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洪焕椿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 ISBN:7805190712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65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6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自然环境和人口增减1
一 行政区划和地理形势1
001 明清时代苏州府政区沿革1
002 明清时代苏州府城建置沿革2
003 明代苏州府行政区划2
004 明代苏州府自然环境4
005 明代吴县地理概况10
006 明代长洲县山川形势10
007 明代吴江县地理形势11
008 明代常熟县地理形势14
009 明代昆山县山川形势15
010 明代嘉定县地理形势17
011 明代太仓州地理形势19
012 清代苏州府各县地理形势21
二 城乡人口25
013 洪武四年至崇祯五年苏州府各县户口统计25
014 洪武四年常熟县户口概况29
015 明初苏松农村人口流移及逃户复业情况30
016 天顺初与嘉靖隆庆间苏州府县里数及户数之比较34
017 万历四十五年苏州府各县人丁及均徭里甲银35
019 顺治初至乾隆九年苏州府县户口统计37
018 天启五年昆山县人丁数37
020 顺治初至雍正十三年苏州府县实在人丁统计38
021 嘉庆十五年至同治四年苏州府县实在人丁统计40
022 嘉庆二十五年苏州府各县男女丁口数统计41
023 明清苏州府各县农村市镇户口数42
第二章 土地资源和占有形态43
一 耕地面积和清丈田亩43
024 洪武初苏州府县土地统计43
025 洪武二十四年至崇祯十四年苏州府县官民田地数44
026 洪武二十六年至万历六年苏州府田地升降统计48
027 洪武二十六年至万历六年苏州府每户及每口平均田地统计48
029 万历四十五年苏州府各县田地数及均徭里甲银49
028 弘治十五年苏州府官民田与全国官民田数之比较49
030 天启五年苏州府各县田地统计52
031 顺治二年至道光十年苏州府县田地数52
032 嘉庆二十五年苏州府每口平均田亩数56
033 嘉靖间常熟县清丈田亩经过56
034 明代太仓州清丈田亩之弊端57
035 清代吴江县田额损益之故57
036 康熙间长洲县清丈田亩纪实58
037 乾隆间长洲元和两县清丈田亩换给新单原委60
二 屯田、垦田、义田、役田60
038 况钟请军田仍照民佃奏60
039 万历三十七年嘉定县太仓卫军屯荡田碑记61
040 康熙二十二年苏州卫屯田及屯丁数64
041 康熙二十二年太仓卫屯田及屯丁数65
042 乾隆三十年苏州府元长吴三县境内各都图屯田听丁择佃召种碑65
043 乾隆三十三年苏州府为各卫屯田听丁择佃召种碑66
044 乾隆五十七年严禁侵占苏州卫屯田碑67
045 万历四十六年常熟县招抚流移开垦荒田碑68
046 万历四十六年常熟县开垦县属西北海滨荒田碑71
047 万历四十六年常熟县开垦荒田碑72
048 洪武十七年至嘉庆二十年吴县范氏增置义田经过75
049 宣德间清理范氏义田记76
050 嘉靖元年常熟县儒学义田碑记77
051 康熙五十四年吴县申氏义田祭田恪遵旧制碑78
052 道光二年严禁盗卖盗买长洲元和等县义田祭田帖79
053 清代吴县义田简表81
054 清代元和县义田简表81
055 清代长洲县义田简表82
056 清代常熟昭文两县义田简表83
057 清代昆山新阳两县义田简表83
058 嘉靖三十年吴县乡都役田记83
059 明代吴县申氏置役田记85
