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卢纹岱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5952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35页
- 文件大小:178MB
- 文件页数:6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本概念与基本操作3
第1章 SPSS for Windows概述3
1.1 SPSS for Windows特点及各版新功能3
1.1.1 SPSS for Windows特点3
1.1.2 各版本新增功能对比表4
1.2 SPSS for Windows对环境要求5
1.2.1 SPSS组成及对硬件环境要求5
1.2.2 SPSS对软件环境要求6
1.3 软件安装方法与快捷方式的建立6
1.3.1 软件安装步骤6
1.3.2 建立启动的快捷方式8
1.4 SPSS for Windows启动与退出9
1.4.1 SPSS for Windows启动9
1.4.2 SPSS for Windows退出10
第2章 系统运行管理方式11
2.1 运行方式11
2.1.1 完全窗口菜单运行管理方式11
2.1.2 程序运行管理方式11
2.1.3 混合运行管理方式12
2.2 窗口及其功能12
2.2.1 数据编辑窗口12
2.2.2 输出信息观察窗口12
2.2.3 语句窗口14
2.2.4 稿本编辑窗16
2.3 对话框及其使用方法18
2.4 系统参数设置20
2.4.1 参数设置基本操作20
2.4.2 通用参数设置21
2.4.3 观察窗口参数设置24
2.4.4 草稿观察窗口参数设置25
2.4.5 标签输出设置27
2.4.6 统计图形参数设置27
2.4.7 要点表参数设置28
2.4.8 数据功能卡30
2.4.9 数值型变量自定义格式设置31
2.4.10 稿本窗口参数设置31
2.4.11 交互图形窗口参数设置32
2.5 设置工具栏中工具图标按钮33
2.6 窗口菜单功能35
第3章 SPSS入门——数据统计处理实例36
3.1 数据说明36
3.1.1 数据背景36
3.1.2 变量信息37
3.2 建立数据文件38
3.3 数据管理39
3.3.1 数据转换40
3.3.2 对变量值重新编码40
3.3.3 用已有变量计算产生新变量42
3.4 数据测量水平和统计方法42
3.4.1 数据测量水平42
3.4.2 数据在SPSS中格式43
3.4.3 选择统计方法44
3.5 数据分析45
3.5.1 数据探索45
3.5.2 非参数统计47
3.5.3 因子分析48
3.5.4 多元线性回归50
3.5.5 多重组间比较52
3.6 保存数据文件54
第4章 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55
4.1 数据编辑器与数据文件55
4.1.1 数据编辑器55
4.1.2 数据文件56
4.2 常量、变量、观测量、操作符和表达式57
4.2.1 常量与变量57
4.2.2 操作符与表达式61
4.2.3 定义一个变量62
4.2.4 变量模板的应用、定义与修改67
4.2.5 概率事件(观测量)68
4.3 数据的录入68
4.3.1 数据录入方法68
4.3.2 查看变量信息与文件信息70
4.4 编辑数据文件71
4.4.1 在单元格中编辑数据71
4.4.2 变量的插入与删除72
4.4.3 观测量的插入与删除73
4.4.4 数据的剪切、复制与粘贴73
4.4.5 在一个区域中修改数据74
4.4.6 恢复删除或修改前数据74
4.5 根据已有变量建立新变量75
4.5.1 SPSS函数75
4.5.2 建立新变量83
4.6 数据文件操作85
4.6.1 打开与保存数据文件85
4.6.2 清数据窗88
4.6.3 从ASCⅡ码数据文件按固定格式读入数据89
4.6.4 自由格式ASCⅡ码数据文件的转换90
4.6.5 定义日期变量91
4.6.6 数据库文件的转换92
第5章 为分析作好准备95
5.1 整理数据文件95
5.1.1 观测量数据的排序95
5.1.2 变量值排秩96
5.1.3 数据文件的转置98
5.1.4 拆分数据文件99
5.1.5 合并数据文件100
5.2 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105
5.2.1 分类汇总的概念105
5.2.2 进行分类汇总的方法106
5.3 对观测量加权处理108
第6章 文件操作与文本文件编辑109
6.1 新文本文件的建立、打开、保存与关闭109
6.1.1 建立新文件109
6.1.2 打开文本文件110
6.1.3 保存文本文件111
6.1.4 关闭文件111
6.2 文本文件的编辑112
6.2.1 语句窗与稿本窗中文本内容移动、拷贝与删除112
