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学术思想史稿](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1782170.jpg)
- 步近智,张安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910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98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621页
- 主题词:学术思想-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学术思想1
先秦时期的社会与思想概述3
第一章 原始思维7
第一节 原始人类的意识活动与灵魂观念的产生7
一 北京人的意识活动7
二 灵魂观念的出现9
第二节 原始的自然观11
一 “万物有灵”——认识自然的最初意识11
二 自然物的崇拜意识12
第三节 氏族与人类起源的最初探索14
一 氏族起源的探寻与图腾崇拜意识14
二 人类起源的原始探索17
第四节 宇宙发生说与社会历史观念的萌芽18
一 “天地开辟”的宇宙发生说19
二 祖先崇拜与英雄史观的萌芽20
第五节 原始的审美意识与道德观念21
一 原始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发展21
二 原始的道德观念24
第二章 孔子儒学的创建与诸子百家的争鸣27
第一节 夏、商和西周时代的思想27
一 夏、商时代的天命思想和神权垄断27
二 西周的“维新”与宗法奴隶制的意识形态29
三 西周末的社会动荡和天命神权观念的动摇32
四 早期“五行”“阴阳”说和《易经》思想33
第二节 春秋时代“天人之辨”思潮的兴起和孔子儒家学说40
一 “天人之辨”思潮的兴起40
二 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45
第三节 战国时代诸子之学的争鸣与交融53
一 墨子与早期墨学54
二 《老子》以“道”为本的思想体系59
三 思孟学派对儒学的发展63
四 《管子》与管仲学派70
五 宋钘、尹文学派对《老子》学说的改造和发展73
六 庄子的道家思想77
七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81
八 总结“百家争鸣”的荀子学说88
九 韩非的学术思想93
十 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96
十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与《吕氏春秋》98
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史学思想100
一 中国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春秋》101
二 《公羊传》的“三世说”和“大一统”思想101
三 《春秋左氏传》、《国语》的史学思想102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学术思想105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的社会与思想概述107
第三章 儒学的独尊与经学思潮115
第一节 秦代法家思想与阴阳家“五德终始”说的结合115
第二节 西汉的黄老思想与儒学统治地位的确定118
一 汉初的学术趋向与黄老之学118
二 《黄老帛书》中的哲学思想121
三 《淮南子》的学术思想125
四 经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与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体系129
五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137
第三节 经今古文之争和王充的无神论思想140
一 经学的神学化和汉代经今古文之争140
二 对谶纬神学的抨击和王充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146
第四节 东汉末年的社会批判思想151
一 王符的社会批判思想和改革主张152
二 崔寔《政论》的社会批判思想154
三 仲长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社会批判思想156
第五节 两汉的史学思想159
一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哲学159
二 班固《汉书》的皇朝意识160
第四章 玄学思潮与儒佛道思想的发展162
第一节 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162
一 名法思想的兴起162
二 曹操、诸葛亮的名法思想163
第二节 魏晋玄学思潮165
一 玄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阶段166
二 王弼的“贵无”论168
三 嵇康、阮籍的“自然”论173
四 裴頠的“崇有”论175
五 郭象的“独化”论178
第三节 反玄学思想181
一 杨泉的《物理论》181
二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183
三 鲍敬言的“无君论”184
第四节 东晋南北朝的佛学思想185
一 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185
二 僧肇的“般若”学187
三 慧远的“法性不变”论190
四 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191
第五节 范缜的《神灭论》192
一 “无以折其锋锐”的反神学论战193