三 土地占有和买卖契约87
060 明代苏州富家田跨三州87
061 明董份田连苏湖诸邑87
063 明代常熟民间投献田宅88
062 万历间苏州徐氏富甲三吴88
064 清代吴江县豪民占田占水89
065 顺治十五年至道光三年苏州府沈氏家族置产纪录90
066 乾隆间苏州元和县碧城仙馆置产纪录144
067 乾隆三十七年至道光十七年元和县彭氏“世禄挹记”置产纪录168
068 道光十六年元和县叶希古兑卖田地记录172
069 道光二十年元和县陶丰玉绝卖田地记录173
070 乾隆五十年苏州闵其昌土地顶契175
071 乾隆五十七年苏州陈慎言土地绝兑文契176
072 嘉庆十三年苏州闵云揆贴契176
074 嘉庆二十年苏州闵云揆贴契177
073 嘉庆十九年苏州府吴江县张佩兰杜绝卖田契177
第三章 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178
一 粮食生产178
075 明清时期苏州稻麦菽品种178
076 明代昆山县稻麦豆品种181
077 明代虎丘农村多植香粳稻与红莲稻181
078 清代吴县稻麦品种182
079 清代元和县周庄镇农村稻麦菽品种185
080 清代吴江县稻麦豆各类品种186
081 清代吴江县震泽镇农村水稻良种188
082 康熙间苏州多种喇嘛稻188
083 康熙年间苏州双季稻种植情况及其产量188
085 明清太仓州之棉花种植196
084 明代苏州棉花品种196
二 经济作物196
086 明清嘉定县之棉花种植197
087 清代常熟沙土广种棉花197
088 嘉定县农村一年种稻三年种棉198
089 明清苏州种植之烟麻与药材198
090 明代虎丘山所产之药材199
091 清代元和县周庄镇农村药材品种201
092 明清苏州各地花草品种202
三 生产力水平205
093 明清苏州水稻耕作技术205
096 明清苏州各地使用之农业工具209
095 清代吴县农村围田与梯田耕作法209
094 苏州高低乡种田之急务209
097 明代苏州之大朋车与官车211
098 苏州农家占测气候方法212
099 苏州农事因地制宜213
100 苏州农田重天时地利人和213
101 苏州农村的单丁214
102 清代吴江县农事纪实215
第四章 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217
一 蔬菜瓜果和家畜家禽217
103 明清苏州各地蔬菜及瓜果品类217
104 明代苏州盛产白菜219
106 明清苏州著名之水生作物——莲藕与菱角220
105 苏州之名产——莼菜220
107 太湖诸山所产之水果珍品222
108 洞庭白沙枇杷222
109 明清吴县瓜果品种223
110 明清吴县木渎镇农村种植之蔬菜瓜果226
111 清代元和县周庄镇农村蔬菜瓜果品种227
112 清代吴江县种植之蔬菜瓜果品种229
113 清代吴江县同里镇农村之蔬果229
114 清代元和县周庄镇农村之生猪和山羊230
115 清代吴江县农村之家畜家禽230
二 水产养殖和捕捞230
116 明清苏州各地之水产230
117 吴江各地之蟹虾232
118 苏州之特产——银鱼233
119 清代元和县周庄镇农村之水产234
120 太湖之渔民与鱼市235
121 清代吴县光福镇渔者十有三四235
122 崇明县农民以渔樵为副业236
123 康熙二十五年永禁占踞官湖私收渔税碑236
124 康熙三十六年长洲县严禁借端苛敛渔户私征240
渔课碑240
125 崇祯九年长洲县各处湖荡任凭渔户捕鱼242
营生碑242
126 苏州花农以种花卖花为业243
三 花木和茶叶243
128 苏州之花场和花市245
127 清石韫玉《山塘种花人歌》245