6.2.2 在窗口文件中指定内容查询与替换115
6.3 输出窗中的文本浏览与编辑116
6.3.1 利用导航器浏览输出信息116
6.3.2 编辑输出信息117
6.3.3 读懂输出信息118
6.3.4 编辑要点表119
6.4 数据文件之间的操作122
6.5 文件打印124
6.5.1 设置输出窗内容打印参数124
6.5.2 数据窗、语句窗内容打印127
第7章 获得帮助128
7.1 帮助主题128
7.1.1 按索引方式查找帮助信息128
7.1.2 按目录方式查找帮助信息129
7.1.3 按提问方式查找帮助信息130
7.1.4 帮助窗中的操作130
7.2 统计方法指导132
7.3 语句指南133
7.4 其他信息134
7.4.1 进入SPSS主页134
7.4.2 查看SPSS版权134
第二篇 统计分析过程137
第8章 统计分析概述137
8.1 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功能概述137
8.2 SPSS for Windows数值分析过程137
8.2.1 Summarize分析功能137
8.2.2 Compare Means分析功能139
8.2.3 General Linear Model分析功能140
8.2.4 Correlate分析功能141
8.2.5 Regression分析功能142
8.2.6 Loglinear分析功能144
8.2.7 Classify分析功能145
8.2.8 Data Reduction分析功能145
8.2.9 Scale分析功能145
8.2.10 Nonparametric Tests分析功能146
8.2.11 Time Series分析功能148
8.2.12 Survival分析功能148
8.2.13 Multiple Response分析功能149
8.3 SPSS for Windows图形分析过程150
第9章 基本统计分析151
9.1 基本统计分析151
9.2 频数分布表151
9.2.1 关于频数分布分析151
9.2.2 一维频数分布分析步骤151
9.2.3 例题分析153
9.3 描述统计分析过程155
9.3.1 操作步骤155
9.3.2 例题分析156
9.4 探索分析156
9.4.1 考察数据156
9.4.2 假设检验157
9.4.3 分析数据步骤160
9.4.4 数据分析例题162
9.5 交叉列表166
9.5.1 概述166
9.5.2 分析步骤166
9.5.3 例题分析170
9.6 分层摘要报告表173
9.6.1 使用说明173
9.6.2 例题说明174
9.7 观测量简明表175
9.7.1 数据要求176
9.7.2 操作说明176
9.7.3 例题说明177
9.8 报告结果177
9.8.1 几种基本输出格式178
9.8.2 行形式输出报告180
9.8.3 列形式输出报告184
第10章 相关分析186
10.1 相关分析的概念与相关分析过程186
10.1.1 相关分析概念186
10.1.2 相关分析的SPSS过程187
10.2 二个变量间的相关分析188
10.2.1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相关分析188
10.2.2 二元变量相关分析的选择项189
10.2.3 二个变量间相关分析实例190
10.2.4 二元变量相关分析的过程语句193
10.2.5 关于相关矩阵195
10.2.6 关于建立相关矩阵数据文件196
10.3 偏相关分析198
10.3.1 偏相关分析的概念198
10.3.2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偏相关分析199
10.3.3 偏相关分析的选择项200
10.3.4 偏相关应用实例200
10.3.5 偏相关分析的过程语句203
10.4 距离分析205
10.4.1 关于距离分析205
10.4.2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观测量间不相似性分析205
10.4.3 距离分析过程的选择项207
第11章 均值比较与检验212
11.1 均值比较与均值比较的检验过程212
11.1.1 均值比较的概念212
11.1.2 进行均值比较及检验的过程212
11.2 MEANS过程213
11.2.1 使用MEANS过程的系统默认选择项213
11.2.2 MEANS过程的选择项216
11.2.3 使用选择项的分析实例217
11.2.4 MEANS过程语句219
11.3 单一样本T检验221
11.3.1 关于单一样本T检验221
11.3.2 单一样本T检验的实例221
11.4 独立样本的T检验223
11.4.1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223
