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陆丰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陆丰县志
  • 陆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05556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240页
  • 文件大小:261MB
  • 文件页数:1294页
  • 主题词:陆丰县-地方志-1979~2003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陆丰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13

第一篇 建置沿革124

第一章 建置沿革124

第一节 历史沿革124

第二节 境域变迁125

第二章 行政区划126

第一节 清代126

第二节 民国时期128

第三节 建国后131

第三章 各镇(场、区)概况141

第二篇 自然环境177

第一章 地理位置177

第一节 位置177

第二节 面积177

第二章 地貌177

第一节 地形177

第二节 山脉178

第三章 地质184

第一节 地层形成成分布184

第二节 地质构造187

第四章 气候187

第一节 气候特点187

第二节 气候要素188

第三节 气候区域191

第五章 河流水系193

第一节 地势与水系193

第二节 河流193

第六章 海域194

第一节 概况194

第二节 海洋水文195

第七章 土壤196

第一节 土壤分类196

第二节 土壤肥力200

第八章 植被202

第一节 概况202

第二节 植物种类202

第九章 自然资源203

第一节 植物资源203

第二节 动物资源203

第三节 水产动物资源203

第四节 矿产资源204

第五节 浅海滩涂资源204

第六节 海洋盐业资源204

第七节 动力资源205

第十章 自然灾害205

第一节 气象灾害205

第二节 农作物虫病212

第三节 地震212

第三篇 人口214

第一章 民族、姓氏214

第二章 人口发展和分布215

第一节 人口增长215

第二节 人口分布221

第三章 人口构成223

第一节 性别构成223

第二节 年龄构成224

第三节 文化程度构成225

第四节 婚姻构成227

第五节 家庭构成227

第六节 职业构成228

第七节 迁移和流动构成229

第四章 人口控制230

第一节 行政措施230

第二节 技术措施232

第三节 计划生育宣传232

第四节 技术队伍233

第五节 组织机构233

第五章 人口规划235

第四篇 经济综述236

第一章 经济发展236

第一节 建国前经济发展概况236

第二节 建国后经济发展概况237

第三节 建设投资241

第四节 劳动效率242

第五节 经济效益242

第二章 经济结构243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243

第二节 产业结构245

第三章 经济管理248

第一节 计划管理248

第二节 统计管理251

第三节 物价管理252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268

第五节 质量技术管理277

第六节 审计281

第七节 土地管理283

第四章 人民生活285

第一节 收入水平285

第二节 消费水平287

第三节 居住水平290

第四节 储蓄水平290

第五篇 农业292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293

第一节 土地改革293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294

第三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297

第二章 种植业298

第一节 耕地改良298

第二节 农作物产量与分布299

第三节 耕作制度316

第四节 良种推广317

第五节 栽培管理322

第六节 植物保护325

第七节 肥料农药329

第八节 农具改革331

第三章 畜牧业334

第一节 畜禽饲养与品种改良335

第二节 疫病与防治338

第四章 农业管理机构340

第一节 建国前农业行政管理机构340

第二节 建国后农业行政管理机构341

第三节 农业科研、经营服务机构342

第六篇 林业345

第一章 林业资源346

第一节 林地林木346

第二节 植被346

第三节 名树古木347

第二章 育苗造林347

第一节 采种育苗347

第二节 植树造林348

第三章 山林管理350

第一节 机构350

第二节 护林防火351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352

第四章 林木经营管理353

第一节 山林权属353

第二节 采伐353

第三节 运输354

第四节 供应354

第五节 国营林场355

第七篇 渔业358

第一章 海洋捕捞359

第一节 渔场 鱼类 鱼汛359

第二节 主要作业360

第二章 海水养殖363

第一节 鱼、虾、蟹、海马养殖364

第二节 贝类养殖365

第三节 藻类养殖365

第三章 淡水养殖366

第一节 鱼类鱼苗366

第二节 成鱼饲养367

第三节 鱼病防治368

第四章 渔港建设 渔船修造369

第一节 渔港建设369

第二节 渔船(机)修造370

第五章 经济管理机构370

第一节 经营机构370

第二节 行政主管机构371

第八篇 水利372

第一章 灌溉工程373

第一节 蓄水工程373

第二节 引水工程397

第三节 提水工程400

第二章 江河整治403

第一节 螺河下游整治工程404

第二节 乌坎河整治406

第三节 鳌江整治407

第三章 防洪、潮和治涝工程408

第一节 防洪堤408

第二节 防潮工程建设411

第三节 治涝工程414

第四章 围垦、供水和水土保持418

第一节 围垦418

第二节 供水419

第三节 水土保持421

第五章 移民迁安422

第六章 水利管理424

第一节 管理机构424

第二节 三防工作425

第三节 水利经费426

第四节 综合经营427

第九篇 工业429

第一章 工业结构429

