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文学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文学卷
  • 卢嘉锡主编;陈美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0006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808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827页
  • 主题词:自然科学史 天文学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文学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天文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510)到西周(前770)1

第一节 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知识1

一 濮阳龙虎北斗图与龙虎鸟麟四象图及其授时功能1

二 龙虎鸟麟四象与图腾及星象崇拜4

第二节 大火历和《尚书·尧典》四仲中星7

一 大火历的流行7

二 《尚书·尧典》四仲中星及其他8

第三节 《夏小正》及其所反映的夏民族历法传统10

一 《夏小正》的星象记载10

二 《夏小正》星象断代研究12

三 《夏小正》的历法特色16

四 关于《尚书》日食的研究17

第四节 殷商时期的天文历法18

一 纪年、纪月、纪日法及时制18

二 殷商时代的历法21

三 甲骨文日月食记录28

第五节 西周的天文历法31

一 西周的纪时术语31

二 西周历法的年、月朔与闰月34

三 西周灵台以及天文职官37

第二章 天文学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40

第一节 天象记录与天象观40

一 日食记录40

二 彗星、陨石、流星雨记录42

三 子韦、裨灶等人的星占思想44

四 分野说的建立与流行45

第二节 鲁国历谱与春秋历法47

一 鲁国历谱必须满足的若干基准点与基本条件48

二 关于鲁国历谱连大月与闰月的具体设置51

三 鲁国历谱新编55

四 春秋历法概说58

第三节 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61

一 岁星纪年法61

二 太岁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64

第四节 二十八宿系统的建立67

一 二十八宿的起源及其系统的形成与四象的演变67

二 二十八宿系统的定量化及其演变69

第五节 诸子的宇宙论72

一 儒家的宇宙论72

二 道家:李耳与庄周的宇宙论74

三 墨翟、尸佼、惠施、邹衍等人的宇宙论75

四 《管子》中的宇宙论77

五 屈原《天问》所反映的宇宙论78

六 《吕氏春秋》中的宇宙论79

第六节 月令思想、阴阳家与天文历法80

一 月令思想的流行80

二 阴阳家月令中的星象及24节气与72候82

三 五德终始论与三正说86

第七节 战国时期的古六历87

一 古六历的基本数据87

二 古六历朔、闰、气等的推算法90

三 古六历的测定年代与行用状况91

第八节 甘德与石申夫的天文工作92

一 甘德与石申夫其人92

二 关于日、月、五星的观测与研究93

三 关于恒星的观测95

四 甘德与石申夫的星占术96

第九节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与《天文气象杂占》98

一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98

二 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的彗星知识102

第三章 天文学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103

第一节 秦代大一统与天文历法103

一 历法及相关制度的统一103

二 从睡虎地秦简《日书》等看秦代历法的有关内容104

第二节 西汉早期的改历之议与天象记录及天象观109

一 改历之议109

二 天象记录与天象观及天文机构110

第三节 淮南学派的天文工作112

一 宇宙本原与演化说112

二 其他天文学知识的记述115

第四节 董仲舒的天文学思想与司马迁的天文工作117

一 董仲舒与天人感应说117

二 司马迁的天文工作119

