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总工程师指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总工程师指南](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1546079.jpg)
- 李光柏主编;《中国总工程师指南》编审委员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ISBN:754300772X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1066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11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总工程师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导论1
1.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1
1.1.1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国际化1
1.1.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1
目 次1
1.1.3世界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有长足发展2
1.1.4世界经济发展的不乎衡加剧3
1.2世界科技发展趋势4
1.2.2科学技术产业的形成6
12.5总工程师的领导艺术 (116
1.2.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6
1.2.3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趋势9
1.2.4中国国情及科技发展战略10
1.3世界科技管理的现状与未来12
1.3.1国外科技管理的现状与未来12
1.3.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与未来16
2.1科学和技术20
2.1.1科学和技术的概念20
2科技进步概述20
第一篇 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20
2.1.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1
2.1.3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22
2.1.4大科学和高新技术23
2.2科技进步24
2.2.1科技进步的概念24
2.2.2科技进步系统26
3.1.1我国科技事业的现状和发展目标29
3.1我国科技进步战略的制订原则29
3科技进步战略29
3.1.2制订科技进步战略的原则31
3.2科技进步战略的主要内容31
3.2.1战略与方针31
3.2.2发展重点32
3.2.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3
3.2.4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34
3.3主要政策措施35
3.3.1政治政策35
3.3.2经济政策35
4科技进步的动力36
4.1科技进步的社会因素36
4.1.1科技进步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36
4.1.2科技进步的经济环境37
4.1.3科技进步的政治环境37
4.2.2加强宏观计划指导38
4.1.4文化教育环境…………………………………………………………………………………………(37 )4.2强化我国科技进步的动力38
4.2.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8
4.2.3不断完善技术经济政策39
5.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40
5.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0
5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40
5.1.3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特殊属性41
5.1.2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41
5.2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42
5.2.1技术开发链理论42
5.2.2技术转移理论43
5.2.3接口理论44
5.3 建立企业主导型技术开发体系44
5.3.1两种技术开发观44
5.3.2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45
6生产力发展的科技进步因素46
6.1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46
6.1.1科学研究46
6.1.2技术开发48
6.2技术改造51
6.2.1技术改造项目立项与实施的程序51
6.2.3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技术改造方案)53
6.2.2项目建议书53
6.2.4初步设计54
6.2.5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来源55
6.2.6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管理58
6.3.1技术推广59
6.3技术推广与技术交流59
6.3.2技术交流61
6.4科技管理与技术储备63
6.4.1科技管理63
6.4.2技术储备66
7.1.2资金来源及构成69
7科技资金的使用与管理69
7.1.1基本概念69
7.1科技资金概述69
7.1.3现状与展望70
7.2科技资金的使用72
7.2.1使用原则72
7.2.2功能与投向73
7.2.3科技资金管理的任务74
7.2.4科技投资的效益评价74
31.1 国内市场 (478
8.1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79
8技术创新79
8.1.1基本概念79
8.1.2世界技术创新79
8.1.3我国技术创新状况80
8.2.1技术创新的目标与任务81
8.2技术创新的目标与规划81
8.2.2技术创新规划83
8.2.3技术创新的项目选择84
8.3技术创新的组织与管理84
8.3.1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84
