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钱国英,徐立清,应雄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5748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89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199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高等教育转型与地方院校的使命1
第一节 高等教育转型与发展趋势1
一 现代大学的职能与属性2
二 国际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发展历程3
三 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化发展趋势6
四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转型7
五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标准多样化10
第二节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12
一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13
二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发展战略16
三 地方性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19
第二章 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25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基本内涵25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发展26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28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特征31
一 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历程31
二 多样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34
三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特点39
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举要43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特点48
第一节 专业与专业设置48
一 专业的基本内涵49
二 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51
三 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举要53
第二节 经济发达地区专业设置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55
一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趋势56
二 浙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57
三 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特点58
四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发展路径选择61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67
第一节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的基本依据67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7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68
三 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69
四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70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内涵72
一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73
二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应用型教育分类中的培养类别74
三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75
四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79
五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81
六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定位84
第五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87
第一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87
一 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原则88
二 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原则89
三 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90
四 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结合原则92
五 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原则93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内涵94
一 培养体系结构优化94
二 课程教学内容优化110
三 培养体系构建步骤114
第六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116
第一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选取的依据117
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论断117
二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基本原理118
三 知行并重的教学基本规律119
四 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要求120
五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实际和生源特点120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三大途径121
一 基于能力导向的理论教学122
二 基于综合技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131
三 基于素质导向的开放教育144
第七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152
第一节 教学管理制度由刚性走向弹性152
一 分层培养制度153
二 分流培养制度154
三 分段培养制度156
四 分地培养制度157
第二节 人才评价机制由知识化走向能力化159
一 创新能力评价理念的引入159
二 探索能力评价方式161
第三节 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由一维走向三维163
一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三重构建163
二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重构建的监控模式168
第八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与政策思考175
第一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175
一 政策导向的滞后176
二 传统文化观念的困扰180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政策思考181
一 管理体制上的自主性181
二 评价机制上的多样性182
三 资源配置上的导向性183
参考文献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