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警察科学知识全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刑事警察科学知识全书](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2128363.jpg)
- 冯文晓编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48
- 标注页数:560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6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事警察科学知识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刑事侦查总论1
第一节:科学在刑事侦查上运用之价值1
第一目:刑事警察之基础科学智识与训练1
第一部:刑事侦查1
第二目:刑事警察之智识与经验3
第二节:刑事警察与法医3
第一目:法医之智识与任务3
第二目:刑事警察与法医之合作4
第三目:案情之科学研究与客观判断6
第四目:犯罪之分析比较与列表纪录8
第六目:摈除左右吾人思想之舆论势力9
第五目:良医不是良法医9
第七目:法医之过去现在与未来10
第二章:现场之侦查12
第一节:现场之意义及范围12
第二节:现场侦查不可忽略的两个问题13
第一目:第一个问题:此地有否犯罪可能?13
第二目:第二个问题:剖尸检验与保存痕迹14
第三节:侦查方向之决定14
第一目:刑事警察极应纠正的两种错误观念14
第二目:如何决定侦查方向15
第三目:「智识」「经验」与案情判断16
第四节:侦查计划之拟定17
第一目:侦查何以必须要有计划?17
第二目:侦查计划上的三个根本要求18
第三目:侦查之程序20
第五节:死者处身环境之分析24
第六节:生理检验与技术侦查25
第七节:现场之痕迹26
第一目:现场痕迹之纪录26
第二目:痕迹真伪之判断方法26
第三目:痕迹价值之判断27
第四目:痕迹与犯罪方法关系之研讨29
第八节:现场痕迹与决定侦查计划之影响30
第一目:现场动作须有计划与步骤30
第二目:痕迹破坏后与侦查之影响30
第三目:按照实际情形决定整个侦查计划33
第四目:尸体检验之程序与痕迹印证36
第五目:尸斑之鉴定38
第六目:特种谋杀方法之尸体检查39
第七目:骨折碎裂之检查方法41
第八目:枪杀案之检查方法42
第一节:第一个问题:犯罪之性质?43
第一目:自杀与谋杀案情鉴定之困难43
第三章:侦查计划中之七大问题43
第九目:刑警出发现场侦查时应携带之物品43
第二目:带威胁性?兼动机复杂之自杀案件46
第三目:关于自杀与谋杀几种错误观念之纠正47
第四目:从死者自杀前之准备行为上观察案情50
第五目:从尸体之姿态及位置上观察案情51
第六目:从服用毒物甜苦之色味上观察案情51
第七目:从尸体决斗之伤痕上观察案情52
第八目:从生前上吊或死后吊上之时间上观察案情53
第九目:从门户之开闭情景上观察案情54
第十目:从死者伤势之轻重上观察案情58
第十一目:从伤口之部位与方向上观察案情59
第十二目:从共犯之痕迹及反证上观察案情60
第十三目:从尸体腕间的伤痕及服装上观察案情60
第十四目:从现场遗下的凶器上观察案情61
第十五目:从生前受伤或死后受伤之情态上观察案情62
第十六目:从死者之心理与行为能力上观察案情63
第十七目:从尸体口中之塞布及面目表情上观察案情63
第十八目:案情之多方研究与扩大侦查范围65
第二节:第二个问题:犯人是谁?66
第一目:迹证与人证66
第二目:从犯罪之原因上侦查犯人67
第三目:从最希望其死亡之仇人中侦查犯人67
第四目:从个人经济环境之透视上侦查犯人68
第五目:五种重大嫌疑犯之侦查69
第六目:伪证串供与犯罪之设计70
第七目:普通办案找寻线索之四种方法73
第八目:侦查无头尸案之五大要领75
第九目:侦查枪杀案之两个原则78
第三节:第三个问题:犯罪之地点?80
