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典诗词曲格律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典诗词曲格律研究
  • 柳村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百家出版社
  • ISBN:780703623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34页
  • 文件大小:188MB
  • 文件页数:561页
  • 主题词:诗词格律-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典诗词曲格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概论之部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诗歌的音乐美3

一、诗歌的音乐美效果3

二、若干实例5

三、篇章结构单元8

第二节 诗歌体裁的分类22

一、古代诗歌23

(一)先秦时代诗歌23

(二)汉魏晋南北朝诗歌24

(三)古典格律诗24

二、现代诗歌25

(一)新诗25

(二)现代格律诗25

(三)新格律诗26

(四)散文诗27

(五)叙事诗28

三、统一的诗歌分类系统28

第三节 本书所用音标29

一、本书所用音标29

二、音标与押韵机理的解说32

第四节 汉语的特点34

一、汉语的音节34

二、汉语的声调38

三、古典诗词曲对现代汉语的影响39

第二章 押韵41

第一节 韵脚的语音构成41

第二节 押韵的一般机理44

一、语音的感觉与知觉45

二、瞬时记忆与短时记忆46

(一)瞬时记忆46

(二)短时记忆47

(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诗词格律的关系48

第三节 某些特殊押韵现象的机理49

一、i、ü不押韵49

二、u、ü不押韵50

三、ie、üe不押韵51

四、e、ue不押韵53

五、“庚、东”的分韵53

第四节 押韵韵目54

第五节 古韵与今韵56

一、读旧体诗词曲是否一定要熟知古韵57

二、现代人写旧体诗词曲是否要押古韵57

三、人们为何偏爱不符合实际的古韵58

四、历史上的“古韵”与“今韵”61

五、押古韵有其不可抗拒的社会原因63

六、今日的“古韵”与“今韵”之争64

第三章 平仄66

第一节 平仄现象的本质与机理66

一、平仄概念的形成66

二、平仄的本质69

三、平仄现象的机理71

(一)平仄现象的注意与意识71

(二)平仄现象的瞬时记忆与短时记忆72

第二节 平仄的相对性与首句押韵问题74

一、平仄的相对性原理74

二、首句押韵问题78

三、首句押韵给予相对平仄对比效果不足的补偿80

四、平仄相对性古已存在80

(一)有关史料简介80

(二)上述史料的解析80

(三)平声调值的分化81

(四)分化后的调值的性质81

五、首联相对平仄匹配的逆转82

第三节 字调、语调和平仄83

一、字调和语调的一般概念83

二、一般朗诵语调86

三、旧体诗词曲吟诵语调86

(一)句中程式化的停顿86

(二)句末的声调处理90

四、“诗词格律”规定的平仄分布图93

第四节 传统诗词平仄格律有效性的检验98

一、“平仄分布图”有效性的检验98

二、检验结果109

三、科学的、实用的“律诗平仄格律”113

第四章 篇章118

第一节 先秦诗歌的篇章结构118

一、《诗经》诗篇章结构概说118

二、篇章结构统计数据(附实例及讨论)120

三、《诗经》诗的艺术特点140

(一)形式整齐是致美因素之一140

(二)利用变化型篇章结构单元组成复杂多变的篇章结构141

(三)重复上联对句作为下联出句144

(四)反复咏唱146

(五)分章诗各章篇章结构有变化147

(六)同一句型通过变换词序造成新句148

(七)短章长章有规律地交错运用151

(八)一章之内篇章结构单元复杂多变,各章之间结构一致152

(九)夹杂散文化成分153

四、《诗经》诗的润色与加工156

五、《诗经》文本有待于进一步整理158

六、周代乐官编辑《诗经》给我们的启示168

第二节 汉魏晋南北朝诗的篇章结构171

一、汉魏晋南北朝诗篇章形式统计数据172

二、汉魏晋南北朝诗的篇章形式及其演进175

(一)汉代诗歌的篇章形式175

(二)魏代诗歌的篇章形式179

