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秦汉思想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秦汉思想史
  • 周桂钿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2651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90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7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秦汉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秦汉时代的政治局势1

二 秦汉时代的思想融合3

三 秦汉时代的思想特点5

(一)确立系统宇宙观5

(二)发展朴素辩证法7

(三)融合各家的新体系9

(四)哲学与科学的结合10

(五)哲学和政治的关系12

第一章 秦汉思想的序曲——《吕氏春秋》16

一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16

二 《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18

(一)民本思想24

三 《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24

(二)五运之说26

四 《吕氏春秋》的人生思想29

(一)人性有欲30

(二)人情有伪31

(三)养生之道34

(四)形动气通37

第二章 秦朝思想统一于法家40

一 思想统一于法家40

二 秦亡于农民起义43

三 关于农民反对封建制度问题46

第三章 总结秦亡教训,探讨治国大道——陆贾和贾谊50

一 陆贾与《新语》50

(一)“本于天地”的道论51

(二)“文武并用”的政治思想53

(三)讲求实际的思想方法57

(四)圣人史观60

二 贾谊的民本主义63

(一)民本思想的来源63

(二)民本思想的内容65

(三)民本思想的意义和影响67

(四)积贮与铸钱68

第四章 黄老思潮的兴衰71

第五章 融合诸子学说,建立宇宙论体系——《淮南鸿烈》77

一 刘安与《淮南鸿烈》77

二《淮南鸿烈》的宇宙论79

(一)宇宙本原论79

(二)宇宙演化论81

(三)宇宙系统论83

三 无为治国的政治思想85

四 乘时应变的辩证法思想88

第六章 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礼记》94

一 礼论94

二 大同与小康96

三《大学》与《中庸》98

四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102

五 《大戴礼记》106

第七章 儒学思潮的兴起108

第八章 儒宗地位的确立,天人之学的形成——董仲舒哲学113

一 生卒年与对策之年考113

(一)生年考113

(二)卒年考118

(三)对策之年考122

(一)仁132

二 仁义论132

(二)义137

(三)仁义之分141

(四)义利观144

三 天人感应论152

四 人性论166

(一)对孟子性善论的驳斥166

(二)对荀子性恶论的修正173

(三)性未善论176

五 教化论188

(一)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188

(二)太学养士,实试求贤190

(三)重德教、辅刑罚191

(四)教材与教学内容——六艺与三纲五常192

(五)学习态度和方法——博节、多连、精思达虑193

(六)教师195

六 政治哲学196

(一)董仲舒的哲学是政治哲学196

(二)大一统论是政治哲学的核心197

(三)天人感应论是其理论形式200

(四)独尊儒术(思想统一)204

(五)结论207

七 汉代公羊学传授源流考辨209

第九章 大一统论216

一 大一统主要是统一思想216

二 统一思想是百家争鸣后的必然219

三 统一思想的实现222

四 统一思想的功过225

(一)思想统一于儒学,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主干地位226

(二)思想统一于儒学,奠定了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28

(三)思想统一于儒学,压抑了百家的发展,维护了专制制度231

(四)思想统一于儒学,导致一刀切现象234

(五)思想统一于儒学,严重限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残酷迫害有识之士235

(六)思想统一于儒学,政治干预学术,既破坏了学术,也损害了政治237

第十章 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三位一体——司马迁与《史记》240

一 史学家司马迁240

二 文学家司马迁246

三 成一家之言248

四 三富论253

第十一章 关于治国方针的一场全面争论——《盐铁论》259

一 朝廷与地方的矛盾260

(一)争论的背景260

(二)斗争的实质262

(三)争论的重点266

(四)有益的启迪270

二 天命论与反天命论的矛盾272

第十二章 经学与谶纬274

一 经学产生于独尊儒术274

二 经学的今古文之争275

三 经学与政权277

四 繁琐注经和皓首穷经283

五 谶纬285

第十三章 纯任儒术、复古改制——王莽兴衰的思想根源289

一 王莽改革289

(一)改名290

(二)改制291

(三)度量衡的改革294

(四)五均六管299

(五)货币改革307

(六)税制改革312

(七)禄制改革315

二 对王莽的评论320

(一)迷信天命321

(二)复古改革323

(三)任意唯心324

(四)新的评价325

第十四章 反天人感应论的暗流328

第十五章 科学思维的超前觉醒——王充辨虚实339

一 王充生平考339

(一)关于“乡里称孝”340

(二)关于王充是否到过京师的问题344

(三)关于“师事班彪”的问题348

(四)关于“特诏公车征”的问题355

(一)王充哲学与汉代天文学的关系360

二 天地本原论宇宙观360

(二)宇宙模式和天地本原论368

三 论鬼371

四 知为力376

五 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381

(一)“汉盛于周”的历史发展观381

(二)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83

(三)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384

六 王充哲学与东汉社会386

(一)社会繁荣的《宣汉》《须颂》386

(二)虚妄盛行与“九虚”“三增”389

(三)大一统国家与儒、吏之争393

(四)尊师重教与世儒、文儒之争396

(五)复杂原因与逢遇幸命399

(一)王充与培根402

七 对王充的评价402

(二)执著求真403

(三)超前觉醒407

第十六章 针砭时弊的《潜夫论》415

一 闻名的“潜夫”415

二 元气本原论的宇宙观417

三 民本思想与议边、论赦419

(一)议边419

(二)论赦421

四 德治主张与论贤423

(一)赏罚并用,德治为主423

(二)待贤而治425

(三)贵不必贤426

(四)选贡非贤428

(五)行贤见嫉432

(六)招贤有术435

(七)任贤有方437

五 关于天命鬼神问题441

(一)有鬼神论442

(二)反对烦卜滥祀444

(三)天命不必445

(四)以德迎之447

第十七章 社会批判思潮与党锢事件449

一 仲长统与《昌言》451

(一)王权三步曲451

(二)“人事为本,天道为末”453

二 崔寔与《政论》457

(一)精神重于物质458

(二)主张变法改革459

(三)重禄以防贪欲462

三 荀悦与《申鉴》464

(一)政体465

(二)欲嫌467

(三)人性468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473

一 丰富性、深刻性、模糊性473

二 追求真、善、美的哲学475

三 儒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480

四 求善的政治哲学是儒学的核心484

五 结论488

第十九章 天说的科学思想490

一 天文学的成就与贡献490

(一)盖天说的经典《周髀算经》492

二 盖天说492

(二)七衡六间说及其合理性495

(三)盖天说的发展及影响506

三 浑天说510

(一)浑天仪是谁创制的510

(二)浑天说产生于保时516

(三)再探讨几个问题520

四 浑、盖合一说531

五 宣夜说552

(一)宣夜说及其产生时代552

(二)宣夜说的影响556

第二十章 医学的基础理论562

一 奠定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562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562

(二)人体可知论566

(三)整体系统论567

(四)辨证施治论570

二 阴阳论573

(一)阴阳学说574

(二)人体阴阳575

(三)阴阳相须576

(四)内外兼顾577

(五)动静等观579

(六)贫富调均582

(七)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异同585

三 五行论586

(一)五行说的起源问题587

(二)五行生克说591

(三)中医五脏五行说601

(四)五行与天干、地支、八卦的关系603

(五)五行系统论606

(六)五行说与唯物辨证法609

第二十一章 汉代经济思想612

一 “善者因之”612

二 崇本调均616

三 轻重之家619

结论:秦汉思想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的地位624

一 中华民族思想的集大成者624

二 批判继承与分久必合633

三 体会638

四 余论639

重要参考文献645

人名、书名、重要概念索引649

后记6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