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 四川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8857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285页
- 主题词:古建筑-建筑艺术-四川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 四川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汉族地区3
一、自然环境3
二、社会历史3
三、人文环境5
第二节 藏族地区5
一、自然环境5
二、社会历史6
三、人文环境7
第三节 羌族地区8
一、自然环境8
二、社会历史8
三、人文环境11
第四节 彝族地区14
一、自然环境14
二、社会历史14
三、人文环境15
第五节 四川地区传统建筑类型概述16
上篇:四川传统建筑特征解析23
第二章 汉族地区传统建筑风格分析23
第一节 聚落规划与格局23
一、汉族传统聚落的风格特征23
二、汉族传统聚落的风格成因32
第二节 建筑群体与单体33
一、汉族传统建筑的风格特征34
二、汉族传统建筑的风格成因52
第三节 建筑元素与装饰54
一、穿斗木架54
二、天井59
三、封火墙61
四、屋顶脊饰64
五、门窗栏杆65
第四节 汉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精神68
一、同中求异,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68
二、适宜技术,因地制宜的营建理念69
三、兼收并蓄,多元融合的建筑风格70
第三章 藏族地区传统建筑风格分析72
第一节 聚落规划与格局72
一、藏族传统聚落的选址72
二、藏族传统聚落的布局特征73
三、藏族传统聚落的风格成因75
第二节 建筑群体与单体76
一、藏族传统建筑的风格特征76
二、藏族传统建筑的风格成因86
第三节 建筑元素与装饰87
一、形体特征87
二、主室火塘87
三、经堂88
四、墙面装饰88
五、屋顶装饰89
六、门窗装饰90
第四节 藏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精神90
一、古朴雄浑的建筑形体91
二、向心凝聚的空间组织91
三、丰富多样的形式风格91
四、华丽明艳、富有生机92
第四章 羌族地区传统建筑风格分析94
第一节 聚落规划与格局94
一、羌族传统聚落的选址94
二、羌族传统聚落的布局与景观特征97
三、羌族传统聚落的风格要点及其成因104
第二节 传统民居建筑106
一、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及特征106
二、羌族碉楼119
三、羌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及成因120
第三节 建筑元素与装饰122
一、建筑元素122
二、建筑装饰125
第四节 羌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精神128
一、气势雄浑——收分墙体128
二、自由无羁——丰富多样的民居形态129
三、向心凝聚——主室火塘129
四、意向朴拙——门窗装饰130
五、万物有灵——白石崇拜130
第五章 彝族地区传统建筑风格分析132
第一节 聚落规划与格局132
一、彝族传统聚落的风格特征132
二、彝族传统聚落的风格成因132
第二节 建筑群体与单体133
一、彝族传统建筑的风格特征134
二、彝族传统建筑的风格成因140
第三节 建筑元素与装饰140
一、院落的制高点——碉楼140
二、建筑墙体、屋顶、门窗构件的形式140
三、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的形式142
四、火塘空间144
五、建筑色彩145
第四节 彝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精神145
一、简易自然,实用性第一的建筑风格146
二、质朴简明,防御性强的建筑风格146
三、信仰文化至上的建筑精神147
下篇:四川传统建筑的现代传承151
第六章 四川近现代建筑发展解析151
第一节 近代发展151
一、发展历程151
二、近代传承思想154
三、传统建筑近代传承特征155
第二节 现代发展157
一、发展历程157
二、汉族地区现代建筑传承与发展概览163
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建筑概览168
第三节 对近现代建筑发展的思考172
一、全球化语境与特色的彰显173
二、现代技术发展与特征的表达174
三、方法的选择与“度”的把握174
第七章 传承四川传统建筑特征的脉络与手段176
第一节 传承脉络176
第二节 传承手段之“境”——自然环境的适应177
一、尊重地形条件177
二、适应自然气候185
三、新技术手段的主动回应188
四、利用自然资源189
五、运用现代生态技术192
第三节 传承手段之“脉”——城市文脉的延续197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198
二、城市文脉的时代延续200
三、场所精神塑造公共空间价值204
四、传统体验的现代表达206
五、新建筑与城市旧有肌理的协调207
六、旧建筑改造的人文关怀209
第四节 传承手段之“形”——建筑形态的传承211
一、直接传承212
二、间接传承213
第五节 传承手段之“意”——符号与意象223
一、引借224
二、夸张226
三、拓扑227
四、抽象228
五、重组231
六、减舍231
第六节 传承手段之“场”——功能与空间的发展232
一、建筑功能232
二、场所空间233
第七节 传承手段之“材”——材料与建构239
一、乡土材料的传承239
二、乡土材料的创新发展246
三、结构形式的发展251
第八节 抓住脉络,合理运用传承手段254
第八章 结语256
一、四川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256
二、四川传统建筑的传承途径256
三、四川传统建筑的传承原则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