第一节 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429

第二节 国营工业430

第三节 二轻工业432

第四节 乡镇工业434

第五节 外引内联工业435

第二章 工业行业436

第一节 制盐436

第二节 化学工业441

第三节 建材工业441

第四节 冶金工业442

第五节 机械工业443

第六节 电力工业444

第七节 食品工业444

第八节 工艺美术445

第三章 工业企业简介447

第四章 工业管理454

第一节 管理机构454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455

第三节 供销管理456

第四节 技术管理457

第五节 设备管理458

第六节 质量管理459

第七节 劳动管理459

第八节 财务管理461

第十篇 交通 邮电463

第一节 陆路交通463

第一节 古道463

第二节 公路463

第三节 桥梁469

第二章 水上交通473

第一节 津渡473

第二节 航道、船闸、航标474

第三节 港口477

第三章 运输生产478

第一节 陆路运输478

第二节 水上运输482

第四章 交通管理485

第一节 公路交通管理485

第二节 航运交通管理487

第五章 邮政488

第一节 邮路488

第二节 邮政业务490

第三节 邮政机构492

第六章 电信494

第一节 电报494

第二节 电信线路494

第三节 电话495

第十一篇 能源499

第一章 电力499

第一节 火力发电499

第二节 水力发电500

第三节 输变电508

第四节 用电513

第五节 电力调度518

第二章 煤炭、石油518

第一节 煤炭518

第二节 石油519

第十二篇 城乡建设520

第一章 县城建设520

第一节 城垣 县署521

第二节 市政建设522

第三节 住宅建设525

第二章 村镇建设525

第一节 村寨建设格局526

第二节 民宅样式演变526

第三节 集镇建设528

第三章 建设规划与管理531

第一节 县域建设规划531

第二节 村镇建设规划535

第三节 征地管理535

第四节 房产管理536

第四章 建筑业539

第一节 建筑企业539

第二节 建筑设计与科研542

第三节 建筑施工545

第四节 典型建筑工程纪略549

第五章 环境保护556

第一节 环境质量状况557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558

第十三篇 商业560

第一章 商业结构561

第一节 私营商业561

第二节 国营商业563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565

第四节 合作商业566

第二章 市场567

第一书 集市贸易567

第二节 市场建设569

第三节 购销点571

第三章 国内贸易571

第一节 生产资料购销571

第二节 生活资料购销575

第三节 农副产品购销581

第四节 废旧物资回收591

第五节 饮食服务业591

第四章 对外贸易593

第一节 出口商品594

第二节 贸易形式596

第三节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597

第五章 经营管理598

第一节 经营方式598

第二节 管理体制改革598

第六章 粮油601

第一节 粮油产需601

第二节 粮油购销603

第三节 粮油储运616

第四节 粮油管理618

第五节 粮食加工620

第七章 旅游622

第一节 旅游资源622

第二节 旅游设施625

第三节 旅游管理625

第十四篇 财税 金融626

第一章 财政626

第一节 财政收入626

第二节 财政支出630

第三节 财政监督633

第四节 公债 国库券634

第五节 财政机构636

第二章 税务637

第一节 税制637

第二节 税种税率640

第三节 税收管理647

第三章 金融651

第一节 货币651

第二节 存款654

第三节 信贷660

第四节 侨汇和外汇管理665

第五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监督669

第六节 金融机构672

第七节 保险675

第十五篇 政党676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陆丰县地方组织676

第一节 发展概况676

第二节 历届党代会简况685

第三节 主要工作689

第四节 县委机构692

第二章 其他党派697

第一节 国民党陆丰县党部697

第二节 三青团陆丰分团筹备处698

第三节 民主同盟陆丰县地方组织698

第十六篇 政权 政协699

第一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699

第一节 县工农兵代表大会699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700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701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主要活动708

第五节 基层选举711

第二章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712

第一节 民国前的行政机关712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行政机关718

第三节 建国后行政机关726

第三章 参政议政机关735

第一节 参议会735

第二节 政协736

第十七篇 群众团体740

第一章 工人组织740

第一节 建国前740

第二节 建国后740

第二章 青少年组织744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744

第二节 少年先锋队748

第三章 妇女组织749

第一节 建国前749

第二节 建国后749

第四章 农民组织752

第一节 建国前752

第二节 建国后754

第五章 工商业组织75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商会754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商业组织755