8.3.2技术创新的途径85
8.3.3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85
9技术贸易86
9.2技术引进86
9.1技术贸易概述86
9.2.1技术引进的程序87
9.2.2技术引进的注意事项92
9.2.3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92
9.3技术出口93
9.3.1技术出口与技术引进的关系93
9.3.2技术出口的工作程序94
9.3.3技术出口的途径与方法95
9.3.4技术出口的注意事项95
10科技进步滞缓造成的危机97
10.1危机评价的预警系统97
10.1.1危机的征兆及表现97
10.1.2预警系统的建立98
10.1.3预警系统的运行100
10.2原因要素分析100
10.2.1观念障碍100
10.2.2体制、管理、政策方面的障碍101
10.2.3资金与基础条件等方面的障碍102
10.3预防与对策102
10.3.1预防程序与方法102
10.3.2对策制订103
11.1.2企业科技系统的组成105
11企业科技系统105
11.1.1企业科技系统的重要作用105
11.1 企业科技系统的作用、组成与运行特点105
第二篇 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105
11.1.3企业科技系统的运行特点106
11.2企业科技系统的管理107
11.2.1企业科技系统管理的任务与内容107
11.2.2企业科技系统管理的职能机构107
12.1 2企业科技进步的设计师108
12总工程师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108
12.1.1企业科技系统的指挥员108
12.1 总工程师在企业中的地位108
12.1.3企业向市场进军的开拓者109
12.2总工程师的工作职责109
12.2.1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决策109
12.2.2增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110
12.2.4加强企业技术基础工作110
12.2.3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110
12.2.5搞好企业内外公关工作111
12.3总工程师的权限112
12.3.1研究开发立项权112
12.3.2科技经费支配权112
12.3.3技术协议商定权113
12.3.4科技成果审定权113
12.3.5科技人员调配权114
12.4总工程师的素质115
12.4.1思想素质115
12.4.2业务素质115
12.4.3管理素质115
12.5.1运用权力的技巧116
12.5.2组织协调的技巧117
12.5.3识人用人的技巧118
12.5.5组织会议的技巧119
12.5.4处理公文的技巧119
12.5.6调查研究的技巧120
12.5.7检查总结的技巧121
13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工作体系122
13.1建立企业科技指挥体系122
13...1 由总工程师负责的科技指挥体系122
13.1.2配置副总工程师122
13.1.3设立总工程师办公室122
13.3.1政策支撑条件123
13.2.1总工程师与企业各行政领导人员间的关系123
13.2.2总工程师与下属机构的关系123
13.3企业外部支撑条件123
13.2企业内部工作关系123
13.3.2行政支撑条件124
13.3.3舆论支撑条件124
14总工程师与科技型企业126
14.1科技型企业的创建126
14.1.1科技型企业的内涵126
14.1.2创建科技型企业的意义与作用127
14.2科技型企业的管理128
14.2.1科技型企业的管理特点128
14.2.2科技型企业的评价指标及程序129
14.2.4科技型企业的完善与发展130
14.2.3创建科技型企业活动给企业带来的深刻变化130
14.3科技型企业与总工程师131
14.3.1科技型企业中总工程师的职责131
14.3.2科技型企业中总工程师的权利131
15.1科技信息系统基础134
15.1.1基本概念134
15科技信息系统134
第三篇 实用信息技术134
15.1.2科技信息系统的功能与类型137
15.2科技信息系统的建立139
15.2.1建立新科技信息系统前的系统分析139
15.2.2科技信息系统的设计142
1 5.2.3科技信息系统的实施144
16科技信息的搜集与整理147
16.1科技信息搜集的原则与程序147
16.1.1科技信息搜集的原则147
16.1.2科技信息搜集的程序148
16.2.1科技信息搜集的途径149
16.2科技信息搜集的途径与方法149
16.2.2科技信息搜集的方法152
1 6.3科技信息的整理与贮存155
16.3.1科技文献的登录156
16.3.2科技文献的标引158
16.3.3科技文献的编目160
16.3.4科技信息的贮存161
17科技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利用163
17.1科技文献检索基础知识163
17.1.1科技文献概述163
17.1.2文献检索基础166
17.1.3检索语言常识169
17.2 中文科技文献的检索170
17.2.1国内科技文献的检索171
17.2.2国外科技文献的检索172
17.2.3中文检索工具使用方法173
17.3 国外科技文献的检索179
17.3.1综合性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179
17.3.2专业性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183
17.3.3特种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188
17.3.4专利及产品样本的检索192
18.1.1计算机情报检索服务系统的基本构成198
18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的应用198
18.1计算机情报检索服务系统198
18.1.2计算机情报检索技术201
18.2数据库206
18.2.1数据库的概念及类型划分206
18.2.2数据库管理系统208
18.3国际联机检索209
18.3.1联机检索概述209
18.3.2联机情报检索的特点210
18.3.3联机情报检索系统终端的使用211
18.3.4主要国际联机检索系统213
19科技信息工作的经济效果214
19.1.1科技信息与生产技术现代化214
19.1科技信息与企业现代化214
19.1.2科技信息与企业组织管理现代化215
19.1.3科技信息与企业职工素质现代化215
19.2 日本企业经济腾飞的奥秘216
19.2.1善于引进和综合国外的科技成果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216