11.4.2 独立样本T检验的选择项225
11.4.3 独立样本T检验的过程语句227
11.5 配对样本T检验228
11.5.1 配对样本T检验的概念228
11.5.2 使用系统默认值的配对样本T检验229
11.5.3 配对样本T检验过程的选择项及实例231
11.5.4 配对样本T检验的过程语句233
第12章 方差分析235
12.1 方差分析概念与方差分析过程235
12.1.1 方差分析的概念235
12.1.2 方差分析中的术语235
12.1.3 方差分析过程237
12.2 单因素方差分析238
12.2.1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一维方差分析239
12.2.2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选择项240
12.2.3 使用选择项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实例243
12.2.4 单因素方差分析过程语句248
12.3 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过程250
12.3.1 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的菜单和选择项250
12.3.2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255
12.3.3 2×2析因实验方差分析实例257
12.3.4 拉丁方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实例261
12.3.5 协方差分析实例264
12.3.6 多维交互效应方差分析实例266
12.4 多因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269
12.4.1 多因变量方差分析的菜单和选择项269
12.4.2 多因变量线性模型方差分析实例270
12.5 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273
12.5.1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数据文件结构274
12.5.2 组内因素的指定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选择项274
12.5.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例277
12.6 方差成份分析280
12.6.1 方差成份的菜单和选项280
12.6.2 方差成分分析282
第13章 回归分析284
13.1 线性回归284
13.1.1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284
13.1.2 多元线性回归286
13.1.3 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288
13.1.4 奇异值、影响点的确定与共线性诊断292
13.1.5 变非线性关系为线性关系296
13.1.6 线性回归分析实例297
13.2 曲线估计302
13.2.1 曲线估计的一般步骤303
13.2.2 数据要求与假设303
13.2.3 操作方法304
13.2.4 结果分析306
13.3 逻辑斯谛回归308
13.3.1 逻辑斯谛回归基本概念309
13.3.2 逻辑斯谛回归操作说明309
13.3.3 逻辑斯谛回归应用实例312
13.4 概率单位回归316
13.4.1 概率单位回归基本概念316
13.4.2 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操作316
13.4.3 概率单位回归分析实例318
13.5 非线性回归321
13.5.1 非线性回归概念321
13.5.2 常用非线性模型321
13.5.3 非线性回归操作方法323
13.5.4 非线性回归实例326
13.6 加权回归328
13.6.1 加权回归概念328
13.6.2 加权回归操作方法329
13.6.3 加权回归应用实例329
13.7 二段最小平方法331
13.7.1 二段最小平方法概念331
13.7.2 二段最小平方操作方法332
13.7.3 二段最小平方应用实例333
13.8 最优尺度回归335
13.8.1 最优尺度回归概念335
13.8.2 最优尺度回归操作方法335
13.8.3 最优尺度回归应用实例337
第14章 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340
14.1 聚类、判别分析及其分析过程340