第六章 其他社会团体756

第一节 陆丰县科学技术协会756

第二节 陆丰县归国华侨联合会757

第三节 陆丰县文学艺术联合会758

第四节 陆丰县残疾人联合会758

第十八篇 军事759

第一章 军事要地759

第一节 城寨759

第二节 炮台760

第二章 兵役760

第一节 明清时期760

第二节 民国时期761

第三节 建国后762

第三章 民兵763

第一节 民国前763

第二节 民国时期764

第三节 建国后764

第四章 战事766

第一节 民国前战事选录766

第二节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事770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774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776

第五节 建国初期剿匪平乱777

第五章 军事机构与武装力量778

第一节 明清时期军事设置778

第二节 民国时期军事设置780

第三节 建国后的军事机构及武装力量782

第十九篇 公安 司法785

第一章 公安786

第一节 治安786

第二节 监所管理789

第三节 边防789

第四节 户政790

第五节 消防791

第六节 交通管理792

第七节 出入境管理793

第二章 检察794

第一节 刑事检察794

第二节 经济检察795

第三节 法纪检察795

第四节 监所检察795

第五节 受理控告、申诉796

第六节 综合治理796

第三章 审判797

第一节 刑事审判797

第二节 民事审判798

第三节 经济审判798

第四节 复查案件798

第四章 司法行政799

第一节 法制宣传799

第二节 人民调解799

第三节 公证工作800

第四节 律师事务800

第二十篇 民政801

第一章 优抚拥军801

第一节 拥军支前801

第二节 集体优待802

第三节 国家抚恤803

第四节 军人安置806

第二章 救灾救济807

第一节 生产救灾807

第二节 社会救济808

第三节 扶持贫困户810

第三章 社会福利811

第一节 恤孤养老811

第二节 社会福利生产812

第三节 收容遣送812

第四章 老区建设813

第一节 老区评划与分布813

第二节 扶持生产816

第五章 婚姻登记817

第六章 殡葬管理818

第一节 破除丧葬陋俗819

第二节 推行火葬819

第七章 机构设置819

第一节 县级民政机构819

第二节 乡镇民政机构820

第二十一篇 劳动 人事821

第一章 职工队伍821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职工821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职工822