19.2.2重视科技信息工作是日本经济腾飞的根本保证217
20.1.2决策与决策分析221
20.1.1预测与估计221
20预测与决策技术基础221
20.1 引言221
第四篇 预测与决策技术221
20.2最小二乘法223
20.2.1最小二乘模型223
20.1.4决策与运筹223
20.1.3预测与决策223
20.2.2最小二乘的求法224
20.2.3最小二乘的应用225
20.3估计227
20.3.1基本概念与方法227
20.3.2最小二乘估计及其扩展227
20.3.3最大似然估计230
20.4假设检验231
20.4.1问题的提出231
20.4.2正态总体参数检验232
20.4.3两类错误234
20.4.4一元线性模型的参数检验234
20.4.5多元线性模型的参数检验235
20.5抽样236
20.5.1 问题的提出236
20.5.2统计量的分析237
20.5.3样本大小的确定238
20.5.4抽样方法239
20.6.1条件概率与贝叶斯公式241
20.6 贝叶斯分析241
20.6.2先验概率与后验概率242
20.6.3贝叶斯风险243
20.6.4贝叶斯估计与决策规则244
21预测系统、决策系统及其组织246
21.1预测系统及其组织246
21.1.1预测的前提246
21.1.2预测的原则247
21.1.3预测的程序248
21.1.4预测的分类251
21.1.5预测的方法252
21.1.6预测的机构和人员254
21.2决策系统及其组织254
21.2.1决策的定义与类型254
21.2.2决策的前提与要素255
21.2.3决策的原则258
21 2.4决策的程序259
21.2.5决策行动与追踪决策262
21.2.6决策组织263
22预测方法及其选择265
22.1 直观性预测方法265
22.1.1研究判断预测法265
22.1.2专家预测法267
22.1.3特尔斐法268
22.2探索性预测方法270
22.2.1类推法270
22.2.2时间序列预测法272
22.2.3趋势外推法276
22.2.4回归预测分析280
22.3 预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的选择286
22.3.1预测的基本步骤286
22.3.2影响预测方法的因素287
22.3.3预测对象的性质和特点288
22.3.4预测的外部环境289
22.3.5预测结果的应用289
23决策方法及其选择291
23.1 确定型决策方法291
23.1.1运筹学方法291
23.1.2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法292
23.1.3成本效益分析法293
23.1.4比较分析法295
23.2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296
23.2.1最大最小收益值法296
23.2.2最大最大收益值法297
23.2.3最大平均收益值法297
23.2.4最大调整收益值法298
23.2.5最小最大后悔值法298
23.3概率决策方法299
23.3.1单级概率型决策方法299
23.2.6几种方法的比较299
23.3.2多级概率型决策方法300
23.3.3敏感度分析302
23.3.4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计量305
23.3.5效用和效用曲线307
23.4多目标决策方法309
23.4.1特点309
23.4.2评价分析方法310
23.4.3 目标重要程度的有序化及权数确定312
23.4.4多目标决策的线性规划法316
23.4.5方案排序法318
24预测决策方法成功实例322
24.1 预测成功实例选322
24.1.1用回归直线分析法预测收音机生产量322
24.1.2普通车床更新需求预测分析323
24.2.1运用决策技术进行设备改造,提高工厂经济效益327
24.2决策成功实例选327
24.2.2决策树法在选择最优技改方案中的应用329
25.1科技进步规划的涵义及分类333
第五篇 科技进步规划333
25科技进步规划的编制333
25.2规划方法及其适用范围334
25.3编制规划的组织工作335
25.4规划工作程序335
25.5 编制行业、企业科技规划应注意的问题335
26科技进步规划的计划调控337
26.1计划指南的作用及编制337
26.2科技计划的编制337
27实施科技进步规划的保障体系339
27.1保障体系的含义与范围339
27.2组织内部结构及其职能339
27.3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342
27.4组织结构的自我调节343
27.5政府调节343
27.6实例分析343
第六篇 系统工程与运筹技术346
28系统工程概论346
28.1 系统346
28.1.1系统的概念346
28.1.2系统的基本属性347
28.1.3系统的分类347
28.2 系统工程348
28.2.1 系统工程的定义348
28.2.2系统工程的起源和发展349
28.2.3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350
28.2.4系统工程的体系结构框架351
28.2.6系统工程有广阔的应用范围352
28.2.5系统工程是跨多学科的领域352
28.3 系统工程的方法论353
28.3.1系统工程工作方法概述353
28.3.2霍尔方法论354
28.3.3詹金斯方法论355
28.3.4切克兰德方法论356
28.4 系统分析357
28.4.1系统分析概述357
28.4.2系统的目标360
28.4.3系统设计362
28.4.4系统评价364
29系统工程中的基本方法367
29.1 系统工程中的基本方法概述367
29.2 系统建模369
29.2.1模型的基本概念369
29.2.2系统建模的一般步骤370
29.2.3系统的结构模型和结构建模373
29.2.4系统建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376
29.3 系统参数估计382
29.3.1最小二乘估计方法383
29.3.2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方法383
29.3.3增广最小二乘估计方法384
29.3.4最大似然估计方法385
29.3.5对模型结构参数的估计方法386
29.4系统仿真386
29.4.1概述386
29.4.2仿真原理388
29.4.3随机数发生器391
29.4.4仿真输出数据的分析394
29.4.5值得注意的问题397
29.5大系统的分解与协调技术397
29.5.1什么是大系统397
29.5.2大系统的递阶结构398
29.5.3分解与协调398
29.5.4关联平衡法401
29.5.5关联预估法404
29.6 网络计划技术406
29.6.1网络计划技术研究简况406
29.6.2网络图的绘制407
29.6.3关键线路法CPM408
29.6.4计划评审技术PERT411
29.6.5其他网络计划方法简介414
29.7集成系统及综合集成化技术416
29.7.1集成化研究概论416
