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 动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 动物学
  • 侯林,吴孝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19712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500页
  • 主题词:动物学-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 动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0.1 动物学的定义1

0.1.1 生物的基本特征1

0.1.2 动物的基本特征2

0.2 动物学研究的内容与分支学科2

0.2.1 物种与动物的分类2

0.2.2 动物学的分支学科4

0.3 动物的多样性与进化5

0.3.1 我国动物的多样性6

0.3.2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8

0.4 动物学研究的方法8

0.4.1 观察描述法8

0.4.2 比较法9

0.4.3 实验法9

0.4.4 历史法9

0.4.5 人工模拟生命9

0.5 现代动物学研究的特点及所包含的主要研究内容9

0.5.1 传统动物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动物学研究的简史9

0.5.2 现代动物学研究的特点10

0.5.3 现代动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1

思考题14

第1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15

1.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5

1.1.1 一般形态15

1.1.2 生理及生殖特点16

1.2 原生动物的分类17

1.2.1 鞭毛纲17

1.2.2 肉足纲21

1.2.3 孢子纲23

1.2.4 纤毛纲27

1.3 原生动物的一般生态30

1.3.1 水30

1.3.2 温度30

1.3.3 氧和二氧化碳31

1.3.4 酸度31

1.3.5 盐度31

1.3.6 食物31

1.3.7 原生动物与其他动物间的相互关系31

1.4 原生动物的主要研究进展31

思考题32

第2章 多细胞动物的发育与起源33

2.1 多细胞动物的发育33

2.1.1 什么是个体发育33

2.1.2 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33

2.2 系统发育38

2.2.1 系统发育的概念38

2.2.2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的中心内容38

2.3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38

2.3.1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胞动物的证据38

2.3.2 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及其起源学说39

2.4 中生动物(Mesozoa)40

2.4.1 中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41

2.4.2 关于中生动物的演化地位41

思考题42

第3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43

3.1 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43

3.1.1 体制43

3.1.2 细胞及组织分化45

3.1.3 水沟系及其作用47

3.1.4 繁殖及发育48

3.1.5 生态特点50

3.2 多孔动物的分类及其在动物界的地位50

3.2.1 多孔动物的分类50

3.2.2 多孔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51

3.3 多孔动物的研究进展52

3.4 附:扁盘动物门(Placozoa)52

思考题54

第4章 刺胞动物门(Cnidaria)55

4.1 刺胞动物门的主要特征55

4.1.1 辐射对称55

4.1.2 两胚层及原始胃循环腔55

4.1.3 细胞和组织的分化56

4.1.4 神经网56

4.1.5 刺细胞56

4.1.6 水螅型与水母型57

4.1.7 生殖与世代交替57

4.1.8 多态现象57

4.2 刺胞动物的分类57

4.2.1 水螅纲(Hydrozoa)57

4.2.2 钵水母纲(Scyphozoa)61

4.2.3 珊瑚虫纲(Anthozoa)63

4.3 刺胞动物的生态65

4.4 刺胞动物的主要研究进展65

4.5 附: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66

思考题67

第5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68

5.1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68

5.1.1 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68

5.1.2 中胚层(mesoderm)的形成68

5.1.3 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69

5.1.4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69

5.1.5 排泄系统(excretory system)69

5.1.6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69

5.1.7 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69

5.2 扁形动物的分类69

5.2.1 涡虫纲(Turbellaria)70

5.2.2 吸虫纲(Trematoda)74

5.2.3 绦虫纲(Cestoidae)80

5.3 寄生虫和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84

5.4 扁形动物的生态84

5.5 扁形动物的研究进展84

5.6 附: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85

思考题86

第6章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s)87

6.1 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87

6.2 假体腔动物的分类88

6.2.1 线虫动物门(Nematoda)88

6.2.2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93

6.2.3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94

6.2.4 轮虫动物门(Rotifera)94

6.2.5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97

6.2.6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99

6.2.7 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100

6.3 假体腔动物的研究进展101

6.3.1 假体腔动物分类学研究101

6.3.2 轮虫的培养101

思考题101

第7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103

7.1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03

7.1.1 分节现象(metamerism)103

7.1.2 次生体腔(secondary coelom)的发生及意义104

