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1785195.jpg)
- 青海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462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62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青海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青海高原人口环境一、自然地理环境1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1
(二)复杂的地形地貌2
(三)典型的高原气候3
二、高原生态环境5
(一)生态环境现状5
(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6
三、高原大气环境7
四、主要自然灾害9
(一)干旱9
(二)雹灾9
(三)雪灾9
(四)地震10
(五)其他自然灾害10
五、社会经济环境10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0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关系现状11
第二章 20世纪百年人口发展回顾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青海人口16
(一)清末青海人口16
(二)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的青海人口17
(三)对新中国建立以前青海人口状况的简析2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青海人口30
(一)人口总量变动30
(二)省内各地区人口变动34
(三)各民族人口增长变动37
(四)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40
三、2000年人口现状与特征42
(一)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城镇化程度提高42
(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于汉族,占总人口比重提高44
(三)人口密度小,但地区间分布不平衡45
(四)人口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高46
(五)人口社会构成还处在较低层次47
(六)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化,已步入成年型人口48
(七)以市场经济为背景,流动人口的规模迅速扩大49
第三章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青海人口再生产52
(一)人口再生产基本状况52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52
二、50年代的人口再生产53
(一)解放初期人口高出生、高死亡、较高增长53
(二)50年代后期人口高出生、较高死亡、高增长54
三、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的人口再生产55
(一)1959-1961年人口再生产的非正常状况56
(二)1962-1973年的人口再生产56
四、70年代中期以后的人口再生产56
(一)1974-1985年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阶段56
(二)1986年以后人口出生率反弹与回落阶段58
五、当前青海的人口再生产模式59
(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60
(二)总和生育率和平均预期寿命60
(三)从年龄结构看人口再生产模式60
第四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一、性别构成62
(一)人口性别比变化情况62
(二)2000年分年龄人口性别构成状况64
(三)分地区人口性别构成67
(四)分城乡人口性别构成68
二、年龄构成71
(一)年龄构成的变化及特点71
(二)分地区人口年龄构成77
三、人口年龄金字塔特征82
(一)2000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的特征83
(二)五次人口普查年龄金字塔的变化84
四、百岁老人状况87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89
一、人口婚姻状况与特征89
(一)第三、四、五次普查时的人口婚姻状况89
(二)2000年人口婚姻状况与特征90
二、家庭户规模、结构及类型97
(一)家庭户的数量与规模97
(二)家庭户类型的变化特征100
(三)单亲家庭问题105
三、婚姻、家庭与生育105
(一)婚姻与家庭106
(二)婚姻与生育108
(三)城镇、农村、牧区婚姻家庭及生育模式比较111
四、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115
(一)婚姻与社会经济115
(二)经济发展水平对家庭规模、类型结构的影响117
第六章 人口出生与计划生育一、出生人口与出生率动态分析119
(一)出生人数与出生率的变化119
(二)出生率的地区差异122
(三)出生率的民族差异123
二、生育水平现状及变动情况124
(一)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生育水平状况比较124
(二)2000年生育水平现状及特征128
三、女性人口变动对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的影响130
四、影响生育率的因素133
(一)经济因素的影响133
(二)文化因素的影响136
(三)婚姻家庭模式的影响137
(四)生育政策的影响139
五、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与存在问题139
(一)主要成效13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42
(三)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143
第七章 人口死亡及平均预期寿命一、死亡人数及死亡率变动特征144
(一)人口死亡的历史回顾144
(二)20世纪人口死亡特征分析148
二、不同年龄分性别人口死亡率及特征153
(一)分年龄别死亡率差异153
(二)分年龄死亡人口性别比156
(三)各年龄段死亡人口及特征159
三、特殊人群的死亡特征分析161
(一)孕产妇死亡率161
(二)婴儿死亡率162
(三)儿童死亡率165
四、不同地区人口死亡状况及差异169
(一)城市人口死亡率171
(二)农业区人口死亡率172
(三)牧业区人口死亡率172
(四)分地区人口死亡率差异分析173
五、人口死亡原因差异分析174
(一)海拔高度174
(二)民族差异177
(三)各种疾病致死率顺位及原因分析178
(四)藏族人口独特的生活习惯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180
(五)意外死亡181
六、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82
(一)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182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183
(三)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184
