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组合的语义理解与生成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组合的语义理解与生成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1901341.jpg)
- 吴颖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754861099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组合的语义理解与生成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趋势1
1.国内词汇语义研究1
2.基于信息处理的语义研究2
3.现代语义学视野下的词义研究4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应用价值5
1.选题意义5
2.应用价值7
第二章 “A+N”形名式句法组合的语义理解及模式9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9
1.形容词与名词分类研究9
2.形名组合的相关研究10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研究意义12
1.研究范围12
2.研究意义13
第三节 “A单+N”句法组合的定量分析14
1.统计方法及原则14
2.“A单+N”组合的相关定量分析20
3.小结29
第四节 “A单+N”句法组合的语义关系30
1.基于后现名词性成分的“A单”的语义分类30
2.“A单+N”二字组合的语义生成分析34
3.小结38
第五节 基于实例的“A单+N”的逻辑语义分析38
1.“红+N”的逻辑语义分析39
2.“高+N”的逻辑语义分析45
3.“新+N”的逻辑语义分析55
4.小结61
第六节 结语62
附录“A单+N”二字组合中的“A单”与“N”语义关系64
第三章 “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语义理解与生成85
第一节 学界相关的研究现状及本章研究重点85
1.学界相关的研究现状85
2.本章的研究重点89
第二节 “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定量分析91
1.“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界定91
2.“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定量分析92
3.小结96
第三节 “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深层语义及透明度97
1.“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深层语义98
2.“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语义透明度102
3.“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语义透明度等级的句法表现119
4.小结122
第四节 基于实例的“V+A”的逻辑语义分析123
1.“V+清”的逻辑语义分析123
2.“V+正”的逻辑语义分析145
3.“V+平”的逻辑语义分析166
4.小结186
附录 “V+A”动补式二字组合表189
第四章 “A+V”状中式句法组合的语义研究192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对象及意义192
1.研究现状192
2.研究对象198
第二节 “A单+V单”构词情况的界定及操作原则199
1.操作原则及说明199
2.A单的选择情况201
3.“A单+V单”复合词的确定206
4.小结210
第三节 “A单+V单”词义组合的生成方式及透明度211
1.词义组合的生成方式211
2.“A单+V单”词义生成方式212
3.“A单+V单”词义透明度等级218
4.小结222
第四节 基于前位A的“A单+V单”语义组合研究222
1.前位A单的语义特征222
2.前位A单的语义类型228
3.基于A单的“A+V”二字组语义关系考察235
4.小结251
附录 “A单+V单”组合语义分类表(共计362个)252
第五章 “A1+A2”同素近义并列式双音节形容语义组合研究270
第一节 相关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270
1.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70
2.研究对象概述276
3.研究意义277
第二节 “A1+A2”句法组合功能对比研究278
1.A单与“A1+A2”组合语义关系分析278
2.A单与“A1+A2”组合充当句法成分能力对比分析287
第三节 “A1+A2”组合结构分析292
1.A1与A2的组合关系292
2.A1与A2的组合规则293
3.“A1+A2”组合的认知模式295
第四节 近义单双音节形式并存的原因299
1.双音节形式的成词机制300
2.单双音节形式并存的原因305
附录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表(176组)308
第六章 结语310
1.本研究的主要突破及创新之处310
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311
参考文献313
后记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