第二章 劳动就业822

第一节 城镇劳动就业822

第二节 招工就业823

第三节 知识青年安置825

第四节 离退休职工子女顶替825

第五节 劳务输出825

第三章 劳动管理826

第一节 用工计划826

第二节 职工调配826

第三节 定员定额826

第四节 劳动争议仲裁827

第五节 劳动用工制度827

第四章 职工培训828

第一节 文化补习828

第二节 就业前培训828

第三节 学徒培训828

第四节 职业技术培训828

第五章 职工劳保829

第一节 劳动保护829

第二节 劳动保险829

第六章 干部队伍830

第一节 干部编制830

第二节 干部来源831

第三节 干部年龄、文化结构833

第七章 干部管理834

第一节 干部任免834

第二节 干部调配与精简834

第三节 干部奖惩835

第四节 人才交流835

第八章 工资奖金835

第一节 工资演变835

第二节 奖金津贴837

第九章 干部福利838

第一节 离退休838

第二节 干部福利补助838

第十章 机构设置838

第一节 劳动管理机构838

第二节 干部管理机构839

第二十二篇 教育840

第一章 概述840

第二章 旧学842

第一节 县学842

第二节 书院 义学 私塾842

第三章 学前教育849

第一节 幼儿教育849

第二节 县机关幼儿园简介851

第四章 小学教育851

第一节 建国前的小学教育851

第二节 建国后的小学教育855

第五章 普通中学教育859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普通中学859

第二节 建国后的普通中学861

第六章 专业教育868

第一节 发展概况868

第二节 专业学校选介870

第七章 成人教育871

第一节 民国时期871

第二节 建国后872

第八章 师资队伍875

第一节 建国前875

第二节 建国后876

第九章 教育经费及设施884

第一节 教育经费884

第二节 教学设施886

第三节 勤工俭学886

第四节 集(捐)资办学888

第十章 教育机构890

第一节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890

第二节 教育局所属机构891

第二十三篇 科技892

第一章 科学技术队伍892

第一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893

第二节 技术职称的套改、晋升893

第三节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状况896

第二章 科技成果899

第一节 农业899

第二节 工业905

第三节 医药卫生906

第四节 软科学906

第五节 科技进步奖907

第三章 防震减灾908

第四章 机构908

第一节 科技行政管理机构908

第二节 科研机构909

第二十四篇 卫生 体育910

第一章 卫生保健911

第一节 爱国卫生911

第二节 食品卫生913

第三节 学校卫生913

第四节 妇幼保健913

第二章 疾病防治915

第一节 传染病的防治915

第二节 慢性病的防治918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防治919

第四节 地方病的防治920

第三章 医疗920

第一节 中医920

第二节 民间中草药921

第三节 西医921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922

第四章 医学教育与科研922

第一节 卫生学校922

第二节 科研成果923

第五章 医疗卫生机构923

第一节 卫生行政机构923

第二节 县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924

第三节 镇(场)卫生院927

第四节 农村卫生站(室)928

第五节 卫生技术力量928

第六章 体育事业930

第一节 学校体育930

第二节 群众体育931

第三节 竞赛活动932

第七章 体育设施934

第八章 体育培训936

第二十五篇 文化938

第一章 文学艺术939

第一节 文学创作939

第二节 戏曲942

第三节 音乐舞蹈945

第四节 绘画 书法 摄影948

第五节 民间文学950

第六节 民间艺术951

第二章 著述953

第一节 古今著述书目953

第二节 历代诗词选录956

第三章 报刊通讯961

第一节 新闻报刊961

第二节 通讯报道962

第四章 广播 电视 音像963

第一节 广播963

第二节 电视964

第三节 音像965

第五章 文化事业机构与设施966

第一节 文化局966

第二节 文化馆、宫、站、室966

第三节 图书馆、室968

第四节 博物馆968

第五节 剧团 文宣队969

第六节 书店971

第七节 电影队与电影公司971

第八节 影剧院972

第九节 民间文化团体973

第十节 档案工作机构974

第二十六篇 文物975

第一章 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75

第二章 古遗址976

第一节 古人类生活遗址976

第二节 古生产遗址976

第三节 古城 古炮台遗址976

第三章 古建筑977

第一节 寺庙宫观977

第二节 书院981

第三节 塔 戏台981

第四节 桥 官道982

第四章 摩崖石刻 碑记 匾额982

第一节 摩崖石刻982

第二节 碑记984

第三节 匾额984

第五章 古墓葬985

第六章 革命旧址 革命纪念建筑物987

第一节 革命旧址987

第二节 革命纪念建筑物988

第七章 名胜古迹989

第二十七篇 华侨华人 港澳台同胞992

第一章 县民移居海外概况992

第二章 华人、华侨在居国的职业和成就993

第一节 旅居东南亚华人的职业993

第二节 旅居西方国家华侨华人的职业994

第三章 华侨社团994

第一节 马来西亚惠州会馆、海陆会馆994

第二节 印尼棉兰鹅城慈善基金会994

第三节 新加坡惠州会馆995

第四章 陆丰籍港澳台同胞995

第一节 香港同胞995

第二节 澳门同胞996

第三节 台湾同胞996

第四节 港澳同胞社团996

第五章 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对祖国、家乡的贡献998

第六章 侨务1000

第一节 侨务机构1000

第二节 归国华侨及侨眷安置1000

第三节 落实华侨政策1000

第四节 接待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1001

第七章 对台工作1002

第二十八篇 风俗 宗教1004

第一章 岁时习俗1004

第二章 生产习俗1008

第三章 生活习俗1009

第一节 服饰1009

第二节 饮食1009

第三节 居住1010

第四节 出行1010

第四章 礼仪习俗1010

第一节 出生1010

第二节 婚嫁1011

第三节 寿庆1012

第四节 丧葬1012

第五章 宗教信仰1013

第一节 佛教1013

第二节 道教1015

第三节 天主教1016

第四节 基督教1019

第二十九篇 方言1022

第一章 福佬话1023

第一节 福佬话的分区和内部差异1023

第二节 陆丰福佬话的语音特点和词汇特点1025

第三节 陆丰福佬话音系及其特点1027

第四节 音变1028

第五节 陆丰福佬话与海丰福佬话及潮汕话之比较1030

第二章 客家话1043

第一节 陆丰客家话的分布及其特点1043

第二节 陆丰客家话的语音系统1044

第三章 军话1047

第一节 青塘军话的主要特点1048

第二节 坎石潭军话1048

第三节 军话的词汇特色1049

第三十篇 人物1051

第一章 人物传1051

第一节 古代人物传1051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传1058

第二章 英名表1112

第一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烈士名表1112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烈士名表1208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烈士名表1210

第四节 建国后社会主义时期烈士名表1214

第五节 国民党军队抗日阵亡陆丰籍战士名表1228

附录1230

一、古代碑记、部文选录1230

二、清乾隆十年《陆丰县志》序1234

三、陆丰县历代修志纪略1235

四、陆丰县(市)新编专业志、乡镇志目录1236

五、本志编纂始末1237

六、《陆丰县志》编辑人员12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