第一目:移尸与灭迹80
第二目:痕迹反证之价值80
第三目:痕迹直证之价值81
第四目:痕迹直证与反证价值之比较83
第五目:破案关键之犯罪地点问题84
第一目:直证的痕迹86
第四节:第四个问题:有否共犯?86
第二目:反证的痕迹87
第五节:第五个问题:犯罪之原因?87
第一目:自杀之原因87
第二目:谋杀之原因90
第六节:第六个问题:犯罪之时间?94
第一目:犯罪时间在侦查上之重要94
第二目:物证重于人证96
第三目:黑暗中犯罪之迹证97
第四目:钟表在迹证上之价值98
第五目:从尸体之变化上观察犯罪时间98
第六目:从植物之生长上观察犯罪时间99
第一目:从犯罪之行为推证犯人之心理100
第七节:第七个问题:犯罪之方法?100
第二目:案情之科学研究方法102
第三目:根据犯罪痕迹推断犯罪历程105
第四章:现场迹证保存法106
第一节:保存迹证系刑事警察的任务106
第二节:尸体搬运之方法107
第三节:血衣之保存107
第四节:吊颈绳之保存108
第五节:枪弹之保存108
第七节:其他痕迹之保存110
第六节:指纹迹之保存110
第五章:纪录、绘图、摄影与制型111
第一节:纪录111
第一目:纪录之意义与内容111
第二目:纪录之方法112
第三目:纪录之注意113
第二节:绘图114
第三节:摄影115
第四节:制型116
第一章:自杀118
第一节:自杀之史?由来118
第二部:自杀与谋杀118
第二节:自杀原因之分析121
第一目:远因与近因121
第二目:外因与内因122
第三节:自杀之方法和外状126
第一目:自缢126
第二目:绞死127
第三目:服毒128
第四目:投河132
第五目:自焚134
第六目:绝食134
第九目:刀杀135
第十目:高坠135
第七目:触电自杀135
第八目:枪杀135
第十一目:吞金136
第四节 自杀案件之侦查136
第二章:谋杀137
第一节:谋杀之意义137
第二节:谋杀的动机138
第一目:动机单纯的谋杀案138
第二目:动机复杂的谋杀案140
第三节:谋杀的方法142
第二目:刺杀143
第一目:枪杀143
第四目:窒息144
第三目:击杀144
第五目:毒杀145
第六目:炸毙146
第七目:慢性的谋杀146
第八目:其他谋杀方法(烧杀、溺毙、高堕、饥饿、其他)146
第四节:犯人的范围147
第五节:犯人与被害人的关系147
第六节:谋杀案之特种侦查工作148
第七节:谋杀之预防149
第一节:审讯学之意义155
第二节:审讯之要旨155
第三部:审讯155
第一章:审讯之意义及其研究范围155
第三节:审讯学研究之范围156
第二章:审讯者之修养与态度156
第一节:审讯难156
第二节:审讯者之修养与态度157
第一目:要同情——忌偏执157
第二目:要沉静——忌忿燥157
第一目:要迂回——忌刺激158
第三节:审讯之用语158
第五目:要宽仁——忌苛刻158
第三目:要诚恳——忌欺骗158
第四目:要严明——忌戒惧158
第二目:要同情——忌刻薄159
第三目:要渐进——忌急燥159
第四目:要广泛——忌狭窄159
第五目:要催劝兼施:恩威并济159
第三章:人类性格的观察160
第一节:从生理上观察人类的性格160
第一目:第一格:神经质160
第二目:第二格:胆汁质160
第四目:第四格:粘膜质161
第三目:第三格:多血质161
第二节:从心理上观察人类的性格162
第一目:内倾的性格162
第二目:外倾的性格163
第三目:调和的性格163
第四章:心理学在审讯技术上之运用164
第一节:从心理上观察人的犯罪164
第二节:从心理上审讯人的犯罪165
第五章:证人审讯168
第一节:何谓证人168
第一目:不能据情陈述的证人169
第二节:证人之类别169
第二目:不愿据情陈述的证人172
第三目:有专门智识的证人173
第三节:证人讯问之方法174
第一目:予以尽情陈述之机会175
第二目:予以范围广泛之问句175
第三目:设法唤起其记忆能力176
第四目:尽力避免各种暗示176
第五目:追寻证言之事实根据177
第四节:证人心理及证言之凭信力177
第一目:证人之感觉能力177
第二目:证人之记忆能力180
第三目:证人之陈述能力183
