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杜一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 ISBN:750741726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486页
- 主题词:福特,H.(1863~1947)-回忆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区域经济发展3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措施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3
一、胡佛和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3
二、罗斯托区域经济成长的进化序列模型4
三、弗里德曼的空间组织阶段理论5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趋同假说6
一、单一区域经济增长模型6
二、出口基地理论6
三、要素价格均等模型7
第三节 结构主义区域发展观8
一、增长极理论8
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9
三、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11
四、倒U型统计模型12
第四节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13
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产生13
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4
附录:区域经济发展实例分析16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评价16
实现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20
第二章 区域后发优势及其转化条件87
第一节 区域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87
一、先发展经济体与后发展经济体87
二、区域先发优势与区域后发优势87
三、后发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90
第二节 区域后发优势的驱动增长模型95
一、基本假设95
二、先发区域的率先创新行为95
三、后发区域的模仿创新行为96
四、模仿创新成本与后发利益递减98
第三节 区域后发优势的形成过程100
一、技术模仿创新100
二、制度移植变迁110
三、结构动态优化117
第四节 区域后发优势的转化条件132
一、资本形成条件132
二、规模经济条件137
三、组合条件146
四、条件缺失与政府替代152
第三章 开发区与产业集聚155
第一节 开发区的理论解析155
一、开发区的概念划分155
二、开发区的要素构成157
三、我国开发区的类型158
四、开发区的理论解析161
第二节 开发区与产业集聚态势163
一、我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基本态势163
二、开发区产业集群理论167
三、开发区产业集聚的经济与社会效应172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77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与成功案例177
二、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类型与经验181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前景185
第四节 保税区186
一、我国保税区的发展186
二、我国保税区的管理政策190
三、国际上通行的自由贸易区193
第五节 都市型工业园区197
一、都市型工业的界定197
二、都市型工业及园区的中外比较202
三、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前景展望209
第六节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213
一、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含义213
二、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状况214
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成功案例215
四、国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219
五、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成功的经验220
第七节 生态工业园区222
一、生态工业园区的基本含义222
二、生态工业园区225
三、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230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237
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237
一、区域发展战略237
二、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238
三、区域发展战略的特征238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决策239
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决策实例分析241
一、省情分析242
二、总体战略思路242
三、发展目标与实施措施243
四、战略计划和措施243
第五章 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开发的经验245
第一节 以知识经济推动的结构转换246
一、新经济带动下的经济结构转换246
二、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249
第二节 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开发249
一、开发西澳的动因250
二、西澳开发的战略目标及途径250
三、西澳开发的实质251
第三节 澳大利亚经济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经验251
一、对农业种植业给予大力支持252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54
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258
附录:若干经济政策和经济指标259
第六章 我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政策选择265
第一节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与区域发展动力265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东西经济发展差距265
二、东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现实影响266
第二节 西部地区现实问题分析269
一、西部地区因物质资本稀缺而导致技术模仿和制度学习的动力269
二、西部地区因知识贫困而导致技术对经济的扩散张力不足275
三、西部地区因较低的产业层次而缺乏对现有新技术的承载能力278
四、西部地区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不利于发展要素的逆转283
五、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受后发劣势的排斥、侵蚀和漏损286
六、西部地区人口转变的困境不利于其后发优势的发挥289
七、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制约了其后发优势的发挥292
八、中央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外部驱动效应还不足以使西部地区充分地发挥后发优势294
第三节 发挥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政策选择295
一、建立有效的投融资体系,促进西部地区物质资本的形成295
二、消除知识贫困,促进西部地区内生技术资源的形成301
三、推进工业化进程,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提高西部地区整个产业承载技术的能力307
四、改善区域内运输条件,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西部地区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309
五、通过制度学习和文化创新,提高西部地区发展要素的收益率311
六、抑制人口膨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12
第七章 发挥苏北地区后发优势的政策选择316
第一节 苏北后发优势形成的经济社会条件316
一、经济实力增强,快速交通网初步形成316
二、城市化推动经济空间结构加快演化317
三、高等学校发展强劲,经济“三螺旋”创新发展318
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319
五、工业化进程中的科技型企业比重提高,学习效320
六、发展苏北战略初见成效320
第二节 苏北后发优势的表现321
一、接受“上海苏南经济带”辐射发展的相对区位321
二、“△”型城市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322
三、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324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325
五、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325
六、地方政府推动发展优势326
第三节 培育苏北后发优势的基础工程327
一、相对区位优势工程327
二、城市、城镇带建设工程328
三、高校聚集发展工程329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龙头企业工程330
五、工业化与技术创新工程331
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和经济行为规范工程331
第四节 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制度创新332
一、培育和发挥相对区位优势的制度创新332
二、培育和发挥经济空间结构优势的制度创新333
三、培育和发挥高校促进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334
四、培育和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的制度创新334
五、培育和发挥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的制度创新335
六、发挥地方政府推动苏北发展优势的制度创新336
第五节 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政策选择337
一、发挥接受“上海、苏南经济带”辐射发展相对337
二、“△”型城市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的政策选择338
三、发挥高校促进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的政策选择339
四、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的政策选择340
五、发挥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的政策选择341
六、发挥地方政府推动优势的政策选择341
第八章 国外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经验探讨344
第一节 国外沿海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经验344
一、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发展经验344
二、荷兰西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346
三、原南斯拉夫里耶卡地区的发展经验347
第二节 国外内陆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经验349
一、美国田纳西流域的发展经验349
二、墨西哥北部边境地区的发展经验350
三、巴基斯坦俾路支地区的发展经验352
第三节 国外城市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经验354
一、国外城市周边地区的界定354
二、国外城市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趋势355
三、国外城市周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政策357
第九章 区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系统保护359
一、区域开发与生态平衡359
二、生态平衡的地域差异360
三、恢复原有平衡和建设新平衡362
四、社会-生态系统问题364
五、区域开发与环境规划366
第十章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7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371
二、行业发展演化372
三、行业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377
附录:区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发展战略权威论点379
对我国小城镇总体发展战略的思考379
城镇化水平的确定与城镇发展战略的选择重在分析385
我国小城镇规划调控的若干问题探讨391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发展研究398
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开发探索409
上海郊区小城镇发展的思考418
西藏经济后进地区经济及城镇发展研究424
河南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429
高速公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作用和成因探究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