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产生、运行与模式选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瑞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6103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3MB
- 文件页数:23页
- 主题词: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产生、运行与模式选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劳动力市场柔性相关理论1
第一节 相关概念1
一、劳动力市场的界定与分类1
二、劳动力市场柔性的界定2
三、劳动力市场柔性与劳动力柔性6
第二节 理论基础9
一、新自由主义9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11
三、合作主义(第三条道路)12
四、政府职能理论14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柔性的影响因素15
一、社会环境因素15
二、组织特征因素19
三、岗位特点因素25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柔性的相关研究29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涵义及其演化29
一、涵义解析与分类29
二、纵向演化34
三、谁的柔性47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测量48
一、结果层——公司与个人视角49
二、制度层——EPL视角50
三、实践层——政策视角54
第三节 基于EPL的劳动力市场柔性的国际比较60
一、总体EPL指数比较60
二、EPL分项比较61
第四节 促进劳动力市场柔性化的对策77
一、共同原则77
二、核心要素78
三、协调机制79
第三章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产生、运行与制度性障碍82
第一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产生背景82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产生82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83
三、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出现与发展阶段94
第二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构成、表现与运行99
一、劳动力市场的EPL100
二、两要素模型101
三、三要素模型102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化的制度性障碍108
一、户籍制度108
二、社会保障制度110
三、就学与购房政策112
第四章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绩效分析——实证调查114
第一节 调查研究与变量测量114
一、研究设计114
二、调查实施115
三、变量的测量116
第二节 信效度分析与因子分析118
一、信度检验118
二、因子的确定119
三、绩效评价方法125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126
一、样本描述性分析126
二、劳动力市场柔性绩效评价129
三、研究结论136
第五章 国外劳动力市场柔性的典型模式137
第一节 北欧的劳动力市场柔性139
一、“金三角”模型的内容139
二、模型的产生和根基144
三、模型的演化及其特点148
四、经济危机的冲击153
五、对模型的评价155
第二节 德国的劳动力市场柔性156
一、2005年以来良好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表现157
二、劳动力市场改革和实践158
三、其他历史性因素163
四、模型构成与评价167
第三节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柔性170
一、基于相同环境的不同劳动力市场绩效171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与特点173
三、美国劳动力市场柔性模型与特点177
四、美国劳动力市场柔性(化)的后果181
第四节 模式评价与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借鉴182
一、模式评价182
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特点188
三、模式的应用借鉴189
第六章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运行的后果、趋势与模式选择192
第一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运行后果192
一、新二元劳动力市场192
二、存在违反劳动法规的用工实践193
三、弱势人群是柔性就业的主体197
四、产生了新的隔离和不公平现象199
第二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未来发展影响分析200
一、人口老龄化200
二、法制越来越健全201
三、经济发展环境202
四、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某些制度性障碍被逐渐打破203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未来运行模式选择203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未来方向204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运行方式205
第七章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未来发展的制度性保障208
第一节 加大改革阻碍性制度的力度208
一、户籍制度208
二、社会保障制度213
三、就学制度218
四、购房政策219
第二节 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220
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220
二、增加公共培训224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226
四、加强创业激励与政策保障228
第三节 建立和谐的雇佣关系229
一、充分重视非正规就业229
二、加强企业培训及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230
三、发展有效的社会对话231
主要参考文献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