第五节:谁是最好的证人?184
第六节:谁是最坏的证人?185
第六章:嫌疑犯审讯186
第一节:嫌疑犯之类别186
第一目:第一类嫌疑犯的审讯要领186
第二目:第二类嫌疑犯的审讯要领189
第二节:审讯方法之综合研究189
第一目:普通讯问法——使其白190
第二目:刑法——使其痛190
第三目:幽禁法——使其燥193
第四目:威吓法——使其畏194
第五目:反激法——使其忿196
第六目:感动法——使其悔197
第七目:诱供法——使其动199
第八目:窃供法——使其泄199
第九目:对质法——使其屈201
第十目:离间法——使其恨202
第十一目:突然审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203
第十二目:特种审讯方法204
(一)心理审讯法——刺激其联想204
(二)机械审讯法——侦察其内心205
第十三目:疲劳审问——催毁其强抗意志206
第十四目:催眠术审讯法——使陷于游眠状态207
第七章:欧美各国审讯一瞥212
第一节:德国之一般审讯情形212
第二节:德国侦探权威甘纳213
第三节:美国之一般审讯情形214
第一目:科学设施在侦查审讯上之运用214
第二目:良心感动法215
第三目:第三级审讯法216
第四节:机械之侦查与审讯218
第一目:呼吸侦察机218
第二目:说谎侦察机219
第一节:女刑事警察之审讯问题220
第八章:妇女少年与儿童之审讯220
第二节:审讯妇女与儿童之方法223
第一目:要扫除其戒惧心理——亲近之224
第二目:要了解其内心苦衷——关切之224
第三目:要诱导其联想回忆——讯问之225
第四目:要确定其证言价值——明断之226
第三节:国际监狱及刑罚会议关于少年犯处遇问题之决议(各届国际监狱会议纪录)227
第四节:妇女与儿意审讯之实例234
第二节:血的分类238
第一节:血迹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238
第一章:血迹238
第四部:痕迹238
第三节:血色239
第四节:血迹检验的程序240
第一目:第一个问题:是不是血?240
1.宾司丁试验法240
2.黑文结晶片试验法240
3.过酸化水素试验法240
2.显微镜血球直径之测量241
1.血清沉降素反应241
7.机械检查法241
第二目:第二个问题:是人血抑是兽血?241
5.紫外光线分析法241
4.愈疮木试验法241
6.还之红质结晶试验法241
3.加里留时间变化观察法244
第三目:第三个问题:是何种血型244
1.ABO血型245
2.MN血型246
3.Rh血型247
第四目:第四个问题:是谁的血?248
第五目:第五个问题:是人体那部份的血?249
第五节:血迹之分类250
第三目:飞溅血点251
第一目:滴落血点251
第二目:摆动血点251
第四目:血塘252
第五目:血抹迹252
第六节:血迹检查法252
第一目:现场血迹之检查252
第二目:犯人身上血迹之检查254
第三目:犯人住宅之检查256
第四目:尸体上之检查257
第五目:凶器上之检查258
第一目:第一类保存法(平滑物面上)259
第七节:血迹保存法259
第二目:第二类保存法(粗糙不平物面上)260
第八节:血迹在刑事侦查上之价值261
1.判断犯罪之性质261
2.判断犯罪之情况261
3.血迹检验法医鉴定书实例262
第二章:足迹264
第一节:足迹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264
第二节:人类行动之十八种姿态265
第三节:足迹之形态266
第一目:四类的足形266
第二目:三种足迹方向267
第二目:四种步行状态267
第四节:步行时之足迹与静止时之足迹268
第五节:足迹与身长之测量271
第六节:足迹之检查与比较方法272
第七节:足迹采取法274
第一目:卡士博士采迹法274
第二目:加尔东氏采迹法274
第三目:佛力康博士采迹法274
第四目:高莱氏教授采迹法274
第一目:平面物体上足迹保存法275
第八节:足迹保存法275
第五目:柏林警厅目前采用之方法275
