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 南山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07472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转型式发展之路& 1

1.1 转型是发展的基础4

1.1.1 社会变迁4

1.1.2 社会转型5

1.1.3 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发展7

1.1.4 历史视角中的社会转型8

1.1.5 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启示10

1.2 发展是转型的目标11

1.2.1 社会发展12

1.2.2 社会规划13

1.2.3 发展与转型的关系13

1.2.4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发展目标的选择15

1.2.5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16

1.3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政策设计20

1.3.1 改革与转型的路径选择20

1.3.2 改革与转型方向的确定22

1.4 中国发展的制度预期24

1.4.1 社会制度25

1.4.2 转型与发展的制度安排25

1.5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26

1.6 印度的社会转型29

1.7 越南的社会转型30

1.7.1 越南社会转型的开端30

1.7.2 越南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31

1.8 本章总结31

第2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当代农村社会34

2.1 现代化、城市化与“三农”问题35

2.1.1 现代化35

2.1.2 城市化36

2.1.3 “三农”问题37

2.2 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视角中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42

2.2.1 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必要性43

2.2.2 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45

2.3 城市化中的农民工问题47

2.3.1 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47

2.3.2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48

2.4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妇女的社会角色50

2.4.1 新农村建设需要重新审视妇女的社会角色50

2.4.2 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推动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52

2.5 以新农村建设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础54

2.5.1 新农村建设要使科学成为共同追求的生活方式54

2.5.2 新农村建设要使农民的利益诉求具有理性的平台55

2.5.3 新农村建设要使现代社会的矛盾缓冲机制得以体现56

2.6 具有四川特色的生态移民问题57

2.6.1 发展是生态移民社会重组的核心58

2.6.2 合作是生态移民经济繁荣的基础60

2.6.3 和谐是生态移民群体稳定的前提61

2.7 本章总结63

第3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城市定位& 72

3.1 城市的资本含量73

3.1.1 城市的存量资本73

3.1.2 城市的增量资本75

3.2 经营城市的视角77

3.2.1 谁来经营城市78

3.2.2 为什么经营城市80

3.2.3 经营城市的什么81

3.3 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的条件82

3.3.1 寻求回报是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的基本条件82

3.3.2 规避风险是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的必要条件84

3.4 本章总结86

第4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政府角色& 90

4.1 中国传统社会的行政管理91

4.1.1 中国传统社会行政管理的运行条件91

4.1.2 中国传统社会行政管理的缺陷92

4.2 现代社会政府组织理论93

4.2.1 经济学家论政府的职能93

4.2.2 黑格尔论政府的职能94

4.2.3 托克维尔论政府的组成96

4.3 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型97

4.3.1 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管理的弊端97

4.3.2 现代行政管理的特征98

4.4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100

4.4.1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100

4.4.2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紧迫性101

4.5 本章总结102

第5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105

5.1 思想理性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106

5.1.1 理性主义的启蒙106

5.1.2 科学主义与人的激情108

5.2 人类发展中的思想探求109

5.2.1 科学大发现时期的思维特征109

5.2.2 马克思对于思想意识的认定111

5.3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建设112

5.3.1 社会转型必须重视思想建设113

5.3.2 缺乏思想引导的“广场恐怖症”114

5.4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115

5.4.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116

5.4.2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共精神117

5.4.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条件118

5.5 本章总结119

第6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社会建设& 121

6.1 人类对于社会的认识122

6.1.1 柏拉图的社会构想122

6.1.2 社会契约论123

6.2 社会团结126

6.2.1 社会团结的意义126

6.2.2 妨碍社会团结的因素127

6.2.3 维护社会团结128

6.3 社会资本129

6.3.1 社会资本的作用130

6.3.2 应当重视社会资本131

6.4 和谐社会132

6.4.1 和谐社会的本质133

6.4.2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134

6.5 保卫社会135

6.5.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135

6.5.2 社会关系组合方式137

6.5.3 社会的边界138

6.6 本章总结138

第7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未成年人保护141

7.1 社会转型期的儿童安全问题142

7.1.1 确定儿童安全的社会心理基点142

7.1.2 警惕“仇贫情结”144

7.1.3 尊重儿童的认知权利146

7.2 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147

7.2.1 20世纪80年代大量出现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147

7.2.2 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理论探索151

7.3 社会转型时期未成年犯罪者的道德结构及底线158

7.3.1 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表现出的道德取向158

7.3.2 未成年犯罪者的道德结构162

7.3.3 未成年犯罪者的道德底线164

7.3.4 道德教育的虚拟性产生的困境166

7.4 本章总结168

第8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科学与宗教& 170

8.1 科学时代与宗教171

8.1.1 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172

8.1.2 人道主义与科学精神的普及174

8.1.3 基督教与社会发展176

8.2 宗教信仰与社会转型期的精神需求180

8.2.1 佛教与中国社会180

8.2.2 基督教、天主教与中国社会182

8.2.3 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183

8.3 邪教的本质186

8.3.1 认识的误区187

8.3.2 健全我们的心理189

8.3.3 倡导全社会的责任理性190

8.4 本章总结191

第9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性行为模式的变化193

9.1 社会转型期的性、性病与艾滋病问题193

9.1.1 人类性行为的特征194

9.1.2 中国的性病、艾滋病问题概况195

9.1.3 社会转型中有关性病、艾滋病的问题196

9.2 艾滋病的制度性特征197

9.2.1 西大西洋瘟疫197

9.2.2 同样在泰国198

9.3 国际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措施199

9.3.1 预防艾滋病的道德难题199

9.3.2 预防艾滋病的政治分歧200

9.4 艾滋病考验着社会201

9.4.1 身体的社会属性201

9.4.2 信息失真的社会是危险的社会203

9.4.3 道德化与职业化205

9.5 本章总结206

第10章 转型式发展时期的网络社会& 208

10.1 网络社会的传播效应209

10.1.1 解构主义与网络社会210

10.1.2 虚拟经济与网络技术211

10.2 后现代主义的网络生活212

10.2.1 后现代主义212

10.2.2 后现代主义构建网络生活213

10.2.3 青少年与网络社会214

10.3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双重责任215

10.3.1 网络与网吧216

10.3.2 网络游戏产业的双重责任216

10.4 本章总结217

第11章 大国兴起中的国家安全219

11.1 现代国防的意义220

11.1.1 国防与民族的关系220

11.1.2 国防与个人的关系221

11.1.3 国防与文明的关系223

11.2 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战争观226

11.2.1 什么样的战争锻造什么样的军队227

11.2.2 什么样的战争决定打什么样的仗229

11.2.3 什么样的战争追求什么样的胜利231

11.3 军队对于当代青年的影响233

11.3.1 现阶段应征青年的基本特点234

11.3.2 军人角色对于公民社会的意义236

11.3.3 军队的政治优势对“85后”社会化的影响238

11.4 本章总结239

第12章 风险社会与转型社会242

12.1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程度242

12.1.1 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243

12.1.2 中国现代化发展现状244

12.2 追求财富增长与注重分配财富245

12.2.1 财富分配的神话与规则245

12.2.2 分散利益主体的合作247

12.2.3 风险社会理论248

12.3 体制内循环与体制外循环250

12.3.1 体制的风险性250

12.3.2 体制的软弱性251

12.3.3 “潜规则”的作用252

12.3.4 体制也在创新253

12.4 效率与公平254

12.4.1 效率与自由有关255

12.4.2 公平与公正的区别256

12.4.3 中国社会转型视野中的公平问题257

12.5 本章总结258

参考书目2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