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开发西南 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开发西南 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
  • 吴洪成,郭丽平,秦毅,吕春枝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53668204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7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90页
  • 主题词:卢作孚(1893~1952)-职业教育-教育思想-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开发西南 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奋斗人生1

一、早期的人生历程1

(一)嘉陵江畔的农家子弟2

(二)难得的私塾求学4

(三)艰难的自学与教学经历7

二、以教育救国与科学救国为己任16

(一)活跃于报界与教育界16

(二)参加“少年中国学会”25

(三)建设“新川南”29

(四)创办通俗教育馆33

(五)“一个事一个村”38

(六)建立中国西部科学院55

第二章 文化哲学76

一、传统文化的严重弊端77

(一)苟营家私,门阀攀比78

(二)麻木不仁,但求苟安80

(三)裙带关系,社会腐败82

二、传统文化模式83

(一)重实、求稳的农业文化心态83

(二)家庭本位的传统文化模式86

三、新文化的必由之路89

四、对西方文化的吸纳与改造95

(一)早期受西方文化的启迪96

(二)国外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的感召97

(三)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100

第三章 教育实践108

一、泸州的“新教育”实验109

(一)“新教育”实验的缘起109

(二)“新教育”实验的内容112

(三)川南师范学校——新式师范的模式119

(四)“新川南,新教育”128

二、成都“通俗教育馆”的民众教育实践131

(一)提倡通俗教育132

(二)成都通俗教育馆的创建133

(三)成都通俗教育馆的成就139

三、北碚乡村现代化与民生公司学校化的建设143

(一)北碚的乡村城镇化建设143

(二)开拓文化事业,发展社区教育161

(三)改革、发展学校教育174

(四)启发民智,开展民众运动188

(五)公司学校化实验,发展职工教育191

第四章 广博的教育思想206

一、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及其特色206

(一)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207

(二)不断创新的教育家典范214

二、杰出的教育思想家221

(一)“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教育功能思想222

(二)“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的教育作用思想235

(三)改革学校体制的教育制度思想245

(四)以“教育救国”为主线的民众教育思想255

(五)以“民生精神”为主题的职工教育思想264

(六)“一切不苟”的廉政教育思想273

三、教育思想家的历史地位283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中的卢作孚284

(二)卢作孚与其他教育家的分析比较292

第五章 深邃的教育理论315

一、一位乡村走出来的教育理论家315

(一)“培养他作社会运动使社会成功”的教育目的论318

(二)“选用生活教材”的课程论325

(三)“须知教育精义,而有其旨趣”的师资论329

(四)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论335

(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乡村教育理论348

(六)“把北碚建设成一个育人的环境”的教育环境论354

(七)注重美感精神的审美教育论359

二、卢作孚教育理论的特质及现代价值365

(一)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发展一瞥365

(二)教育理论的特质371

(三)现代教育理念的审视388

第六章 风范长存392

一、实业家的教育探索392

二、区域教育改革与实验的典范403

三、文教胜地北碚的开拓者413

四、对当代教育的现实启示420

(一)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高度发展我国的教育422

(二)以区域教育为突破口,带动教育的现代化427

(三)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农村教育434

(四)突破“知识量传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438

(五)优化教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441

(六)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443

五、生命渊博,借鉴来者447

主要参考文献455

后记——我与卢作孚研究4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