29.7.2集成系统的开发步骤417
29.7.3软件工程方法419
30运筹技术及其应用423
30.1运筹技术引言423
30.1.1运筹与运筹学423
30.1.3总工程师与运筹学424
30.1.2运筹学的方法体系424
30.2线性规划技术与应用425
30.2.1线性规划问题的提出425
30.2.2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426
30.2.3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定理427
30.2.4旋转运算429
30.2.5线性规划的单纯形算法431
30.2.6对偶性原理及其应用435
30.3非线性规划438
30.3.1非线性规划概述438
30.3.2一维搜索439
30.3.3无约束极值问题的数值解法441
30.3.4线性约束极值问题445
30.3.5乘子法与罚函数法448
30.3.6非线性规划计算方法的选择和使用451
30.4.2多阶段决策问题453
30.4.1动态规划引言453
30.4动态规划453
30.4.3动态规划模型与最优性原理455
30.4.4动态规划方法456
30.5 随机模型460
30.5.1随机模型引言460
30.5.2随机服务系统460
30.5.3 BCMP网络462
30.6管理中的运筹方法467
30.6.1一般管理过程中的网络模型467
30.6.2三种接口技术468
30.6.3递阶生产计划模型与企业管理470
30.6.4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475
第七篇 生产工程478
31市场与产品478
31.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78
31.1.2市场体系480
31.1.3市场研究484
31.2国际市场488
31.2.1 国际市场的基本特点488
31.2.2国际市场的分类489
31.2.3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490
31.3产品492
31.3.1产品的概念492
31.3.2产品生命周期493
31.3.3用户意识495
31.3.4 新产品开发497
32现代设计方法501
32.1现代设计方法概述501
32.1.1推广应用现代设计方法的意义501
32.1.2现代设计方法的内容和特点501
32.2.1 CAD系统的组成502
32.2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502
32.2.2智能CAD512
32.3优化设计517
32.3.1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及求解思想517
32.3.2优化方法的计算机程序523
32.4计算机分析与仿真529
32.4.1有限元分析529
32.4.2计算机仿真531
32.5可靠性设计533
32.5.1可靠性设计的内容533
32.5.2产品固有可靠性设计535
32.5.3结构件的可靠性设计536
33制造工程542
33.1连续型生产系统542
33.1.1连续型生产系统的特点542
33.1.2计算机控制的应用543
33.2 离散型生产系统545
33.2.1少品种大批量制造系统545
33.2.2多品种小批量制造系统561
33.3 工艺技术574
33.3.1现代制造技术574
33.3.2质量观578
33.3.3人的因素对生产系统的影响580
33.3.4制造系统的形态学模式585
33.3.5误差预防与误差补偿591
33.3.6误差预算593
33.3.7复杂形状零件的CAD/CAM一体化595
33.3.8计算机辅助检测/制造(CAT/CAM)一体化596
33.3.9智能制造技术599
33.3.10超精密加工技术601
33.3.11特种加工技术604
34.1 国外制造系统工程学科的产生和发展609
34制造系统工程概论609
34.2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611
34.3制造系统工程内涵和特点612
34.3.1制造系统工程的内涵612
34.3.2制造系统工程的方法和特点613
34.3.3制造系统工程学科的知识基础和学科支撑体系614
34.4我国制造系统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615
34.4.1制造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615
34.4.2制造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对象616
34.4.3制造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方式616
34.4.4制造系统工程的课程设置617
34.5制造系统工程与现有工程学科的关系617
34.5.1制造系统工程和现有专业性工程学科的关系617
34.5.2制造系统工程和现有复合型学科的关系617
35.1.1工业工程的定义与发展620
35.1工业工程概述620
35工业工程620
35.1.2工业工程的特点622
35.1.3工业工程的基本职能623
35.1.4工业工程的活动内容623
35.1.5工业工程的技术方法625
35.2时间研究626
35.2.1时间研究的定义626
35.2.2时间研究的目的与用途627
35.2.3时间研究的方法627
35.3动作研究629
35.3.1动作研究的定义629
35.3.2动作研究的步骤630
35.3.3动作研究的方法630
35.4流程研究634
35.4.1流程研究概述634
35.4.2产品流程分析634
35.4.4事务流程分析635
35.4.3作业流程分析635
35.4.5联合流程分析636
35.5 工业工程的工作步骤与应用637
35.5.1 工业工程的工作步骤637
35.5.2 工业工程在中国的应用638
35.5.3工业工程在美国的应用640
35.5.4工业工程的应用实例641
36设备综合工程643
36.1设备综合工程概述643
36.1.1 国际《设备综合工程学》简介643
36.1.2我国的设备管理工程和设备综合管理644
36.1.3企业设备综合管理的主要任务及目标644
36.2.1设备综合管理与技术进步645
36.2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645
36.2.2设备综合管理与生产发展646
36.2.3预防为主的方针646
36.3设计、制造和使用相结合646
36.3.1设备的前期管理646
36.3.2自制设备的管理647
36.3.3国外设备订货的管理648
36.4 维护和计划检修相结合648
36.4.1 设备的维护648
36.4.2设备的ABC分类管理649
36.4.3设备的故障及事故650
36.4.4设备的润滑651
36.4.5设备的修理653
36.4.6设备维修的规章制度653
36.6修理、更新与改造相结合654