129 清代苏州山居农民以树艺为务246
130 苏州产茶以天池、龙井为最247
131 吴县西山出产雨前茶248
四 蚕桑和丝绸248
132 明代苏州府各县栽桑及折纳丝绢数248
133 明代苏州农家尽逐绫绸之利248
134 太湖近处农家多畜蚕取丝249
135 苏州城东之丝织业249
137 清代吴江县农民治蚕方法250
136 洪武十年常熟县栽桑及折纳丝绢数250
138 吴江县震泽镇周围农户以养蚕织绸为副业251
139 清代震泽县农民治桑方法252
140 清代吴县光福镇农村之艺桑和刺绣252
141 明清苏州所产丝绸品类252
五 织布和织席254
142 明清苏州农村之织布业254
143 明初苏州农村织布折纳夏税255
144 明清苏州之官布256
145 江南农村全赖一机一杼257
147 明清苏州农村之织席业258
146 清代元和县周庄镇农村之棉纱和棉布生产258
第五章 农村市镇和物资交流259
一 农村市镇分布及发展情况259
148 明清苏州府各县市镇统计259
149 明代苏州府各县市镇之分布260
150 明末苏州府各县农村市镇简况261
151 清代苏州府各县农村市镇简况262
152 明清吴江县农村市镇发展简况268
153 明清吴江县农村市镇户口增长简况269
154 吴江县盛泽镇历史沿革270
155 乾隆间苏州农村市镇房屋租契271
157 明清苏州农村市镇商贾贩卖情况275
二 城乡物资交流275
156 明代苏州物资交流情况275
158 清代苏州城乡之蚕丝买卖277
159 明清吴江县盛泽镇之丝绸交易277
160 明代嘉定县农村市镇之棉花交易279
161 清初太仓州鹤王市之棉花交易279
162 明清苏常之棉布市场279
163 雍正间吴县枫桥之米市280
164 清代吴江县同里镇之米市280
165 清代吴江县平望镇之贩米业280
166 清代吴县木渎镇之麻布交易280
170 清代苏州象生绒花销售外府州县281
169 清代吴江县黎里镇之白蜜交易281
167 清代长洲县浒墅镇之席市281
168 清代吴江县同里镇之竹器贩卖281
171 明末苏州农村市镇与浙西农村之经济联系282
第六章 农业灾害和水利建设283
一 灾害和赈济283
172 洪武二年至崇祯十五年苏州府水旱灾害和蠲免赈济纪要283
173 宣德七年苏州置济农仓备赈贷292
174 嘉靖四十三年昆山县兴造新济农仓记293
175 隆庆二年苏州府社仓事宜碑记294
176 顺治三年至道光五年苏州府水旱灾害和蠲免赈济纪要295
177 明郑若曾《太湖图论》303
二 治理太湖与三江303
178 明杨循吉论治理太湖之水305
179 乾隆二十八年芟除太湖等处茭芦苇荻告示306
180 清凌介禧论茭葑塞太湖去水之路307
181 三江历史沿革309
182 永乐初夏原吉论三江水利310
183 万历十五年江有源论修治三吴水利311
184 明人吴荃、王士性、周木、徐显卿、周起元论312
三江农田水利建设312
185 明代苏州府兴修农田水利年表317
186 清初钱中谐论治理三大川323
187 清初王国宝论疏导三吴水利326
188 清徐旭旦论去三吴水害327
189 清钱泳论太湖与三江水利建设328
190 清魏源论兴举三江水利330
191 清代苏州府兴修农田水利年表331
192 江南水利必先治吴淞江335
193 明归有光论治理吴淞江336
194 明徐献忠论吴淞江水利336
195 吴淞江疏导简况337
196 天顺二年崔恭浚吴淞江339
197 弘治七年何鉴治理吴淞江340
198 隆庆四年海瑞《开吴淞江疏》340
199 明归有光《光禄署丞孟君浚河记》341
200 隆庆万历间疏导吴淞江之得失342
201 嘉庆二十三年重浚吴淞江碑记344
