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生建设研究 1949-1956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民生建设研究 1949-1956版
  • 王美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978751303141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社会保障-研究-中国-1949~1956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民生建设研究 1949-1956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意义3

二、基本概念的梳理与界定4

(一)民生概念4

(二)广义与狭义民生5

(三)民生的内涵与外延6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生界定8

三、研究现状述评9

(一)几个突出的民生热点问题9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4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6

(一)研究思路16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17

第一章 新中国民生建设的社会历史条件18

第一节 理论渊源: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理论的继承和扬弃18

一、理论内核: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18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18

(二)列宁的民生理论与实践22

二、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民本思想26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民生思想的发展26

(二)秦汉以后封建社会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1

三、合理借鉴:近代农民和资产阶级民生思想33

(一)近代农民阶级的民生思想33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民生观34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观35

第二节 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艰辛探索40

一、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40

二、解决土地问题,建立民生第一功44

三、大力发展生产,确立民生建设的有效途径49

(一)大生产运动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民生目标50

(二)“精兵简政”,克服困难,发展民生的重要前提52

四、发展社会事业,探索社会保障建设54

(一)发展文化教育54

(二)重视妇女权利和医疗卫生建设56

(三)救助弱势群体57

(四)创设社会保障58

第三节 现实困境: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严峻形势59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困境的原因59

(一)“劫收”——丧失民心的开始59

(二)币制改革失败导致物价飞涨——民心丧尽60

(三)生产停滞,百业萧条61

(四)难以为继的艰难民生62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困境的形势63

(一)农村经济凋敝,农产品产量急剧下降64

(二)工业基础薄弱,且受到严重破坏64

(三)失业增加,“包下来”政策造成严重财政压力66

(四)自然灾害严重,灾民亟待救济68

(五)庞大的战争开支,导致通货膨胀69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特点71

(一)民生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并存71

(二)民生建设的迫切性与矛盾性同在72

第二章 新中国民生建设理论的总体构想74

第一节 民生建设的总体目标:“两个转变”74

一、“两个转变”的提出74

二、“两个转变”的辩证关系77

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经济保障79

四、从工业化到现代化的提升81

第二节 民生建设的根本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83

一、转移工作重心,恢复发展经济85

二、贯彻“四面八方”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86

三、提出“三年准备,十年建设”战略构想90

第三节 民生建设的基本原则:统筹兼顾93

一、统筹兼顾原则的形成及实施依据94

二、与民生建设相关的几个重要关系98

(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98

(二)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105

(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09

第三章 建立稳定秩序:确立民生建设的基本前提114

第一节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14

一、稳定物价,为统一财经创造条件114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后果分析114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积极措施117

(三)成功地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的原因120

二、统一财经,巩固物价稳定125

第二节 治理失业,救济灾民126

一、治理失业126

(一)中国共产党治理失业的指导思想127

(二)采取的政策措施129

(三)实施成效及意义135

二、救济灾民136

(一)成立各级救灾组织,把救灾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137

(二)采取各种抗灾救灾措施及时施救139

(三)抗灾救灾方针的特点145

第三节 剿匪、禁毒、禁娼,稳定社会秩序146

一、新区的剿匪斗争146

(一)剿匪斗争的形势与目的146

(二)剿匪斗争的方针与策略148

(三)随时指导剿匪斗争的发展进程149

(四)剿匪斗争的胜利成果151

二、禁毒斗争151

(一)鸦片的毒害152

(二)旧中国烟毒屡禁不止的原因153

(三)中共领导的禁烟斗争154

(四)禁烟斗争成功的原因156

三、禁绝娼妓制度159

(一)消灭妓院的两种模式159

(二)改造妓女的两种形式164

(三)消灭娼妓制度的成功经验167

第四章 恢复发展生产:奠定民生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169

第一节 土地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169

一、土改中保护民生的方针政策169

二、土改取得的民生建设成就173

(一)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奋斗目标173

(二)从根本上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75

(三)有利的农产品价格和低赋税政策176

第二节 调整工商业,促进城乡交流179

一、私营工商业困难原因180

二、调整私营工商业的措施及成效182

三、稳定市场,扩大城乡交流186

第三节 发展文化教育,建立社会保障190

一、《婚姻法》的制定与实施190

(一)《婚姻法》的制定191

(二)《婚姻法》把婚姻自由作为基本原则193

(三)《婚姻法》体现男女平等及保护妇女权益194

(四)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和执行196

二、扫盲运动的开展199

(一)扫盲运动的开展200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202

(三)扫盲运动的得失208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09

(一)建立城镇保险制度210

(二)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215

(三)发展社会福利事业217

第五章 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确立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221

第一节 “一五”计划:初步奠定民生建设的物质基础221

一、“一五”计划的民生内容222

二、“一五”计划的民生成就223

第二节 “三大改造”:民生建设的制度基础224

一、农业合作化的民生动因225

(一)避免两极分化,使农民摆脱贫困225

(二)搞互助合作是粮食增产的主要方法228

(三)为配合工业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需要230

二、合作化过程中关注的民生重点232

(一)检验合作社办得好坏的主要标准是看是否增产233

(二)农业生产是农村压倒一切的工作235

(三)强调要照顾个体农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236

(四)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239

第三节 八大前后新探索:民生建设的新起点241

一、探索的社会历史条件241

(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集中力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41

(二)借鉴苏东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中国更加重视民生建设242

二、解决三大改造的民生后遗症245

(一)农业方面246

(二)手工业方面247

(三)工商业方面249

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生新问题252

(一)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52

(二)探索如何解决副食供应不足之道254

(三)探索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关系256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历史反思25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成功经验259

一、重视人民利益,时刻警惕腐化堕落260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民生建设的物质基础263

三、突出公平公正原则,使广大人民普遍受益266

四、革命与民生建设统筹考虑,全面推进26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不足与教训271

一、过快改变生产关系,导致生产力难以适应271

二、过多强调政治动员,频繁使用群众运动方式275

三、过分强调公平,造成公平与效率的失衡278

四、低水平窄覆盖,造成二元民生279

第三节 对新时期新阶段民生建设的启示282

一、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282

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283

三、解决民生问题要靠切实的制度保障285

四、善于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287

结束语289

参考文献291

后记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