(三)晋代诗歌的篇章形式181

(四)南北朝诗歌的篇章形式182

第三节 篇章形式小结182

一、由《诗经》向律诗的过渡182

二、变化型篇章结构的消长183

三、四五七言诗与节奏的关系184

四、四八句形式的形成186

五、研究篇章结构发展历史的意义187

第五章 忌避声病格律191

第一节 日本文献《文镜秘府论》一书关于忌避声病(八病)格律的史料192

一、关于忌避声病(八病)格律的史料192

二、忌避声病(八病)格律摘要192

三、关于忌避声病(八病)格律的讨论197

第二节 国内有关忌避声病(八病)格律的研究200

一、国内有关文献简述200

二、国内各种文献与日本文献《文镜秘府论》的比较202

第三节 关于忌避声病格律小结207

第六章 词209

第一节 词的押韵211

一、词韵与诗韵同一211

二、所谓“词韵”211

第二节 词的韵脚分布与诗不同212

第三节 词与平仄的关系218

一、词的四声、平仄与伴奏乐曲旋律的关系218

二、姜夔自度曲旋律上行下行与歌词四声平仄关系的再考察222

三、姜夔自度曲实唱的实验228

四、现代歌曲的词与曲的关系231

五、从语音学理论上看词与平仄的关系232

六、从宋代词学著作看词与平仄的关系234

七、从散曲的平仄看词的平仄243

第四节 词谱245

一、《啸余谱》246

(一)《啸余谱》序言分析246

(二)《啸余谱》所载《洞仙歌》一词实例247

(三)《啸余谱》平仄标注的分析250

二、《诗余图谱》251

(一)《诗余图谱》序言分析251

(二)《诗余图谱》所载《洞仙歌》一词实例252

(三)《诗余图谱》平仄标注的分析253

三、钦定《词谱》254

(一)钦定《词谱》序言的分析254

(二)钦定《词谱》所载《洞仙歌》一词实例255

(三)钦定《词谱》句读与平仄标注的分析259

四、万树的《词律》260

第五节 词的一调多体260

一、一调多体概说260

二、一调多体的实例与分析262

(一)实例262

(二)实例分析269

三、一调多体问题小结274

第六节 《词谱》平仄规定质疑277

一、《词谱》平仄规定实例277

二、《词谱》分体的标准289

三、《词谱》对填词用字平仄的规定291

(一)提取公因素的前提条件291

(二)提取公因素中的问题293

(三)正体平仄规定与变体平仄规定相矛盾294

(四)苏词“可平可仄”的规定无语音学上的根据294

(五)39首变体均无“可平可仄”规定295

(六)39首变体的平仄规定以一盖全295

(七)自相矛盾295

(八)方法论不具有周遍性295

(九)古人多用方音带来的问题296

(十)填词与作词的关系296

(十一)词谱使用中的误区297

(十二)规定平仄的目的性297

(十三)最后的提问298

第七节 词与平仄关系的实验299

第八节 关于词的最后结论308

一、严格分析,宽松设制308

二、关于“做词”的讨论310

第七章 散曲313

第一节 散曲的押韵314

一、诗词曲押韵的同一性314

二、诗词曲押韵的历史性317

第二节 散曲的平仄317

第三节 曲谱323

一、常见的资料323

二、曲谱的本质325

第四节 元刊本杂剧的衬字的意义330

一、元刊本元曲中的小字与衬字的关系330

(一)杂剧的小字330

(二)杂剧衬字与音乐的关系332

(三)曲牌与衬字的关系333

二、明刊本元曲中的衬字335

三、散曲与曲律338

(一)元刊本散曲与曲律338

(二)明刊本散曲与曲律347

第二部分 专论之部第八章 通过杜甫诗看唐诗的格律(学习陆志伟先生《试论杜甫律诗的格律》札记)351

一、陆志伟关于杜诗格律的统计数字352

(一)律诗传统格律平仄对粘图352

(二)陆志伟的统计数字352

(三)关于“粘”356

二、平仄对粘与统计数字的说明357

三、学习陆志伟宏文的心得体会358

(一)杜甫所写律诗并非依照平仄对粘格律358

(二)杜甫诗几乎完全不合平仄格律360

四、诗歌格律的本质361

第九章 日本古文献《作文大体》中保存的汉诗格律及汉语音韵史的重要史料363

第一节 《作文大体》中保存的汉诗平仄格律364

一、汉诗在日本传播的历史背景364

(一)中国隋唐时代诗文化对日本诗文化的影响364

(二)日本的汉诗著作365

(三)平安时代菅江两家的汉诗诗人及《作文大体》作者365

二、《作文大体》中保存的汉诗格律要点节录366

第二节 日本古文献所载平他排列组合与国内文献所载平仄排列组合之比较370

一、中日所传平仄、平他排列组合简介370

二、中日所传平仄、平他排列组合之异同373