36.5.3设备维修工作的专业化协作及社会化654
36.6.1设备的寿命评价654
36.5.1设备的专业管理654
36.5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654
36.5.2设备的群众管理654
36.6.2设备的报废及更新655
36.6.3设备的技术改造655
36.7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657
36.7.1设备的技术管理657
36.7.2设备的经济管理657
36.7.4设备的租赁及调剂659
36.7.3备件及其费用管理659
36.8设备的诊断技术及修复技术661
36.8.1设备的状态监测方式661
36.8.2 设备的诊断技术661
36.8.3近期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的进展662
36.8.4 设备的修复技术662
36.9 国外设备管理维修体制简介663
36.9.4预防维修及维修预防664
36.9.3 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664
36.9.2英国的第三代维修管理664
36.9.1原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度664
37劳动安全666
37.1安全生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666
37.1.1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666
37.1.2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666
37.2总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安全生产知识667
37.2.1安全生产方针和任务667
37.2.2安全生产法规668
37.3.1事故的特性与要素669
37.3事故发生的原理及其预防669
37.3.2事故发生的原理670
37.3.3事故预防原则671
37.3.4事故预防的措施672
37.4 总工程师的安全生产职责及管理673
37.4.1企业总工程师的安全生产职责673
37.4.2技术方面的安金管理674
37.5.2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676
37.5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676
37.5.1什么是安全性评价676
38环境保护679
38.1环境保护概述679
38.2环境保护机构总工程师的职责680
38.2.1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职责680
38.2.2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职责680
38.3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681
38.3.1“三同时”制度681
38.3.2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681
38.3.3排污收费制度681
38.3.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682
38.3.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682
38.3.6污染集中控制制度682
38.4.1 主要工业部门的环境规划与要术683
38.4工业环境管理683
38.3.8限期治理污染制度683
38.3.7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683
38.4.2工业污染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684
38.4.3企业环境技术管理687
38.5企业环境监测689
38.5.1企业环境监测机构的设置和管理689
38.5.2企业环境监测内容689
38.5.3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690
38.6污染治理技术691
38.6.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691
38.6.2工业有害气体的人工净化技术693
38.6.3废水治理技术696
38.7开展企业污染防治科学研究702
38.7.1企业污染防治的方法及内容702
38.7.2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管理702
39.1.1产品质量705
39.1质量705
第八篇 质量工程705
39质量工程概论705
39.1.2过程质量706
39.1.3服务质量706
39.1.4工作质量706
39.2 质量管理707
39.3全面质量管理708
39.3.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708
39.3.2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708
39.4质量保证体系709
39.4.1质量保证709
39.4.2质量保证体系709
39.5质量控制711
39.6质量诊断711
39.6.2工序质量诊断712
39.6.3质量管理工作的诊断712
39.6.1产品质量诊断712
39.7质量方针与质量计划714
39.7.1质量方针714
39.7.2质量计划714
39.8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715
39.8.1标准化工作715
39.8.2计量工作716
39.8.3质量信息的管理工作716
39.8.4质量责任制717
39.8.5质量教育工作718
39.9质量成本718
39.9.1质量成本的结构718
39.9.2质量成本分析718
40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720
40.1直方图法720
40.2数据分层法722
40.4.2因果图的分类723
40.4.1 因果图的主要内容723
40.3排列图法723
40.4 因果分析图法723
40.5调查表法724
40.6散布图法724
40.6.1相关与回归分析724
40.6.2散布图726
40.7控制图法727
40.7.1工序能力727
40.7.2控制图原理729
40.7.3常用控制图730
40.7.4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准则740
40.8新七种方法740
