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乡和谐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乡和谐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1721438.jpg)
- 张鼎如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80180670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37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城乡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乡和谐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城乡和谐的本质1
第一节 和谐概念的追溯1
一、中外古代思想家对和谐的认识1
二、当代中国学者对和谐范畴的诠释4
第二节 和谐概念的解读5
一、和谐思想的内涵5
二、和谐思想与系统论6
第三节 城乡关系和谐的本质9
一、城乡关系和谐的本质10
二、城乡关系和谐的特征12
第二章 历史和现实视野中的中国城市与乡村16
第一节 城市、乡村的历史记忆16
一、历史上的城市概念17
二、历史上的乡村概念19
第二节 城市、乡村的当代认识21
一、规范性文件中的城市与乡村21
二、学界众说中的城市与乡村23
第三节 城市与乡村地域上的界限28
一、城市的边界29
二、小城镇是城市还是乡村30
第三章 无法复制的城市化道路37
第一节 中国乡村无法“终结”的历史确认38
一、我国没有也无法复制先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的历史前提38
二、无法复制先行工业化城市化国家的历史进程41
第二节 中国乡村无法“终结”的现实确认43
一、非农就业需求旺盛与就业空间相对狭小的矛盾43
二、希望定居城市与无奈回归乡村的冲突45
第四章 城乡关系的学术考察49
第一节 国外城乡关系的理论概述49
一、城市—郊区的城乡关系理论50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城乡关系理论53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城乡关系理论55
四、乡村工业化的城乡关系理论57
第二节 国内城乡关系研究的脉络60
一、建国后的城乡关系理论60
二、改革开放中的城乡关系研究61
三、20世纪末期的城乡关系研究62
四、21世纪初期的城乡统筹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63
第五章 城乡关系在紧张与缓和的交替中演进66
第一节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紧张66
一、近代城市的畸形发展67
二、农村经济的衰退69
第二节 建国后城乡关系的缓和与紧张72
一、城乡关系的缓和时期(1949~1957年)72
二、城乡关系由缓和到紧张(1958~1978年)79
三、城乡关系的缓和时期(1979~1990年)84
四、城乡关系由缓和到紧张时期(1991~)88
第六章 城乡关系紧张的多重原因94
第一节 城乡关系紧张的经济根源94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导致城乡关系的紧张94
二、偏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96
第二节 城乡关系紧张的政策原因100
一、产业结构演变中的工业偏向100
二、城乡发展中的城市偏向101
三、改革成本的负担和成果的享有不对称103
四、国民待遇中的市民偏向103
第三节 城乡关系紧张的社会根源105
一、“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户籍制度105
二、乡村人口膨胀,人地关系紧张106
第七章 城乡走向和谐的经验和条件109
第一节 城乡走向和谐的国际经验109
一、工业化发展阶段研究概说110
二、发达国家、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城乡开始向和谐转换112
三、发达国家、地区促进城乡和谐的法律和政策115
第二节 我国初具城乡走向和谐的经济条件122
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123
二、我国经济与财政收入“双增长”124
三、继续保持稳定高速增长势头的我国经济126
四、乡村经济发展面临历史性契机129
第三节 我国初具城乡走向和谐的政策条件133
一、《农业法》及其修订134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政策135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136
第八章 城乡走向和谐的收入分配制度138
第一节 城乡走向和谐的初次分配138
一、建立有利于劳动者的初次收入分配139
二、建立有利于农民工的收入分配机制145
第二节 城乡走向和谐的再分配149
一、“支持”和“反哺”体现社会公平150
二、城乡走向和谐的再分配机制152
第九章 城乡走向和谐的产业结构156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乡关系156
一、产业结构的分类及其演进157
二、理性审视劳动密集型产业159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城乡走向和谐162
第二节 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中小型企业164
一、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外比较164
二、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167
第三节 发展乡村的非农产业169
一、美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人口转移的事实170
二、大力发展我国乡村的非农产业171
第十章 城乡走向和谐的人文发展177
第一节 人文发展理论框架177
一、对主流经济理论的反思和批评178
二、人文发展理论的建构180
第二节 我国城乡人文发展的差距184
一、“基本功能”的城乡差距184
二、经济方面的功能和能力差距185
三、社会政治方面的功能和能力差距186
四、安全保障或防护性保障差距187
第三节 提高乡村人文发展指数188
一、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接近城市居民188
二、实现城乡生活“等值化”189
三、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192
第十一章 城乡走向和谐的文化建设195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195
一、科学发展观是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石196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198
第二节 城乡文化的理性批判200
一、西方学者对城乡文化的比较研究200
二、中国学者对城乡文化的比较研究202
三、城乡文化研究的理性批判204
第三节 城乡和谐的文化建设207
一、城市文化的反思207
二、乡村文化的反思209
三、城乡和谐文化的建设210
第十二章 城乡走向和谐的公共政策213
第一节 城乡和谐对公共政策价值的诉求213
一、公共政策的价值构成213
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价值217
三、城乡和谐需要昭彰公共政策的价值218
第二节 城乡和谐需要公共利益的普惠性219
一、公共利益的本质219
二、城市和乡村的利益属性220
三、城乡和谐对公共利益普惠性的诉求222
第三节 城乡和谐需要正和博弈的公共政策223
一、零和博弈的公共政策导致城乡的不和谐224
二、城乡和谐需要正和博弈的公共政策226
参考书目231
后记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