第五节 太初历的制定及其贡献123

一 太初历的制定123

二 太初历的内涵124

三 太初历颁行以后的论争126

第六节 圭表、晷仪、漏壶与星图的制作及百刻制问题127

一 圭表与晷仪的制作127

二 出土的五具西汉漏壶130

三 西汉漏壶的三种型制、百刻制及其他132

四 汉代星图135

第七节 从周髀家盖天说到《周髀算经》盖天说及浑天说的兴起137

一 周髀家盖天说137

二 《周髀算经》盖天说139

三 浑天说的兴起142

第八节 《石氏星经》的测定144

一 《石氏星经》的校订与证认144

二 《石氏星经》观测年代的四种不同见解148

第九节 京房、刘向、刘歆及扬雄的天文学思想152

一 京房的天文学思想152

二 刘向的天文学思想154

三 刘歆的历法工作与天文学思想157

四 扬雄的天文学思想165

第十节 纬书中的天文学167

一 《尚书·考灵曜》等的地有升降、四游说168

二 《易·乾凿度》等的宇宙前期演化说171

三 《诗·推度灾》等的宇宙循环论173

四 《易·通卦验》的24节气晷影长度174

五 《河图·帝览嬉》等的月行九道说175

第十一节 东汉早期的历法改革与东汉四分历176

一 东汉早期的历法改革176

二 编和李梵东汉四分历的编制177

第十二节 贾逵、傅安、李梵、苏统等人的天文工作179

一 贾逵的天文历法思想179

二 傅安黄道仪与太史黄道铜仪及其应用181

三 李梵、苏统关于月行迟疾与月亮近地点进动的发现182

四 宗绀关于交食周期的改革183

五 霍融与《夏历》关于漏刻等的测量183

第十三节 王充的天文思想185

一 元气自然论185

二 平天说187

三 关于太阳离地远近的讨论189

四 日月食论和月生潮汐论190

第十四节 郗萌—黄宪宣夜说192

一 郗萌宣夜说192

二 黄宪宣夜说193

第十五节 张衡的天文学工作194

一 张衡其人194

二 浑天说理论的经典性总结195

三 宇宙演化理论的阐发199

四 若干天文现象的理论探讨200

五 天文观测与历法研究201

六 水运浑象、补偿式漏壶的制作203

第十六节 东汉中晚期的历法论争204

一 关于历元的论争204

二 关于交食周期的论争207

三 24节气日所在、黄道去极等表格的重测210

第十七节 刘洪及其乾象历的重大进展212

一 刘洪其人212

二 乾象历的重大进展213

第四章 天文学体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218

第一节 曹魏早期历法之争和杨伟景初历218

一 曹魏早期关于历法的论争218

二 杨伟景初历的制定221

三 景初历的进展222

第二节 陈卓星官的问世224

一 陈卓其人224

二 陈卓星官与星数225

第三节 三国时期论天各家的争鸣231

一 陆绩、王蕃的浑天说231

二 姚信昕天说235

三 虞耸兄弟穹天说237

四 徐整与开天辟地说238

五 杨泉宣夜说239

六 刘智浑天说239

第四节 两晋时期论天各家241

一 虞喜安天说和《列子·天瑞》中的宣夜说241

二 葛洪对盖天说的批评和对张衡浑天说的辩护243

三 姜岌对浑天说的改造245

第五节 三国两晋时期天文学的其他进展247

一 葛衡浑天象、孔挺浑仪、斛兰铁浑仪及其他247

二 束皙关于太阳大小远近的论证250

三 虞喜:岁差的发现251

四 姜岌的天文历法工作252

五 赵?对于闰周的改革254

第六节 佛教须弥山说的传入255

一 须弥山说的宇宙循环论256

二 须弥山说的天地结构论257

三 须弥山说的地轮-水轮-风轮-空轮论259

第七节 何承天及其元嘉历261

一 关于元嘉历261

二 岁差值的新考定及其他天文学思想265

第八节 祖冲之及其大明历266

一 关于上大明历表266

二 冬至时刻测算法及回归年长度等的测定269

三 祖冲之同戴法兴的历法辩论271

第九节 梁武帝萧衍的天文学思想274

一 梁武帝与天文学活动的活跃274

二 梁武帝与金刚山说275

第十节 祖暅和虞?等人的天文历法工作277

一 祖暅的天文学活动277

二 虞?的天文学工作282

第十一节 北魏、东魏时期的历法及其论争284

一 北魏早期的改历之议284

二 北魏后期的历法之争285

三 东魏时期的历法之争287

四 张龙祥、李业兴正光历及李业兴兴和历288

第十二节 张渊、信都芳、李兰等人的天文工作292

一 张渊《观象赋》292

二 信都芳的天文工作294

三 李兰秤漏和马上漏刻的创制及其他295

第十三节 张子信的三大发现298

一 关于张子信其人298

二 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299

