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三纪残留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第三纪残留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1712924.jpg)
- 蔡勋育,麻建明,彭劲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5313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7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181页
- 主题词:第三纪-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动力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第三纪残留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残留(余)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概况1
第一节 残留(余)盆地研究现状1
一、残留(余)盆地的概念1
二、残留(余)盆地研究现状1
第二节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概况2
一、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概念2
二、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特点5
三、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内容5
第三节 油气成藏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7
一、实验模拟法7
二、盆地数值模拟法8
第四节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9
一、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进展9
二、油气成藏动力学发展趋势12
第二章 百色盆地区域地质特征14
第一节 盆地位置及勘探简况14
第二节 地层分布15
一、盆地基底15
二、下第三系15
三、上第三系和第四系18
第三节 构造演化特征19
一、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19
二、百色盆地的形成与演化19
第四节 构造区划及断裂特征22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22
二、断裂的空间展布24
第五节 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25
一、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与沉积体系构成25
二、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特征28
第三章 烃源岩地化特征与油—源对比38
第一节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38
一、有机质丰度38
二、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41
三、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43
四、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44
第二节 高效烃源岩的分布47
一、烃源岩的概念47
二、高效烃源岩的纵向分布特征48
三、高效烃源岩的平面分布特征50
第三节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油对比51
一、原油物性与族组成特征55
二、原油正构烷烃和异戊二烯烷烃分布特征55
三、原油萜类化合物特征对比57
四、原油甾类化合物特征对比60
五、原油碳同位素特征对比61
六、原油成因类型划分62
第四节 油—岩对比64
一、链烷烃分布对比64
二、异戊二烯分布对比65
三、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比65
第四章 烃源岩生烃特征及生烃演化史70
第一节 烃源岩生烃热压模拟实验70
一、模拟样品背景和基本性质70
二、实验方法简介71
三、热模拟产物产率变化特征及其演化特征71
四、热烃源岩生排烃模式79
第二节 烃源岩埋藏史及热演化史模拟80
一、基本原理81
二、主要参数83
三、计算结果86
第五章 二次运移输导系统类型与油气运聚关系93
第一节 油气的输导类型与空间展布93
一、盆地不整合面93
二、砂岩输导层95
三、断层运移通道98
第二节 层间非均质砂层输导系统中油气运聚模拟实验100
一、实验模型与实验方法100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101
第三节 断裂-砂体组合输导系统中油气运聚模拟实验105
一、实验模型106
二、实验条件和实验参数107
三、实验步骤109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09
第六章 油气运聚成藏的流体场113
第一节 地温场特征113
第二节 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116
一、不同层位地层水化学组成特征116
二、百色盆地与松辽等盆地地层水化学特征的对比118
三、百色盆地古流体化学特征122
第三节 现今流体压力场特征123
一、地层流体压力纵向分布特征123
二、地层流体压力平面分布特征126
第四节 异常低压形成机制分析128
一、异常低压成因128
二、百色盆地异常低压形成机制探讨131
第五节 古流体势恢复及分布特征139
一、古流体势数值模拟恢复139
二、古流体势分布特征143
三、流体流动样式演化特征148
第七章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分析151
第一节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特征151
一、油藏类型151
二、油藏分布特征152
三、气藏地质特征155
第二节 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157
第三节 油气成藏模式159
一、北部断阶带油气成藏模式159
二、南部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160
三、那笔凸起带油气成藏模式162
四、中央断凹带油气成藏模式164
参考文献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