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珲春市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珲春市志
  • 珲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2581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913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9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珲春市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11

第二节 疆域沿革59

第一节 位置59

第一篇 建置59

第一章 疆域沿革59

第二章 建置沿革60

第二节 珲春厅62

第一节 渤海东京龙源府62

第三章 行政区划62

第三节 珲春县63

第一节 珲春镇65

第四章 乡镇65

第三节 春化镇66

第二节 凉水镇66

第五节 马滴达乡68

第四节 英安镇68

第六节 哈达门乡69

第八节 马川子乡70

第七节 杨泡满族乡70

第十节 三家子满族乡71

第九节 板石乡71

第十一节 密江乡72

第十二节 敬信乡73

第一节 地层74

第一章 地质74

第二篇 自然环境74

第二节 岩浆岩76

第三节 地质构造77

第四节 火山 地震78

第三节 山脉山峰79

第二节 地貌分区79

第二章 地貌79

第一节 地貌类型79

第二节 人口密度125

第二节 性别构成126

第一节 民族构成126

第三章 人口构成126

第三节 年龄结构127

第四节 文化结构128

第五节 职业构成130

第一节 婚姻134

第四章 婚姻家庭134

第一节 历史概况136

第五章 计划生育136

第二节 家庭136

第二节 节制生育137

第一节 满族139

第六章 各民族由来139

第三节 朝鲜族143

第二节 汉族143

第四节 回族及其他民族144

第一节 满族145

第七章 民族风俗145

第三节 朝鲜族148

第二节 汉族148

第二节 民族政策教育152

第一节 历史概况152

第八章 民族政策与工作152

第三节 培养民族干部153

第四节 民族团结模范大会156

第五节 民族乡157

第九章 宗教159

第六节 民族工作机构159

第三节 伊斯兰教160

第二节 道教160

第一节 佛教160

第五节 天主教161

第四节 基督教161

附:清理教162

第二节 封禁163

第一节 早期开发163

第四篇 农业163

第一章 土地开发与利用163

第三节 招垦164

第五节 土地利用165

第四节 韩民越垦165

第一节 土地制度演变167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167

第二节 外敌掠夺土地168

第三节 封建剥削制169

第五节 农业合作化170

第四节 土地改革170

第六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72

第三章 经营管理173

第一节 粮食作物176

第四章 农作物176

第二节 经济作物177

第三节 蔬菜178

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184

第五章 农技农艺184

第三节 种子186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186

第四节 肥料190

第五节 植保192

第二节 新农具推广与改革194

第一节 传统农具194

第六章 农机 农具194

第三节 农用动力机械195

第五节 农机管理200

第四节 农机培训200

第一节 家畜家禽饲养202

第七章 畜牧业202

第二节 品种改良205

第三节 疫病防治208

第八章 管理机构209

第一节 清代时期210

第一章 森林资源210

第五篇 林业210

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211

第二节 民国时期211

第四节 建国后资源212

第一节 林权归属213

第二章 林政管理213

第二节 森林保护214

第三节 护林防火215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217

第一节 苗圃218

第三章 植树造林218

第二节 造林219

第三节 绿化221

第二节 掠夺盗伐223

第一节 开垦采伐223

第四章 森林采伐223

第三节 经营采伐224

第一节 局级机构226

第五章 领导机构226

第三节 中苏联防站227

第二节 县护林防火指挥部227

第一节 国营林场228

第六章 林场228

第四节 县森林警察队228

第二节 乡镇林场231

第一节 图们江工程233

第一章 防洪护岸工程233

第六篇 水利233

第二节 珲春河工程237

第五节 石头河护岸工程239

第四节 英安河堤防239

第三节 密江河堤防239

第二节 敬信平原治涝工程240

第一节 珲春河流域治涝工程240

第二章 治涝工程240

第三节 其它涝区治理工程241

第三章 灌溉工程242

第一节 水库246

第四章 蓄水工程246

第一节 水土流失成因249

第五章 水土保持249

第二节 塘坝249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250

第六章 防汛抗洪251

第三节 水土流失现状251

第二节 抗洪抢险252

第一节 组织领导252

第二节 防护工程管理253

第一节 管理机构253

第七章 水利管理253