三 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300

四 月亮视差对日食影响的发现301

第十四节 北齐、北周时期的其他天文历法工作303

一 北齐的历法之争303

二 北周历法的变迁304

第五章 天文学体系的成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60)307

第一节 隋初历法之争及庾季才、耿询等人的天文工作307

一 张宾开皇历和刘孝孙的抗争307

二 庾季才等人的天文工作310

三 耿询天文仪器的制作311

第二节 张胄玄、刘晖、刘焯的历法论争312

一 张胄玄、刘晖、刘焯三家历法之争312

二 张胄玄历及刘焯的抗争315

第三节 刘焯皇极历的成就及其他318

一 日躔表的制定和定朔望计算法318

二 交食推算法的革新319

三 五星位置计算的新方法323

四 五星动态表的改进324

五 等差级数法的应用与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发明325

六 若干天文数据和其他一些天文表格的改进与创制328

七 关于天文学思想329

第四节 张胄玄大业历的贡献331

一 关于太阳运动的研究331

二 关于五星运动的研究334

三 关于交食的研究336

第五节 星官知识的普及与星官体系的总结337

一 《玄象诗》两种338

二 李播《天文大象赋》339

三 丹元子—王希明《步天歌》340

第六节 傅仁均戊寅历和吕才漏壶及其他344

一 傅仁均戊寅历的贡献344

二 吕才漏壶及其他347

三 漏刻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349

第七节 李淳风及其麟德历350

一 李淳风其人350

二 黄道浑仪的制作352

三 乙巳元历、《历象志》和《乙巳占》353

四 麟德历的成就355

第八节 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及九执历357

一 瞿昙悉达及其家族357

二 《开元占经》的编撰360

三 九执历的编译及其特色361

第九节 南宫说、一行、梁令瓒的天文工作364

一 南宫说的天文大地测量和历法工作364

二 一行其人366

三 一行和梁令瓒天文仪器的制作及应用371

第十节 一行大衍历的成就376

一 大衍历的结构376

二 关于《历议》和《略例奏章》377

三 交食推算法的改进381

四 五星位置推算法的改革382

五 若干数学方法的发明与应用383

六 准正切函数表与覆矩图的编制385

七 九服晷长、漏刻和食差计算法387

第十一节 敦煌星图与历书及黄道十二宫等的传入390

一 敦煌星图甲本和乙本390

二 敦煌历书392

三 黄道十二宫的传入394

四 不空《宿曜经》和金俱叱《七曜攘灾诀》及其他397

第十二节 曹士蔿符天历和徐昂宣明历及其他400

一 至德、五纪和正元三历略说400

二 曹士蔿符天历的新创401

三 徐昂宣明历的新探索404

第十三节 封演、窦叔蒙、卢肇等人的潮汐论407

一 封演《说潮》:月生潮汐论的进展408

二 窦叔蒙《海涛志》:潮汐论的重大发展409

三 卢肇《海潮赋》:潮汐论的谬误411

第十四节 边冈崇玄历的重大进展412

一 边冈历算捷法举隅413

二 对二次函数算法的继承与扩展414

三 三次、四次函数算法的创用及其他416

第十五节 王朴、邱光庭等人的天文工作及吴越国天文图418

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法概况418

二 王朴钦天历的贡献420

三 邱光庭《海潮论》的天文思想424

四 吴越国天文图426

第六章 天文学体系的高峰——宋辽金元时期(960~1368)430

第一节 宋代早期的应天、乾元、仪天、崇天四历法431

一 王处讷与应天历431

二 吴昭素与乾元历432

三 史序与仪天历433

四 宋行古与崇天历435

第二节 张思训、韩显符的天文仪器制作438

一 张思训“太平浑天仰视图”的创制438

二 韩显符至道浑仪与祥符候仪的制作440

第三节 大型秤漏、莲花漏与民间计时仪器443

一 大型秤漏443

二 燕肃与莲花漏445

三 盂漏、田漏与几漏447

第四节 燕肃、余靖等人的潮汐理论449

一 张君房的《潮说》与燕肃的《海潮论》449

二 余靖《海潮图序》:月生潮汐理论的新发展451

三 邵雍、张载、沈括、徐兢等人的潮汐理论452

四 余论453

第五节 杨惟德的恒星观测工作及其他454

一 杨惟德与《杨惟德星表》454

二 1054年超新星的观测及其他456

第六节 邵雍、张载等人的宇宙理论459

一 邵雍的宇宙本原、演化说、循环论与地附气说459