40.8.1关系图法……………………………………………………………………………………………(740 )740
40.8.2 KJ法740
40.8.3系统图法741
40.8.5矩阵数据分析法742
40.8.4矩阵图法742
40.8.6过程决策程序图法743
40.8.7矢线图法744
41质量检验745
41.1 基本概念745
41.1.1检验的定义与职能745
41.1.2检验的分类745
41.2.1抽检主要形式746
41.2抽样检验746
41.1.3检验的组织形式746
41.2.2抽检特性曲线748
41.3计数抽样检验749
41.3.1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749
41.3.2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751
41.3.3计数序贯抽样检验755
41.4计量抽样检验761
41.4.1不合格品率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761
41.4.2平均值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766
42产品质量设计772
42.1正交试验设计772
42.1.1正交表772
42.1.2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773
42.2产品设计777
42.2.1系统设计778
42.2.2参数设计778
42.2.3容差设计778
43可靠性780
43.1可靠性概念780
43.2可靠性的定量化指标780
43.3故障率的基本类型781
43.4 可靠性中常用分布782
43.5可靠性试验783
43.5.1可靠性故障分布的检验783
43.5.2统计寿命试验设计786
43.5.3加速寿命试验791
44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794
44.1 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794
44.2微机控制三级质量管理794
44.2.1分级质量管理的层次与功能794
44.2.2三级质量管理的实施797
45标准化799
45.1标准799
45.1.1标准的分级799
45.1.2标准的分类800
45.1.3标准体系801
45.2标准化802
45.2.1标准化的对象803
45.2.2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803
45.2.3标准化的原理804
45.3.1优先数和优先数系806
45.3数值分级法806
45.3.2 E数系809
45.3.3模数810
45.4标准化对象参数最佳化810
45.5标准的制定与修订814
45.5.1制定、修订标准的原则814
45.5.2标准的编写814
45.6 产品质量的监督与认证816
45.6.1产品质量监督816
45.6.2产品质量认证818
45.7企业标准化819
45.7.1 企业标准化的基本任务819
45.7.2企业标准化的组织机构819
45.7.3企业标准体系819
45.7.4产品设计的标准化823
45.7.6原材料标准化825
45.7.5工艺及工艺装备标准化825
45.8标准化的经济效果826
45.8.1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有关概念和术语826
45.8.2评价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827
45.8.3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因素827
45.8.4标准化效果的论证方法829
46.1.2经济效果832
46.1.1技术经济的内涵832
46.1经济分析原理832
46技术经济分析基础832
第九篇技术经济分析832
46.1.3资金的时间价值834
46.1.4现金流量图与现金流量计算表834
46.1.5利息、利率、单利法和复利法835
46.1.6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836
46.1.7复利计算基本公式836
46.2.1投资839
46.2技术经济分析基本要素839
46.2.2成本840
46.2.3销售收入、利润和税收841
46.3投资方案经济效果评价方法842
46.3.1净现值法842
46.3.2费用现值(PVC)法843
46.3.3内部收益率法843
46.3.4静态投资收益率845
46.3.5净年值法845
46.3.6年成本(AC)法845
46.3.7静态投资回收期法846
46.3.8动态投资回收期法846
46.3.9追加投资回收期法847
46.4不确定性分析848
46.4.1盈亏平衡分析848
46.4.2敏感性分析851
46.4.3风险分析853
47财务评价856
47.1财务评价方法856
47.1.1 财务评价的目标和作用856
47.1.2财务评价方法856
47.13财务评价的基本要素856
47.1.4财务评价指标858
47.2 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862
47.2.1资金筹措862
47.2.2资金成本863
47.3财务结构分析865
47.3.1财务结构与财务风险865
47.3.2财务结构评价方法866
48.1.3投资内容以设备改造为主,以土建工程为辅868
48.1.2改造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的868
48.1技术改造项目的特点868
48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分析868
48.1.1 以固定资产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868
48.1.4资金来源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资金运用效果是增量带动存量869
48.2技术改造项目的费用和效益869
48.2.1技术改造项目的费用869
48.2.2技术改造项目的效益871
48.3技术改造项目经济效果评价方法872
48.3.1一般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872
48.3.2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876
49技术引进的经济评价878
49.1技术引进的概念和内容878
49.2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878
49.2.1许可证贸易878
49.2.5技术咨询服务880
49.3.1技术供应方的定价原则880
49.3技术价格与支付方式880
49.2.4补偿贸易880
49.2.3合作生产880