第四节 灌溉工程管理254

第三节 沙石河道管理254

第五节 用水管理及水费255

第一章 渔猎257

第一节 捕鱼257

第七篇 土特产 乡镇企业257

第二节 狩猎258

第一节 养蜂260

第二章 养殖业260

第二节 养蚕261

第三节 养鹿262

第一节 人参264

第三章 种植264

第四节 其他264

第三节 果树265

第二节 药材265

第四节 黑木耳266

附:罂粟267

第二节 野菜268

第一节 野果268

第四章 采集268

第六章 乡镇企业269

第五章 编织业269

主要企业简介274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276

第一章 经营体制276

第八篇 工业276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277

第一节 冶金279

第二章 冶金 化工279

第一节 粮油加工280

第三章 食品 饮料280

第二节 化工280

第二节 食品加工281

第三节 饮料282

第一节 造纸284

第四章 造纸 印刷284

第二节 印刷285

第一节 木材加工287

第五章 木材加工制造287

第三节 象棋288

第二节 木制品生产288

第二节 水泥289

第一节 砖瓦289

第六章 建材陶瓷289

第一节 纺织290

第七章 纺织缝纫290

第三节 陶瓷290

第二节 缝纫291

第一节 农具农机292

第八章 机械电子292

第二节 工具制造293

第三节 无线电元件295

第四节 电子仪器296

第一节 发电300

第九章 电力300

第二节 供电变电301

第三节 用电303

第十章 军工304

第二节 钣金制品305

第一节 皮革 编织305

第十一章 其他工业305

第三节 火柴307

第一节 勘探308

第一章 煤炭308

第九篇 矿业308

第二节 生产309

第三节 企业315

第一节 金场321

第二章 黄金321

第二节 建矿323

第三节 企业325

第三章 其他矿及企业单位330

第一章 驿道333

第十篇 交通 邮电333

第二节 码头337

第一节 航道337

第二章 水路337

附:吉林图长航业公司338

第四节 运输338

第三节 渡口338

第一节 交通路线339

第三章 公路339

第二节 公路修建340

第三节 桥梁 涵洞341

第四节 公路运输345

附:交通事故348

第五节 公路养护348

附:航空运输349

第四章 铁路349

第五章 管理350

第一节 邮电机构351

第六章 邮政351

第二节 邮路352

第三节 邮政356

第二节 电报358

第一节 机构358

第七章 电信358

第三节 电话359

第一节 房屋建筑371

第一章 县城建设371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371

第二节 供水供热378

第三节 街路 照明381

第四节 排水382

第五节 城镇卫生绿化383

第二章 房产管理385

第二节 住宅建设388

第一节 建设规划388

第三章 乡村建设388

第一节 机构392

第四章 环境保护392

第三节 食用水改善392

第三节 环境治理393

第二节 环境污染393

第五节 环保管理394

第四节 环境监测394

第一节 私营商业396

第二章 经营体制396

第十二篇 商业396

第一章 商业行政机构396

第二节 集体商业407

第三节 国营商业408

第二节 饮食生活用品供应411

第一节 商业网点411

第三章 商业购销411

第五节 有奖销售412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禁售商品412

第三节 大购大销412

第六节 集市贸易413

第一节 供应425

第四章 供销合作商业425

第二节 收购427

第三节 管理机构433

第一节 粮食征购434

第五章 粮食购销434

第二节 粮油供应436

第三节 储运440

第四节 食盐经营444

第一节 物资购进445

第六章 物资购销445

第五节 管理机构445

第二节 物资供应447

第三节 管理机构452

第二节 边境通商454

第一节 定期易货454

第十三篇 对外贸易454

第一章 中朝贸易454

第一节 自由贸易460

第二章 中俄贸易460

第三章 中日贸易461

第二节 官方贸易461

第四章 收购464

第一节 沿革466

第五章 海关466

第二节 关税467

第三节 检疫470

第四节 缉私471

第一节 财政体制473

第一章 财政473

第十四篇 财税 金融473

第二节 财政收支474

第三节 监督审计482

第一节 税制税种484

第二章 税务484

第四节 财政机构484

第二节 税务管理487

第三节 税务机构489

第一节 金融机构490

第三章 金融490

第二节 货币491

第三节 存款493

第五节 党员代表会议与党员代表大会549

第六节 纪律检查552

第七节 党的统一战线554

第八节 政治运动555

附:珲春县国民党党部562

第一节 工会563

第二章 社会团体563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565

第三节 妇女组织568

第四节 农会572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573

第六节 其他社会团体574

第一节 县人民代表会议576

第一章 权力机关576

第十七篇 政权 行政 政协576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577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581

