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审美之魅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及现代转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审美之魅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及现代转换](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1742543.jpg)
- 彭彦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119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审美活动-心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审美之魅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及现代转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1
二15
三23
第一部分 困境与出路——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及特征的研究意义及方法33
一 现代审美心理学的困境33
(一)精致后的困惑:西方审美心理学发展现状34
(二)成长中的烦恼:中国审美心理学发展现状36
二 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出路: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39
三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的研究方法42
(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总体指导43
(二)以西方审美心理学理论为参照体系49
(三)以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为个性特色54
第二部分 动静之维——对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的厘定59
一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全貌62
二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中的审美心理静态结构65
(一)言志与缘情——审美动机66
(二)虚静——审美态度79
(三)体性——审美人格85
(四)感物、情采、神思(感兴)——审美心理机能96
(五)趣味——审美观念118
三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审美心理动态过程123
(一)从外师造化到澡雪精神——准备阶段124
(二)从缘心感物到神与物游——运行阶段131
(三)从由形入神到物我两忘——高潮阶段134
(四)从拟容取心到得意忘言——效应阶段140
第三部分 审美之魅——对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特征的揭示146
一 以和为美146
二 以心为本153
三 以形媚道163
四 以境为高177
第四部分 转型与再生——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及特征的现代意义186
一 “以和为美”与人性的回归187
二 “以心为本”与精神的提升191
三 “以形媚道”与生态意识的确立195
四 “以境为高”与思维模式的完善198
五 重塑健康人格201
(一)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与人格虚乏202
(二)现代审美教育与人格完善214
第五部分 现代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上)227
一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启示227
(一)以心为本与教育中人格发展229
(二)以形媚道与教育中生命关注234
(三)以境为高与教育中感性回归238
(四)以和为美与教育中人性完善245
(五)余声250
二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模式253
(一)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定位254
(二)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258
三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教学论264
四 美的教师与美的教育270
(一)教师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271
(二)关于美的教师277
(三)余音310
第六部分 现代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下)315
一 幼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初探315
(一)幼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理念诠释316
(二)幼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目标318
(三)幼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择取321
二 幼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构建322
(一)幼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323
(二)多元课程中的审美渗透324
(三)幼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实施329
(四)幼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332
(五)幼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结构网络334
三 中小学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研究337
(一)前言337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339
(三)结果分析340
(四)相关讨论342
四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与训练方法346
(一)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346
(二)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训练方法351
五 高校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展望354
(一)高校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质是涵养性情356
(二)高校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提升智慧359
(三)高校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健全人格365
附录: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现状调查表370
参考文献373
后记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