14.1.1 聚类分析340
14.1.2 判别分析341
14.1.3 分类命令的功能341
14.2 快速样本聚类过程341
14.2.1 快速聚类的基本概念341
14.2.2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快速聚类342
14.2.3 快速聚类分析的选择项及实例分析343
14.2.4 快速聚类命令语句348
14.3 分层聚类350
14.3.1 分层聚类的概念与聚类分析过程350
14.3.2 选择项含义与分层聚类的步骤351
14.3.3 用聚类分析过程进行观测量聚类的实例362
14.3.4 用聚类分析过程进行变量聚类370
14.3.5 与分层聚类分析有关命令语句372
14.4 判别分析379
14.4.1 判别分析的概念与判别分析过程379
14.4.2 判别分析步骤及判别分析过程的选择项381
14.4.3 使用系统默认值的判别分析实例386
14.4.4 使用选择项的判别分析实例389
14.4.5 逐步判别分析与方法和判据的选择396
14.4.6 逐步判别分析实例397
14.4.7 与判别分析有关的命令语句404
第15章 因子分析409
15.1 因子分析与因子分析过程409
15.1.1 因子分析概念409
15.1.2 因子分析过程410
15.2 因子分析410
15.2.1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因子分析410
15.2.2 因子分析过程选择项413
15.2.3 因子分析实例之一417
15.2.4 因子分析实例之二421
15.3 因子分析过程命令语句425
15.3.1 因子分析过程命令425
15.3.2 因子分析过程中子命令426
第16章 非参数检验430
16.1 卡方检验430
16.1.1 卡方检验基本概念430
16.1.2 卡方检验基本过程430
16.1.3 卡方检验实例运行432
16.2 二项分布检验433
16.2.1 二项分布检验基本概念433
16.2.2 二项分布检验基本过程434
16.2.3 二项分布检验实例运行434
16.3 游程检验435
16.3.1 游程检验基本概念435
16.3.2 游程检验基本过程435
16.3.3 游程检验实例运行436
16.4 一个样本柯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检验437
16.4.1 一个样本柯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检验基本概念437
16.4.2 柯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检验基本过程437
16.4.3 柯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检验实例运行437
16.5 两个独立样本检验438
16.5.1 两个独立样本检验的用途438
16.5.2 两个独立样本检验基本过程438
16.5.3 两个独立样本检验实例运行439
16.6 多个独立样本检验440
16.6.1 多个独立样本检验的用途440
16.6.2 多个独立样本检验基本过程441
16.6.3 多个独立样本检验实例运行441
16.7 两个相关样本检验442
16.7.1 两个相关样本检验的用途442
16.7.2 两个相关样本检验基本过程443
16.7.3 两个相关样本检验实例运行443
16.8 多个相关样本检验444
16.8.1 多个相关样本检验的用途444
16.8.2 多个独立样本检验基本过程444
16.8.3 多个独立样本检验例运行445
第17章 生存分析446
17.1 基本概念446
17.1.1 SPSS提供的生存分析过程446
17.1.2 数据类型446
17.1.3 生存时间的函数446
17.1.4 COX回归模型447
17.1.5 时间相依性变量的生存分析447
17.2 生命表分析448
17.2.1 概述448
17.2.2 使用生命表分析过程448
17.2.3 生命表的实例分析450
17.3 Kaplan-Meier分析453
17.3.1 概述453
17.3.2 使用Kaplan-Meier分析过程453
17.3.3 Kaplan-Meier实例分析455
17.4 Cox Regression风险比例模型分析457
17.4.1 概述457
17.4.2 使用Cox Regression分析过程457
17.4.3 Cox Regression实例分析461
第三篇 统计图形生成与编辑467
第18章 生成统计图形467
18.1 概述467
18.1.1 数据类型467
18.1.2 数据与图形468
18.1.3 图形画廊窗口468
18.2 条形图469
18.2.1 选择条形图类型469
18.2.2 观测量分类模式简单条形图470
