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法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龙卫球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780083777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23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735页
- 主题词:民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法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1
第一节 律分立中的私法1
一、法律的定义1
二、法律和法院4
三、实在法和理想法5
四、法律分立中的私法6
第二节 我国民法的制度语源13
一、日本移植说辨析13
二、日本创造民法术语的史实14
三、探寻“民法”语源的意义14
四、民法传统的一元性16
第三节 民法概念及调整对象17
一、民法的实质含义17
二、民法的形式含义:民法典18
三、民法的调整对象20
四、民法和商法24
五、民法和经济法28
第四节 民法的法律渊源31
一、概说31
二、萨维尼的法源理论32
三、大陆法系民法的法律渊源33
四、英美法系民法的法律渊源37
五、我国民法的法律渊源38
第五节 民法法条41
一、法条的概念41
二、法规范、法律规定与法条42
三、民法法条的性质43
四、完全性法条的逻辑结构45
五、不完全性法条48
六、复合性法条54
第六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55
一、法律原则(Rechsprinzipien)的意义55
二、传统民法的基本法律原则57
三、现代民法的原则修正62
四、我国《民法通则》宣示的基本原则69
五、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问题72
第七节 民法体系74
一、19世纪概念法学的民法体系观74
二、现代法学的民法体系观76
三、大陆法系的民法结构79
四、普通法系的民法结构83
五、我国的民法结构84
第八节 民法的效力及其范围85
一、民法效力之范围性86
二、民法对时间的效力的原则87
三、民法对空间的效力的原则88
四、民法对人的效力的原则88
五、民法对事项的效力的原则89
第九节 民法的适用89
一、传统理论上法律适用的逻辑模式90
二、取得小前提:确定案件事实,并通过判断进行涵摄或归属92
三、取得大前提:确定应适用的法规范及其具体内容97
四、推断法律适用的结论:赋予具体法效果99
五、法律适用中的法律解释100
六、法律适用中的法律补充109
七、英美国家的法律解释和法律补充116
八、威尔威格的类观点学方法118
第二章 法律关系和权利120
第一节 法律关系120
一、萨维尼关于法律关系的定义120
二、法律关系的规范属性121
三、法律关系的内容122
四、法律关系的主体127
五、法律关系的客体127
六、法律关系的分类128
七、对法律关系的侵害:不法的典型形式130
一、“权利”的概念和语源131
第二节 权利131
二、权利的本质和意义133
三、法益、权限和权能136
四、权利主体、标的、内容137
五、权利的种类139
六、法规竞合和权利竞合151
七、权利的实现153
八、义务163
九、权利概念和人权概念164
十、权利概念和民权概念165
十一、我国“权利”制度的当代发展165
第三节 权利(法律关系)的变动及其原因167
一、权利(法律关系)的变动168
二、权利变动的原因:法律事实169
三、法律事实的类型173
一、权利主体和人法186
第一节 权利主体概说186
第三章 权利(法律关系)主体186
二、权利能力或主体资格的概念187
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188
四、权利能力与当事人能力189
五、当代权利能力理论的发展190
第二节 权利主体制度的演进193
一、古罗马的权利主体制度193
二、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主体制度206
三、《德国民法典》的主体制度210
四、主体制度合理化思考214
第三节 自然人概述220
一、自然人的概念220
二、自然人概念的规范属性222
三、自然人的生命225
四、自然人的权利能力229
五、胎儿的特殊问题231
六、宣告死亡或宣告失踪:失踪人法律问题238
第四节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248
一、行为能力的概念和制度价值249
二、自然人行为能力的设定标准251
三、我国民法上的自然人行为能力制度253
四、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制度比较255
五、特别行为能力264
六、自然人的责任能力266
第五节 监护制度及其改革275
一、监护的概念和制度意义276
二、我国的监护制度277
三、监护的制度比较283
第六节 自然人的人格权302
一、人格权概念303
二、人格权的两种体例304
三、人格权制度的发展309
四、我国自然人人格权制度及其发展326
五、总结341
第七节 自然人的其他法律属性342
一、自然人的住所342
二、自然人的身份权348
三、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349
第八节 法人概述351
一、法人的概念352
二、法人和自然人353
三、法人的主体地位的实在性355
四、法人的本质359
五、法人制度的作用373
六、法人的分类374
第九节 法人的权利能力384
一、法人权利能力的取得和消灭385
二、法人权利能力的性质限制386
三、法人权利能力的法令限制389
四、法人权利能力的目的事业限制390
第十节 法人的成立和管理395
一、法人成立监管的基础396
二、法人成立管理原则和程序397
三、筹备中法人的法律地位404
四、成立后法人的管理409
第十一节 法人机关411
一、法人机关的地位属性412
二、广义法人机关的内部结构423
三、法人的对外代表或对外执行机关428
四、法人的知悉或法人机关的知悉构成问题429
第十二节 法人的其他属性430
一、法人的行为能力问题430
二、法人的责任能力问题437
三、法人的住所442
