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1949-1976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1949-1976
  • 胡鞍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2365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79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799页
  • 主题词:政治-研究-中国-1949~1976;经济史-研究-中国-1949~1976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1949-197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国情与现代化1

第一节 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3

第二节 引起当代中国巨变的合力4

第三节 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8

1.国情的定义与限制因素8

2.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意义11

3.如何系统地研究中国国情12

第四节 毛泽东等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和概括13

第五节 本书的分析框架21

第六节 小结:中国现代化是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23

第二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25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趋异到趋同26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纪录及其评价28

1.中国人口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29

2.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U字形轨迹31

3.中国的人均收入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变化:倒U字形轨迹36

4.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变化: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39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背景41

1.西方资本主义革命42

2.世界现代经济增长轨迹(1820—1992)44

3.决定世界及各国经济增长的因素49

第四节 中国曾遥遥领先于西方上千年50

第五节 中国经济衰落原因初探57

1.中国经济衰落的已有解释57

2.中国经济停滞的综合解释63

3.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性努力73

第六节 小结:中国从现代化的落伍者到现代化的追赶者78

第三章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84

第一节 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有利条件86

1.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文明基础86

2.发动工业化的政治前提87

3.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政治条件90

4.国家现代化的后发优势94

5.中国特有的大国优势95

6.现代化的内在动力96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扩大缺口”现象97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经济条件101

1.中国发动工业化滞后于西方国家101

2.中国经济发展起点十分低下105

3.中国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110

第四节 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社会条件113

1.中国的人口过快增长与劳动力过剩114

2.巨大的二元经济社会115

3.地区差异甚大发展不平衡116

4.人力资本严重不足117

5.中国人口发展水平极其低下119

6.工业化的技术创新力量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匮乏120

7.人口与资源的深刻矛盾121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主要经济成分125

1.新中国成立前的各种经济成分125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种经济成分128

第六节 小结: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来源130

第四章 从建国初期到“一化、三改”(1949—1956)139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面临三大初始选择141

1.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142

2.关于经济体制的制度选择142

3.关于对外关系的政策选择143

第二节 毛泽东的建国构想与实践146

1.毛泽东的建国构想:新民主主义社会148

2.制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建国纲领:《共同纲领》153

3.建国初期的政治实践: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156

第三节 刘少奇与毛泽东建国路线的不同思路164

1.刘少奇稳健性思路:“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164

2.毛泽东进攻性新思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172

3.制定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89

第四节 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选择202

1.刘少奇提出“农、轻、重”工业化道路的设想203

2.毛泽东与党外人士关于工业化的争论205

3.毛泽东等人重新认识“农、轻、重”的关系208

第五节 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一五”计划与成果211

1.中国工业化的起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212

2.“一五”计划的基本目标:发动国家工业化215

3.对“一五”计划的评估: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218

4.“一五”计划的历史局限性:“苏联模式”的翻版228

第六节 经济体制选择:引进、模仿“苏联模式”229

1.“苏联模式”的特点与“莫斯科共识”230

2.中国是如何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234

3.中国为何模仿“苏联模式”243

4.“苏联模式”为何不适合中国国情250

第七节 发动集体化与国有化运动255

1.中国的农村集体化运动:改造个体经济255

2.中国城市国有化运动:消灭私人经济262

3.国有化和集体化的理由:让资本主义绝种269

4.为何国有化和集体化运动不符合中国国情273

第八节 建国后前七年的评价275

1.中国领导人的自我评价276

2.国外中国问题专家的评价276

3.笔者评价: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277

4.发展成功的政治原因279

5.毛泽东的探索与失误290

第九节 小结:一个成功的发展时期294

第五章 从“大跃进”到经济重建(1957—1966)297

第一节 从党内整风到“反右派”斗争303

1.国内外政治事件对毛泽东的震动303

2.“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及其影响311

第二节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第一次改革328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模式328