第六目:法罗伦氏采迹法275
第二目:泥地或硬金属表面上足迹保存法276
第三目:细沙粉末或其他油软细腻物品上足迹保存法277
第四目:雪地上足迹保存法278
第九节:足纹之鉴定279
第十节:鞋印之鉴定279
3.证明犯人与证明犯罪281
5.足迹破案之实例281
4.推断犯人之性别与职业阶层281
2.测量犯人高度、体重及进出方向281
1.说明一部份之犯罪情况281
第十一节:足迹在刑事侦查上之价值281
第三章:毛发283
第一节:毛发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283
第二节:毛发之生理组织283
第一目:毛发之成长283
第二目:毛发之种类及组织284
第三目:人体毛发之分布状态285
第四目:毛发之寿命286
第三节:头发之类别288
第一目:按发之形状分类288
第四节:毛发之病态289
第二目:按发之颜色分类289
第一目:毛发鉴定之准备与注意290
第五节:毛发鉴定之程序290
第二目:是人毛抑是兽毛?291
第三目:是人体那部份之毛发?292
第四目:是男性之毛发抑是女性之毛发?293
第五目:是那种年龄人的毛发?294
第八目:是谁的毛发?295
第六节:发迹之鉴定295
第一目:剪断之发迹295
第七目:是拉下之毛发抑自然脱落之毛发?295
第六目:是被害人之毛发抑犯人之毛发?295
第二目:灼伤之发迹296
第三目:枪伤之发迹296
第四目:击伤之发迹296
第五目:拉下之发迹296
第六目:死亡后之发迹297
第七节:毛发与犯罪之关系297
1.谋杀案297
2.奸杀案297
3.窃盗禽畜案298
第八节:毛发之搜查方法298
第十节:发迹在刑事侦查上运用之价值299
第九节:毛发之保存方法299
第四章:齿痕300
第一节:齿痕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00
第二节:牙齿之生理302
第一目:牙齿之类别302
第二目:牙齿之名称302
第三目:齿之构造303
第四目:牙齿之生理历程303
第三节:齿痕各异之原因303
第一目:生理组织关系303
第三目:牙齿因受外围影响关系304
第二目:牙病治疗关系304
第四目:死亡关系305
第四节:齿痕鉴定306
第一目:齿痕鉴定之程序306
第二目:案情性质之鉴定306
第三目:特征齿痕之鉴定307
第五节:齿痕之保存方法307
第五章:精液308
第一节:精液鉴定及其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08
第二节:风化案件之侦查309
第一目:强奸案309
第三目:鸡奸案310
第二目:诬奸案310
第四目:兽奸案311
第五目:尸奸案311
第三节:现场搜查之注意311
第四节:精液鉴定312
第一目:精液之强制索取312
第二目:精液鉴定之方法312
第六章:粪迹313
第一节:粪迹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13
第五节:精液迹之保存方法313
第二节:粪迹产生之原因315
第三节:粪迹鉴定方法316
第一目:肉眼鉴定316
第二目:显微镜鉴定316
第七章:其他排泄物之迹证318
第一节:尿迹318
第二节:汗迹319
第三节:浓迹319
第四节:胎水、胎粪及母乳迹319
第一目:胎水迹319
第三目:母乳之迹证320
第二目:胎粪迹320
第八章:轮迹321
第一节:轮迹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21
第二节:轮迹之成因与类别322
第一目:轮迹之成因322
第二目:轮迹之类别322
第三节:木轮车及铁轮车322
第一目:车轮之种类322
第二目:车轮及车胎324
第三目:车轮之测量324
第五目:轮迹鉴定之理论与实际326
第四目:车轮之位置326
(一)理论上之鉴定327
(二)实际上之鉴定327
第四节:橡皮轮车327
第一目:自行车328
第二目:汽车329
第三目:黄包车330
第五节:轮迹之采取与保存331
第一目:制型331