附:议事会583

第一节 清代衙门584

第二章 行政机关584

第三节 县政府588

第二节 县公署588

第四节 基层人民政府596

第一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珲春县委员会600

第三章 政治协商机关600

第二节 机构602

第三节 主要活动603

第五节 文史资料604

第四节 提案604

第一节 机构605

第一章 公安605

第十八篇 公安 司法605

第二节 政保611

第三节 治安612

第四节 交通管理616

第五节 边境管理617

第六节 看守所618

第八节 消防619

第七节 武警中队619

第一节 机构621

第二章 检察621

第二节 刑事检察623

第三节 法纪检察624

第五节 控告监所检察625

第四节 经济检察625

第一节 机构626

第三章 审判626

第二节 刑事审判628

第三节 民事审判631

第五节 信访复查632

第四节 经济审判632

第二节 法制教育634

第一节 机构634

第四章 司法行政634

第四节 公证635

第三节 律师635

第五节 人民调解636

第一章 机构637

第十九篇 民政637

第一节 支援解放战争638

第二章 拥军支前638

第三节 拥军优属639

第二节 军民共建639

第四节 总结表彰640

第一节 农村优待641

第三章 优待抚恤641

第二节 定期补助及其它补助642

第三节 国家抚恤643

第四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646

第一节 救灾648

第五章 社会福利648

第三节 扶贫649

第二节 福利单位649

第四节 殡葬管理650

第六章 婚姻登记651

第一节 烈士评定652

第七章 烈士褒扬652

第八章 人民生活653

第二节 烈士塔碑653

第一节 机构660

第九章 信访660

第二节 信访工作661

第一节 劳动就业663

第一章 劳动663

第二十篇 劳动 人事663

第二节 人员编制665

第三节 人员培训666

第四节 劳动保护667

附:重大伤亡事故668

第二节 干部管理669

第一节 干部队伍669

第二章 人事669

第三节 干部下放与调配670

第四节 干部编制671

第五节 干部监察672

第六节 干部结构673

第一节 工资675

第三章 工资福利675

第二节 福利677

第四章 离退休退职679

第一节 中俄边界会勘680

第一章 边界划定680

第二十一篇 外事 侨务680

第二节 中朝边界查勘682

第一节 同俄国交涉684

第二章 对外交涉684

第二节 同日本交涉685

第一节 同苏联往来686

第三章 友好往来686

第二节 同朝鲜往来687

第三节 同日本往来688

第一节 边界建设689

第四章 边界要事689

第三节 苏联边界行为690

第二节 边境管理690

第一节 归侨侨眷691

第五章 侨务691

第四节 友好边防691

第二节 外侨692

第一节 募兵693

第一章 兵役制度693

第二十二篇 军事693

第三节 预备役694

第二节 义务兵694

第一节 清代驻军695

第二章 驻军695

第二节 民国驻军698

第三节 伪军700

第四节 日本宪兵队701

第五节 人民军队702

附:日本关东军703

第一节 八旗兵704

第三章 地方武装704

第二节 民团709

第四节 自卫团710

第三节 保卫团 商团 临时乡团710

第五节 抗日武装713

第二节 民兵训练715

第一节 民兵建制715

第四章 民兵715

第三节 民兵活动716

第四节 武器装备717

第二节 航空活动718

第一节 机场建设718

第五章 防空718

第三节 防空719

第一节 清廷镇压义军720

第六章 兵灾匪患720

第四节 人防工程720

第二节 俄军入侵721

第三节 日军入侵722

第四节 庚申匪乱723

附1:张鼓峰事件724

第七章 救国军战事轶闻725

附2:大盘岭战斗725

第三节 私塾727

第二节 书院727

第二十三篇 教育727

第一章 官学 书院 私塾727

第一节 官学727

第一节 县城幼儿园728

第二章 学前教育728

第二节 乡村幼儿园729

第一节 学校731

第三章 小学教育731

第三节 教学736

第二节 学制736

第四节 学校选介738

第一节 学校740

第四章 中学教育740

第三节 教学745

第二节 学制745

第五节 学校简介746

第四节 招生746

第二节 师范学校748

第一节 技工学校748

第五章 中等专业教育748

第六章 职业教育749

第三节 卫生学校749

第二节 职工文化补习750

第一节 扫盲教育750

第七章 成人教育750

第六节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751

第五节 自办大学751

第三节 电大751

第四节 函大 自考751

第一节 教师队伍752

第八章 教师752

第二节 教师待遇753

第三节 师资素质和培训755

第一节 中小学校舍校园756

第九章 学校设施756

第四节 教师职级756

第二节 教学设备758

第一节 自筹资金759

第十章 教育经费759

第二节 国拨经费760

第十一章 勤工俭学763

第三节 民办乡助763

第十二章 人才输送766

第一章 机构队伍768

第一节 机构768

第二十四篇 科技768

第二节 队伍769

第一节 科技培训771

第二章 科学普及771

第三节 技术引进与推广772

第二节 科普宣传772

第四节 科技交流与考察773

第六节 科技咨询774

第五节 科技情报774

第一节 农业775

第三章 科技成果775

第二节 工业776

第三节 林业777

第四节 医药卫生778

第四章 青少年科技活动781

第五章 地震782

第一节 文化局783

第一章 机构783

第二十五篇 文化783

