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宏观经济政策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宏观经济政策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1405868.jpg)
- 周炼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ISBN:7801281500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宏观经济政策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货币金融政策2
第一章 货币金融政策主体——中央银行2
1.1 中央银行的特殊地位和组织结构的国际比较2
1.中央银行的特殊地位和货币政策2
2.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和货币政策3
1.2 中国中央银行的地位与组织结构5
1.旧中国中央银行5
2.建国后集权体制下的中央银行15
3.中国混合性中央银行制18
4.经济改革以来的单一中央银行制22
1.3 中国中央银行的发展趋势28
1.近期风险性增强趋势及防范28
2.近似的二元中央银行制的发展趋势33
第二章 弹性与规则货币政策37
2.1 弹性与规则货币政策的分类37
1.弹性货币政策作用及国际运用37
2.规则货币政策作用及国际运用41
2.2 中国经济改革以来的弹性货币政策43
1.扩张与紧缩的货币政策44
2.中国弹性货币政策成因50
3.中国弹性货币政策特征53
2.3 中国货币政策发展趋势53
1.理论分歧53
2.适度弹性货币政策的趋势54
1.日本1955-1973年的货币政策60
2.4 世界工业国起飞时期的货币政策60
2.西德1952-1973年的货币政策62
2.5 中国适度弹性货币政策的初步实践与经验65
1.轻微扩张政策的实施65
2.中国起飞时期的货币政策特征66
第三章 货币政策三大总量工具的运用与发展68
3.1 公开市场业务68
1.公开市场业务一般原理68
2.公开市场业务的国际比较72
3.公开市场业务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73
4.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发展趋势82
1.准备率一般原理83
3.2 准备率83
2.准备率工具的国际比较84
3.准备率工具在中国的建立和运用86
4.准备率在中国的发展趋势89
3.3 贴现率90
1.贴现率一般原理90
2.贴现率工具的国际比较93
3.贴现率工具在中国的建立和运用96
4.现阶段贴现率工具运用的困难96
5.贴现率工具的发展趋势97
3.4 中国三大总量工具的分期运用101
1.不同时期的主要政策工具101
2.现阶段货币政策工具102
3.5 三大货币工具政策模型105
1.定量经济政策和政策模型105
2.货币政策三大工具模型105
第四章 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若干问题109
4.1 强化股票市场投资性的政策目标与工具109
1.中国股票市场:一个排斥长期投资者的市场110
2.股票市场投资性:一个合理的中间目标114
3.强化投资性的政策工具体系118
4.2 股票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协调发展120
1.两个市场发展中的摩擦与冲突120
2.两种市场矛盾发展的后果123
3.两种市场政策目标的一致性124
4.两种市场协调发展的对策127
第二篇 财政政策130
第五章 财政政策职能与财政政策主体130
5.1 财政分配职能和调节职能130
1.财政职能的进化130
2.财政政策调节职能的内涵131
5.2 集权与分权政策主体的一般理论133
1.含义和形式133
2.财政集权和分权的理论分歧及国际实践133
5.3 中国财政政策主体的集权和分权135
1.中国传统财政体制集权和分权的历史沿革135
2.中国的分税制136
3.中国分税制及其国际比较138
4.中国分税制集权和分权关系问题的分歧142
5.4 中国分税制发展趋势145
第六章 财政政策手段与工具149
6.1 平衡与非平衡财政政策149
1.平衡财政政策和非平衡财政政策149
2.中国平衡与非平衡财政政策的运用151
3.中国财政政策的选择153
6.2 中性与反周期财政政策154
6.3 税收155
1.税收的一般政策原理155
2.建国后税收制度的历史演变157
3.中国税收制度发展趋势162
1.国债的一般政策原理167
6.4 国债167
2.国债政策工具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170
3.对国债制度的评价172
4.国债制度新变动与新趋势176
6.5 社会保障制度179
1.社会保障制度的调节作用179
2.三位一体保障制度180
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81
4.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182
6.6 对中国财政工具体系的评价184
1.偏重于反周期工具,中性工具比重过低184
1.Z-1模型的性质、目标、工具、方程及逻辑结构185
6.7 财政工具政策模型185
2.现有反周期工具作用有限,反通货膨涨能力微弱185
2.Z-1模型的现实意义188
第三篇 产业结构政策191
第七章 产业结构政策一般原理191
7.1 产业结构政策的作用191
1.产业结构政策191
2.产业结构政策的调节作用192
3.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关系193
7.2 国际产业结构政策的经验194
