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 以秦岭-大巴山为中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 以秦岭-大巴山为中心](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2282197.jpg)
- 张建民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5538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35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669页
- 主题词: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研究-明清时代;长江流域-山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明清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 以秦岭-大巴山为中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明清时期山区资源开发概说1
二、明清时期山区开发史研究回顾34
(一)主要研究成果述评35
(二)研究前景展望47
三、关于明清时期的“流民”、“移民”、“棚民”、“客民”与“流移”52
(一)明代的“流民”与“移民”52
(二)清代的“棚民”与“客民”60
(三)地方志中的《侨寓》或《流寓》71
(四)流移人口73
四、明清流移开发之前的秦巴山区78
第二章 明代秦巴山区的封禁与流移集聚85
一、从空山封禁说起85
二、流移集聚秦巴山区92
(一)成化十二年以前山区的流移集聚92
(二)成化十二年以后山区的流移集聚103
三、流移在秦巴山区的附籍109
(一)成化十二年原杰主持的流移附籍109
(二)成化十二年以前的流移附籍111
(三)成化十二年以后的流移附籍116
四、秦巴山区流移的区域分布122
(一)关于郧襄山区的流移数量124
(二)关于陕南的流移数量125
(三)川东北山区也是明代流移积聚的重要区域126
五、明朝的流民政策与秦巴山区的流移问题130
(一)明代的流民政策130
(二)流民政策的推行131
(三)抚民专官之设置143
第三章 明代流移落居与秦巴山区资源开发146
一、人口增长与土地垦辟146
(一)秦巴山区的人口增长147
(二)明代秦巴山区的土地垦辟168
(三)郧县:山区田地垦辟的个案分析之一178
(四)郧阳卫:山区田地垦辟的个案分析之二181
二、多种经营与明代秦巴山区经济185
(一)经济林特产经营在秦巴山区的地位185
(二)陕南、川东北山区茶种植的发展188
(三)木材采伐业192
第四章 明代秦巴山区的社会变化与社会控制202
一、饮水井映出的社会变化203
二、地方志《风俗志》所见秦巴山区社会风俗变化205
三、社会风俗与秦巴山区环境215
四、“插花地行政”:明代秦巴山区行政与社会控制218
(一)行政区划的变动219
(二)“插花地行政”:明代秦巴山区的行政层次与事权总分219
(三)明代秦巴山区行政中的吏治227
第五章 清代秦巴山区的流移集聚242
一、明清之际秦巴山区社会经济的残破242
二、清廷的垦殖政策与流移进山248
(一)秦巴山区的人口拉力248
(二)官府的人口政策、土地垦殖政策与措施252
三、流移进山的两个阶段与秦巴山区人口的增长259
(一)以乾隆朝为高潮的流移进山第一阶段259
(二)碑石及族谱所见乾隆朝的进山流移264
(三)贫困流移途中的艰辛生活270
(四)嘉庆道光年间秦巴山区的流移272
(五)清代文献关于秦巴山区人口土流构成的记述274
(六)清代秦巴山区统计人口数量示例288
第六章 清代秦巴山区的土地垦殖与高产旱作物种植293
一、秦巴山区的土地垦辟293
二、玉米、红薯、洋芋等高产旱作物品种与山地开发302
(一)玉米在山区的种植304
(二)红薯及洋芋在山区的种植307
三、玉米、红薯、洋芋等高产旱作物种植与秦巴山区民食309
四、玉米与山民家庭副业317
第七章 山区开发过程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及稻作发展323
一、明代秦巴山区的农田水利建设324
(一)陕南地区的农田水利324
(二)鄂西北山区的农田水利328
二、清代秦巴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333
(一)陕南地区的农田水利333
(二)鄂西北山区的农田水利336
(三)川东北山区的农田水利341
(四)冬水田、筒车、梯田及其他水利形式344
(五)各地流移与山区水利建设347
(六)灌溉水利经验总结350
三、碑石资料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堰渠水利变化353
(一)清后期陕南堰渠水利中的矛盾冲突354
(二)自然环境变迁与堰渠水利359
(三)关于晚清的水利堰费、堰稞365
(四)社会风气变化与堰渠水利368
第八章 秦巴山区经济林特产与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376
一、丰富的山区经济林特产资源377
二、漆、油、蜡类生产385
(一)生漆生产385
(二)桐油生产389
(三)虫白蜡生产与白蜡虫放养390
