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贵州民居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贵州民居
  • 罗德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0275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民居-建筑艺术-贵州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贵州民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9

第一节 古代贵州及贵州民居的历史渊源20

一、古代贵州和民族20

二、贵州民居的历史渊源21

第二节 自然条件概况24

一、地貌特征24

二、气候特征25

三、植被特征26

第三节 民族概况28

一、综述28

二、贵州少数民族概况28

三、贵州少数民族分布情况32

第二章 贵州民居的生成条件和影响背景35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影响36

第二节 材料的影响37

第三节 民族文化的影响37

一、节日文化的传承37

二、对“萨神”、图腾及火塘的崇拜37

第四节 稻作文化的影响41

第五节 技术背景44

第三章 村寨——贵州民居生成的聚落47

第一节 村寨选址原则48

第二节 寨门——村寨的限定要素51

第三节 寨心——村寨的灵魂崇拜53

第四章 贵州村寨类型与形态57

第一节 建造在山坡上的村寨58

一、山腰顺势分层筑台型村寨58

二、顺势架空生态型村寨59

三、河谷坡地型村寨61

四、横跨山脊顺山就势而为的村寨62

第二节 受山地河流影响形成的村寨66

一、河滩阶地型村寨66

二、弯曲河谷型村寨66

三、迂回扇形村寨66

四、半岛台地型村寨68

第三节 村寨建筑特色的构成68

一、村寨建筑特色构成因素68

二、村寨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表达手法69

三、山地民居的生态原理及启示71

第五章 贵州民居的类型与特征73

第一节 综述74

第二节 黔中地区74

第三节 黔东南地区77

一、苗族吊脚楼77

二、侗族干阑建筑77

第四节 贵州其他地区民居78

第六章 黔东南干阑建筑83

第一节 贵州最早的干阑建筑原型84

第二节 贵州干阑建筑的分布概况84

第三节 黔东南侗族干阑民居群体聚落特征85

一、特征鲜明的鼓楼标志85

二、自然衍生的山寨形态87

三、内向封闭的寨落空间88

四、生机盎然的环境风貌88

第四节 侗寨的公共交往场所——鼓楼89

一、鼓楼渊源89

二、鼓楼的社会功能90

三、鼓楼的发展与演变90

四、鼓楼的建筑类型90

五、鼓楼的形式与特点92

六、鼓楼的建筑艺术特色94

七丰富多彩的贵州鼓楼群98

第五节 侗寨其他公共交往空间99

一、风雨桥99

二、凉亭103

三、戏台105

第六节 传统侗居空间形态特征106

一、贵州侗族干阑建筑特征107

二、干阑侗居内部空间要素108

三、干阑侗居平面布局与空间序列111

四、干阑侗居的外部空间形态112

五干阑侗居空间领域扩展116

第七节 形态独特的苗族半边吊脚楼117

一、贵州的苗族分布及其特点117

二、苗族的居住方式118

三、苗寨选址原则118

四、苗居居住平面功能布局121

五、适应山区地形的灵活性124

第八节 干阑式粮仓和粮仓群125

一、粮仓的平面类型125

二、粮仓结构与构造125

三、粮仓群126

四、水上粮仓128

五、圆形粮仓129

六、洞穴粮仓129

七、禾晾130

八、水井130

第九节 苗族、侗族民居的异同性比较132

一、平面空间序列的比较132

二、居住方式的比较132

三、宽廊与退堂134

四、入口的设置135

五、苗族、侗族民居的异同性比较135

第十节 干阑建筑构架体系136

一、干阑木构建筑体系的整体房架136

二、干阑房架的构造139

三、屋架140

四、构造细部142

第十一节 干阑民居的外部空间形态146

一、丰富的建筑形象146

二、质朴的建筑装饰153

第十二节 干阑民居的建造程序157

一、建房特点——“三长一短”157

二、建房基本程序157

三、建筑材料157

四、匠师的作用158

第七章 古城镇远民居161

第一节 以险夺人的洞天福地——镇远古城162

第二节 古朴典雅、依山就势的民居164

第三节 景观奇绝、幽深曲折的古巷道167

第四节 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临河民居170

第五节 丰富多样的古巷宅门171

第八章 黔中石头建筑173

第一节 独特的环境、复杂的地貌174

第二节 石材的分类175

第三节 黔中山寨群体风貌特征176

第四节 石建筑的平面形式与竖向空间利用179

第五节 石建筑构造体系179

一、构架179

二、屋面180

三、墙体181

四、窗洞183

五、地面184

六、门槛及踏步184

七、装饰185

第六节 采筑同步、统筹施工188

第七节 施工工具与石材运输188

第八节 屯堡文化190

一、600年前的汉人村——寻觅大明遗风190

二、屯堡文化起源194

三、“屯”与“堡”的说解196

四、云峰八寨的屯堡文化和内涵197

五、戏剧活化石——地戏202

六、天台山五龙寺206

第九节 石板之乡——花溪镇山村民居208

第十节 镇宁布依族山寨——石头寨209

第九章 几类其他典型民居211

第一节 樟江河畔的瑶族民居212

第二节 乌蒙山区彝族民居与土司庄园213

一、彝族民居文化213

二、大屯土司庄园214

第三节 造型迥异的土家族民居216

第四节 名仕宅第218

一、王伯群故居218

二、王家烈公馆(虎峰别墅)219

三、柏辉章官邸(遵义会议会址)219

四、华家阁搂219

五、周逸群故居220

第十章 民族交融与民居文化的相互影响223

第一节 汉文化对传统侗居的影响224

第二节 苗、侗文化的相互渗透227

第三节 相邻地区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229

第四节 北侗村寨多元文化的结晶——三门塘230

第十一章 贵州山寨的图腾崇拜与居住文化235

第一节 铜鼓文化与居住习俗236

一、各民族的铜鼓崇拜236

二、铜鼓与太阳236

三、铜鼓坪与踩铜鼓237

第二节 鱼、龙、鸟与装饰物241

第三节 酒文化与居住礼俗242

一、酒不离俗242

二、侗乡酒礼待客243

三、苗寨拦路歌与拦路酒245

第十二章 贵州民族村镇的保护与再生247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镇的基本情况248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镇的历史背景249

一、战争原因249

二、商业原因249

三、民族歧视等原因250

第三节 民族村镇保护的缘由250

第四节 贵州民族村镇保护措施250

一、开展普查摸清家底251

二、明确重点突出典型251

三、做好民族村镇保护规划251

四、抢救濒危文化遗存251

五、注意整体风貌保护加强基础设施改造256

六、民族民间工艺进课堂256

七、建立生态博物馆257

八、签订合同、实行挂牌保护257

九、制定保护管理办法257

第五节 民族村镇再生策略257

一、保护传承与消除贫困相结合257

二、保护传承与发展旅游相结合259

三、保护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260

第六节 创建生态博物馆262

一保护多元民族文化的新模式262

二、“六枝原则”的确定262

三、让村民自己保护原生态文化263

四、理想与现实对接,在发展和保护间寻找平衡点263

五、贵州生态博物馆群263

第七节 民族村镇保护与再生的启示275

第十三章 贵州新农村民居建筑方案实例277

第一节 方案平面空间构成分析278

第二节 建筑面积标准278

第三节 建筑材料278

第四节 木构架构造278

一、构架要点278

二、屋面要点279

三、楼楞与楼板要点279

第五节 室外重点装修部位的装饰279

第六节 方案图摘选279

第十四章 山地民居文化对建筑创作的影响285

主要参考文献292

后记293

作者简介2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