析339

五、吸附层析340

六、纸层析342

第六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345

第一节 概述345

一、基本概念及其内容345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仪器配备345

第二节 DNA的提取与纯化347

一、真核细胞基因组的DNA提取347

二、细菌基因组DNA制备法349

三、质粒DNA的提取350

四、线粒体DNA的改良高盐沉淀提取法352

五、微量及特殊标本DNA的提取353

六、DNA的纯化355

第三节 RNA的提取及纯化357

一、RNA酶污染的控制357

二、总RNA的异硫氰酸胍提取法358

三、组织或培养细胞中RNA的一步分离法359

四、细胞及组织RNA的快速提取法360

五、从新鲜和冷冻血液中提取RNA360

六、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中提取RNA361

七、哺乳动物细胞胞质RNA的分离363

八、卵和胚胎细胞总RNA提取363

九、细胞mRNA的纯化364

第四节 核酸探针的标记366

一、概述366

二、探针的种类366

三、常用的标记物367

四、常用的探针标记方法368

第五节 PCR技术371

一、原理及应用371

二、经典PCR技术及其优化条件371

三、锚式PCR373

四、RT-PCR376

五、原位PCR378

六、免疫PCR379

七、PCR-ELISA381

八、定量PCR382

九、PCR-SSCP383

十、PCR-RFLP384

十一、MVR-PCR384

第六节 原位杂交技术386

一、基本原理386

二、基本原则386

三、组织和细胞的原位杂交方法389

四、染色体原位杂交391

五、电镜原位杂交395

第七节 DNA的Southern印迹法397

一、概述397

二、操作流程397

第八节 DNA的斑点杂交402

一、基本方法402

二、完整细胞的斑点杂交法403

三、胞质RNA的快速提取及点样法404

第九节 RNA的Northern印迹法404

一、原理404

二、甲醛变性胶电泳法404

三、乙二醛/DMSO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405

四、甲基氢氧化汞电泳法406

五、Northern印迹406

六、实验中应考虑的有关问题407

第十节 蛋白质的Western印迹法408

一、概述408

二、操作步骤409

第十一节 基因克隆技术411

一、基因组文库的克隆411

二、cDNA文库415

三、亚克隆技术419

第十二节 外源基因的导入法422

一、概述422

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424

三、磷酸钙转染法426

四、DEAE-葡聚糖转染法427

五、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428

六、电穿孔转染法429

七、基因显微注射技术429

八、基因枪粒子轰击法430

九、受体介导的基因导入法430

十、转基因技术展望431

第十三节 mRNA差异显示技术431

一、基本原理431

二、方法432

三、影响因素434

四、与相关技术的比较435

五、差异显示技术的进展435

第十四节 报告基因的表达及检测436

一、CAT基因的检测436

二、半乳糖苷酶基因的检测437

三、荧光素酶基因的测定438

四、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测定439

五、人生长激素基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439

六、分泌型的碱性磷酸酶基因分析法440

七、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的检测440

第十五节 信号传导检测技术440

一、凝胶滞留法441

二、Two-hybrid方法443

三、细胞间隙连接通信的代谢合作检测法446

四、A型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的分离与纯化447

五、第二信使系统的检测448

第十六节 DNA序列分析455

一、双脱氧测序法455

二、化学裂解测序法457

三、自动化测序459

四、PCR测序法460

五、链霉抗生素蛋白和生物素化碱性磷酸酶的间接测序法461

六、DNA杂交测序法463

第十七节 RNA干扰技术463

一、基本原理463

二、RNAi的实验操作464

三、RNAi的应用前景466

第七章 放射性核素实验技术469

第一节 概述469

一、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469

二、主要的仪器设备469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470

一、3H标记化合物的制备470

二、125I标记化合物的制备471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476

一、概述476

二、基本原理477

三、RIA的四大要素及主要类型477

四、实验方法478

五、质量控制479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480

一、概述480

二、在物质吸收、分布及排泄研究中的应用480

三、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481

第五节 常见受体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方法482

一、α肾上腺素受体(α1-AR)的测定482

二、α肾上腺素受体(α2-AR)的测定483

三、肾上腺素受体(3-AR)的测定483

四、M-乙酰胆碱能受体(mAChR)的测定484

五、组胺H1和H2受体的测定485

六、多巴胺-1受体(D1-R)的测定486

七、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测定486

八、前列腺素E(PGE2)受体的测定487

九、雌激素受体的测定487

第八章 临床药理实验技术491

第一节 一般毒性实验491

一、急性毒性实验方法491

二、长期毒性实验493

三、其他毒性实验494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496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496