二 “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的无神论思想194
第六节 道教思想的发展196
一 葛洪的道教神学理论体系197
二 寇谦之和新天师道199
三 陶弘景的道教思想201
第七节 经学的发展202
一 魏晋经学202
二 南朝经学204
三 北朝经学206
第八节 魏晋南北朝的史学思想209
一 范晔的历史评论209
二 陈寿的史论210
三 沈约史论的特点210
四 刘邵品评人物的理论211
第五章 学术思想的多元与汇合趋势的出现212
第一节 隋和唐初“儒佛道并用”的文化政策212
第二节 王通和他的《中说》214
第三节 隋唐经学和《五经正义》217
一 《经典释文》是经学统一之先驱217
二 隋代经学的成就219
三 孔颖达编撰的《五经正义》和经学的统一221
四 唐后期的经学和经学新风气的开创223
第四节 佛学思想的昌盛繁荣224
一 天台宗的“止观”说224
二 唯识宗的“万法唯识”“唯识无境”说227
三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229
四 禅宗的“顿悟”说231
第五节 道教思想的义理化发展233
一 王玄览的援佛入道234
二 司马承祯的“主静”、“坐忘”的修持之道234
三 杜光庭的纳儒入道235
第六节 韩愈、李翱的反佛斗争与儒佛思想的合流236
一 韩愈的反佛斗争和“道统”论236
二 韩愈的性情三品说239
三 李翱的“复性”论与儒、佛思想的合流240
第七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体系243
一 柳宗元的天人“各行不相预”学说244
二 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学说248
三 柳宗元、刘禹锡思想的特点251
第八节 唐末和五代时期的进步思想253
一 皮日休的无神论253
二 《无能子》的自然观255
三 谭峭和他的《化书》256
第九节 唐代的史学思想257
一 刘知幾的“史才”论和“直笔”精神258
二 杜佑《通典》的史学思想259
第三编 宋元明清的学术思想261
宋元明清的社会与思想概述263
第六章 理学思潮与蓬勃发展的学术流派273
第一节 经学的更新与理学思潮的兴起274
一 从汉学到宋学的转变274
二 经学的哲学化——儒、佛、道思想的融合277
第二节 王安石的“新学”278
一 “荆公新学”派278
二 “有体有用”的“元气”论与“五行”说279
三 认识论与人性学说280
四 “尚变”的辩证思想281
五 进步的历史观283
第三节 学派林立的北宋理学283
一 周敦颐与“濂学”283
二 邵雍与象数学288
三 张载与“关学”292
四 程颢、程颐与“洛学”297
第四节 集北宋理学大成的“朱学”与南宋理学流派305
一 朱熹与“闽学”305
二 陆九渊与“心学”316
三 张栻与湖湘学派325
四 吕祖谦与“婺学”329
第五节 与理学对峙的学术思想335
一 陈亮与永康学派335
二 叶适与永嘉学派339
三 杨万里与《诚斋易传》345
第六节 宋代的史学思想349
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重人事”的历史观349
二 郑樵《通志》的“会通”思想350
第七章 理学的北传与朱、陆“和会”352
第一节 黄震对程朱理学的修正352
一 学术渊源与思想风格352
二 “道”(“理”)在事中的本体论353
三 对程、朱性论的修正354
四 对程、朱认识论和修养论的修正355
五 对“道统”论的怀疑与批评356
第二节 理学的北传与朱学成为官学357
一 理学的北传357
二 朱学成为官学358
第三节 许衡的理学思想359
一 “理”本论中的矛盾现象359
二 心性说的“心学”倾向360
三 “求之于心”与道德“践履”362
第四节 刘因的理学与经学思想363
一 天道思想和事在人为363
二 “博学详说”的读书穷理说364
三 经学思想364
第五节 吴澄“和会朱陆”的理学倾向365
一 “太极”说和理气观366
二 心性说的朱、陆“和会”367
三 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368
第六节 郑玉、赵偕的理学思想370
一 郑玉的调和朱、陆370
二 赵偕的陆学传播372
第七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史学思想373
第八章 心学的广泛传播和对理学、心学的批评或修正375
第一节 明初朱学统治的加强376
一 三部《大全》的编纂376
二 宋濂、方孝孺的理学思想377
三 曹端的“理驭气”说与“孔颜乐处”379
四 薛瑄与“河东之学”381
五 吴与弼与“崇仁之学”384
第二节 王守仁(阳明)心学的崛起和广泛传播386
一 陈献章的“江门之学”和湛若水对“江门之学”的发展与修正387
二 王守仁的心学体系390
三 王守仁心学的思想影响及其分化399
第三节 泰州学派与李贽的“异端”思想401
一 王艮和泰州学派401
二 泰州后学何心隐405
三 李贽的“异端”思想407
第四节 罗钦顺、王廷相等对理学和心学的批评413
一 罗钦顺开批评王学之端413
二 王廷相的“元气”论和“知行兼举”说的理论贡献416
三 黄绾由信奉王学转向批评王学423
四 吴廷翰的气本论和对“知行合一”说的批评426
五 吕坤的“独见之言”和批判精神430
第五节 陈建和《学蔀通辨》433
一 对朱、陆之学“早异晚同”说的诘辩434
二 对陆王心学“阳儒阴释”的批评436
第六节 顾宪成、高攀龙与东林学派437
一 东林学派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437
二 顾宪成的“理是主宰”和“道性善”说439
三 高攀龙的理学思想和务实致用学说445
第七节 明末两大师刘宗周和黄道周450
一 刘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独”、“敬诚”之说450
二 黄道周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学说456
第八节 实学思潮的兴起461