二 张载的气本原与聚散说、地在气中说及左旋说461

第七节 周琮明天历、皇祐仪象、《周琮星表》及其他463

一 周琮与明天历463

二 《明天历·义略》:周琮论历464

三 明天历算法的高度公式-表格化466

四 皇祐仪象467

五 《周琮星表》与《皇祐岳台晷景法》469

第八节 沈括与卫朴的天文工作471

一 《浑仪议》、《浮漏议》与《景表议》及熙宁仪象472

二 关于平太阳日与真太阳日之差异等的论述475

三 卫朴及其奉元历476

第九节 苏颂与韩公廉的水运仪象台及《新仪象法要》477

一 水运仪象台的创制及其他477

二 《新仪象法要》的编撰482

三 苏颂星图483

第十节 皇居卿观天历及姚舜辅占天历与纪元历485

一 皇居卿与观天历485

二 姚舜辅与占天历486

三 姚舜辅的纪元历及其影响487

第十一节 辽代、西夏与金代的天文历法490

一 辽代的天文历法490

二 西夏的天文历法491

三 金代的天文工作及赵知微重修大明历495

第十二节 南宋民间天文学家与陈得一、刘孝荣的历法工作497

一 南宋民间天文学家的历史贡献497

二 陈得一与统元历498

三 刘孝荣与乾道历499

四 刘孝荣与淳熙历501

五 刘孝荣与会元历502

第十三节 朱熹等人的天文学思想503

一 朱熹的宇宙本原与演化新论503

二 朱熹:地在气中说的确立504

三 朱熹对日月五星左旋说与天体层次说的发展505

四 俞琰、吴澄等人的天文论说507

第十四节 杨忠辅统天历及南宋后期诸历法509

一 杨忠辅及其统天历509

二 鲍澣之与开禧历511

三 南宋晚期诸历法513

第十五节 苏州石刻天文图碑514

一 苏州石刻天文图碑的由来、作者及文字说明514

二 苏州石刻天文图及其科学价值516

第十六节 耶律楚材、札马鲁丁的天文工作与上都回回司天监518

一 耶律楚材的天文历法工作518

二 札马鲁丁的西域仪象与万年历520

三 札马鲁丁与上都回回司天监523

第十七节 郭守敬、王恂等人及天文仪器的制作与太史院的建立524

一 郭守敬、王恂等人及其历法思想525

二 一系列天文仪器的制造527

三 太史院的建立532

第十八节 授时历的成就534

一 一系列天文测量工作的成就534

二 授时历的若干重要革新与授时历的系列著作539

三 授时历数学方法的创新541

第十九节 赵友钦、伊世珍、林辕等的天文学思想545

一 赵友钦与《革象新书》545

二 邓牧与伊世珍的宇宙无限论547

三 林辕的宇宙膨胀说548

四 许谦、黄必寿等对日月五星左旋说的否定与对右旋说的论证549

五 史伯璿与地体暗虚月食论551

六 宋濂等人的地圆思想与月食论552

第七章 天文学体系的停滞与复兴——明代(1368~1644)555

第一节 明代的天文、历法政策及其影响555

一 天文、历法厉禁对历法的影响555

二 天文政策与天文仪器558

三 天文政策与天文学思想561

第二节 《天文书》562

一 马哈麻和《天文书》的翻译及其底本563

二 《天文书》的结构及占法564

三 《天文书》的星占特色及其影响565

四 《天文书》中的天文学知识566

第三节 《回回历法》与《七政推步》567

一 《回回历法》与《七政推步》的编译567

二 天文数据与表格568

三 回回历谱、日月位置及交食计算法571

四 行星位置推算法574

五 《七政推步》中的星表与星图575

六 《回回历法》的影响578

第四节 航海天文——牵星术580

一 航海天文从导向到定位的发展580

二 过洋牵星图582

三 关于牵星板及其使用法585

第五节 传统星图的继承与发展588

一 明代传统星图纵览588

二 明代天文政策、实学思潮与传统星图593

三 明代传统星图的类型与特色595

四 《天文节候躔次全图》星图集和《天文图》星图表集596

第六节 藏族历法与彝族天文历法600

一 时轮历的由来与发展600

二 藏历有关天文数据和表格601

三 藏历日、月、五星位置及交食推算法604

四 关于藏历历谱607

五 彝族天文历法608

第七节 朱载堉的天文历法工作610

一 朱载堉其人610

二 黄钟历与圣寿万年历的编制及北极出地高度测量新法612

三 天文学思想614

第八节 邢云路的天文历法工作616

一 邢云路其人616

二 《古今律历考》618

三 六丈高表的建立与回归年长度的测算620

第八章 中西天文学的交融——明末~清代(1583~1911)622

第一节 明末耶稣会士的东来和利玛窦、阳玛诺等传入的天文学知识623

一 耶稣会士东来的历史背景和明末来华的主要耶稣会士623

二 利玛窦与《乾坤体义》624

三 阳玛诺与《天问略》625

四 《日月星晷式》626

五 汤若望与《远镜说》627