18.2.3 变量模式简单条形图474
18.2.4 观测值模式简单条形图475
18.2.5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组条形图476
18.2.6 变量模式分组条形图477
18.2.7 观测值模式分组条形图479
18.2.8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段条形图480
18.2.9 变量分段条形图480
18.2.10 观测值模式分段条形图481
18.3 线图481
18.3.1 选择线图类型481
18.3.2 观测量分类模式单线图482
18.3.3 变量模式单线图482
18.3.4 观测值模式单线图482
18.3.5 观测量分类模式多线图483
18.3.6 变量模式多线图483
18.3.7 观测值模式多线图484
18.3.8 观测量分类模式垂线图484
18.3.9 变量模式垂线图485
18.3.10 观测值模式垂线图485
18.4 面积图486
18.4.1 选择面积图类型486
18.4.2 观测量分类模式简单面积图486
18.4.3 变量模式简单面积图487
18.4.4 观测值模式简单面积图487
18.4.5 观测量分类模式堆栈面积图488
18.4.6 变量模式堆栈面积图488
18.4.7 观测值模式堆栈面积图489
18.5 圆图489
18.5.1 圆图类型选择490
18.5.2 观测量分类模式圆图490
18.5.3 变量模式圆图490
18.5.4 观测值模式圆图491
18.6 高低图491
18.6.1 选择高低图类型492
18.6.2 观测量分类模式简单高低收盘图492
18.6.3 变量模式简单高低收盘图493
18.6.4 观测值模式简单高低收盘图493
18.6.5 观测量分类模式简单极差图494
18.6.6 变量模式简单极差图495
18.6.7 观测值模式简单极差图495
18.6.8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组高低收盘图496
18.6.9 变量模式分组高低收盘图496
18.6.10 观测值模式分组高低收盘图497
18.6.11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组极差图497
18.6.12 变量模式分组极差图498
18.6.13 观测值分类分组极差图498
18.6.14 观测量分类模式距限图499
18.6.15 变量模式距限图499
18.6.16 观测值模式距限图500
18.7 帕累托图500
18.7.1 选择帕累托图类型501
18.7.2 观测量分类数目或数值累加模式简单帕累托图501
18.7.3 变量累加模式简单帕累托图502
18.7.4 观测值模式简单帕累托图503
18.7.5 观测量数目或数值累加模式堆栈帕累托图503
18.7.6 变量累加模式堆栈帕累托图504
18.7.7 观测值模式堆栈帕累托图505
18.8 控制图505
18.8.1 选择控制图类型506
18.8.2 同类观测值排列于同一变量的平均值、极差、标准差控制图507
18.8.3 同类观测值排列于同一变量的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508
18.8.4 同类观测值排列于同一变量的不合格品率、不合格品数控制图509
18.8.5 同类观测值排列于同一变量的缺陷数,单位缺陷数控制图509
18.8.6 各观测量排列于不同变量的平均值、极差、标准差控制图510
18.8.7 各观测量排列于不同变量的不合格品率,不合格品数控制图511
18.8.8 各观测量排列于不同变量的缺陷数,单位缺陷数控制图512
18.9 箱图512
18.9.1 选择箱图类型512
18.9.2 观测量分类模式简单箱图513
18.9.3 变量模式简单箱图513
18.9.4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组箱图514
18.9.5 变量模式分组箱图514
18.10 误差条图515
18.10.1 选择误差条图类型515
18.10.2 观测量分类模式简单误差条图515
18.10.3 变量模式简单误差条图516
18.10.4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组误差条图516
18.10.5 变量模式分组误差条图517
18.11 散点图517
18.11.1 选择散点图图式517
18.11.2 简单散点图518
18.11.3 重叠散点图518
18.11.4 矩阵散点图519
18.11.5 三维散点图520
18.12 直方图520
18.13 P-P概率图521
18.14 Q-Q概率图524
18.15 序列图525
18.16 时间序列图528
18.16.1 自相关图形和偏自相关图形528