7.1.3 刚毛与疣足104

7.1.4 闭管式循环系统104

7.1.5 后肾管105

7.1.6 链状神经系统105

7.1.7 担轮幼虫106

7.2 环节动物的分类106

7.2.1 多毛纲(Polychaeta)106

7.2.2 寡毛纲(Oligochaeta)109

7.2.3 蛭纲(Hirudinea)112

7.3 环节动物的生态分布114

7.4 现状及展望114

思考题114

第8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116

8.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6

8.1.1 体制116

8.1.2 外套膜(mantle)117

8.1.3 贝壳(shell)117

8.1.4 较发达的消化系统118

8.1.5 体腔和循环系统118

8.1.6 专门的呼吸器官118

8.1.7 后肾管型排泄系统119

8.1.8 不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19

8.1.9 较复杂的生殖与发育方式120

8.2 软体动物的分类120

8.2.1 单板纲(Monoplacophora)120

8.2.2 无板纲(Aplacophora)121

8.2.3 多板纲(Polyplacophora)121

8.2.4 腹足纲(Gastropoda)122

8.2.5 掘足纲(Scaphopoda)128

8.2.6 瓣鳃纲(Lamellibranchia)128

8.2.7 头足纲(Cephalopoda)134

8.3 软体动物的研究进展141

8.3.1 人工育珠141

8.3.2 净化水质141

8.3.3 环境指示生物141

8.3.4 治疗帕金森氏症142

8.3.5 扇贝的人工养殖142

思考题142

第9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147

9.1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47

9.1.1 异律分节147

9.1.2 体壁148

9.1.3 生长与蜕皮148

9.1.4 附肢及其进化149

9.1.5 支持与运动150

9.1.6 摄食与消化系统150

9.1.7 循环与气体交换150

9.1.8 排泄与渗透调节151

9.1.9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152

9.1.10 生殖与发育152

9.2 节肢动物的分类153

9.2.1 螯肢亚门(Subphylum Chelicerata)153

9.2.2 甲壳亚门(Subphylum Crustacea)159

9.2.3 六足亚门(Subphylum Hexapoda)171

9.2.4 多足亚门(Subphylum Myriapoda)198

9.3 节肢动物研究进展201

9.3.1 节肢动物附肢发育的相关基因研究201

9.3.2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202

9.3.3 甲壳动物的养殖202

9.4 附:有爪动物门(Onychophora)202

思考题204

第10章 苔藓动物门(Bryozo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箒虫动物门(Phoronida)205

10.1 苔藓动物门(Bryozoa)205

10.1.1 苔藓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205

10.1.2 苔藓动物的分类207

10.2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208

10.2.1 腕足动物门的形态结构与生理208

10.2.2 腕足动物的分类209

10.3 箒虫动物门(Phoronida)209

10.4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及箒虫动物的系统发展210

思考题211

第11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212

11.1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12

11.2 棘皮动物形态及生理特征213

11.2.1 外部形态213

11.2.2 消化系统213

11.2.3 体腔和水管系统214

11.2.4 血系统和围血系统215

11.2.5 神经系统和感官215

11.2.6 骨骼215

11.2.7 生殖系统216

11.2.8 发育216

11.3 棘皮动物的分类218

11.3.1 有柄亚门(Pelmatozoa)218

11.3.2 游移亚门(Eleutherzoa)219

11.4 棘皮动物的研究进展222

11.4.1 棘皮动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222

11.4.2 棘皮动物养殖研究222

思考题223

第12章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224

12.1 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224

12.2 半索动物分类224

12.2.1 肠鳃纲225

12.2.2 羽鳃纲227

12.3 半索动物的进化地位228

思考题229

第13章 无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230

13.1 原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230

13.2 刺胞动物的起源与演化231

13.3 扁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232

13.4 假体腔动物的起源与演化232

13.5 环节动物的起源与演化233

13.6 软体动物的起源与演化234

13.7 节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235

13.8 棘皮动物的起源与演化238

思考题240

第14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241

14.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41

14.1.1 脊索(notochord)241

14.1.2 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242

14.1.3 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242

14.1.4 次要特征242

14.1.5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243

14.2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243

14.2.1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243

14.2.2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245

14.2.3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250

思考题251

第15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252

15.1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252

15.1.1 圆口纲的原始性特征253

15.1.2 圆口纲的特化性特征253

15.2 圆口纲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概述[以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为例]253

