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宽带城域网与MSTP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宽带城域网与MSTP技术
  • 佟卓,谢宇晶,尹斯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21903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宽带通信系统-综合业务通信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宽带城域网与MSTP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宽带城域网概述1

1.1 宽带城域网简介1

1.2 宽带城域网内涵2

1.3 宽带城域网的发展3

1.4 宽带城域网的层次结构4

1.5 宽带城域网的业务模式及用户需求6

1.6 宽带城域网的服务质量9

1.6.1 城域网主要的技术体制要求9

1.6.2 QoS9

1.6.3 队列和流量的整形机制10

1.6.4 QoS信令控制机制10

1.6.5 宽带城域网QoS的设计和实现12

1.7 宽带城域网技术简介13

1.7.1 宽带城域网的数据交换技术13

1.7.2 宽带城域网的数据传输技术17

1.7.3 宽带城域网的数据接入技术19

1.7.4 主要认证技术25

第2章 ATM技术30

2.1 ATM技术概述30

2.1.1 引言30

2.1.2 ATM信元31

2.1.3 B-ISDN参考模型33

2.1.4 ATM标准37

2.1.5 ATM地址格式39

2.2 ATM交换原理39

2.2.1 ATM交换的特点40

2.2.2 VP/VC交换40

2.2.3 ATM交换原理42

2.2.4 基本排队机制43

2.2.5 共享存储器交换机的模型44

2.3 ATM通信量管理48

2.3.1 服务质量48

2.3.2 通信量的整形和控制49

2.3.3 拥塞控制49

2.4 ATM与IP结合的技术50

2.4.1 简介51

2.4.2 LANE52

2.4.3 CLIP54

2.4.4 MPOA55

2.4.5 IP交换56

2.4.6 标签交换57

第3章 宽带城域网有线接入技术59

3.1 接入网基本概念分析59

3.1.1 接入网的定义59

3.1.2 接入网的接口59

3.1.3 接入网的功能模块60

3.2 接入网的发展历史61

3.3 宽带接入技术62

3.3.1 DSL接入62

3.3.2 基于HFC的Cable Modem接入63

3.3.3 以太网接入63

3.3.4 光纤接入64

3.3.5 无线接入65

3.3.6 电力线载波接入65

3.3.7 宽带城域网接入技术的比较65

3.4 ADSL/ADSL2/ADSL2+技术的产生67

3.5 ADSL/ADSL2/ADSL2+技术的原理70

3.5.1 ADSL/ADSL2/ADSL2+技术的编码调制70

3.5.2 DMT调制在ADSL/ADSL2/ADSL2+技术中的应用73

3.6 ADSL2/ADSL2+与ADSL的比较76

3.6.1 ADSL2/ADSL2+传输速率的提高和传输距离的增大76

3.6.2 ADSL2/ADSL2+提供更好的线路诊断方法78

3.6.3 ADSL2/ADSL2+的节能管理79

3.6.4 ADSL2/ADSL2+的无缝速率自适应功能80

3.6.5 数据绑定提供更高的速率81

3.6.6 支持DSL通道上的语音传输81

3.6.7 ADSL2+相对ADSL2的功能扩展82

3.7 ADSL2/ADSL2+的应用前景84

第4章 Wi-Fi、WiMAX和3G85

4.1 无线局域网85

4.1.1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87

4.1.2 IEEE 802.11标准88

4.1.3 IEEE 802.11的网络拓扑结构90

4.1.4 IEEE 802.11的协议参考模型91

4.1.5 物理层协议的功能及传输技术92

4.1.6 MAC层功能94

4.1.7 IEEE 802.11 MAC的主要技术96

4.2 WiMAX99

4.2.1 WiMAX的历史与现状99

4.2.2 WiMAX的技术标准99

4.2.3 WiMAX物理层的关键技术101

4.2.4 MAC层特性103

4.2.5 促进WiMAX发展的关键技术104

4.2.6 WiMAX和IEEE 802.11、IEEE 802.20的联系和区别105

4.2.7 WiMAX的应用前景108

4.3 3G108

4.3.1 3G概述108

4.3.2 第三代移动通信主流技术标准的比较109

4.3.3 TD-SCDMA在3G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13

4.3.4 第三代移动通信相关技术及过渡策略117

4.4 我国宽带无线技术的发展走势分析126

第5章 城域波分复用光传送网129

5.1 WDM技术的发展129

5.2 WDM技术的特点130

5.3 城域WDM系统的要求132

5.4 光纤的基本特性133

5.5 WDM技术原理134

5.6 WDM、DWDM与CWDM136

5.6.1 早期应用137

5.6.2 城域核心网用DWDM137

5.6.3 城域接入网用CWDM138

5.7 城域网DWDM138

5.7.1 DWDM技术走势139

5.7.2 DWDM的优越性140

5.7.3 DWDM的应用形式142

5.7.4 DWDM的系统组成142

5.7.5 DWDM城域网的组网方式143