第三节 平仄概念的兴起376

一、平仄概念的出现376

二、《作文大体》中所记汉诗格律所据资料的年代378

第四节 从忌避声病格律向平仄格律的过渡381

一、从忌避声病格律向平仄格律过渡的思考381

二、律诗格律发展变化的历史383

第五节 《倭注切韵》、《童蒙颂韵》与许敬宗的“合而用之”的《切韵》387

一、《倭注切韵》所注《切韵》为何书387

二、《倭注切韵》与《童蒙颂韵》之关系389

三、我国唐代确曾有过一部只有二十八九韵的韵书393

四、《倭注切韵》之《切韵》对研究我国古音之价值394

第十章 拗救——一种十分错误的平仄“理论”398

一、对《声调四谱图说》一书的总的评价398

二、拗救的具体方式方法400

三、例句分析404

四、拗救“理论”荒谬绝伦406

第十一章 填格作用(汉语音节结构论)409

第一节 绪论409

第二节 语言与语音412

一、语音的本质412

(一)思维是一个系统412

(二)语言是一个系统413

(三)语音是一个系统414

二、音位的存在形式415

(一)音位具有基本固定的音值415

(二)音位之间具有对立性415

(三)音位具有变异性416

三、音节构造原理417

(一)音节音流的连续与不连续417

(二)音节的语音核心417

第三节 填格作用(汉语音节形成原理)419

一、汉语音位、音节形成模型419

二、语音发展中的四种动力420

三、填格作用421

(一)汉语韵母的“四呼”系统421

(二)声母韵母拼合总表中的空格422

第四节 声母韵母拼合总表空格的分析423

一、开齐两撮空格的分析423

(一)b、p、m、f系音节的空格423

(二)d、t、n系音节的空格424

(三)l系音节的空格425

(四)与“知彻澄”、“照穿床审禅”有关的空格425

(五)广义尖团音的合并与?、t?、?音的产生426

(六)r系音节的空格428

二、合撮两呼空格的分析428

(一)合口呼空格的分析428

(二)撮口呼空格的分析432

第五节 钱大昕论古音摘要433

一、古无轻唇音434

二、古无舌上音435

三、古舌音后多变为齿音435

第六节 音节语音结构分析中的几个特殊问题435

一、/?/音位的一个重要特性——易变性435

二、与感叹词相关的几个问题436

三、/?/音位的弱化问题437

四、“波、泼、摸、佛”等音节的问题438

五、ueng音节的音位分析439

六、“拥”音节的音位分析440

七、“熬”音节的音位分析443

第七节 音节语音结构分析的用途444

一、音节语音结构分析与标音方案444

二、音节语音结构分析与韵目447

第十二章 “资、此、思、知、吃、诗、日”七个音节中的韵母的性质450

一、语音系统形成的一般原理450

二、“资、此、思、知、吃、诗”六个音节的韵母452

三、/?、?/两个音的性质与特征453

四、/?、?/两个音在汉语音位系统中的位置453

五、一个语音学理论上的障碍454

六、“日”音节的语音构成455

七、浊辅音r的写法问题455

八、耶鲁写法与台湾方案457

第十三章 从敦煌曲子词看词的起源458

引言458

第一节 《诗经》诗变化型篇章形式的衰落459

一、《诗经》诗变化型篇章形式衰落的原因459

二、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形式的发展461

第二节 民间曲子词与文人词的关系463

一、民间曲子词的诞生463

二、本书所引曲子词文本的说明464

三、曲子词与伴奏乐曲在内涵上的匹配465

四、曲子词与伴奏乐曲在形式上的匹配474

第三节 民间曲子词对文人词的影响478

一、从宏观上看曲子词对文人词的影响478

二、从具体作品上看曲子词对文人词的影响480

结束语497

第十四章 古典诗词曲的浴火再生(新格律诗的创建)500

第一节 新格律诗的理念500

一、问题的提出500

二、闻一多的“新格律”502

三、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503

四、“新格律诗”504

第二节 新格律诗的格律504

一、严格押韵504

二、强调节奏507

三、注重篇章结构509

第三节 警惕文言借诗还魂517

第四节 新格律诗举例520

第五节 叙事诗523

第六节 简要的结论528

一、新格律诗的难易观528

二、格律是法宝而非桎梏529

三、旧体诗词曲、新诗与新格律诗应三花齐放5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