第二目:摄影、绘图与纪录331
第一节:器械迹鉴定及其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32
第二节:器械之分类332
第九章:器械迹332
第三节:器械之痕迹333
第一目:人体上之伤痕333
第二目:物体上之伤痕335
第三目:金属物表面之伤痕336
第二目:摄影之鉴定337
第十章:掌痕337
第一节:掌痕鉴定及其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37
第一目:肉眼之鉴定337
第五节:器械痕迹之鉴定337
第四节:器械痕迹保存法337
第二节:掌痕鉴定之着眼点338
第三节:掌痕鉴定之方法338
第一目:犯人年龄之鉴定338
第二目:犯人性别之鉴定339
第三目:犯人职业之鉴定339
第四节:掌痕迹证之保存方法339
第十一章:指痕339
第一节:指痕鉴定及其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39
第二节:指痕之特征339
第四节:指痕迹证之保存方法340
第二目:犯人性别年龄肥瘦之鉴定340
第一目:犯人身长之鉴定340
第三节:指痕鉴定之方法340
第十二章:指甲痕341
第一节:指甲痕鉴定及其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41
第二节:指甲之生理组织341
第三节:指甲之特征342
第四节:指甲痕鉴定之方法342
第一目:肉眼之鉴定342
第二目:化学与显微镜之鉴定342
第一节:兽迹鉴定及其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43
第十三章:兽迹343
第五节:指甲痕之保存方法343
第四目:犯人职业之鉴定343
第三目:犯人性别之鉴定343
第二节:兽迹之类别344
第一目:马蹄迹344
第二目:牛蹄迹344
第三目:畜类之足迹345
第三节:兽毛迹345
第四节:兽粪迹346
第十四章:油漆346
第一节:油漆鉴定及其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46
第二节:油漆之成份346
第四节:油漆保存法347
第二目:化学鉴定347
第三节:油漆鉴定之方法347
第一目:肉眼鉴定347
第十五章:痰迹348
第一节:痰迹鉴定及其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48
第二节:痰之颜色348
第三节:痰之成份348
第一目:固有之成份348
第十六章:泥迹349
第一节:泥迹鉴定及其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49
第四节:痰迹鉴定之方法349
第二目:特异之成份349
第二节:泥之成份及类别350
第三节:泥迹鉴定之方法351
第一目:肉眼鉴定351
第二目:显微镜鉴定352
第三目:化学鉴定352
第四节:泥迹保存法352
第十七章:犯人身上附着痕迹之鉴定352
第一节:附着痕迹鉴定及其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52
第二节:羽毛之鉴定353
第三节:其他附着微屑物质之鉴定353
第一节:犯人遗留物鉴定及其在刑事侦查上之意义354
第十八章:犯人遗留物之鉴定354
第二节:犯人遗留物鉴定之方法355
第五部:枪弹检验359
第三章:枪之种属及性能359
第一节:长枪类359
第一目:中正式步枪359
第二目:德国军用毛瑟式步枪359
第三目:猎枪(滑筒枪、来复枪、铁城枪、气枪、窃猎者之枪技)360
第四目:自动步枪361
第二节:手枪类361
第四目:自动手枪362
第五目:毒气手枪362
第二目:莲蓬枪362
第三目:自来得手枪362
第一目:铁尺362
第三节:枪之口径363
第一目:长枪之口径363
第二目:手枪之口径364
第三目:刑事警察以携带何种手枪为宜?365
第四章:子弹之构造及类别365
第一节:子弹之类别365