三、耳菌类生产394
(一)木耳生产394
(二)香菇生产400
四、茶叶、烟叶生产401
(一)茶的种植401
(二)烟草种植的急剧扩大403
五、药材及其他经济林特产405
(一)药材采集与种植405
(二)其他经济林特产409
六、经济林特产与秦巴山区社会经济413
(一)改种植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经营经济林特产的现象413
(二)经济林特产资源开发与山区商业贸易发展415
(三)天然、野生林特产逐步向人工栽培过渡418
(四)山外商人资本与秦巴山区经济林特产开发424
第九章 秦巴山区手工业与竹木铁盐资源开发425
一、木材采伐业426
(一)木材与清代社会生活426
(二)清代的木材采伐业431
二、造纸业440
三、明清时期秦巴山区的矿冶业446
(一)明代的盗矿447
(二)清代的矿冶业449
四、川东北井盐业及其他产业457
第十章 明清秦巴山区的生产关系与资源开发特点467
一、产权与佃权:流移与山区资源的结合468
(一)土地产权的取得468
(二)租佃权与业佃关系474
(三)产权与生产关系特征482
(四)通工互助的农作传统长期遗存496
二、明清秦巴山区资源开发的特点500
(一)山区资源开发以外来流移、山外资本为主体500
(二)山区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盲目及过度倾向507
(三)山区资源开发与经营的粗放化512
(四)山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516
第十一章 明清秦巴山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523
一、森林资源的变迁523
二、野生生物资源的萎缩537
三、水土流失及连锁生态问题542
(一)水土流失加剧543
(二)水土流失的广泛影响546
四、水文环境恶化与水旱自然灾害560
(一)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山崩与洪涝灾害560
(二)水旱自然灾害的时空变化568
五、山区生产方式与山区环境583
六、时人修复及保护环境的努力587
(一)鄂西北山区明代上津县东山例588
(二)陕南山区汉阴县卧龙冈例589
(三)陕南山区定远厅平溪山例589
(四)陕南山区西乡县四方山例590
(五)鄂西北山区保康县东山例591
(六)陕南山区留坝厅沙坡例592
第十二章 结语595
主要参考文献603
后记632
表1-1 陕南山区主要州县山地率及水土流失率31
表1-2 鄂西北山区主要州县山地率及水土流失率33
表1-3 川东北山区主要州县山地率及水土流失率33
表2-1 成化十二年(1476年)清查流移分布表123
表3-1 明代秦巴山区部分州县乡里(社)数量变化表148
表3-2 邓州明代前期里保数量变化表150
表3-3 川东北部分州县明代中叶里甲数量表150
表3-4 邓州明代前期户口变化表152
表3-5 郧阳府明代里甲、户口变化统计表153
表3-6 明代郧阳府户口统计表155
表3-7 襄阳府明代里甲、户口变化统计表156
表3-8 丹凤县(明清时为商州龙驹寨地区)主要姓氏源流表161
表3-9 襄阳府明代耕地面积统计表174
表3-10 郧阳府明代耕地面积统计表176
表3-11 南阳府明代户口田地变化表177
表3-12 万历五年(1577年)郧县清丈田地面积及摊征税粮一览表180
表3-13 郧阳行都司卫所屯田面积增减一览表182
表4-1 秦巴山区明代新置升置府州一览表220
表4-2 秦巴山区明代新设部分州县里社税粮表220
表4-3 明代秦巴山区各州县行政评价229
表5-1 山阳县部分族姓源流表281
表5-2 兴安府人口增长状况288
表5-3 商州直隶州人口增长状况288
表5-4 川东北部分州县册载人户增长状况289
表5-5 道光年间城口厅人口构成统计表291
表5-6 嘉庆十六年(1811年)东乡县户口构成表291
表7-1 南漳县明清修建堰渠一览表340
表8-1 清末兴安桐油运销统计390
表9-1 清末汉江上游纸货运销数量统计445
表9-2 清末汉江上游纸货运销价格统计445
表9-3 《秦疆治略》载道光初年陕南山区各厂分布461
表9-4 清末洋县土产贸易简表462
表9-5 清末平利县土产贸易简表463
表9-6 清末商州土产贸易简表463
表10-1 万历年间城固县学田地价地租税粮一览表487
表10-2 竹溪县学田租额一览表487
表10-3 汉中府汉南书院田地租佃情况489
表10-4 嘉庆年间白河县义田税粮佃租一览表490
表10-5 部分州县田地价格租税关系示例491
表10-6 道光至光绪年间部分州县统计人口数量变化表521
表11-1 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1736~1911年)陕南各州县洪涝记载统计572
表11-2 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1736~1911年)陕南较大规模洪涝记载一览574
表11-3 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1736~1911年)甘东南、川东北山区州县洪涝记载统计576
表11-4 鄂西北山区各州县清代水旱灾害统计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