49.2.2合资经营880
49.3.2技术引进方的作价原则881
49.3.3利润分成率的确定881
49.3.4技术付费方式881
49.4技术引进的经济分析883
49.5 引进项目的工作程序和步骤884
50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886
50.1设备的磨损与补偿886
50.1.1有形磨损886
50.1.2无形磨损887
50.1.3综合磨损887
50.1.4设备的补偿887
50.2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方法889
50.2.1设备的退役889
50.2.2设备的更换892
50.2.3旧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894
50.2.4设备更新紧迫性的度量896
51可行性研究898
51.1项目周期898
51.1.1投资前期898
51.1.2投资实施期899
51.1.3投产经营期899
51.2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899
51.2.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900
51.2.2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步骤900
51.3 需求预测901
51.3.1市场需求分析901
51.3.2市场预测的内容和方法902
51.3.3生产规模研究902
51.4.1技术选择903
51.4技术研究903
51.4.2工艺选择904
51.4.3设备选择905
51.5财务经济评价906
51.5.1财务评价906
51.5.2经济评价906
52.1.1新技术革命910
52.1 新技术革命与高技术910
52高新技术概述910
第十篇 高新技术产业化910
52.1.2高技术范畴、特点、主要领域912
52.2世界高新技术开发计划919
53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925
53.1 高新技术创造了新的生产力925
53.2 高新技术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926
53.2.1产业结构变化927
53.2.2就业结构的变化929
53.3 高新技术发展与经济国际化930
5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932
54.1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商品化与产业化932
54.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火炬”计划934
54.2.1“火炬”计划的宗旨934
54.2.2“火炬”计划的方针政策935
54.2.3“火炬”计划的主要任务935
54.2.4“火炬”计划的发展战略936
54.3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937
54.3.1 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937
54.3.2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937
54.4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探讨938
55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940
55.1 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机制940
55.2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941
55.2.1企业国际化进程与衡量标准941
55.2.2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动力与要素944
55.2.3企业国际化策略945
55.3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对策958
第十一篇 科技人才使用与管理961
56总工程师的人才意识与科技人才管理961
56.1知识分子与科技人才961
56.1.1 人才961
56.1.2知识分子962
56.1.3科技人才964
56.2科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965
56.2.1科技人才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965
56.2.2科技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966
56.3科技人才意识与管理意识968
56.3.1科技人才管理的意义和内容968
56.3.2科技人才管理意识969
57.1科技人才开发971
57.1.1科技人才开发的意义971
57科技人才开发与使用971
57.1.2科技人才开发的主要内容972
57.2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973
57.2.1宽松的政治环境973
57.2.2和谐的心态环境973
57.2.3平等的竞争环境974
57.2.4良好的工作条件974
57.2.5舒适的生活环境974
57.3企业科技人才管理的主要环节974
57.3.1预测和规划974
57.3.2企业科技人才的发现和选拔977
57.3.3企业科技人才的使用和培养980
57.3.4企业科技人才的考核评价及奖惩982
58.1.1灵活性原则987
58.1.2民主原则987
58科技人才管理987
58.1科技人才的管理原则987
58.1.3能级原则988
58.1.4协调原则988
58.1.5动态原则988
58.1.6动力原则989
58.2科技人才的管理方法990
58.2.1系统管理方法990
58.1.7效能原则990
58.2.2弹性管理方法991
58.2.3激励管理方法991
58.2.4运用信息的方法管理993
58.2.5运用法规的方法管理993
59科技管理人才995
59.1科技管理人才的意义995
59.1.1科技管理人才的含义995
59.1.2科技管理人才的分类995
59.1.4科技管理人才的地位和作用996
59.1.3科技管理人才的性质996
59.2.1科技管理人才的品德997
59.2科技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997
59.2.2科技管理人才的知识素质998
59.2.3科技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998
