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事求是论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兴国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18353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71页
- 主题词:实事求是(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事求是论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实事求是”从考据学命题到哲学认识论命题发展的历史轨迹3
第一章 “实事求是”命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在汉唐时期的演变3
第一节 河间献王刘德其人其事3
一 汉初同姓诸侯王势力的盛衰4
二 西汉前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分野8
三 “实事求是”是河间献王治古文经的指导思想12
第二节 汉代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斗争的兴起15
一 齐学与鲁学和经今、古文之争的关系15
二 今文经学是如何走向没落的17
三 古文经学的崛起及对“实事求是”学风的继承20
第三节 经今、古文学合流及治经学风之僵化28
一 郑玄和两派经学的合流28
二 “实事求是”学风的蜕变30
第二章 “即物穷理”命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宋明时期之演变36
第一节 以理为断的疑经思潮兴起36
一 疑经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36
二 重义理的解经方法41
一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47
第二节 朱熹对“即物穷理”命题的阐释和对“是”的改造47
二 朱熹“即物穷理”命题的提出49
三 朱熹赋予“是”字以“理”的新内涵54
第三节 “即物穷理”命题在宋元明时期的发展56
一 “格物致知”从伦理学命题转向认识论命题57
二 对“格物”与“致知”关系的辩证探讨60
三 将西方传入之自然科学与“格物致知”相统一63
第三章 清代汉学与宋学之争和“即物穷理”与“实事求是”命题的统一68
第一节 清代汉学的兴起及其学风68
一 清代汉学的兴起及主要流派69
二 汉学家对宋学的批评73
三 为“即物穷理”命题辩护73
三 标榜“实事求是”78
第二节 清代宋学的发展及其反汉学的斗争83
一 清代宋学的发展及主要流派84
二 宋学家对汉学的批评88
第三节 宋学、汉学的调和及“实事求是”与“即物穷理”两命题之统一95
一 汉学与宋学的调和96
二 对“即物穷理”与“实事求是”命题的统一理解100
第四章 “实事求是”命题在近代的发展历程105
第一节 近代今文经学的兴起105
一 近代今文经学兴起的历史轨迹106
二 今文经学家对古文经学派的攻击112
第二节 近代古文经学派反对今文经学的斗争116
一 为古文经典作辩护116
二 重申“实事求是”命题118
二 “实事求是”命题提出的现实针对性120
第三节 近代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的异中之同123
一 肯定“格物致知”,不满朱熹《大学》改本124
二 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高度重视128
第四节 近代理学经世派对“实事求是”的发展131
一 曾国藩等将“实事求是”变成治学办事的方法131
二 郭嵩焘等将“实事求是”与西方科学精神的统一131
第二篇 “实事求是”从中国传统哲学命题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的转变141
第五章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轨迹141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实事求是思想141
一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中与实事求是有关的基本原理142
二 列宁哲学思想中与实事求是有关的基本原理146
第二节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形成的前期阶段152
一 早期思想的务实倾向152
二 建党至大革命时期实事求是思想的萌芽156
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16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命题的确立167
一 “实事求是”命题哲学基础的奠立167
三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论“实事求是”176
第六章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命题的马克思主义改造179
第一节 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改造传统“实事求是”命题179
一 关于“‘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180
二 关于“‘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183
三 关于“‘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86
第二节 用唯物辩证法改造传统“实事求是”命题193
一 矛盾普遍性决定了分析方法的普遍有效性194
二 矛盾特殊性要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98
三 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分析方法的唯一性201
第三节 用历史唯物论改造传统“实事求是”命题203
一 群众观点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和基础203
二 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的可靠保证206
第七章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210
第一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211
一 认识国情的关键是认清中国现实社会性质212
二 认识国情还必须认识中国历史219
第二节 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223
一 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24
二 要使中国革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22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检验发展真理的过程232
一 在反对主观主义斗争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33
二 在实践中检验共产国际指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39
第八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245
第一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保守主义与实事求是的对立246
一 早期文化保守主义与郭嵩焘实事求是思想的对立246
二 戊戌变法后的“中体西用”论与青年毛泽东“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的对立250
三 “东方文化派”和“中国本位文化”论与实事求是思想的对立256
第二节 “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与实事求是的对立261
一 形式主义的向右发展261
二 “全盘西化”论的提出269
第三节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与实事求是的对立273
一 关于“实事”的两种对立观点273
二 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280
三 关于真理标准的两种对立观点284
第三篇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与发展289
第九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289
第一节 新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289
一 领导和发动真理标准讨论,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扫清思想障碍290
二 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293
三 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296
第二节 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阐释302
一 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302
二 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305
三 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对它进行了全面阐释308
第三节 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特色314
一 强调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314
二 相信事实胜于雄辩,不搞空洞的理论争论319
三 坚持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323
第一节 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327
第十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27
一 中国革命与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328
二 把握辩证法的精髓,是走自己道路的关键332
三 走自己的道路与对外开放的统一337
第二节 重新认识国情,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40
一 确认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40
二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344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是邓小平理论确立的基本依据349
第三节 实事求是分析国际形势,确认当代世界的主题355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56
二 从国家长远战略利益出发制定外交政策360
三 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一国两制”构想363
第十一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主体条件367
第一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和归宿367
一 思想僵化,亡党亡国368
二 敢字当头,坚持真理372
三 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37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实事求是的可靠保证381
一 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382
二 要善于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86
三 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89
第三节 深入专业、深入实际,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394
一 深入专业,掌握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394
二 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400
第十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客观条件405
第一节 实事求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405
一 客体只有相对稳定才能认识406
二 事物本质联系在相对稳定环境下才能充分展现409
三 主体要有稳定的环境才能进行认识412
第二节 实事求是要有一个民主的政治制度415
一 专制主义不利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416
二 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420
三 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424
第三节 实事求是要有一个好的党风427
一 克服官僚主义以端正党风428
二 克服主观主义以端正学风432
三 克服形式主义以端正文风436
结束语 坚定自觉地执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胜利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