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 张贞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3540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4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文学评论-国际学术会议-文集;文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新版总序&王先霈1

总序&王先霈1

大众文化人文内涵的追问(代序)&孙文宪1

导论1

第一章 “日常生活”范畴溯源9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9

一、作为本体存在的“日常生活”——马克思、恩格斯论日常生活9

二、原初性的“日常生活”——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眼中的日常生活15

三、“日常生活”与异化——卢卡奇和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23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意义30

一、人类历史的基础30

二、个体再生产的家园34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特性42

一、重复性思维43

二、安全需要46

三、模仿、类比与规范性符号系统49

四、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原则51

五、日常满足与过分一般化53

第二章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的“日常生活”56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56

一、在文化工业理论中被疏远的日常生活56

二、在艺术世俗化理论中被接近的日常生活60

第二节 英美文化唯物主义:大众文化中丰富、能动的“日常生活”63

一、日常生活的丰富性63

二、日常生活的能动性67

第三节 消费社会理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日常生活”72

一、被消费意识解放的日常生活72

二、被消费意识制约的日常生活75

第三章 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81

第一节 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85

一、精英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悬置85

二、主流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改造90

三、大众文化对“日常生活”的肯定95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101

一、从彼岸到此岸:精英被大众改写102

二、从对抗到交融:主流与大众汇合109

三、从农村到城市:民间向都市转移117

第三节 不同阶层的“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分类123

一、大众文化区分的日常生活根源123

二、当代中国社会分层125

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类130

第四章 世俗日常生活的意义——“日常生活”在大众文化中的表现形态之一135

第一节 寻找“世俗日常生活”135

一、中国通俗文学传统中的“日常生活”135

二、中国当代市民阶层大众文化中的“日常生活”140

第二节 从“世俗日常生活”看市民阶层大众文化的社会得失145

一、“作为老百姓讲话”与“‘寓教于乐’的当代变体”:大众文化的双刃剑145

二、模式化与肤浅化:重复性思维的矛盾体150

第三节 从“世俗日常生活”看大众文化的精神特质155

一、娱乐性与“消遣人生”的话语类型155

二、商品性与“倚重市场”的运作模式162

三、平民性与“回归此岸”的文化观念168

第五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在大众文化中的表现形态之二174

第一节 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审美化”177

一、从传统美学到重构美学:消费社会中审美范围的扩展177

二、从距离审美到即时审美:消费社会中审美心理的转变181

第二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身体力行者187

一、作为一种生活观的唯美主义187

二、作为一种生活姿态的新感觉派192

三、作为一种生活理念的中产阶层大众文化200

第三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中产阶层大众文化得失辨205

一、“身体”观与日常生活的当下存在205

二、日常生活的文化符号意义与差异表征作用211

三、中产阶层大众文化之社会反思218

余论225

参考文献229

后记2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