二、测定方法497

三、药动学房室模型498

四、生物利用度502

第三节 抗超敏反应药物的实验503

一、被动皮肤超敏反应实验503

二、超敏性支气管痉挛实验505

三、Schultz-Dale反应实验506

四、抗超敏递质实验506

五、肥大细胞实验法508

六、Ⅱ~Ⅳ型超敏反应模型510

七、致敏动物气道炎症反应实验法511

八、大鼠气管炎症反应实验法512

第四节 抗感染药物的实验技术512

一、抗生素后效应实验方法512

二、抗生素作用机制的研究515

三、细菌耐药性实验方法518

第五节 G蛋白的纯化及其检测522

一、G蛋白的纯化523

二、G蛋白活性的检测529

三、环核苷酸的测定530

四、腺苷酸环化酶的测定533

第六节 有关中药的实验研究535

一、阴虚、阳虚的动物模型535

二、气虚的动物模型537

三、厥脱症的动物模型539

四、血瘀症的动物模型539

第九章 实验肿瘤研究技术543

第一节 概述543

一、主要实验材料543

二、基本方法544

第二节 诱发性肿瘤模型的建立548

一、诱发瘤的基本方法548

二、胃癌诱发模型549

三、肝癌诱发模型551

四、肺癌诱发模型551

五、食管癌诱发模型552

六、大肠癌诱发模型553

七、鼻咽癌诱发瘤模型554

八、宫颈癌诱发模型554

九、白血病诱发模型555

第三节 移植性肿瘤模型的建立556

一、基本方法556

二、胃癌移植性模型559

三、肝癌移植性模型561

四、白血病移植性模型563

五、腹水瘤模型564

第四节 脑肿瘤动物模型564

一、概述564

二、常用脑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566

第五节 肿瘤细胞的侵袭性研究567

一、体外侵袭模型567

二、体内侵袭模型571

三、半体外半体内器官培养模型575

四、侵袭实验的分析方法575

五、肿瘤细胞侵袭作用的明胶酶活性测定法576

第六节 肿瘤细胞的转移性研究577

一、概述577

二、瘤细胞血道转移模型577

三、瘤细胞淋巴道转移模型579

四、转移程度的检测方法581

第七节 肿瘤细胞多耐药表型的研究582

一、多耐药的概念582

二、肿瘤细胞多耐药模型的建立582

三、肿瘤细胞多耐药表型的检测584

第八节 肿瘤细胞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587

一、肿瘤生物学标志物的种类587

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技术588

第九节 肿瘤放射免疫显像的实验研究592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592

二、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593

三、放射免疫显像593

第十节 肿瘤的实验治疗研究594

一、肿瘤实验治疗的种类和方法594

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595

三、体外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596

四、体内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600

五、肿瘤的导向治疗602

六、肿瘤的诱导分化治疗603

七、肿瘤的基因治疗604

第十章 实验动物技术609

第一节 概述609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609

二、动物实验操作技术610

三、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616

第二节 小鼠的实验技术616

一、小鼠的正常生理生化值616

二、小鼠抓取与固定的方法617

三、小鼠的给药途径和方法617

四、小鼠体液的采集法619

五、免疫缺陷型小鼠621

六、小鼠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23

第三节 大鼠的实验技术624

一、大鼠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24

二、大鼠的抓取与固定625

三、大鼠的给药途径及体液采集方法625

四、大鼠狂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25

五、常见病模型的建立626

第四节 地鼠的实验技术628

一、地鼠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28

二、地鼠的抓取和固定方法628

三、地鼠的给药途径、采血方法及体液采集技术628

四、地鼠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28

五、用金黄地鼠建立的3种常见病模型629

第五节 豚鼠的实验技术629

一、豚鼠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29

二、豚鼠抓取与固定的方法630

三、豚鼠的给药途径和方法630

四、豚鼠的体液采集法631

五、豚鼠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31

六、豚鼠3种常见病模型的建立632

第六节 兔的实验技术632

一、兔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32

二、兔的抓取与固定方法633

三、兔的给药途径633

四、兔的体液采集法634

五、兔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34

六、兔6种常见病模型的建立635

第七节 鸡的实验技术636

一、鸡的生物学特性636

二、鸡的饲养及繁殖637

三、鸡的抓取与固定638

四、鸡的给药与采血方法638

五、鸡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39

第八节 犬的实验技术640

一、犬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40

二、犬的抓取与固定方法640

三、犬的给药途径和方法640

四、犬的体液采集方法641

五、犬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42

六、犬3种常见疾病模型的建立642

第九节 羊的实验技术643

一、羊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43

二、羊的抓取及固定方法644

三、羊的采血方法644

四、羊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44

第十节 猪的实验技术644

一、小型猪的生理生化数据645

二、猪的抓取与固定方法645

三、猪的给药途径及体液采集方法645

四、猪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645

五、猪4种常见病模型的建立646

第十一节 猕猴的实验技术647

一、猕猴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47

二、猴龄的判定648

三、猴的捕捉与固定649

四、猴的编号与记录649

五、猴的采血法649

六、猴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49

七、猴5种常见疾病模型的建立651

第十二节 转基因动物技术651