六 傅汎际与《寰有诠》629

第二节 明末的历法改革及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贡献630

一 明末的历法之争630

二 徐光启的天文历法工作632

三 李之藻的天文历法工作636

四 王英明与《历体略》637

五 熊明遇与《格致草》638

六 黄道周的地动思想640

第三节 西方天文学体系的全面系统引入:《崇祯历书》641

一 《崇祯历书》的编纂及其基本内容641

二 《崇祯历书》所采取的基本理论和近代天文学知识643

三 《崇祯历书》所介绍的西方天文仪器648

四 《崇祯历书》中的星表、星图与《赤道南北两总星图》650

第四节 薛凤祚、穆尼阁等人的天文工作及其影响653

一 薛凤祚与《历学会通·正集》653

二 穆尼阁与《天步真原》655

三 黄百家对哥白尼学说的介绍657

四 胡亶与《中星谱》658

第五节 康熙帝与天文历法660

一 康熙帝和历算研究的兴起660

二 蒙养斋与《历象考成》的编纂663

三 《历象考成》的内容668

第六节 望远镜和自鸣钟的传入及其制作670

一 望远镜的传入与制作670

二 自鸣钟的传入与制作674

第七节 王锡阐的天文工作677

一 王锡阐及其天文历法思想677

二 对西方历法的评述681

三 《晓庵新法》682

四 《五星行度解》684

第八节 梅文鼎的天文工作686

一 梅文鼎及其天文历法思想686

二 对传统天文历法的研究与阐发688

三 对西法的研究与普及推广689

四 对中西天文历法的比较研究692

五 天文仪器和星图的制作与研究694

第九节 《明史·历志》的纂修及揭暄、游艺等人的天文工作695

一 《明史·历志》之纂修695

二 揭暄《璇玑遗述》与游艺《天经或问》698

第十节 南怀仁等人制作的天文仪器与《灵台仪象志》及其他700

一 南怀仁等人制作的赤道经纬仪等六件天文仪器701

二 《灵台仪象志》的编纂706

三 纪理安地平经纬仪的制作及其他707

第十一节 《历象考成后编》与《仪象考成》的编纂708

一 《历象考成后编》编纂之缘起708

二 《历象考成后编》的内容及其改进710

三 戴进贤与《历象考成后编》之月离表及其底本712

四 《仪象考成》等的编纂及玑衡抚辰仪的制作714

五 《历象考成后编》等对东亚诸国的影响及其他716

第十二节 乾隆时期日心地动说的传入及其反响718

一 演示日心地动说仪器的传入718

二 蒋友仁《坤舆全图》(《地球图说》)与日心地动说720

三 阮元等人对日心地动说的怀疑或抵制721

第十三节 中国传统天文学在欧洲723

一 欧洲天文学家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学的缘起723

二 对黄赤交角的研究及其贡献725

三 法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整理和利用728

第十四节 乾嘉学派的天文工作731

一 钱大昕对传统历法的研究731

二 阮元、李锐等《畴人传》的编纂及其他732

三 李锐对传统历法的研究736

四 顾观光、汪曰桢等的历法研究738

第十五节 《仪象考成续编》与道光增星及其他741

一 《仪象考成续编》的编纂741

二 关于道光增星及对近代天文学若干论题的思考743

第十六节 玛吉士、合信、李善兰与伟烈亚力等的天文工作745

一 玛吉士《新释地理备考全书》中的天文知识745

二 合信《博物新编》二集等书中的天文知识747

三 李善兰与伟烈亚力:《谈天》的翻译749

四 《谈天》的天文学内涵及其他751

第十七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天文教育普及工作、王韬的天文工作及太平天国历法755

一 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和若干学堂的天文教育755

二 若干近代天文书籍的编译757

三 王韬的天文学工作759

四 太平天国历法——天历761

第十八节 列强在中国建立的天文台站762

一 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762

二 青岛气象天测所与台北测候所764

第十九节 康有为、严复、谭嗣同、孙中山等的天文学思想765

一 康有为与《诸天讲》765

二 严复的天文学思想767

三 谭嗣同的天文学思想768

四 孙中山的天文学思想769

参考文献771

原始文献771

研究文献773

索引775

人名索引775

书名索引792

后记806

总跋8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