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口史 第1卷 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葛剑雄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4302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83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7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人口史 第1卷 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3
第一章 人口与人口史3
第一节 人口的定义3
一、古代“人口”的含义3
二、现代“人口”的定义9
第二节 人口史的学科定义12
一、学科定义12
二、人口史的类型14
第三节 人口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7
一、人口史与人口学、历史人口学的关系17
二、人口史与历史人口统计学的关系20
三、人口史与社会史、经济史的关系23
四、人口史与历史地理学的关系25
第二章 中国人口史的研究领域和具体内容28
第一节 中国人口史的空间范围28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史的时间范围32
第三节 中国人口史的研究内容36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37
二、人口的再生产过程39
1.家庭规模41
2.婚姻和生育状况42
3.婴幼儿死亡率50
4.疾病死亡率53
5.战争死亡率55
6.灾害死亡率59
7.刑罚导致的死亡率60
8.其他死亡率61
三、人口的流动和迁移63
四、人口的结构65
1.人口的自然结构66
2.人口的社会结构71
3.人口的地域结构80
五、人口的分布84
六、人口理论、人口思想和人口政策87
1.调节人口自然增殖的政策88
2.境内人口迁移的政策93
3.国际移民政策96
第三章 研究中国人口史的基本方法和资料97
第一节 研究中国人口史的基本方法97
一、历史学方法97
1.史料的收集和鉴别98
2.与人口有关的制度、名词术语的复原99
3.数字的分析——综合考虑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因素99
二、人口学方法100
三、社会学方法101
四、历史地理学方法102
1.历史时期不同空间范围的界定102
2.行政区域与人口分布、人口结构104
3.地名考证与人口迁移、人口分布106
4.地理环境的复原107
五、人类学方法108
第二节 研究中国人口史的基本资料109
一、户籍资料109
1.历代户口资料的时间与空间空白111
2.户口数字本身的错漏113
3.户口数与实际人口数的差异115
4.书面制度与实际制度的差异120
二、人口调查资料12
三、地方志126
1.一般特点126
2.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28
四、族(家)谱资料131
1.族(家)谱资料的独特作用131
2.族谱资料的局限性135
3.族谱人口资料的运用和研究成果137
五、其他资料139
1.来源于官方户口统计数139
2.户籍系统以外的数据140
3.描述性的资料141
第四章 本书的几点结论143
第一节 研究中国人口史的意义144
第二节 怎样认识中国人口发展的周期和周期性148
一、现有论著对“周期说”的论述148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是否存在“周期”150
第三节 从20世纪开始的人口转变153
一、人口转变的事实154
二、人口转变的原因156
第四节 人口过剩、人口爆炸和人口压力158
一、人口过剩的定义和事实159
二、人口爆炸的定义和事实162
三、人口压力与中国的治乱164
第五节 中国人口发展变迁的决定性因素171
第六节 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175
一、人口增长的群体不平衡性176
二、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181
三、人口增长的时间与空间不平衡性190
第七节 人口与中国疆域及外部世界的关系196
一、秦汉时期196
二、隋唐时期200
三、宋元时期203
四、明清时期206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213
第五章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调查制度213
第一节 人口调查制度的起源213
一、有关早期人口调查制度的传说214
二、商代人口调查制度的推测215
第二节 周朝的人口调查制度217
一、《周礼》所载制度218
二、《国语》所载制度222
三、上计制度的形成224
四、户籍制度的出现226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人口调查制度230
一、上计制度的完善231
二、户籍制度的强化239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口调查制度246
一、户籍制度的延续246
二、户籍人口的流失252
三、户籍统计的异化254
四、由括户到貌阅260
第六章 先秦至秦时期的人口数量265
第一节 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载人口数与夏商人口的估计265
一、对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载人口数的评价266
二、由传世文献推算夏、商人口数的不可靠性274