第三节 文化馆(站)784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784

第五节 书店785

第四节 图书馆(所、室)785

第一节 剧团787

第二章 文艺团体787

第六节 展览787

第一节 戏院789

第三章 文化活动场所789

第二节 艺术团789

第二节 俱乐部790

第五节 其他文化活动场所791

第四节 舞厅791

第三节 电影院791

第一节 戏曲792

第四章 表演艺术792

第三节 歌剧793

第二节 话剧793

第一节 文学创作794

第五章 文学创作794

第四节 歌舞794

第一节 秧歌 舞蹈795

第六章 民间文化795

第二节 主要作品及作者795

第三节 灯会796

第二节 故事 传说796

第一节 电影797

第七章 电影 广播 电视797

第二节 广播 电视798

第二节 近代遗迹799

第一节 古代遗迹799

第八章 文物799

第三节 出土文物800

第二节 档案管理801

第一节 机构沿革801

第九章 档案801

第三节 档案事业802

第一节 珲春县志 乡土志803

第十章 地方文献803

第四节 学术活动803

附录803

第二节 专业志804

第三节 地方文献805

第二节 县直医疗单位807

第一节 私人诊所807

第二十六篇 卫生807

第一章 医疗单位807

第三节 乡卫生院809

第五节 村卫生所 个体诊所810

第四节 其他医院 卫生所810

第二节 西医811

第一节 中医811

第二章 医疗队伍811

第一节 公费医疗812

第三章 医疗制度812

第三节 乡村、厂、校医生812

第一节 妇女保健814

第四章 妇幼保健814

第二节 合作医疗814

第二节 幼儿保健815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816

第五章 疫病防治816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817

第三节 结核病防治818

第一节 医疗技术819

第六章 医疗设备819

第二节 医疗设备820

第七章 病房病床822

第八章 药品管理823

第一节 机构824

第一章 机构设施824

第二十七篇 体育824

第一节 体育课825

第二章 学校体育825

第二节 设施825

第三节 课外体育活动826

第二节 课间操826

第二节 职工体育827

第一节 民族体育827

第三章 群众体育827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828

第三节 农村体育828

第一节 综合运动会829

第四章 运动大会829

第五节 幼儿体育829

第二节 球类运动会830

第四节 冰上运动会832

第三节 田径运动会832

第五节 参加全国全省运动会833

第七节 承办省、州运动会834

第六节 参加全州运动会834

第一节 输送运动员835

第五章 输送人才835

第三节 等级运动员 裁判员836

第二节 考入高等院校体育系836

第一章 人物传略837

第二十八篇 人物837

第二章 烈士名录862

(一)血腥屠杀868

一、日军侵占罪行录868

附录868

(三)奴役与压榨871

(二)掠夺财富871

中俄瑷珲和约874

二、有关界务条款874

中俄续增条约875

中俄勘分东界约记879

商民水陆贸易章程880

吉林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882

中俄珲春东界约884

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888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890

珲春县志序891

校订《珲春县志》序891

三、旧志序891

珲春县志序892

珲春县志序892

关于编写《珲春县志》的通知893

四、本届修志文献893

关于成立珲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894

关于调整珲春县史志地编纂委员会成员的通知895

关于调整珲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89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黑河等四个边境城市的通知897

五、开发开放政策897

关于调整珲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897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珲春县设立珲春市的通知899

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关于设立珲春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批复899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珲春市开放开发的通知900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珲春经济开发区的批复900

吉林省人民政府令903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珲春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管理办法904

珲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珲春市对外开放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906

修志始末9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