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 肖尚军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ISBN:978754303807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36页
  • 主题词:传统文化-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部3

第一章 文化释义3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3

一、文化概说3

二、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7

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9

四、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1

第二节 文化的属性13

一、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13

二、文化具有超个人性14

三、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15

四、传承性与变异性15

五、象征性与功用性16

第三节 文化与文明16

一、文明的基本涵义16

二、文明与文化的区别19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特点23

第一节 文化生成理论溯源23

一、文化地理学派的文化生成理论23

二、文化社会学的文化生成理论24

三、文化心理学派的文化生成理论24

四、文化人种论的文化生成理论25

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生成理论25

第二节 大河文化26

第三节 多元文化的融合28

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28

二、中国与亚洲各地的文化融合31

三、中西文化的融合32

第四节 独特的社会结构33

一、中国古代的宗族及宗族制33

二、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征35

第五节 农耕型的经济模式36

第六节 宗法制的伦理型文化39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与主要内容42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42

一、文化内层结构43

二、文化的子系统43

三、外在的控制结构44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制约关系45

一、内外制约45

二、整体制约46

三、主导制约46

四、平衡制约48

五、稳定与渐进49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50

一、人道重于天道50

二、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51

三、重和谐与统一54

四、重实际、追求稳定57

五、重理性与人文教养60

六、重于道轻于器62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与不变64

第一节 中国早期文化的流布64

一、中国人的起源64

二、原始物质文化65

三、原始观念文化66

四、原始社会组织67

五、上古文化分布68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70

一、殷商神本文化70

二、周代的文化维新71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73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74

五、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76

六、强化期:唐中叶至明中叶78

七、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儒学的极端化80

八、转型期:明末以降82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不变83

一、循环思想83

二、思维方式87

三、人——关注的中心89

第五章 文化的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93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93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93

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95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96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98

第二节 西方现代文明的文化渊源99

一、犹太人的宗教信仰99

二、希腊人的理性思维100

三、中国人的世俗技艺100

四、日耳曼人的贵族精神100

第三节 中外文化差异与交汇101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101

二、中外文化的交汇106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110

第六章 坚持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116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17

一、关于传统文化117

二、关于现代化118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121

第二节 坚持传统文化123

一、阴阳五行123

二、天人合一125

三、中和中庸127

四、修身克己128

第三节 创新民族文化129

一、知识理念的创新129

二、人文素质的创新130

三、农业文化转换为工商业文化132

四、人治文化转换为法制文化133

五、传统伦理道德转换为新道德134

六、传统科技转换为现代科技135

第七章 当代文化思潮与文化安全137

第一节 当代中国文化思潮137

一、当代中国文化思潮的兴起137

二、几种主要文化思潮142

第二节 维护文化多样性148

一、《宣言》的几个要点148

二、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样性149

三、现代性危机与文化抵抗150

四、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形态含义151

第三节 中国的文化安全153

一、威胁中国文化安全的外因153

二、威胁中国文化安全的内因158

三、加强文化战略研究,确保国家文化安全161

四、防范霸权文化161

下部167

第八章 《周易》文化精粹167

第一节 《周易》的结构和内容167

一、“易”的含义167

二、《周易》的基本原理168

第二节 周易的文化精华173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173

二、顺乎天而应乎人174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76

第三节 《周易》文化及其现代价值177

一、掌握文化钥匙,解读历史谜团177

二、吸取精神养料,调整人生态度179

三、认识本质真相,破除封建迷信180

四、维护统一,反对分裂182

五、辩证智慧的哲学183

第九章 《诗经》文化精粹186

第一节 《诗经》的成书和分类186

一、《诗经》的结集与得名186

二、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187

第二节 《诗经》的流传和运用188

一、先秦时期的赋诗言志188

二、“四家诗”、《毛诗正义》和《诗集传》188

第三节 《诗经》的语言艺术成就190

一、四言为主和回环复沓190

二、优美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190

第四节 《诗经》的价值和影响192

一、中国文学辉煌的开始192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197

三、《诗经》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200

第十章 《论语》文化精粹204

第一节 孔子和《论语》204

一、孔子的身世和为人204

二、《论语》的成书和基本内容206

三、《论语》的研究和学习207

第二节 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209

一、孔子思想学说的集大成性质209

二、孔子思想学说体系的构成209

第三节 《论语》文化精粹214

一、《论语》论学214

二、《论语》论仁216

三、《论语》论孝218

四、《论语》论交友219

五、《论语》论修身220

六、《论语》论教育222

七、《论语》管理学思想的重新认识225

第十一章 《中庸》文化精粹227

第一节 《中庸》的作者与“中庸”的含义227

一、《中庸》的作者227

二、“中庸”的含义228

第二节 “中庸之道”解读230

一、中庸之道230

二、性、道、教的意蕴及其相互关系233

第三节 中庸思想的哲理内涵及其主要特征241

一、“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241

二、“执两用中”的整体理念243

三、“依时而中”的权变方式244

四、“中和之美”的追求目标245

五、中庸思想的积极的实践意义与不足248

第十二章 《孟子》文化精粹251

第一节 孟子的著作和流传251

一、孟轲的生平及其著作251

二、《孟子》一书的流传与注释252

三、孟子思想的影响253

第二节 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56

一、性善论256

二、伦理观261

三、仁政学说265

四、人的划分与社会分工理论267

五、道德修养与自我价值完善方法270

第十三章 《老子》文化精粹280

第一节 老子与他的“道”280

一、老子与《老子》280

二、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282

第二节 老子的政治哲学285

一、应天顺民,无为而治285

二、见素抱朴,淳朴民风286

三、官清法正,国泰民安286

四、“德治”政治的思想287

第三节 “法自然”思想290

一、“自然”的本义290

二、“人法自然”291

三、行为规范292

四、理想社会模式295

五、人文关怀298

第四节 《道德经》的仁义思想300

一、以道为基础的仁义思想300

二、大道废,有仁义302

三、道德仁义礼的等级303

第十四章 佛教文化精粹306

第一节 佛教的创立与基本教义306

一、佛教的创立与流传306

二、传统佛学的基本教义308

第二节 佛教文化精粹311

一、社会理念——“众生平等”311

二、哲学观点——“诸行无常”312

三、人格修养一正志精进,戒贪去妄,修善断恶313

四、人生价值——救苦救难,利乐众生313

第三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314

一、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翻译314

二、佛教的宗派与禅宗316

三、佛教在中国317

主要参考书目3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