15.2.1 生活方式253

15.2.2 外部形态253

15.2.3 内部结构254

15.3 圆口纲的分类256

15.3.1 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256

15.3.2 盲鳗目(Myxiniformes)257

15.4 圆口纲动物的生态学257

思考题257

第16章 鱼类(Pisces)258

16.1 鱼类的主要特征258

16.2 鱼类的结构与功能259

16.2.1 外形259

16.2.2 皮肤及其衍生物261

16.2.3 骨骼系统263

16.2.4 肌肉系统266

16.2.5 消化系统267

16.2.6 呼吸系统268

16.2.7 循环系统271

16.2.8 排泄系统和渗透压调节272

16.2.9 生殖系统273

16.2.10 神经系统274

16.2.11 感觉器官276

16.2.12 内分泌器官277

16.3 鱼类的分类278

16.3.1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278

16.3.2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281

16.4 鱼类的生态289

16.4.1 鱼类与环境289

16.4.2 鱼类的繁殖291

16.4.3 鱼类的食性294

16.4.4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294

16.4.5 鱼类的洄游294

思考题296

第17章 两栖纲(Amphibia)297

17.1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299

17.2 两栖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概述299

17.2.1 外形与运动299

17.2.2 皮肤系统301

17.2.3 骨骼系统302

17.2.4 肌肉系统304

17.2.5 消化系统306

17.2.6 呼吸系统307

17.2.7 循环系统308

17.2.8 排泄系统311

17.2.9 生殖系统312

17.2.10 神经系统312

17.2.11 感觉器官314

17.3 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315

17.4 两栖纲分类315

17.4.1 无足目(Apoda)316

17.4.2 有尾目(Caudata)316

17.4.3 无尾目(Anura)318

17.5 两栖类动物的生态320

思考题324

第18章 爬行纲(Reptilia)325

18.1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325

18.2 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326

18.3 爬行纲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概述326

18.3.1 外形326

18.3.2 皮肤及其衍生物327

18.3.3 骨骼系统329

18.3.4 肌肉系统与运动332

18.3.5 消化系统334

18.3.6 呼吸系统336

18.3.7 循环系统337

18.3.8 神经系统338

18.3.9 感觉器官340

18.3.10 排泄系统343

18.3.11 生殖系统343

18.4 爬行纲分类344

18.4.1 喙头目(Rhynchocephalia)344

18.4.2 龟鳖目344

18.4.3 有鳞目(Squamata)346

18.4.4 鳄目(Crocodilia)350

18.5 爬行动物的生态学351

18.5.1 生活方式351

18.5.2 活动规律352

18.5.3 食性(Food habit)352

18.5.4 繁殖352

18.6 毒蛇及蛇伤防治353

18.6.1 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353

18.6.2 蛇毒和蛇伤防治354

思考题354

第19章 鸟纲(Aves)359

19.1 鸟类的主要特征359

19.1.1 鸟类与爬行动物相同的特征359

19.1.2 鸟类比爬行动物进步的特征359

19.1.3 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化特征360

19.1.4 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360

19.2 鸟类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概述361

19.2.1 外形特点361

19.2.2 皮肤系统361

19.2.3 骨骼系统363

19.2.4 肌肉系统364

19.2.5 消化系统366

19.2.6 呼吸系统367

19.2.7 循环系统370

19.2.8 排泄系统372

19.2.9 生殖系统373

19.2.10 神经系统374

19.2.11 感觉器官375

19.2.12 内分泌系统376

19.3 鸟纲分类376

19.3.1 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376

19.3.2 今鸟亚纲(Neornithes)376

19.4 鸟类的生态384

19.4.1 鸟类的生态类群384

19.4.2 鸟类的繁殖386

19.4.3 鸟类迁徙388

19.4.4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391

思考题395

第20章 哺乳纲(Mammalia)396

20.1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396

20.2 哺乳纲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概述397

20.2.1 外形397

20.2.2 皮肤及衍生物398

20.2.3 骨骼系统400

20.2.4 肌肉系统403

20.2.5 消化系统403

20.2.6 呼吸系统406

20.2.7 循环系统406

20.2.8 排泄系统407

20.2.9 生殖系统408

20.2.10 神经系统409

20.2.11 感官412

20.3 哺乳纲动物的分类412

20.3.1 原兽亚纲(Prototheria)412

20.3.2 后兽亚纲(Metatheria)413

20.3.3 真兽亚纲(Eutheria)413

20.4 哺乳纲动物的生态学417

20.4.1 哺乳动物的生活类型417

20.4.2 哺乳动物的行为生态417

20.4.3 哺乳动物的能量生态419

20.4.4 珍稀哺乳动物的保护420

20.4.5 有害哺乳动物的防治421

思考题422

第21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435

21.1 动物进化的主要例证435

21.2 进化理论436

21.2.1 拉马克学说436

21.2.2 达尔文学说436

21.2.3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438

21.2.4 现代综合进化论438

21.3 动物进化的形式与种系发生439

21.3.1 进化形式439

21.3.2 种系发生440

21.4 物种与物种形成440

21.4.1 物种440

21.4.2 物种形成440

21.5 脊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441

21.5.1 原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441

21.5.2 圆口纲的起源与演化441

21.5.3 鱼类的起源与演化442

21.5.4 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444

21.5.5 爬行类的起源与演化445

21.5.6 鸟类的起源与演化446

21.5.7 哺乳动物的起源与演化447

21.5.8 现存脊索动物主要类群间系统发生关系448

思考题450

第22章 动物地理分布451

22.1 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分区概述451

22.2 我国动物地理分区453

思考题456

附录1 国家级保护动物名录457

附录2 名词英汉对照表463

参考文献4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