三、考古学和甲骨文提供的证据277
第二节 对西周人口数量的分析288
第三节 对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数量的估计291
一、现有说法的分析291
二、推测春秋战国人口数量的可能性和途径297
第四节 秦时期的人口数300
一、由西汉初人口数推测秦朝人口数301
二、从县数的比较推测人口数量304
三、从征发人口的规模推测秦朝的人口数量306
四、从人口迁移的规模等方面进行比较311
第七章 两汉时期的人口数量313
第一节 西汉时期的人口数量313
一、确定西汉人口数量的主要依据317
二、从文献所载户口数考察西汉人口数量的变化327
1.从部分侯国的户口数推测第一阶段的人口增长328
2.部分地区在第一、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333
3.部分地区在第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339
4.部分地区在第三阶段的人口增长341
三、从人口变化规律考察西汉期间的人口增长率344
1.人口政策344
2.婚姻状况345
3.生育状况355
4.净繁殖率357
5.家庭规模360
四、从农业生产及粮食产量考察人口的增长362
1.主要农业区与垦田面积363
2.农具、耕作制度和水利设施367
3.粮食亩产的估计370
4.从三辅地区的粮食产量增长率推测全国水平372
五、武帝时期“户口减半”的事实375
1.有关武帝时“户口减半”的文献记载375
2.武帝时影响人口变化诸因素的分析377
3.武帝末年至宣帝时户口统计数的特殊现象389
4.几种误解的剖析391
六、西汉户籍以外的人口数量395
1.西域396
2.匈奴397
3.羌、氐398
4.其他399
第二节 东汉时期的人口数量399
一、史籍所见东汉户口统计数字的分析401
二、东汉期间人口数量变化的大势408
1.两汉间的人口谷底408
2.东汉前期的人口增长411
3.第二阶段的停滞和下降415
4.东汉人口高峰的推测419
三、东汉户籍统计以外的人口425
1.西域426
2.匈奴427
3.鲜卑428
4.乌桓429
5.羌、氐430
6.南方诸族432
7.东北诸族434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人口数量436
第一节 三国和西晋时期的人口数量436
一、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户口数字的分析437
二、实际人口的估计441
三、东汉三国之际的人口谷底447
四、西晋时期的人口数量452
1.现存西晋户口数分析452
2.西晋最高人口数估计454
3.《华阳国志》所载户口数458
第二节 东晋和南朝的人口数量推测464
一、东晋464
二、宋465
三、齐、梁、陈466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的人口数量估计470
一、十六国时期户口数字的分析470
二、十六国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473
三、北朝人口数量的变化474
第九章 秦汉至南北朝的人口分布476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分布476
一、对夏、商、周时期的推测477
二、秦汉时期的人口分布479
1.西汉末的人口分布479
2.东汉中期的人口分布493
3.秦代和西汉前期人口分布的推测500
三、影响秦汉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500
1.自然条件500
2.经济条件504
3.政治条件512
4.社会条件516
5.人口的迁移517
四、魏晋南北朝的人口分布539
1.西晋太康年间人口分布的估计540
2.南朝人口分布的估计547
五、影响东汉末至南北朝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558
1.气候的变迁558
2.人口的迁移560
第二节 人口构成的分布:汉代户均口数分布580
主要参考文献589
索引599
卷后记677
表目127
表3-1明洪武四年、九年绩溪县分职业户口127
表3-2明代新昌县历年户口数比较129
表3-3明代上海县历年户口数比较129
表3-4明洪武年间部分府县户均口数130
表4-1不同年代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147
表4-2 1820年和1851年人口密度最高的府州167
表4-3 1931——1934年江苏省江阴县农村人口贫富别死亡率177
表4-4西汉元始二年各州户均口数193
表4-5 1820——1880年分省人口数与人口增长的比较194
表5-1西魏大统十三年计账(?)户口统计251
表6-1宋镇豪关于龙山中晚期或夏商之际古城遗址的统计278
表7-1西汉部分侯国的户口增长329
表7-2西汉末人口密度居前(高)的郡国340
表7-3西汉末全国及各州的家庭规模361
表7-4西汉末全国及各州的人口密度367
表7-5汉武帝期间人口变化状况统计385
表7-6西汉初至武帝时部分侯国户口增长率的比较392
表7-7东汉中元二年至永寿三年主要户口数及增长率407
表7-8汉元始二年至永兴二年巴郡户口数的增长420
表7-9东汉南方部分郡户口数与西汉末的比较421
表8-1王育民关于三国实际人口的估计数444
表8-2洪廷彦关于晋、宋、隋的江南户口数比较469
表9-1西汉元始二年各郡国人口密度487
表9-2西汉人口密度居后(低)的郡国493
表9-3东汉永和五年各郡国人口密度494
表9-4西晋太康初年分郡国户口统计540
表9-5南朝宋大明八年各州郡户口统计548
表9-6张丕远关于西晋至南北朝气候状况的统计559
表9-7西汉元始二年各郡国户均口数580
表9-8东汉永和五年各郡国户均口数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