18.16.2 互相关图形529
第19章 编辑统计图形530
19.1 图形编辑窗口530
19.1.1 在图形编辑窗口中工作530
19.1.2 约定531
19.2 图形转换532
19.2.1 转换图形的几点说明532
19.2.2 条形图、线图、面积图转换533
19.2.3 组合图转换533
19.2.4 圆图转换534
19.2.5 高低图转换534
19.2.6 散点图转换534
19.2.7 直方图转换534
19.3 重设图形选择项535
19.3.1 条形图、线图、面积图选择项535
19.3.2 圆图选择项536
19.3.3 箱线图选择项538
19.3.4 误差条图选择项538
19.3.5 简单散点图和矩阵散点图选择项538
19.3.6 重叠散点图选择项541
19.3.7 三维散点图选择项541
19.3.8 直方图选择项542
19.4 坐标轴542
19.4.1 分类坐图形坐标轴542
19.4.2 简单散点图和重叠散点图坐标轴545
19.4.3 矩阵散点图坐标轴546
19.4.4 三维散点图坐标轴547
19.4.5 直方图坐标轴547
19.5 条间距548
19.6 图题548
19.7 注释549
19.8 图例549
19.9 图例注解549
19.10 参照线550
19.11 边框551
19.12 更新画面551
19.13 图列551
19.13.1 有关图形选项的几个问题551
19.13.2 展示图列552
19.13.3 转置数据555
19.14 图形格式556
19.14.1 图形模板格式556
19.14.2 填充方式556
19.14.3 图形颜色556
19.14.4 标记符号557
19.14.5 线条样式557
19.14.6 条图样式557
19.14.7 条图标识样式558
19.14.8 插入连线558
19.14.9 字体字号560
19.14.10 立体图形旋转560
19.14.11 坐标轴交换560
19.14.12 分离圆图561
19.14.13 分断线图中缺失值561
19.14.14 旋转模式562
第20章 创建交互式图形563
20.1 概述563
20.2 交互式条形图564
20.2.1 创建交互式条形图564
20.2.2 交互式条形图实例操作567
20.3 交互式点线图570
20.3.1 创建交互式点线图570
20.3.2 交互式点线图实例操作571
20.4 交互式面积图574
20.4.1 创建交互式面积图574
20.4.2 交互式面积图实例操作574
20.5 交互式圆形图575
20.5.1 创建交互式圆形图575
20.5.2 交互式圆图实例操作576
20.6 交互式箱图和误差条图578
20.6.1 创建交互式箱图578
20.6.2 创建交互式误差条图579
20.6.3 交互式箱图和误差条图实例操作580
20.7 交互式直方图582
20.7.1 创建交互式直方图582
20.7.2 交互式直方图实例操作583
20.8 交互式散点图585
20.8.1 创建交互式散点图585
20.8.2 交互式散点图实例操作587
第21章 修饰交互图形590
21.1 交互图形编辑状态590
21.2 图形管理器592
21.3 设置工作环境592
21.3.1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工作环境转换592
21.3.2 调整工具栏593
21.3.3 立体图形工作板和填充工作板593
21.4 重新指定图形中变量594
21.4.1 指定坐标轴和图例变量594
21.4.2 指定观测量595
21.4.3 指定圆图变量596
21.5 插入图形和文字596
21.5.1 插入图形596
21.5.2 添加文字说明599
21.6 改变图形特征600
21.6.1 颜色600
21.6.2 样式601
21.6.3 符号大小602
21.6.4 文本603
21.6.5 填充体604
21.6.6 坐标轴605
21.6.7 线条和符号606
21.7 图形版式606
21.7.1 文本格式606
21.7.2 图例和图解边框607
21.7.3 修饰坐标轴607
21.7.4 图例613
21.7.5 图解616
21.7.6 格线616
21.7.7 数据区域617
21.8 预设交互图形外观618
21.9 系统文本编排618
21.10 改变图形成分619
21.10.1 条形图成分619
21.10.2 点线图成分620
21.10.3 圆图成分621
21.10.4 面积图成分621
21.10.5 箱图成分621
21.10.6 误差条图成分622
21.10.7 直方图成分622
21.10.8 散点图成分622
21.11 各个图形特征623
21.12 图形旋转与照明625
附录629
快捷键629
数据清单633
参考文献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