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言文学知识 中级考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语言文学知识 中级考试](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1599188.jpg)
-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 ISBN:7563706232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231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语言文学知识 中级考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汉字知识1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和性质1
一 汉字的起源1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1
1 结绳说1
2 仓颉造字说2
3 八卦成文说2
(二)汉字起源的合理说法及其依据2
(三)汉字产生的时间3
二 汉字的性质4
(一)世界三种不同性质的文字4
(二)各民族文字发展的顺序4
(三)汉字的性质4
(四)汉字没有发展为表音文字的原因4
1 甲骨文的产生、发现、别称和地位5
(一)甲骨文5
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发展5
一 古文5
2 甲骨文的特点6
(二)金文7
1 金文的出现、各种别称和地位7
2 金文的特点8
(三)篆文8
1 篆文的由来8
(一)隶书9
1 隶书的产生9
2 篆文的种类9
二 今文9
3 篆文的特点9
2 隶书的方式11
3 隶书的特点12
[附]草书和行书12
2 楷书的特点13
1 楷书的出现和流行13
(二)楷书13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15
一 汉字结构之所指和分析汉字结构的目的15
(一)汉字结构是什么15
(二)分析汉字结构的目的15
二 “六书”和汉字结构15
(一)“六书”15
(1)象形16
2 许慎的“六书”说16
1 几家“六书”16
(2)指事17
(3)会意18
(4)形声18
(5)转注19
(6)假借19
(二)从汉字构成的实际看“六书”19
(一)古今字实例20
第四节 汉字的一字多义和一字多形20
一 古今字20
(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21
(三)古今字记录作用的差别22
(四)古今字之间的关系22
二 异体字23
(一)什么是异体字23
(二)异体字形成的原因和途径24
三 繁简字25
(一)什么是繁简字25
(二)繁简字的关系26
(三)汉字简化的主要方式26
第二章 导游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方式28
第一节 比喻、比拟、夸张28
一 比喻28
(一)什么是比喻28
1 明喻29
(二)常用的比喻类型29
2 暗喻30
3 借喻33
4 缩喻34
5 倒喻34
6 较喻35
(1)强喻35
7 博喻36
(3)等喻36
(2)弱喻36
(三)比喻的修辞效果37
(四)比喻的运用38
1 通俗易懂38
2 贴切自然39
3 新颖鲜明39
(1)拟人40
2 比拟的类型40
(一)什么是比拟40
1 比拟的特点40
二 比拟40
(2)拟物41
(二)比拟的修辞效果42
(三)比拟的运用42
(四)比喻与比拟比较43
三 夸张44
(一)什么是夸张44
(二)夸张的类型44
1 从内容分44
(1)夸大夸张44
(2)缩小夸张45
(3)超前夸张46
2 从形式分46
(1)直接夸张46
(四)夸张的运用47
(三)夸张的修辞效果47
(2)间接夸张47
第二节 对偶、排比、层递、顶真48
一 对偶48
(一)什么是对偶48
(二)对偶的类型49
1 从内容上分49
(1)正对49
(2)反对49
(3)串对50
2 从形式上分50
(1)严对50
(2)宽对51
(三)对偶的修辞效果51
(四)对偶的运用51
(二)排比的类型52
1 句子的成分的排比52
二 排比52
(一)什么是排比52
2 句子的排比53
(三)排比的修辞效果54
(四)排比的运用55
(五)排比与对偶55
(二)层递的类型56
1 递升56
(一)什么是层递56
三 层递56
2 递降57
(三)层递的修辞效果及运用58
(四)层递与排比59
四 顶真59
(一)什么是顶真59
(二)顶真的类型60
1 相接顶真60
2 相间顶真61
(一)什么是映衬62
一 映衬62
(二)映衬的类型62
(四)顶真的运用62
(三)顶真的修辞效果62
第三节 映衬、描摹、婉曲62
1 衬托63
(1)正衬63
(2)反衬64
2 对比64
(1)两体对比64
(三)映衬的修辞效果65
(2)一体两面对比65
(四)映衬的运用66
二 描摹66
(一)什么是描摹66
(二)描摹的类型67
1 绘声67
2 绘色68
(四)描摹的运用69
(三)描摹的修辞效果69
三 婉曲70
(一)什么是婉曲70
(二)婉曲的类型70
1 婉言70
2 曲语71
(三)婉曲的修辞效果72
(四)婉曲的运用72
第三章 古代山水名胜诗词73
第一节 古代山水名胜诗名篇赏析73
观沧海 魏 曹操73
晚登三山还望京色 南朝齐 谢眺74