1.日本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194
2.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196
3.西欧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198
7.3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理论与实践199
1.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199
2.产业结构调控理论的发展201
7.4 产业结构政策工具体系203
1.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03
2.结构性财政政策工具206
3.行政管制手段209
7.5 产业结构经济政策模型209
1.Y-2模型的目标、工具、方程及逻辑结构209
2.Y-2模型的现实意义211
8.1 工业结构变动与政策212
1.工业化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212
第八章 主要产业结构变动与政策212
2.中国工业化的阶段性214
3.中国工业化新阶段的特征与矛盾224
4.工业化新阶段的产业政策趋势227
5.现阶段经济增长点的思考232
8.2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与政策234
1.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和发展概况235
2.三次产业结构理论的创立和发展236
3.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评价240
4.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政策趋势243
1.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政策246
9.1 梯度推移:生产力地区分布的客观规律246
第九章 梯度推移理论与政策在中国的实践246
第四篇 区域经济政策246
2.生产力梯度推移理论249
3.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政策的成就251
9.2 分化和趋近:梯度推移的动态过程252
1.梯度推移中的地区分化252
2.梯度推移中地区分化的理论分析253
3.梯度推移的地区趋近255
9.3 中国梯度推移政策的客观依据257
1.关于是否存在梯度推移逻辑前提的争论257
2.梯度推移的客观前提258
9.4 区域政策的选择:合理使用集权分权政策259
1.集权和分权政策协调原理260
2.梯度推移区域政策的性质261
3.梯度推移经济政策趋势264
第十章 产业地区分工和综合经济区267
10.1 发展极-增长点区域政策的运用267
1.发展内地的区域经济政策主张及变动267
2.发展极-增长点理论268
3.发展极-增长点区域政策的局限性270
4.发展极-增长点经济政策趋势272
10.2 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和趋异274
1.80-90年代产业结构同构化比较274
2.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必然性275
3.产业结构趋同淡化的因素276
10.3 地区合理分工和综合经济区277
1.综合经济区278
2.关于综合经济区区划的分歧279
3.七大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合理性281
第五篇 汇率政策284
第十一章 汇率政策原理与管理制度284
11.1 汇率政策的作用原理284
1.政策性汇率与市场汇率284
2.汇率政策作用机制284
3.汇率政策边界条件285
4.总量与结构性汇率政策286
5.汇率政策模型Y-3287
1.传统体制时期(1949-1979年)289
11.2 中国汇率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与政策运用289
2.改革初期(1979-1984年)291
3.改革中期(1985-1993年)292
4.近期改革中的汇率政策(1994年-)294
11.3 对现行汇率政策及其相关制度的评价297
1.对传统汇率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革297
2.人民币汇率稳中升值的合理性297
3.对结售汇制的评价299
11.4 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分析301
1.趋势分析的不同观点301
2.汇率政策与目标体系化303
3.人民币汇率下调作用的有限性310
4.关税、出口退税率等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313
5.外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315
第十二章 对外经济新变动与汇率政策316
12.1 对外贸易的战略变动316
1.有关理论流派及主要观点316
2.进口替代战略及在中国的实践318
3.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及在中国的实践320
4.中国互补型对外贸易目标的选择324
12.2 利用外资的新变动及对汇率的影响329
1.证券融资趋向国际化329
2.国际融资租赁331
3.直接投资中跨国公司大财团逐渐成为投资主体335
附录:模型变量和工具337
参考书目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