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 陈学明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109994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文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提供了积极的示范效应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4

四、中国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展示其现实性和向前发展开辟了途径5

第一部分 中国道路与人类文明11

第一章 中国道路探索了如何由协商民主走向现代政治文明11

一、以选举为核心的西方式民主正面临深刻危机11

二、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选择14

三、协商民主是优化代议民主的一种理想类型17

第二章 中国道路制定了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

一、文明社会的构建需要价值观的引导20

二、多质态的中国社会应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22

三、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上24

第三章 中国道路形成了以“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27

一、推动人类新文明时代的到来27

二、“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28

三、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31

第四章 中国道路增强了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33

第五章 中国道路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39

第六章 中国道路开辟了和平发展的人类文明新路45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于和平的相关论述46

二、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5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关键词就是“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71

第七章 中国道路孕育着人类新文明89

一、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89

二、中国道路的开创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诞生92

第八章 中国道路将创造人类新的存在方式97

一、当今人类处于什么样的存在状态?97

二、如此的存在方式能不能继续下去?98

三、美国的金融危机告诉了我们什么?98

四、为什么我们应当重温马克思为我们确立的“意义世界”?99

五、马克思叫我们如何生活?——建立使人的生存具有意义的新的人际关系101

六、马克思叫我们如何生活?——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04

七、马克思叫我们如何生活?——朝着“劳动解放”的方向前进106

八、马克思叫我们如何生活?——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08

九、马克思叫我们如何生活?——为实现事实上的平等而努力奋斗110

十、如何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来认识“科学发展观”?112

第二部分 中国道路与发展中国家117

第一章 中国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117

第二章 中国道路在政治上的示范效应124

第三章 中国道路在经济上的示范效应130

第四章 中国道路在思想文化上的示范效应137

第五章 中国道路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中成为赢家144

一、新兴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互补和借鉴144

二、非洲国家与中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151

三、以中国经验更新拉美模式156

第六章 中国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160

一、重新解读发展理念160

二、中国式治理方式的魅力167

三、中国道路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崛起175

第七章 中国道路启迪发展中国家越出两难境地181

一、通过渐进改革,实现稳定、持续地发展182

二、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184

三、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对接186

四、打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189

第八章 中国道路描绘了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的路线图194

一、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194

二、政党制度只有适应特定的政治生态才是合理的197

三、后发国家需要在威权主义体制下完成现代化200

第九章 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找到了一条走向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204

一、处于农耕文明下的东方社会的根本特点204

二、对东方社会发展态势及其走向的评估207

三、中国道路为后发国家找到了一条走向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210

第三部分 中国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19

第一章 中国道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219

第二章 中国道路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226

第三章 中国道路重塑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233

第四章 中国道路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39

第五章 中国道路是对后发国家走向社会主义规律的一次重新认识247

第六章 中国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占有资本文明的历史之路266

第七章 中国道路回应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创新272

一、历史方位的新界定272

二、本质要求的新延伸274

三、资源配置机制的新探索275

四、所有制理论的新突破276

五、分配原则的新调整278

六、执政党功能的新定位280

七、建设者外延的新扩充281

八、公平与效益原则的新阐述282

九、治国理政的新方略283

十、世界性交往的新策略285

第四部分 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289

第一章 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证实”289

一、中国道路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289

二、中国道路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光芒四射292

三、中国道路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判断没有错295

四、中国道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事业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结论是行之有效的298

五、中国道路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性301

第二章 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303

一、中国道路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无市场的判断是站不住脚的303

二、中国道路使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变得不合时宜307

三、中国道路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存在缺陷311

四、中国道路意味着必须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思想315

第三章 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320

一、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320

二、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327

三、中国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334

第四章 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继承、修正和发展341

一、在确认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依然存在的前提下,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41

二、在确认仍然存在阶级差别,甚至阶级对立的前提下,致力于用和平的,即非暴力的手段来解决这些差别和对立345

三、在确认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下,科学地确定专政的对象和专政的主体范围348

第五章 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承、修正与发展354

一、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道路与非资本主义道路355

二、土地公有制与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358

三、国有企业与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362

第六章 中国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366

一、中国道路与新时代的特点366

二、对象性价值观369

三、生活世界观373

四、共产主义人生观377

第七章 中国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展现其现实性提供了极大的空间380

一、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认识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日益加深的两极分化?383

二、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思想资源寻找破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改变日益加剧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出路?392

三、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分析人自身内在的身心之间的矛盾,创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397

第八章 中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403

一、中国道路需要发扬创造历史的主体性精神404

二、中国道路需要培育过程性的历史意识408

三、中国道路需要承担解放与救亡的双重主题412

四、中国道路需要兼顾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的三重立场416

五、中国道路需要提倡一种建构性的政治概念419

第九章 中国道路上的马克思主义在场424

一、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不在于变革观念本身424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在于指导现实实践425

三、当今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的在场426

四、中国建设实践的目标是对现代性的辩证超越427

附录 评三位学者对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的研究429

评福山对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的研究429

评张维为对中国模式的研究470

评丁学良对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的研究479

参考文献497

后记5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