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2255592.jpg)
- 汪明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0364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235页
- 主题词:网络理论-应用-城市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全球化的“新经济”1
二、信息化的“新地理”6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18
第二章 互联网的空间性:网络空间的概念与理论化24
一、网络空间的浮现25
二、新技术的空间观29
三、网络空间的理论化36
第三章 信息的空间形式:信息及其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41
一、信息、知识与创新42
二、信息、知识的空间形式与地理过程45
三、信息及其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50
第四章 技术的空间过程:技术演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60
一、技术变革与扩散60
二、长波技术论及其空间过程63
三、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69
四、信息时代的城市形态74
第五章 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79
一、城市的网络化进程80
二、网络空间的基本要素特征87
三、城市网络的空间逻辑特征90
四、信息技术革命:城市的新机会93
第六章 网络空间的基础:基于互联网骨干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分析96
一、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城市体系97
二、中国互联网城市的崛起101
三、互联网城市的可达性分析115
第七章 网络空间的生产:中国城市和区域的互联网内容产业发展128
一、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地理区位128
二、互联网域名的区域分布130
三、互联网网站的城市分布136
第八章 网络空间的消费:中国城市体系中的互联网“数字鸿沟”146
一、“数字鸿沟”的概念及其空间表现147
二、“数字鸿沟”成因的区域比较150
三、城市体系中的“数字鸿沟”158
第九章 网络空间的区域:广东省互联网服务业的区位研究168
一、“核心-边缘”理论及其应用168
二、互联网服务业的区域结构170
三、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179
四、区域互联网的发展路径184
第十章 结论189
一、主要结论189
二、政策启示193
三、研究展望196
参考文献199
图1-1 互联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0
图1-2 本书的技术路线21
图2-1 Batty的虚拟地理27
图2-2 从物质实体到概念世界的不同类型空间层次28
图2-3 理解网络信息空间地理学的一个框架28
图3-1 信息过程43
图4-1 技术进步的S型曲线61
图4-2 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62
图4-3 长波周期及其基本特征65
图4-4 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70
图5-1 中心地体系与网络体系的城市职能分配和交互模型84
图5-2 全球城市网络的阶层体系85
图5-3 两种城市体系中增长与规模的关系86
图5-4 全球经济中的节点和核心城市88
图5-5 全球服务业网络空间中的节点距离90
图6-1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99
图6-2 CSTNET卫星骨干网络(1999年)103
图6-3 中国教育和科技计算机网CERNET(1995~2001年)105
图6-4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骨干网络CHINANET(1996~1999年)109
图6-5 4个互联网骨干网络110
图6-6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及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之间的网络带宽连接状况116
图6-7 互联网节点城市对外连线的位序-规模分布120
图6-8 中国互联网的主要节点与连线(2002年)121
图6-9 民航客流网络的首位联系与空间结构(1985~1998年)125
图6-10 美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的空间结构(1999年)126
图7-1 中国互联网域名的增长(1997.10~2004.12)131
图7-2 不同性质类型的网站分布(2004年)132
图7-3 中国互联网WWW域名的地理分布(2003-12-31)133
图7-4 中国互联网城市的空间分布(2004年)141
图7-5 互联网欠发展城市的空间分布(2004年)142
图7-6 互联网时代城市差异与空间极化的动力机制144
图8-1 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地理分布(2004.9)148
图8-2 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的增长(1997~2004年)150
图8-3 中国网民上网方式的变化(1997~2004年)151
图8-4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分布(2003.12.31)152
图8-5 各省区的人均GRP与互联网渗透率(2003年)153
图8-6 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与互联网渗透率(2003年)154
图8-7 城市互联网用户的位序-规模分布162
图8-8 两种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分布比较163
图8-9 互联网渗透率的城市规模和区位差异166
图9-1 广东省各市互联网活动的地理分布174
图9-2 广东省各市ICP的增长分布(2000~2004年)178
图9-3 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制180
图9-4 区域互联网发展的阶梯模型185
表1-1 新范式与传统范式的比较5
表1-2 国际学术期刊上出版的有关互联网地理学研究的专刊9
表1-3 社会化网络空间媒介的分类16
表2-1 物理与电子空间的基本特征比较29
表2-2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视角的区别34
表3-1 互联网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潜在影响49
表3-2 传统规模生产区域与学习型区域的比较56
表3-3 高技术企业集群中的互联网驱动力58
表4-1 技术创新的四种类型61
表4-2 长波阶段特征与增长重心转移65
表4-3 世界城市化创新与经济长波发展对比关系67
表4-4 全球性的生产服务企业在部分世界城市的办公区位分布(2001年)72
表5-1 中心地体系与网络体系的比较84
表6-1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概况(2001年)107
表6-2 中国互联网中的城市节点体系(2001年)111
表6-3 中国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容量的城市分布(2001.7)114
表6-4 单个网络的整体特性分析与排序118
表6-5 核心层骨干网络的节点城市与γ指数119
表6-6 主要节点城市的可达性综合指数与排序122
表7-1 省区的域名专业化率与产业区位商的比较135
表7-2 数据描述及其来源137
表7-3 互联网城市分类标准138
表7-4 利用指数划分类型的城市数量139
表7-5 中国互联网核心城市的各项指标和类型139
表8-1 各种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性155
表8-2 互联网渗透率对数值的技术基础变量回归分析155
表8-3 互联网渗透率对数值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157
表8-4 按网民规模排序的前100位城市占全国网民数量的百分比160
表8-5 中国网民集中的前10位城市(2001~2002年)160
表8-6 不同规模城市的互联网平均渗透率164
表8-7 互联网渗透率与城市规模差异的关联165
表8-8 不同区位城市的互联网平均渗透率166
表8-9 互联网渗透率与城市地理区位的关联166
表9-1 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要素流动状态与区域经济特征169
表9-2 中国电信业务分类目录171
表9-3 广东省上网用户数与其他选择的省市比较(2004年)173
表9-4 广东省域名站点数与其他选择的省市比较(2004年)173
表9-5 广东省互联网发展地区分类及状况176
表9-6 各区域类别拥有的ISP办公室数量与比重变化(2001~2004年)177
表9-7 各区域类别拥有的经营性ICP数量与比重变化(2000~2004年)177
表9-8 各区域类别拥有的非经营性ICP数量与比重变化(2000~2004年)179
表9-9 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机构的服务范围180
表9-10 广州省ICT制造业集聚城市占全国的市场份额及其位序(2003年)181
表9-11 广东省各区域类别的外向型指标(2003年)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