一 经世传统是其重要渊源462
二 明中期的实学思想462
三 明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463
第九节 明代的史学思想466
一 王世贞对史事的求真精神466
二 王圻《续文献通考》的经世致用思想467
第九章 实学思潮与乾嘉汉学468
第一节 清初实学高潮的思想特色469
一 经世致用的“实学”469
二 对宋明理学的批评总结471
三 “质测之学”的科学精神471
四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光彩472
第二节 孙奇逢的学术倾向与《理学宗传》473
一 折衷调和的学术倾向473
二 不尚空谈,重于实用474
三 《理学宗传》的思想宗旨475
第三节 黄宗羲对宋明理学的总结477
一 “气”一元论的哲学观477
二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对宋明理学的总结478
第四节 方以智的“质测”“通幾”之学481
一 “质测即藏通幾”的科学哲学观482
二 “气”—“火”一元论的自然观484
三 丰富的辩证思维485
四 “借远西为郯子”的西学观486
第五节 顾炎武的崇实致用学风487
一 “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488
二 “经学即理学”的学术新途径489
三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491
第六节 王夫之对古代学术思想的总结与理论贡献492
一 “太虚一实”的“气”本论493
二 “太虚本动”、“变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495
三 “行可兼知”、“言必有征”的知行统一观和务实学风496
四 “理欲统一”论498
第七节 颜李学派的实学思想499
一 “习行”与“为天地造实绩”500
二 “一齐推翻”宋明理学501
三 “本原之地在学校”502
第八节 乾嘉汉学的先驱503
一 清代汉学的兴起503
二 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505
三 胡渭与《禹贡锥指》、《易图明辨》506
四 毛奇龄对宋儒的批评和《四书改错》507
第九节 汉学吴派的开创者——惠栋508
一 惠栋的《易》学与反理学思想508
二 “明堂”论与《古文尚书考》510
三 学术成就与影响511
第十节 戴震与汉学皖派512
一 戴震“气化即道”的自然唯物论513
二 重理性思维的“神明”说514
三 主张“理存于欲”,抨击“以理杀人”515
四 汉学皖派的音韵、训诂、考据之学517
第十一节 汪中和乾嘉汉学集大成者阮元519
一 主张“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的汪中519
二 乾嘉汉学的集大成者阮元521
第十二节 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兴起与龚自珍的学术思想525
一 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兴起525
二 龚自珍的学术思想527
第十三节 清代前期的史学思想530
一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历史批判精神530
二 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史学思想532
三 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的历史哲学532
四 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史学理论533
第四编 近代的学术思想535
近代的社会与思想概述537
第十章 近代“新学”思潮与孙中山前期的学术思想540
第一节 近代维新思想的前驱——魏源540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541
二 朴素辩证的变易观和矛盾观542
三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知行观543
四 “知耻振邦”和“利国利民”说544
第二节 早期的维新思想学派545
一 冯桂芬、薛福成、马建忠的维新思想546
二 郑观应、何启的维新思想548
第三节 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维新学派550
一 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550
二 谭嗣同的《仁学》557
三 严复传播的西学及其近代启蒙思想562
四 梁启超的哲学观和《新民说》的进步伦理观568
第四节 章太炎的早期学术思想572
一 以近代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自然观和无神论572
二 “受”“想”“思”的反映论575
三 独特的宗教哲学576
四 “革命道德”论与“俱分进化”论578
五 进步的学术史观579
第五节 孙中山前期的学术思想581
一 “经世”传统与西方民主思想的交融583
二 唯物主义自然观585
三 “知难行易”论587
四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继承改造589
五 彻底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民国”的思想主张591
第六节 近代史学思想的萌生和发展593
一 魏源的《海国图志》593
二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594
结束语596
主要参考书目597
后记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