第一目:依枪种分类365
第二目:依枪之口径分类365
第五目:依发火点之位置分类366
第三目:依枪之质料分类366
第四目:依弹壳之形状分类366
第二节:子弹之构造368
第一目:步枪子弹368
第二目:手枪子弹368
第三目:霰弹371
第五章:国家对于枪械之统制与监督372
第一节:枪弹登记与检验之手续372
第二节:世界各国检证之符号373
第一目:英国之检证符号373
第二目:比利时之检证符号377
第四目:德国之检证符号378
第三目:奥国之检证符号378
第五目:法国之检证符号379
第六目:意国之检证符号381
第七目:西班牙之检证符号382
第六章:枪弹检验之重要383
第一节:决定枪种及枪之口径383
第二节:决定犯罪之性质383
第三节:决定子弹之方向384
第四节:决定为近射或远射384
第一目:近射与远射之迹状385
第一节:人体上枪伤之痕迹385
第七章:枪弹射击之痕迹385
第五节:证明犯人与证明犯罪385
第二目:人体中枪之迹状386
第三目:入口与出口387
第四目:盲管枪伤387
第五目:擦伤387
第六目:反跳枪伤387
第七目:回旋枪伤388
第二节:手上之火药迹388
第三节:玻璃上射击之痕迹388
第一目:普通玻璃388
第二目:保险玻璃389
第四节:木头上射击之痕迹390
第五节:铁及石头上射击之痕迹390
第九章:枪弹检验之方法392
第一节:枪之检验392
第一目:找指纹392
第二目:枪膛之火药迹392
第三目:枪膛内之血肉纤维393
第四目:枪之口径393
第五目:枪上之附着物394
第六目:枪号及出厂394
第三目:抓子痕395
第二目:弹底纹395
第一目:弹壳395
第二节:子弹检验395
第四目:撞针孔396
第五目:推子痕396
第六目:弹匣痕396
第七目:未射击之子弹396
第八目:弹壳保存法396
第五目:子弹头之保存及比较397
第四目:弹头之质料及其他397
第三目:来复线之宽度397
第二目:来复线之数目397
第一目:来复线之方向397
第三节:子弹头检验397
第四节:枪弹检验之方法398
第一目:摄影比较法398
第二目:转印比较法398
第三目:比较显微镜之鉴定398
第四目:新办法398
第十章:鉴定与编号399
第一节:初步分类399
第二节:二步分类400
第三节:三步分类400
第四节:四步分类401
第二章:犯人伪造证件之方法及其鉴定403
第一节:全部伪造之证件及其鉴定方法403
第一目:犯人伪造之方法与字迹之鉴定403
第六部:笔迹鉴定与匿名信403
第二目:印写方法之伪造及其鉴定404
第三目:窃取签字方法之伪造及其鉴定404
第四目:显微镜之鉴定404
第二节:局部变造之证件及其鉴定方法405
第一目:用化学方法变造之证件及其鉴定405
第二目:用机械方法变造之证件及其鉴定408
第三节:更改笔划之证件及其鉴定409
第三目:用裁补方法变造之证件及其鉴定409
第一目:加一笔或加一字之笔迹鉴定410
第二目:用墨水笔更改字迹之鉴定411
第三目:墨笔更改字迹之鉴定411
第四目:墨水之鉴定411
第五目:墨迹年龄之鉴定412
第六目:新旧笔迹分解鉴定法413
第七目:改一笔或一字之笔迹鉴定413
第三章 伪造护照与伪造印章414
第一节:全部伪造之护照印章及其鉴定方法414
第一节:犯人之类别415
第四章 伪造文书罪及其侦查415
第二节:局部变造之护照印章及其鉴定方法415
第二节:犯罪之动机416
第三节:伪造文书罪之成立416
第六章 中文笔迹比较法417
第一节:全部观察与比较417
第二节:局部观察与比较418
第七章 笔迹与个性观察418
第一节:中国书法家之观察418
第一目:字与人的关系418
第二目:字相与个性之观察420
第一目:字相学是一种观察的科学422
第二节:西洋书法家之观察422
第二目:字相与个性之观察423
第三目:实验的观察426
第八章 匿名信427
第一节:匿名信之意义及类别427
第一目:何谓匿名信?427
第二目:匿名信之类别427
第二节:匿名信处理之争议问题428
第三节:命嫌疑犯试写笔迹方法428
第四节:搜索嫌疑犯原有之笔迹429
