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映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230817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青年作用-社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章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中年轻人的状况1
一 引子1
二 年轻人的状况2
1.没有青年阶层的社会中的年轻人2
2.年轻人对于双亲的依存性7
3.家族中的年轻人9
4.年轻人团体的缺乏10
三 约束年轻人的家庭结构12
四 规定年轻人状况的社会结构17
1.教育和选拔制度17
2.职业、家族和年轻人19
3.政治系统中的家族组织20
第一编 “青年”的诞生(从19世纪后半期到1919年)第一章 青年阶层的形成25
一 引子25
二 青年阶层的形成契机:民族危机与教育改革26
1.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教育系统的改革26
2.作为年龄群体的“青年阶层”的形成28
三 家庭约束功能的弱化31
1.学校教育与家族制度的分离32
2.家庭形态的维持与年轻人离家的必要性33
3.中国的“公私观”与年轻人的离家36
四 “少年”概念的意义39
1.社会对学生的期待39
2.梁启超的“少年”41
3.作为社会角色的“少年”43
4.“少年”论的文化基盘与有效性46
第二章 “青年”的确立53
一 角色类别:一个视角53
二 “青年”的确立60
1.“青年”的形成60
2.“青年”的确立条件62
三 “青年”的角色结构71
1.“青年”的结构化71
2.从角色模型看“青年”的性格76
3.“青年”的局限77
第二编 年轻的激进主义者(1920年代至1940年代)引子 问题意识83
一 “五四青年”的分裂与青年知识分子的激进化83
二 问题所在87
1.有关知识分子激进化的种种解释87
2.观察问题的视角89
第三章 家族主义与年轻的激进主义者107
一 从反抗家庭到改造社会107
1.青年革命的理由——个人生活史的考察107
2.家族主义对于青年的意义112
3.从反抗家庭到改造社会118
二 家族主义与激进主义126
1.家族主义的两义性126
2.价值和伦理意识结构中的家族主义与激进主义132
3.青年中的共产主义倾向137
第四章 “激进青年”的存在条件141
一 角色期待、奖惩与“激进青年”141
1.角色期待与奖惩的功能141
2.来自社会的支持147
二 规范、政治、法律和军事的多重空间151
1.家族151
2.学校153
3.外国租界的存在:上海的例子154
4.共产党的根据地和解放区155
三 从论争看年轻的激进主义者的两难情境157
第三编 “革命青年”(1949~1976
引子 “青年”的社会状况的变化163
1.年轻人与家庭之关系的变化163
2.1950年代“青年崇拜”的形成165
第五章 “革命青年”的形成机制169
一 “青年”的意义演变169
1.“青年”角色担当者的转换170
2.“青年”的深层变化171
3.从角色模型看“革命青年”的角色规范173
二 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向175
(一)既有的研究176
(二)“青年”的一贯性与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向178
(三)价值观的变化与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向180
(四)“激进青年”存在条件的消失184
1.政治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184
2.对青年的管理及制约的制度化186
三 政治社会化——“革命青年”的培养系统189
1.政治教育190
2.学校中的组织:结构与功能192
3.培养“革命青年”的社会条件197
四 “革命青年”的地位与角色表演201
1.“革命青年”的双重性格的育成201
2.围绕出身问题的矛盾和紧张203
3.“年轻人压制”的再形成与青年地位的下降205
4.“革命青年”的角色表演208
第四编 “青年”的解体(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第六章 “青年”的解体213
一 “青年问题”及其在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含义213
二 “革命青年”、“现代青年”和“自由青年”219
1.“青年”的三个类型220
2.年轻人的非“青年”化224
三 “青年”解体的机制234
1.“青年”的解体234
2.“青年”解体的机制239
第七章 年轻人与“青年”——代结论245
一 关于“青年”245
二 关于“青年”的主角249
三 学生运动与“青年”251
四 “青年”角色与“孩子”角色255
参考文献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