(四)影响青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197
第八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一、省际人口迁移198
(一)省际人口迁移概况199
(二)2000年的人口省际迁移特征200
二、省内人口迁移205
(一)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205
(二)2000年省内人口迁移特征206
三、流动人口的规模及构成211
(一)2000年以前青海流动人口情况211
(二)2000年流动人口的规模及构成212
第九章 人口地区分布及城镇化进程一、人口地区分布状况214
(一)人口地区分布的历史与现状214
(二)人口在各地区分布变动情况218
二、人口分布在城镇、农村、牧区的差异224
(一)城镇、农村、牧区人口变动及分布现状224
(二)人口分布的民族差异229
三、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与现状231
(一)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231
(二)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及特点235
四、今后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238
(一)做强做大西宁、格尔木两个中心城市239
(二)加强新兴城市的规划建设239
(三)适当扩大现有州、县府驻地城镇及重要工矿型城镇240
(四)青南地区发展一批居住型城镇240
第十章 少数民族人口一、近百年青海人口民族结构的变化241
(一)解放前青海人口的民族结构242
(二)解放后50年来青海人口民族构成变化245
二、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少数民族人口251
(一)人口总量与分布251
(二)性别与年龄结构257
(三)就业人口结构260
三、婚姻、家庭及生育状况267
(一)婚姻状况267
(二)家庭规模与结构269
(三)生育状况271
四、民族教育与文化素质272
(一)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状况272
(二)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情况273
五、民族与宗教275
(一)宗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影响275
(二)宗教职业人口的地区分布276
第十一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变化277
(一)历史回顾277
(二)2000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特征280
二、分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281
(一)城乡人口受教育情况281
(二)按农牧业区和城市划分的人口受教育情况282
(三)各州(地、市)和县的人口受教育情况284
三、分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287
(一)汉族287
(二)世居青海的5个少数民族287
(三)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289
四、妇女文化素质对生育的影响290
(一)妇女文化素质总的状况290
(二)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的相关分析291
五、教育事业发展状况291
(一)青海教育事业发展综述291
(二)普通教育事业发展状况299
六、近十年科学技术人员数量与结构变化300
第十二章 人口劳动就业状况一、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302
(一)劳动力人口的规模变化情况302
(二)劳动力人口构成状况304
(三)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情况307
二、就业人口状况308
(一)就业人口的规模变动情况308
(二)就业人口的构成310
(三)就业人口的工作时间323
三、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325
(一)文化素质构成及变化325
(二)文化素质对就业的影响328
四、未工作人口状况332
(一)总量与类别构成333
(二)年龄与性别构成336
(三)文化素质状况337
(四)未工作人口的生活来源338
五、失业人口总量与构成341
(一)失业人口总量及变化341
(二)失业人口的城乡分布341
(三)分地区城镇失业人口342
(四)失业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343
(五)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344
(六)失业人口失业前的职业构成345
(七)失业人口的家庭状况346
第十三章 人口居住状况一、城乡人口的居住现状347
(一)居住水平347
(二)居住质量349
(三)牧区人口居住现状及特点353
二、居住水平的差异354
(一)地区之间的住房差异354
(二)不同人群之间的住房差异355
三、城乡居民住房差异的形成原因361
(一)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361
(二)住宅的规划与建设362
(三)政策因素362
(四)家庭状况363
(五)居住者的需求意识365
四、居民住房的趋势及前景分析365
(一)从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看住房需求365
(二)从居民收入增长看住房的发展趋向367
(三)从住房消费倾向看住房的发展走势367
第十四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消费369
(一)人口与消费的基本关系369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与消费379
(三)消费结构的进步对人口素质的作用394
二、人口与资源396
(一)农业用地资源396
(二)水资源及利用情况399
(三)能源、矿产资源401
三、人口与消费资料的生产402
(一)主要农产品的生产403
(二)主要轻工业产品的生产409
四、旅游资源413
(一)省内旅游资源开发现状413
(二)近年来接待旅游人数及收入414
五、人口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415
(一)生态环境415
(二)社会环境416
(三)环境保护与建设417
(四)生态保护和防治污染的主要措施419
第十五章 人口发展预测一、未来人口总量预测421
(一)人口自然变动预测421
(二)人口机械变动预测426
二、未来人口构成变化趋势预测429
(一)性别构成429
(二)年龄构成430
(三)劳动力资源构成431
(四)学龄青少年构成432
(五)育龄妇女构成433
三、未来人口发展主要问题展望分析434
(一)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435
(二)从战略高度重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436
(三)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438
(四)大力改善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条件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