5.7.6 DWDM环网保护145

5.8 CWDM148

5.8.1 CWDM的关键技术149

5.8.2 CWDM技术的适用场合151

5.8.3 CWDM技术的各种应用方式151

5.8.4 CWDM的技术优势156

5.9 DWDM与CWDM的比较157

5.9.1 波长间距的比较157

5.9.2 成本的比较158

5.9.3 功耗的比较158

5.9.4 接口的比较158

5.10 两种技术共用158

第6章 MSTP160

6.1 SDH原理简介160

6.1.1 SDH的优点160

6.1.2 SDH的速率及帧结构160

6.1.3 SDH的复用结构及复用方法161

6.1.4 SDH的开销功能162

6.1.5 SDH传送网的保护与恢复165

6.1.6 基于SDH技术网络结构的分析167

6.2 MSTP的产生169

6.3 MSTP的概念171

6.4 MSTP的结构及系统原理172

6.5 MSTP的特点174

6.6 MSTP的技术基础175

6.7 MSTP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177

6.7.1 MSTP和数据设备的关系177

6.7.2 MSTP的互连互通问题178

6.8 与其他方案的对比178

6.9 MSTP的发展前景179

第7章 基于MPLS技术的宽带城域网184

7.1 MPLS的基本原理184

7.1.1 MPLS的网络结构184

7.1.2 标签报文的转发184

7.1.3 标签的语意185

7.1.4 标签的粒度186

7.1.5 标签空间186

7.1.6 标签堆栈187

7.1.7 标签映射189

7.1.8 标签赋值189

7.1.9 标签的封装191

7.1.10 标签的分配和分发192

7.1.11 标签分配的控制方式192

7.1.12 标签保持方式193

7.1.13 标签转换193

7.2 标签分配协议194

7.2.1 LDP194

7.2.2 CR-LDP195

7.2.3 RSVP-TE195

7.3 标签交换路径196

7.3.1 标签交换路径的概念196

7.3.2 LSP中倒数第二跳标签弹出栈197

7.3.3 LSP建立的控制模式197

7.3.4 LSP路由选择198

7.3.5 BGP边界路由器间的LSP隧道199

7.3.6 基于约束的LSP201

7.3.7 利用RSVP建立隧道式LSP202

7.4 MPLS与路由协议的关系204

7.5 MPLS聚合与流合并204

7.6 MPLS的环路控制207

7.6.1 环路处理的必要性207

7.6.2 环路处理方法208

7.7 MPLS的技术优势211

7.8 基于MPLS的QoS212

7.9 基于MPLS的VPN214

7.9.1 MPLS VPN概述214

7.9.2 MPLS VPN技术分析215

7.9.3 L2 MPLS VPN与L3 MPLSVPN的比较219

第8章 宽带城域网环网技术222

8.1 早期环网技术简介222

8.1.1 令牌环网222

8.1.2 FDDI技术222

8.1.3 EoS技术223

8.2 弹性分组环技术的产生223

8.3 RPR网络特点224

8.4 空间复用协议技术226

8.4.1 SRP的背景226

8.4.2 SRP的数据包格式226

8.4.3 SRP的数据包处理流程231

8.5 RPR带宽分配公平算法240

8.6 RPR关键技术242

8.6.1 RPR的结构及MAC层功能242

8.6.2 RPR的协议栈242

8.6.3 RPR的帧结构242

8.6.4 自动拓扑发现244

8.7 RPR的流量分类245

8.8 RPR的发送机制原理245

8.9 RPR的带宽预留机制250

8.10 基于MPLS的RPR的QoS方案250

8.11 RPR的保护方式介绍251

8.11.1 源节点定向方式251

8.11.2 环回方式251

8.11.3 两种保护方式的比较252

8.11.4 基于业务的保护方式253

第9章 MSR技术259

9.1 MSR的产生259

9.2 MSR的技术特点和功能260

9.3 MSR协议概述263

9.4 MSR系统节点的组成与基本要素264

9.5 MSR的成帧器与通用帧格式265

9.6 MSR的拓扑结构267

9.7 MSR的应用和组网268

9.8 采用MSR的新型宽带城域网技术270

第10章 吉位以太网技术273

10.1 局域网标准体系结构274

10.2 以太网275

10.2.1 以太网的发展过程275

10.2.2 以太网标准(IEEE 802.3)的结构276

10.2.3 以太网集线器277

10.3 1000BASE-X278

10.3.1 MAC帧的统一格式278

10.3.2 吉位以太网PHY层结构279

10.3.3 RS子层和GMII280

10.3.4 1000BASE-X的物理编码子层280

10.3.5 TBI和PMA286

10.3.6 1000BASE-X的MDI子层286

10.4 1000BASE-T287

10.4.1 1000BASE-T的发展过程287

10.4.2 1000BASE-T的发送电路功能框架289

10.4.3 随机数发生器289

10.4.4 Trellis编码调制291

10.4.5 1000BASE-T的接收电路293

10.4.6 回波抵消器和近端串扰消除器294

10.4.7 均衡器和VITERBI译码器295

10.4.8 最大似然比序列估计和VITERBI算法296

10.4.9 能消除码间串扰的VITERBI译码器298

10.4.10 1000BASE-T的译码电路300

参考文献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