四、法人的分支机构443
五、联营制度444
第十三节 法人人格的否认446
一、法人人格否认的概念和形式447
二、直索责任适用的范围448
三、直索责任的替代方法450
第十四节 法人终止和清算中的法人452
一、法人终止的条件和程序453
二、清算中的法人455
第十五节 无权利能力社团456
一、民法上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457
二、学说批评458
三、有关国家立法和实务新发展460
四、无权利能力社团问题的评析463
第十六节 合伙464
一、合伙的概念464
二、合伙的类型465
三、我国合伙制度467
第四章 法律行为472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理念472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472
二、法律行为和私法自治479
三、法律行为理论的成就483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487
一、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487
二、财产法律行为和身份法律行为490
三、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494
四、加利行为与非加利行为495
五、要物行为和诺成行为496
六、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496
七、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496
八、独立行为与补足行为497
九、生存行为与死因行为497
十、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497
十一、生效的法律行为和不生效的法律行为497
十二、其他分类498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成立498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和一般效力498
二、法律行为的三要素499
三、意思表示的概念、构成和方式502
四、意思表示的方式508
五、意思表示的类型510
六、意思表示的完成511
七、意思表示的撤回516
第四节 法律行为的生效516
一、法律行为的效力形态的区分517
三、法律行为主体的生效要件518
二、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518
四、法律行为内容的生效要件525
五、意思表示的生效要件541
六、法律行为形式的生效条件542
第五节 意思表示瑕疵546
一、意思表示瑕疵的规范类型546
二、意思和表示不一致的意思表示547
三、意思瑕疵的意思表示560
一、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为的类型582
第六节 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为582
二、(绝对)无效法律行为(nichtige Rechtsgeschaefte)583
三、相对无效(我国称可变更或撤销)的法律行为588
四、效力未定的法律行为(hinkendes Geschaeft;hegotiumClaudicans)593
五、对特定人无效的法律行为597
六、部分无效599
七、无效时法律行为的更换601
第七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602
一、法律行为的计划的可能性602
二、附条件或附期限的法律行为的性质603
三、附条件(Bedingung)的法律行为603
四、附期限(Befristung)的法律行为606
第八节 法律行为的交易基础瑕疵的学说608
一、交易基础学说的必要性608
二、温德塞的学说609
三、法律行为交易基础的分类构造610
四、客观交易基础理论的发展611
五、主观交易基础理论的发展613
第九节 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的解释616
一、法律行为解释的必要性616
二、法律行为(意思表示)解释与法律解释的区别617
三、我国法上的法律行为解释619
四、德国法上的法律行为解释619
五、法国法上的契约解释624
六、瑞士法的法律行为解释625
第十节 物权行为的理论和应用627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起源和早期发展627
二、《德国民法典》的观念629
三、基尔克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批评631
四、《德国民法典》的立场632
五、判例和学说的新发展633
六、物权行为无因性和善意取得的制度功能区别636
七、我国关于物权行为的制度和理论636
一、代理制度的源流和制度理由638
第十一节 代理638
二、代理与归属规范641
三、法人机关与代理制度643
四、代理的性质643
五、代理的要件647
六、代理的范围652
七、代理权的取得652
八、无权代理662
九、代理权的滥用限制670
十、再代理问题673
十一、共同代理(复数代理)676
十二、代理权的消灭676
十三、间接代理和行纪679
第五章 民法上的时间682
第一节 时间的民法意义及其规范属性682
一、时间在民法上的意义682
二、民法上时间规范的作用类型和法律属性683
三、时间在民法上的规定形式684
第二节 期日和期间685
一、期日和期间的立法体例685
二、期日686
三、期间687
第三节 时效691
一、时效的概念和规范特点692
二、时效的类型和历史源流693
三、取得时效(erwerbende Vergaehrung)694
四、诉讼时效或消灭时效(erloeschende Vergaehrung,Vergaehrung)695
第四节 除斥期间719
一、除斥期间的概念、性质和客体719
二、除斥期间的历史源流720
三、除斥期间的类型721
四、除斥期间的期限及其起算721
五、除斥期间完成的法律效果722
六、除斥期间的中断、中止和不完成问题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