灵隐寺 唐 宋之问75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76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77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 张九龄78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79
使至塞上 唐 王维80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80
过香积寺 唐 王维81
终南山 唐 王维82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83
鹦鹉州 唐 李白84
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84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85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唐 杜甫86
蜀相 唐 杜甫88
秋兴八首之一 唐 杜甫89
登岳阳楼 唐 杜甫9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91
火山云歌送别 唐 岑参92
送桂州严大夫 唐 韩愈93
洛桥晚望 唐 孟郊93
赏牡丹 唐 刘禹锡94
春题湖上 唐 白居易95
宿扬州 唐 李绅96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 唐 白居易96
过清华宫三首之一 唐 杜牧97
独秀山 唐 张固98
题君山 唐 雍陶99
台城 唐 韦庄99
游虎丘山寺 宋 王禹?100
金山 宋 王安石10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102
初入巫峡 宋 范成大103
武夷棹歌 宋 朱熹104
题静江 宋 陈藻107
少室南原 元 元好问107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 高启108
滇海曲(其三) 明 杨慎110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明 李攀龙110
居庸关 明 谢榛111
碧云寺 清 王士祯112
追游桂林山岩 清 金武祥113
忆秦娥(箫声咽) 据传 唐 李白114
第二节 古代山水名胜词名篇赏析114
念奴娇(大江东去) 宋 苏式115
行香子(一叶轻舟) 宋 苏轼116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 潘间117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 柳永118
念奴娇(洞庭青草) 宋 张孝祥119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 姜夔120
第三节 古代诗词体裁常识121
一 诗体121
(一)古体诗和近体诗121
(二)律诗122
(三)绝句123
1 律绝123
2 古绝123
二 词体123
(二)词牌与词题124
(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124
(一)词调与词牌124
(四)小令、中调、长调125
(五)令、引、近、慢125
第四章 古代游记126
第一节 游记名篇选讲126
滕王阁序 唐 王勃126
前赤壁赋 宋 苏轼141
入蜀记(节选) 宋 陆游148
观潮 宋 周密153
观开先瀑布记(节选) 元 李洞157
记云水洞 明 袁宗道161
虎丘记 明 袁宏道165
游黄山日记(节选) 明 徐弘祖171
游晋祠记 清 朱彝尊176
登泰山记 清 姚鼐182
第二节 古代游记专著举例186
水经注 北魏 郦道元186
入蜀记 宋 陆游190
徐霞客游记 明 徐弘祖193
帝京景物略 明 刘侗、于奕正196
第五章 古代碑铭200
第一节 碑铭基础知识200
一 古碑的早期用途200
二 铭文刻上碑碣的经过202
(一)殷商、西周时代的铭文202
(二)东周时代秦国的铭文202
(三)钟鼎铭文和碑碣铭文的差异203
三 碑铭的发展204
(一)秦代的刻石204
(二)汉代和以后各代的碑铭205
四 碑铭的价值206
第二节 碑铭分类介绍208
一 功德碑文208
(一)最早的功德碑文208
(二)著名功德碑文举例209
封燕然山铭 汉 班固209
二 祠庙碑文214
(一)祠庙碑文的一般项目214
柳州罗池庙碑 唐 韩愈215
(二)著名祠庙碑文举例215
(一)茔墓碑的种类220
1 墓志铭220
三 茔墓碑文220
2 墓表文221
(二)著名茔墓碑文举例221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唐 韩愈221
五人墓碑记 明 张溥225
(一)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228
(二)踏莎行祠摩刻228
一 “三绝碑”228
第三节 特殊碑刻举例228
(三)大唐中兴颂摩刻229
(四)荔子碑229
二 字数相差悬殊的碑229
(一)多字碑229
(二)一字碑230
(三)无字碑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