一、概述651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653

三、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654

第十一章 电子显微镜技术659

第一节 概述659

一、电子发射和电子枪659

二、电子透镜660

三、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660

四、反差与成像661

第二节 透射电镜技术661

一、透射电镜的基本原理及结构661

二、透射电镜的操作步骤663

三、样品超薄切片制备技术664

四、其他样品制备技术672

第三节 扫描电镜技术675

一、基本结构675

二、原理及特性676

三、操作方法676

四、样品的制备677

第十二章 流式细胞技术683

第一节 概述683

一、FACS的基本原理683

二、检测的范围及应用688

三、样品的常规制备689

四、荧光染料及染色方法689

五、相关技术问题690

六、质量控制问题690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检测691

一、材料和方法692

二、结果分析692

第三节 细胞周期的分析693

一、细胞核中的DNA定量693

二、细胞周期的BrdU/DNA二重染色分析法694

第四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695

一、原理695

二、材料与方法695

第五节 人T细胞亚群的分析696

一、操作步骤696

二、注意事项696

第十三章 基因诊断技术699

第一节 概述699

第二节 基因表达的检测技术701

一、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701

二、基因扩增的检测701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检测技术705

一、基本策略705

二、主要技术706

第四节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716

一、基本原理及用途716

二、操作方法716

三、注意事项717

第五节 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技术717

一、微卫星的概念717

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717

三、分析技术718

第六节 端粒酶的检测719

一、端粒的结构和功能719

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720

三、端粒、端粒酶与肿瘤720

四、端粒酶的活性检测721

第十四章 基因治疗技术723

第一节 概述723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723

二、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723

三、基因治疗的程序724

四、目的基因的转染725

五、转染细胞的鉴定728

六、治疗途径728

七、基因治疗的作用及展望728

第二节 DNA-腺病毒交联物的基因转移法729

一、材料729

二、方法729

第三节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与繁殖731

一、材料731

二、方法732

第四节 逆转录病毒载体734

一、逆转录病毒高效价和无辅助性的暂短转染制备法734

二、材料735

三、方法735

四、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高效价细胞的制备738

第五节 复制缺陷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的构建740

一、材料741

二、方法741

第六节 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构建744

一、概述744

二、材料745

三、方法745

第七节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746

一、动脉壁的转染法746

二、体外及动物体内介导的肿瘤细胞基因转染法748

三、病人体内介导的肿瘤细胞基因转染法750

第八节 DNA-蛋白质复合物靶基因转移肝脏法752

一、材料753

二、方法753

三、注意事项756

第九节 逆转录病毒介导基因原位转移肝脏法756

一、材料756

二、方法756

第十节 重组腺病毒载体基因体内转移肝细胞法759

一、腺病毒载体的特性759

二、材料759

三、方法759

四、注意事项761

第十一节 逆转录病毒介导基因转移CD34+细胞法761

一、材料761

二、方法761

第十二节 粒子介导的基因转移皮肤法764

一、材料764

二、方法765

第十三节 高效价泛向性逆转录病毒载体基因转移T细胞白血病的方法767

一、材料767

二、方法768

第十四节 细胞因子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的癌症免疫疗法770

一、材料770

二、方法771

第十五节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肿瘤细胞法772

一、材料773

二、方法773

第十六节 肿瘤抑制基因对癌症的基因治疗法775

一、材料776

二、方法778

第十七节 脑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实验研究782

一、BB-102基因在人脑肿瘤细胞中的表达782

二、BB-102基因对人脑肿瘤细胞的作用784

三、BB-102基因对人脑肿瘤细胞的免疫效应784

第十五章 生物芯片技术787

第一节 概述787

第二节 基因芯片788

一、基本原理788

二、芯片的设计788

三、制备技术的种类788

四、cDNA微阵列的制备791

五、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792

六、封闭793

七、样品的制备793

八、杂交反应794

九、信息采集和结果判读796

十、应用796

十一、尚待解决的问题797

第三节 蛋白质芯片798

一、基本原理798

二、高通量蛋白质荧光芯片799

三、液相蛋白质芯片799

四、抗原及抗体芯片技术800

五、光学蛋白质芯片800

六、蛋白质芯片的制备800

七、蛋白质芯片的应用802

八、尚待解决的问题803

第四节 细胞芯片803

一、概述803

二、制备技术804

三、细胞芯片的分析805

四、细胞芯片的应用805

五、细胞芯片的局限性805

第五节 组织芯片805

一、概述805

二、制备方法806

三、组织芯片的分析807

四、组织芯片的应用811

五、组织芯片的局限性811

六、展望811

第十六章 医用纳米技术815

第一节 概述815

第二节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817

一、纳米材料817

二、纳米技术818

第三节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819

一、纳米技术与药物治疗819

二、纳米技术与纳米中药820

三、纳米技术与介入性诊疗820

四、纳米技术与基因治疗821

五、纳米技术与人工组织和器官821

六、纳米技术与远程医疗8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