第六节:打字机文件字迹之比较方法430
第五节:笔迹纪录及保存方法430
第九章 笔迹鉴定及其在刑事侦查上之价值432
附:四大案例432
第七部:勤务技术436
第一章 化装术436
第一节:化装之意义与起源436
第二节:化装之目的与原则436
第三节:化装之类别437
第四节:化装前后之注意事项438
甲:内心化装439
乙:外形化装439
第五节:化装之方法439
第二章 跟踪与监视443
第一节:跟踪之意义及其重要性443
第二节:跟踪前之组织与准备443
第三节:跟踪之实施445
第一目:跟踪445
A 跟踪者之距离位置与对象环境关系445
B 跟踪时各种方位变化之技术446
C 各种环境跟踪法447
第二目:监视449
1.直接监视449
2.间接监视449
3.监视工作者之掩护技术449
第四节:跟踪时应注意事项450
第八部:享利式十指纹制度451
第一章 指纹学之历史451
第一节:指纹演进之史迹451
第一目:指纹在东方演进之史迹452
第二目:指纹在西方演进之史迹452
第三目:我国办理指纹之现状455
第二章 指纹之生长与成因457
第一节:指纹之生长457
第二节:指纹之成因458
第一节:指纹分类461
第五章 英国亨利式十指纹制度461
第二节:各类指纹之界说462
第一目:弧形纹462
第二目:帐形纹462
第三目:箕形纹462
第四目:斗形纹463
第五目:囊形纹463
第六目:双箕纹463
第七目:绞形纹463
第八目:杂形纹463
第三节:三角内端与外端466
第四节:指纹分析475
第二目:二步分析476
第一目:初步分析476
第三目:三步分析480
第四目:四步分析486
第五目:五步分析486
第六目:六步分析488
第七目:七步分析489
第八目:其他分类法490
第九目:缺指指纹之分析491
第六章 指纹之储藏与检查492
第一节:指纹储藏之次序492
第二节:指纹卡片与指纹储藏柜493
第一节:指纹侦查之范围494
第七章 现场指纹之侦查与采取方法494
第二节:指纹遗留之类别495
第三节:指纹显形之方式495
第四节:指纹之显形与采取方法496
第一目:平滑物面上指纹采取法496
第二目:纸类上指纹采取法499
第三目:衬衣手帕绸缎等布料上指纹采取法500
第四目:特种物品上指纹采取法501
第五目:指纹侦查箱502
第九章 指纹捺印法503
第一节:犯人与嫌疑犯之捺印503
第三节:捺印之器具505
第二节:尸体指纹之捺印505
第四节:捺印时应注意之事项506
第五节:指纹摄影506
第十章 指纹鉴定之程序507
一、纹形比较507
二、由内端至三角之线数比较508
三、纹线比较508
四、汗孔比较508
五、特征指纹(刀伤、雏痫、瘤痣、疮疽指纹)508
第十四章 指纹在刑事侦查上之价值511
一、证明犯人511
二、证明犯罪性质512
三、推断犯人年龄513
第九部:伯利氏单指纹制度521
第四章 单指纹分析法521
一、弧形521
二、帐形521
三、箕形522
四、斗形532
五、囊形534
六、绞形535
七、双箕形539
八、杂形539
一、单指纹卡片之设计与内容540
九、伤纹540
第五章 单指纹之储藏与检查540
二、指之名称及次第541
三、各类指纹之次序541
四、各类指纹分类后之储藏法542
五、索引卡片545
六、现场指纹546
第十部:犯罪与预防548
第一章 预防犯罪十策548
第一节:何谓犯罪548
第二节:严峻的刑罚是否可以消灭犯罪548
第一目:提倡人口优生政策549
第三节:犯罪与预防549
第二目:实行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550
第三目:普及全民教育553
第四目:健全青年组织运动553
第五目:彻底改良司法监狱554
第六目:设置与扩充感化院少年监狱救济院与人民习艺所555
第十目:提高警察素质健全警察机构556
第七目:取缔诲淫诲盗之戏剧电影图书557
第八目:禁烟禁赌提倡民众正当娱乐及体育运动559
第九目:提倡宗教生活重整道德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