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1579276.jpg)
- 陆贵山,周忠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3956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3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649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学科: 文艺理论 学科: 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文艺宏观研究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哲学基础7
第一节 哲学基础的总体性原则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唯物史观12
第三节 社会实践与艺术生产1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意识形态理论18
第一节 意识形态理论的提出及其在文艺理论史上的意义18
第二节 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文艺问题19
第四节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艺流派2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人学思想27
第三章 文学研究视角的重大转换3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的框架体系31
第二节 文艺中的人言语精神和历史精神3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思想4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思想4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社会学思想4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思想的历史发展49
第三节 社会对文艺的制约53
第四节 文艺的社会功能55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学思想5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学的独特视角5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产力思想64
第三节 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6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伦理观73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学思想73
第二节 “道德决定论”的迷误74
第三节 关于文艺的道德职能77
第四节 文艺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79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心理学思想85
第一节 研究文艺心理学的原则85
第二节 文艺心理学的对象86
第三节 文艺心理学和“中间环节 ”理论89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宗教学思想97
第一节 宗教和艺术是互相影响的上层建筑98
第二节 宗教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99
第三节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101
第四节 马克思论宗教艺术105
第五节 批判地继承宗教艺术的合理内核108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人类学思想11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基本思路1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人类学的主要思想11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人类学的当代发展120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地缘学思想124
第一节 文艺与地域124
第二节 文艺的地缘学的生成12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地缘学思想130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审美学思想137
第一节 艺术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137
第二节 艺术主体与艺术客体的辨证关系140
第三节 实践是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145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哲学思想14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哲学是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的有机统一147
第二节 “莎士比亚化”的艺术生产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文艺哲学152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方法论160
第一节 方法论与艺术观念160
第二节 唯物辨证法是文艺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163
第三节 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165
第四节 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170
第一节 形象思维是不是思维175
第二编 文艺规律研究175
第一章 文艺思维论175
第二节 怎样运用形象进行思维177
第三节 形象思维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82
第二章 文艺本质论18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185
第二节 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特质191
第三章 文艺特征论198
第一节 美是文艺的主要属性198
第二节 形象化是艺术美的主要加工形式201
第三节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融合统一205
第一节 关于价值209
第四章 文艺价值论209
第二节 关于文艺价值及对价值的层次性分析210
第三节 对文艺价值的动态性分析21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价值论与我国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216
第五章 文艺起源论218
第一节 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见解218
第二节 文艺起源于劳动219
第三节 批驳游戏说,确立劳动说224
第六章 文艺发展论230
第一节 文艺发展的社会根源230
第二节 文艺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236
第一节 文艺创作的性质241
第七章 文艺创作论241
第二节 文艺创作的过程243
第三节 处理好文艺创作中的几个关系246
第八章 创作主体论251
第一节 关于文艺创作的说体性252
第二节 怎样理解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258
第三节 创作主体能动作用的构成因素259
第四节 作家、艺术家的素质和修养266
第九章 文艺批评论270
第一节 文艺批评与科学精神270
第二节 文艺批评的基本任务271
第三节 文艺批评的标准273
第四节 文艺批评的方法279
第一节 批评主体的任务282
第十章 批语主体论282
第二节 文艺批评家的素质和修养288
第十一章 文艺欣赏论295
第一节 文艺欣赏是一种消费295
第二节 文艺欣赏的审美特性296
第三节 文艺欣赏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297
第四节 欣赏趣味和欣302
第十二章 艺术欣赏主体论305
第一节 艺术欣赏主体的审美感性与艺术准备305
第二节 艺术欣赏中主体的审美体验308
第三节 艺术欣赏作为一种社会交流与对话313
第十三章 文艺真实论319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论述319
第二节 列宁关于文艺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和评论328
第一节 典型问题的复杂性337
第十四章 文艺典型论337
第二节 真实性和典型性340
第三节 典型细节 、典型环境、典型人物343
第四节 塑艺术典型和反映生活本质346
第十五章 文艺倾向论350
第一节 真实的倾向和倾向的真实350
第二节 艺术的倾向和倾向的艺术353
第三节 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思想倾向355
第十六章 文艺手法论365
第一节 文艺的手法和技巧理论阐释的历史回顾366
第二节 文化表现手法和技巧的学术内涵的逻辑展开369
第十七章 文艺语言论373
第一节 一般文化语言的特征373
第二节 广义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374
第三节 文学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376
第十八章 悲剧、喜剧论385
第一节 悲剧论387
第二节 喜剧论393
第十九章 文艺个性论398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艺术个性398
第二节 艺术个性的个体性和社会性399
第三节 艺术个性的多样性和共同性403
第四节 艺术个性的客观性和主观性406
第二十章 文艺风格论409
第一节 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409
第二节 艺术风格的个体性和民族性411
第三节 艺术目标的一致性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414
第二十一章 文艺流派论417
第一节 文艺流派的形成是一种带规律性的文艺现象417
第二节 文艺流派存在的现实基础和阶级基础421
第二十二章 文艺思潮论428
第一节 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428
第二节 文艺思潮和创作思想435
第三节 文艺思潮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439
第二十三章 创作方法论442
第一节 创作方法概念的历史演变442
第二节 创作方法的内涵44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艺怎样运用创作方法449
第二十四章 生产消费论453
第一节 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453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艺术生产”的阐发455
第三节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辨证关系461
第二十五章 文艺传播论466
第一节 对文艺传播外部形态的考察466
第二节 文艺传播活动的内涵分析469
第三节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传播观念474
第二十六章 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477
第一节 马克思论人性477
第二节 人性与人的阶级性482
第三节 人的阶级性与文学艺术485
第二十七章 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49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49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人道主义和当代文艺思潮492
第三节 怎样认识当代文艺中的人性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494
第二十八章 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497
第一节 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497
第二节 文艺的民族化途径502
第二十九章 文艺的时代精神505
第一节 怎样理解时代精神505
第二节 关于文艺的时代精神507
第三编 社会主义文艺研究513
第一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513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513
第二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514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516
第二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和学术价值522
第一节 关于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论522
第二节 关于文艺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5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框架体系的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530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和特征53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5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536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545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人出现的历史必然性545
第二节 塑造社会主义亲失形象的现实必要性549
第三节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意义554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精品意识556
第一节 关于文艺创作的精品意识556
第二节 精品意识和文艺560
第三节 文艺精品意识和精品战略563
第六章 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和多样化567
第一节 生活的主旋律与文艺的主旋律567
第二节 文艺主旋律的表现形态569
第三节 文艺的主旋律与多样化57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文艺的党性和人民性574
第一节 关于人民性574
第二节 关于党性578
第八章 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理想583
第一节 什么是文艺的审美理想583
第二节 文艺的审美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58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理想590
第九章 社会主义文艺生产的目的593
第一节 为政治服务不是社会主义文艺生产的根本目的5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艺生产的目的59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艺生产的目的和文艺发展600
第十章 社会主义文艺生产的管理606
第一节 社会实践与艺术生产606
第二节 艺术生产管理的目的是解放艺术生产力608
第三节 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管理的关键问题610
第十一章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方针政策615
第一节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615
第二节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619
第三节 方针政策和文艺规律619
第十二章 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628
第一节 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628
第二节 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631
后记638
第三节 文艺流派的发展应遵循多样化的原则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