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突发事件手机舆情的生成与应对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庹继光,但敏,张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74144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突发事件-移动电话机-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突发事件手机舆情的生成与应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突发事件及其社会应对1
第一节 突发事件含义及其特点2
一、我国法规中的“突发事件”含义2
二、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4
第二节 突发事件的社会应对9
一、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10
二、突发事件处置要素12
第三节 信息消除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15
第二章 突发事件信息的法定传播20
第一节 突发事件法定信息传播概述22
一、突发事件信息的特点23
二、法定信息传播的基本架构24
第二节 法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路径、时限31
一、法定传播的突发事件信息范畴32
二、突发事件信息的法定传播路径34
三、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特殊时限要求36
第三节 法定信息传播不力的责任追究38
第四节 公民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与责任探析42
一、传播不实信息的法律责任剖析43
二、信息传播“不为”的法律责任探究45
第三章 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概述51
第一节 舆情概念的梳理52
一、舆情与舆论56
二、舆情与民意59
第二节 网络媒体兴起与舆情的变革62
第三节 手机舆情的形成与特点72
一、手机舆情形成的基础前提74
二、手机舆情勃兴的技术条件77
三、手机成为独特的舆论“放大器”82
第四节 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生成机理84
一、现场人员:发布信息,寻求沟通85
二、外部人员:高度关注,积极互动87
三、信息交互:提升热度,形成舆情89
第四章 舆情传播主体对手机的运用91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手机舆情发起者92
一、利益相关方95
二、记者97
三、网络名人98
第二节 突发事件的手机舆情参与者101
一、评论者102
二、跟进者103
三、反馈者105
四、行动者106
第三节 舆情发起阶段的手机应用107
一、最大限度满足快速信息发布需求108
二、突发事件现场的强大证实功能110
三、手机舆情威慑力的反面论证111
第四节 手机便利公众推动舆情演进112
一、当下手机舆情表达状况概述112
二、手机舆情主要载体的实用分析114
三、手机舆情场域构建的现实意义118
第五章 舆情诱因及话语呈现121
第一节 舆情的核心诱因:利益与权利122
第二节 舆情发起者的议程设置128
第三节 意见领袖如何发挥议程设置功能133
第四节 “舆情搭车”对议程设置的影响138
一、“舆情搭车”的议程设置分析140
二、“舆情搭车”的动因剖析142
第五节 舆情表达中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分析144
一、网络反“沉默的螺旋”现象论争145
二、拒绝沉默:网络平台自主表达机理分析149
三、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现实意义153
第六章 手机舆情致效机制分析156
第一节 网络围观对舆情生成有何影响159
一、网络围观现象及其定义160
二、网络围观的正面功能评析162
三、网络围观的负面影响及规避165
第二节 通过事实呈现凝聚共识167
一、基本信息168
二、生活经验171
三、事实认知173
第三节 通过观点争鸣凝聚共识177
一、意见争鸣如何避免“群体极化”178
二、舆情争鸣与意义生成的关系180
第七章 影响突发事件舆情生成的变量分析185
第一节 舆情反转对舆情生成的直接影响186
一、舆情反转的基本表现——主观失实186
二、舆情反转的重要成因——把关缺失188
三、舆情反转的社会心理——公众盲从191
四、舆情反转的意义呈现——网络自净193
第二节 网络谣言对舆情生成的直接影响194
一、突发事件与网络谣言的伴生关系194
二、突发事件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剖析199
三、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基础及其规制202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的次生舆情现象207
一、次生舆情的基本含义及其表征208
二、环境突发事件引发次生舆情的典型个案剖析210
三、环境突发事件中次生舆情的有效消弭217
第八章 官方对手机舆情的回应与调适221
第一节 辨证看待舆情的利弊222
一、确立舆情非“敌情”的基本立足点222
二、充分发掘手机舆情的建设性成分226
第二节 以协商姿态回应舆情229
一、舆情应对应确立对话理念230
二、协商的对象是公众而非舆情发起者233
三、舆情应对的至高境界是“以理服人”235
第三节 通过互动和服务强化舆情引导239
一、常态事理引导实现“减压”241
二、借助意见领袖消除对立244
三、立足解决问题平息舆情246
第九章 主流媒体对手机舆情的响应与引导249
第一节 主流媒体对手机舆情的呼应与强化251
一、主流媒体支持手机舆情的理论依据252
二、主流媒体支持手机舆情的具体表现254
第二节 主流媒体对手机舆情的质疑与纠偏260
一、主流媒体对手机舆情的自觉疏离261
二、主流媒体对网络谣言的严正辟谣264
第三节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战线延伸266
一、主流媒体的舆情预警功能发挥266
二、主流媒体的舆情反思职责体现269
第四节 媒体深度融合助力强化舆情引导能力271
参考文献275
后记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