2.毛泽东挑战“苏联模式”330

3.行政性分权的改革332

4.政治上的高度集权338

第三节 “大跃进”的发动与过程341

1.中国的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341

2.毛泽东关于“大跃进”的设想与政治发动350

3.“大跃进”的过程:从“大起”到“大落”353

4.陈云对“大跃进”的第一次纠偏362

5.彭德怀对“大跃进”的第二次纠偏370

第四节 “大跃进”的灾难与教训383

1.对“大跃进”灾难的评估383

2.“大跃进”的深刻教训394

第五节 “人民公社运动”408

1.“人民公社运动”的发起408

2.“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413

第六节 毛泽东等人对“大跃进”的自我反省419

第七节 国民经济与经济管理体制的全面调整455

1.经济政策调整455

2.经济体制调整459

3.从和平时期的经济方针转向战时经济方针463

第八节 毛泽东为“文化大革命”做准备465

1.毛泽东阶级斗争理论及其国内外背景465

2.毛泽东与刘少奇、邓小平的政治分歧与冲突471

3.毛泽东为“文化大革命”做舆论准备476

4.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原因483

5.个人崇拜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487

6.党内民主制度是怎样失灵的490

第九节 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评价494

第十节 小结:一个特殊的经济发展时期500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503

第一节 对“文化大革命”的不同评价504

1.毛泽东的自我评价与历史评价504

2.中国如何失去发展机遇506

3.毛泽东为何要发动“文化大革命”510

第二节 第一阶段(1966—1969):全面发动、全面内战517

第三节 第二阶段(1969—1973):毛泽东与林彪的殊死斗争584

第四节 第三阶段(1973—1976):邓小平与江青的政治较量616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的经济背景656

1.毛泽东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大学校”656

2.对毛泽东中国社会理想的分析:主观与客观的鸿沟662

第六节 经济方针与经济体制改革670

1.“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方针670

2.第二次经济体制改革675

第七节 小结:一个特殊的政治历史时期680

第七章 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评价683

第一节 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685

1.毛泽东自我评价和邓小平事后评价685

2.历史评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87

3.历史评价的“分力与合力说”690

第二节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现代化发展692

1.中国工业化的重大进展693

2.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变迁702

3.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708

第三节 对毛泽东失误的评估709

1.对经济损失的定量评估710

2.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损失评估715

3.对国家制度破坏和公民权利破坏的损失评估718

4.对1949—1976年政治运动的评估723

第四节 毛泽东晚年决策失误的制度根源725

1.领导人任职终身制是重要的制度根源726

2.民主决策的正规制度失灵728

3.党内不同意见之争被阶级斗争化732

4.邓小平的“痛定思痛”735

第五节 小结:毛泽东失败是邓小平成功之母736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种政治运动一览表(1949—1976)741

后记:向历史学习751

参考文献766

全书表目录6

表1-1 影响中国变化的不同变量6

表2-1 中国经济发展历史阶段(1700—2050)27

表2-2 主要国家/地区占世界人口总数比重(公元元年—1998年)30

表2-3 主要国家/地区占世界GDP总量比重(公元元年—1998年)32

表2-4 一些国家/地区人均GDP比较(公元元年—1998年)38

表2-5 中国商品出口额以及占世界总额比重(1870—2000)40

表2-6 世界各地区增长倍数(1820—1992)45

表2-7 世界经济增长率(1500—1992)47

表2-8 中国历代农业产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变化(战国中晚期至清中叶)52

表2-9 中国GDP结构变化(1880—1936)54

表2-10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西汉—清)55

表2-11 近代世界的大城市人口(1800—1950)56

表2-12 中国对现代化的挑战与应战(1840—2020)81

表3-1 不同增长率的累积影响99

表3-2 主要工业化国家现代经济增长初期状况102

表3-3 各国的经济起飞期比较103

表3-4 人均GDP的国际比较(1500—1998)106

表3-5 主要工业化国家各部门与劳动力及产值比例比较107

表3-6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结构(1890—1952)109

表3-7 中国、印度、日本、美国和英国通车的铁路里程(1870—1995)112

表3-8 中国、日本和西欧城市化率的比较(1000—1950)116

表3-9 全国在校学生(1949)118

表3-10 全国毕业学生(1949)118

表3-11 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的国际地区间比较(1950—1992)119

