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1/31520566.jpg)
- 盛连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3359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7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暂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1
1.1 环境及环境的分类1
1.1.1 环境的基本内涵1
1.1.2 环境的功能和基本特征6
1.1.3 环境的分类10
1.1.4 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11
1.2 环境科学及其发展17
1.2.1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变化17
1.2.2 环境科学的形成及其分支学科22
1.2.3 现代环境科学特征及学科任务25
思考题32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33
推荐阅读书目34
第2章 人类生存的地球35
2.1 地球的运动及其结构35
2.1.1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35
2.1.2 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意义36
2.1.3 地球的内部结构39
2.2 地球环境系统41
2.2.1 大气环境42
2.2.2 水环境47
2.2.3 土壤环境51
2.3 地球环境的形成与演变54
2.3.1 地球的诞生54
2.3.2 地理环境的演变55
2.3.3 地球的脆弱性58
2.4 人类与地球环境61
2.4.1 世界人口的增长与地球承载力61
2.4.2 科技进步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66
2.4.3 农业的发展与地球表征的改变67
2.4.4 主要环境要素与人类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69
思考题71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72
推荐阅读书目73
第3章 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74
3.1 全球性环境问题概述74
3.1.1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实质74
3.1.2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类75
3.1.3 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76
3.1.4 全球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77
3.2 全球变暖78
3.2.1 温室效应79
3.2.2 温室气体的来源80
3.2.3 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82
3.2.4 控制全球变暖的对策84
3.3 臭氧层破坏85
3.3.1 臭氧层与臭氧空洞86
3.3.2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87
3.3.3 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及环境的影响88
3.3.4 遏制臭氧层破坏的对策89
3.4.1 生物多样性的涵义90
3.4 生物多样性减少90
3.4.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92
3.4.3 世界生物多样性现状93
3.4.4 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及其根源95
3.4.5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行动和途径98
3.5 酸雨99
3.5.1 酸雨的形成99
3.5.2 酸雨的危害101
3.5.3 防治酸雨的措施和途径104
3.6 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以及人类采取的主要行动105
3.6.1 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105
3.6.2 人类采取的主要行动106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108
思考题108
推荐阅读书目110
第4章 中国生态环境特点与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11
4.1 自然环境特点111
4.1.1 地貌特点111
4.1.2 气候特点112
4.1.3 森林及植被特点113
4.1.4 其他生物资源114
4.1.5 脆弱性生态环境类型及分布117
4.2 生态环境的历史变革121
4.2.1 中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历史变化122
4.2.2 人口压力下的土地开发123
4.2.3 人口扩散与生物资源利用124
4.2.4 中国历代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126
4.3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对策129
4.3.1 水资源危机加剧与南水北调129
4.3.2 森林生态功能衰退与防护林工程133
4.3.3 草地资源退化与退耕还草135
4.3.4 海洋生态问题现状与危害135
4.3.5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137
4.3.6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持续农业”的兴起139
4.3.7 生物资源与自然保护142
4.3.8 中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所作的贡献144
思考题147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148
推荐阅读书目150
第5章 生物系统与生态系统151
5.1 生物系统及其层次151
5.2 种群152
5.2.1 种群的基本特征152
5.2.2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153
5.2.3 种群增长及增长方式154
5.2.4 种间关系156
5.3 群落159
5.3.1 群落的基本特征159
5.3.2 群落的结构160
5.3.3 群落的演替162
5.3.4 群落对干扰的反应162
5.4.1 生态系统的组成163
5.4 生态系统163
5.4.2 生态系统的类型164
5.4.3 食物链与食物网166
5.4.4 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168
5.4.5 生态系统的功能169
5.4.6 生态平衡185
思考题189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189
推荐阅读书目191
第6章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管理192
6.1 生态系统服务192
6.1.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192
6.1.2 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194
6.1.3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197
6.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估价的意义202
6.1.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205
6.2 生态系统管理207
6.2.1 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207
6.2.2 生态系统管理的实施208
6.2.3 生态系统管理的有效途径210
思考题225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225
推荐阅读书目227
7.1 可持续发展理论228
7.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由来228
第7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228
7.1.2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演化229
7.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31
7.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32
7.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33
7.2.1 可持续发展实施的组织层次233
7.2.2 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关键环节239
7.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43
7.3.1 指标体系243
7.3.2 目标与原则245
7.3.3 指标体系框架246
7.4.1 全球《21世纪议程》247
7.4 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247
7.4.2 《中国21世纪议程》249
7.4.3 《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进程252
7.5 可持续发展实例--常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对策255
7.5.1 常州市的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255
7.5.2 常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和对策256
思考题259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260
推荐阅读书目262
第8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263
8.1 环境规划263
8.1.1 环境规划概述263
8.1.2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267
8.1.3 环境规划的内容270
8.1.4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272
8.2.1 社区环境规划274
8.2 社区、城镇环境规划和环境要素规划274
8.2.2 城镇环境规划276
8.2.3 环境要素规划280
8.3 环境管理285
8.3.1 环境管理概述285
8.3.2 区域环境管理294
8.3.3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297
8.3.4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299
思考题302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302
推荐阅读书目304
9.1.1 环境监测概述305
第9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305
9.1 环境监测305
9.1.2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309
9.1.3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314
9.2 环境影响评价318
9.2.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318
9.2.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322
9.2.3 生态与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325
9.2.4 视觉影响评价328
9.2.5 累积影响评价330
9.3 环境风险评价331
9.3.1 环境风险评价332
9.3.3 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333
9.3.2 风险管理333
9.3.4 公众参与335
思考题337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337
推荐阅读书目339
第10章 绿色文明与人类未来340
10.1 绿色文明340
10.1.1 绿色文明的生态学内涵340
10.1.2 绿色文明与可持续发展340
10.1.3 绿色文明的启示341
10.2 绿色产业342
10.2.1 绿色产业的兴起与发展342
10.2.2 产业绿化及其对策344
10.2.3 绿色壁垒与环境标志346
10.2.4 绿色产品348
10.2.5 生态工程352
10.2.6 生态旅游业355
10.3 人类的未来356
10.3.1 乐观派与悲观派之争356
10.3.2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360
10.3.3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61
10.3.4 历史的责任365
思考题371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371
推荐阅读书目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