59.2.4科技管理人才的身体素质999
第十二篇 科技进步的法律保障1001
60科技进步与科技法1001
60.1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法律机制1001
60.1.1法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机制1001
60.1.2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社会主义法律的强大保障1001
60.1.3 科技法律机制的内容和作用1001
60.1.4科技人员应当充分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1002
60.2科技法的概念及特征1002
60.2.1科技法的概念1002
60.3科技法律关系1003
60.3.1科技法律关系的概念1003
60.2.3在人类历史上,对科学技术进行法律调整,由来已久1003
60.2.4现代意义的科技法并向国际化方向发展1003
60.2.2我国科技法的特点1003
60.3.2科技法律关系的类型1004
60.3.3科技法律关系的构成1004
60.4科技法的制订1005
60.4.1科技法的制订概念和意义1005
60.4.2科技法制订应当遵循的原则1005
60.4.3科技法的制订程序1006
60.5科技法的地位1006
61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1007
61.1科技管理体制1007
61.1.1科技管理体制的涵义1007
61.1.2建立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原则1007
61.1.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1008
61.2.1最高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1009
61.2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1009
61.2.2其他管理部门的职责1010
61.3科技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1011
61.3.1科技计划管理制度1011
61.3.2科技组织和人才管理制度1011
61.3.3科技财税管理制度1012
61.3.4科技成果管理制度1014
61.3.5科技奖励制度1015
61.3.6技术监督制度1016
62科技产权法律制度1017
62.1科技产权概述1017
62.1.1科技产权的概念和特征1017
62.1.2科技产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1018
62.1.3科技产权的法律保护1018
62.2.1专利法概述1019
62.2.2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1019
62.2专利法1019
62.2.3发明专利的条件1020
62.2.4发明专利的申请和审批程序1020
62.2.5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1021
62.2.8专利权的法律保护1022
62.3商标法1022
62.3.1商标法概述1022
62.2.7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1022
62.2.6专利发明的实施1022
62.3.2商标注册制度和商标注册条件1023
62.3.3商标注册程序1023
62.3.4商标专用权及其保护1024
62.3.5商标管理1024
62.4著作权法1024
62.4.1著作权法概述1024
62.4.2著作权客体、归属及内容1024
62.4.4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1026
62.4.3著作权的限制、期限及许可使用1026
62.4.5著作权管理1027
63技术合同法1028
63.1技术合同概述1028
63.1.1技术合同的特征1028
63.1.2技术合同的种类1029
63.2技术合同的订立、变更和解除1030
63.2.1技术合同的主体1030
63.2.2订立技术合同的原则1030
63.2.3订立技术合同的程序1031
63.2.4技术合同的主要条款1031
63.2.5技术合同的变更和解除1032
63.3技术合同的内容1032
63.3.1技术开发合同1032
63.3.2技术转让合同1034
63.3.4技术咨询合同1035
63.3.3技术服务合同1035
64部门科技进步的法律制度1036
64.1企业科技进步法律制度1036
64.2 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法律制度1038
64.2.1高新技术立法概述1038
64.2.2我国高新技术立法要点1038
64.2.3高新技术开发区法律制度1039
64.3基础科学研究法律制度1040
64.3.1基础科学研究及其法律调整1040
64.3.2基础性研究的法律制度建议1041
65科技法律责任1043
65.1法律责任的概述1043
65.1.1法律责任的概念1043
65.1.2民事责任1043
65.1.3行政责任1044
65.2.1侵犯版权的行为1045
65.2侵犯版权的法律责任1045
65.1.4刑事责任1045
65.2.2侵犯版权的法律责任1046
65.3侵犯专利权的法律责任1047
65.3.1侵犯专利权的行为1047
65.3.2侵犯专利权的法律责任1047
65.4侵犯商标权的法律责任1048
65.4.1侵犯商标权的行为1048
65.4.2侵犯商标专用权的法律责任1048
65.5违反技术合同的法律责任1049
65.5.1违反技术开发合同的责任1049
65.5.2违反技术转让合同的责任1049
65.5.3违反技术咨询合同的责任1050
65.5.4违反技术服务合同的责任1050
66.1仲裁与诉讼概述1051
66.1.1仲裁的基本制度1051
66科技纠纷的仲裁与诉讼1051
66.1.2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1052
66.2科技行政争议的复议与诉讼1053
66.2.1行政复议制度1053
66.2.2行政诉讼制度1053
66.3科技合同争议的仲裁与诉讼1054
66.3.1技术合同争议的仲裁1054
66.4.1专利行政复审1055
66.4专利权益争议的复审与诉讼1055
66.3.2技术合同争议的诉讼1055
66.4.2专利权益争议的诉讼1056
66.5商标权益争议的复审与诉讼1057
66.5.1商标权益争议的复审1057
66.5.2商标权益争议的诉讼1057
66.6 国际技术贸易争议的仲裁1058
参考文献1060
后记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