202 道光年间整治吴淞江水利碑记346
203 道光年间挑浚吴淞江河道并估筑各坝银数碑351
204 康熙十年疏浚吴淞江及刘河经过357
205 乾隆二十八年疏导吴淞江及刘河362
206 刘河水道形势364
207 康熙十年慕天颜议浚刘河365
208 清张作楠《上魏中丞议浚刘河书》367
209 白茆港形势及明代早中期疏治简况371
210 正德七年俞谏请留关税浚白茆港373
211 隆庆四年海瑞《开白茆河疏》375
212 万历七年疏导白茆港始末376
213 明耿橘论治理白茆港379
214 明姚希孟论疏浚白茆塘380
三 开通塘浦泾渎381
215 明清疏浚苏州府至和塘简况381
216 明代疏浚昆山夏驾浦简况382
217 明代嘉定县干河及塘浦简况382
218 弘治十年开浚七鸦浦386
219 明赵用贤论开通常熟四浦387
220 明耿橘论治理常熟大小泾浦389
221 弘治十二年浚常熟许浦塘391
222 隆庆五年常熟重浚奚浦392
224 明吴岩论江南围田修筑岸塍之利393
四 修筑圩岸沟洫393
223 宣德七年况钟论高筑圩岸393
225 明周凤鸣论浚支河以修圩岸394
226 吴下之田以圩岸为存亡395
227 吴江水利重在筑堤396
228 明金藻论修圩岸沟洫397
229 万历八年修筑苏州府圩岸398
230 成化十一年筑常熟赵段圩堤399
231 明归有光《常熟县赵段圩堤记》400
232 清沈德潜论治理元和县堤岸沟洫401
233 清代昆山县蔚村筑围事宜404
234 洪武初苏州府官民田地科则408
第七章 田赋征派和南粮北运408
一 田地科则和税粮统计408
235 洪武初吴县官民田科则409
236 洪武二十四年常熟县官民田科则411
237 万历四十八年苏州府各县田地科则411
238 万历三十九年嘉定县开垦荒田酌定粮额斗则碑412
239 天启六年长洲县田地等则及每亩应输税粮414
项款碑414
240 顺治三年嘉定县东西两异乡升科田亩照旧419
办粮碑419
241 清代苏州府芦课及芦洲科则422
242 乾隆间苏州府各县田地山荡起科等则426
243 洪武初至崇祯十四年苏州府及各县征收税粮数440
244 顺治二年至道光十年苏州府实征税粮数448
245 洪武二十六年、弘治十五年、万历六年苏州府与全国每亩平均征收税粮数之比较462
246 洪武二十六年、弘治十五年、万历六年苏州府实征税粮与全国税粮总数之比较463
247 天顺和崇祯两朝苏州府额征税粮之比较463
248 万历六年和雍正十三年苏州府征收税粮之比较463
二 田赋积弊和减免折征464
249 洪武元年至崇祯十四年苏州府税粮征派纪要464
250 洪武二十年苏州府编定鱼鳞图册471
251 明代苏州推行粮长制经过473
252 明代嘉定县推行粮长制简况474
253 明代苏州府推行平米法476
254 明代苏州府推行一条鞭法479
255 万历十六年常熟县税粮会计由单长单式样碑480
256 明代苏州府粮额比天下为多483
257 明代吴中税粮征派之弊485
258 明代苏州田赋积重之由来487
259 明代苏州赋额未尝取盈490
260 宣德五年况钟请减苏州府秋粮491
261 宣德六年况钟《再请免抛荒及夏税科派奏》494
262 宣德七年况钟核减苏州府浮粮495
263 明初况钟改革苏州赋税积弊496
264 明代归有光议减常熟田赋497
及逋欠499
265 万历五年林应训议减昆山和嘉定二县田赋499
266 洪武、永乐间苏州府减免税粮情况501
267 洪武、宣德间苏州府田赋折征情况501
268 宣德元年至四年苏州府拖欠税粮改折钞贯502
269 嘉靖、万历间苏州府均粮减赋简况503
270 顺治二年至道光二年苏州府税粮征派纪要506
271 清初吴中预征税粮516