表3-12 人口预期寿命的国际比较(1820—1999)120

表3-13 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的比较121

表3-14 中国与世界主要土地利用和人口情况比较(1993)122

表3-15 中国森林覆盖率与人口情况(远古至1999)123

表4-1 国家领导人构成的变化(1949年和1954年)196

表4-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952年和1957年)211

表4-3 “一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的部门分布218

表4-4 “一五”期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219

表4-5 “一五”时期GDP和各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220

表4-6 对中国工农业产值增长率的各种估计(1952—1957)221

表4-7 国营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1952—1957)222

表4-8 各类人口增长情况(1949—1957)223

表4-9 农业税负担情况(1950—1957)242

表4-10 中国、印度、日本、苏联工业化初期主要发展指标比较250

表4-11 中国农业合作社进展情况(1951—1956)260

表4-12 国家财政分经济类型收入比重(1950—1957)265

表4-13 农业部门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比较(1950—1957)279

表5-1 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政策内容347

表5-2 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与人口死亡率(1952—1965)361

表5-3 GDP及各产业增长率和波动系数(1957—1965)385

表5-4 工农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比例(1957—1965)385

表5-5 支出法GDP构成(1957—1963)386

表5-6 “大跃进”引起的GDP损失(1952—1965)388

表5-7 不同情形下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模拟(1950—1966)389

表5-8 对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的估计(1952—1966)498

表5-9 中国农业产出增长来源的估计(1952—1966)498

表5-10 农业总产值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952—1966)499

表6-1 人均GDP及增长率国际比较(1965—1975)508

表6-2 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国情的认识和变化(1956—1966)511

表6-3 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招生人数(1965—1976)660

表7-1 全国资本与国有资本存量增长(1952—1978)694

表7-2 各类资本投入增长状况(1952—1978)695

表7-3 各类基础设施增长状况(1952—1978)696

表7-4 中国灌溉面积及耕地比例(1400—1995)697

表7-5 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率的比较(1952—1978)700

表7-6 中国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52—1978)702

表7-7 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国际比较(1950—1973)703

表7-8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国际比较(1950—1980)704

表7-9 人类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1950—1975)705

表7-10 中国人口和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952—1978)706

表7-11 不同情形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比较(1952—1978)711

全书图目录31

图2-1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公元元年—1998年)31

图2-2 六大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1750—2000)34

图2-3 中国与西欧、世界人均GDP相对差距(1700—1998)37

图2-4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比重(1870—2000)40

图2-5 世界七个地区人均GDP水平(1820—1992)46

图3-1 扩大中的缺口98

图3-2 主要国家人均GDP比较(1870—1998)106

图4-1 重工业部计划管理内容238

图4-2 传统体制的形成逻辑和组成部分243

图4-3 国有经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比重变动曲线(1950—1992)271

图4-4 中国和印度的GDP占世界GDP总量比重(1950—1957)278

图5-1 中央占财政收入、支出的比重(1952—1978)330

图5-2 “大跃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952—1992)387

图5-3 “大跃进”对中国GDP的影响(1952—1965)388

图5-4 全国和农村死亡人数(1957—1963)391

图7-1 经济波动(1965—1977)712

图7-2 中、印、日三国GDP占世界比重(1950—1978)713

图7-3 中、印两国人均GDP比较(1950—1978)714

图7-4 中国大陆与台湾人均GDP相对差距(1950—1978)715

图7-5 中国大学在校学生数(1949—1978)717

全书专栏目录43

专栏2.1 资本主义革命及其效应43

专栏2.2 世界经济发展阶段(1820—1999)48

专栏2.3 落日的辉煌:“康乾盛世”56

专栏2.4 官僚体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65

专栏2.5 毛泽东谈中国如何学习西方(1949)77

专栏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意义89

专栏3.2 关于相对后进性假说94

专栏3.3 土地改革法(1950)129

专栏3.4 张培刚谈关于工业化类型、阶段和速度133

专栏3.5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简介(1959)136

专栏4.1 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与体制特点146

专栏4.2 《莫斯科宣言》关于共同规律的九条(1957)233

专栏4.3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242

专栏4.4 斯大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的影响246

专栏4.5 20世纪50年代激进主义的农业合作化运动258

专栏4.6 为何1949—1957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成功280

专栏5.1 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下放的改革(1958)335

专栏5.2 彭德怀给毛泽东的信(1959年7月14日)374

专栏5.3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396

专栏5.4 中共中央为什么要在中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1958)411

专栏5.5 党内民主制度是怎样失灵的491

专栏6.1 红卫兵是如何冲击社会秩序的?(1966年8月至1967年1月)547

专栏6.2 周恩来等人是如何竭力维持社会秩序的?(1966年8月至1967年1月)551

专栏6.3 中央文革小组是如何取代党中央的?(1966年5月至1969年4月)568

专栏6.4 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要点(1967)574

专栏6.5 毛泽东的理想社会(1966)658

专栏7.1 邓小平对毛泽东晚年的历史评价(1980)686

专栏7.2 “文化大革命”对国家制度的严重破坏721

专栏7.3 邓小平谈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深刻教训(1980)7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