272 康熙四年韩世琦疏请苏州府白粮改折应照米价517
酌定科征517
273 康熙十三年慕天颜请减苏州府钱粮虚数518
274 康熙十八年慕天颜请豁苏州府坍荒田地钱粮520
275 顺治二年至嘉庆二年豁免苏州府逋赋概况521
三 漕粮和漕运525
276 洪武元年至万历九年苏州府南粮北运简况525
277 洪武三十年至成化八年南粮北运数531
278 成化八年苏州府漕粮额数与全国总数之比较532
279 成化间苏州府漕运正粮额数与全国漕运正粮总额数之比较532
280 明代苏州府漕粮和漕运负担之重533
281 宣德六年况钟《丁少粮多请免远运奏》534
282 明代江南白粮之困535
283 明末苏州等府民运白粮之弊536
284 明代嘉定县永折漕粮始末538
285 泰昌元年常熟县严革漕白陋规帖及漕白粮禁约543
286 崇祯三年常熟县漕政八款545
287 顺治二年至道光三年苏州府南粮北运简况549
288 嘉庆十六年苏州府各县派兑漕船数557
289 嘉庆二十三年苏州府各县起运漕粮数557
290 嘉庆二十三年苏州府各县起运白粮数558
291 道光五年苏州府各县起运漕粮和白粮数559
292 顺治十五年陆世仪论清理漕运559
293 顺治七年常熟县禁革漕运积弊告示561
294 顺治十二年常熟县禁革漕弊条议石刻563
295 康熙十七年常熟县禁革漕弊条规565
296 乾隆十七年常熟县漕务禁革条类568
297 明代吴中私租重572
第八章 租佃关系和农民生活572
一 地租剥削和租佃关系572
298 吴中业田之家收租情况573
299 明末吴中田主索取麦租573
300 万历间嘉定势家强占田地573
301 清代吴中之地租剥削573
302 乾隆间苏州府议定征租规条577
303 乾隆初江南业主苛刻佃户579
304 乾隆二十四年《业佃公平收租示》580
305 乾隆二十四年昆山佃农刘太等因歉收言明止还半租581
307 乾隆九年长洲县章子华向章茂甫回赎原顶田亩纠纷582
306 清代苏州佃农以田面为恒产582
308 乾隆四十一年吴县唐元自恃原主采取佃农王二观田里豆麦纠纷585
309 乾隆间苏州屈氏慎余堂租佃契约586
二 抗租和争粮610
310 天启间苏州府农民抗租610
311 崇祯十一年吴县横金镇乡民抗租斗争610
312 崇祯十二、十三年苏州农民争米风潮611
313 明末嘉定城镇奴仆结党反抗612
314 清代苏州佃农抗租斗争613
315 康熙间吴中佃农歃结反抗田主614
316 清代苏州乡民结伙争粮614
317 乾隆五十七年苏州卫屯田严禁佃户抗欠短租碑615
318 道光十四年苏州府严禁佃农结党抗租碑616
三 农村习俗和农民生活618
319 明清苏州地区农村习俗618
320 明清吴江县农村习俗620
321 明清吴江县黎里镇农村习俗624
322 明清吴县农村习俗625
323 明清苏州山村农家之生业626
324 明清苏州农村小满动三车626
325 明清苏州农民生活景况627
326 明代苏州农村之租米和生米628
327 明代常熟县虞山农村生活景象628
329 崇祯间苏州之米价和农民生活630
328 明代昆山农村妇女生活情景630
330 清代苏州物价和农民生活632
331 清代昆山农村妇女养蚕忙635
332 清代吴南诸乡蚕之厚利635
333 康熙间李煦奏报苏州米价及农民生活情形635
334 乾隆间苏州农村景况646
335 乾隆间苏州农村卖屋文契646
336 乾隆间苏州农村房屋租退契约646
337 乾隆间苏州农村借票648
338 乾隆间苏州农村包票650
339 乾隆间苏州农村管坟农户的甘结及领纸651
340 嘉庆十二年苏州府永禁盗窃农民耕牛碑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