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
  • 陈秋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750054754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0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7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的目的12

三、研究的意义14

第一篇 概念与原理18

第一章 体制转换18

第一节 体制和体制创新18

一、体制18

二、体制创新22

第二节 体制转换24

一、体制转换的概念24

二、体制转换与体制创新的关系25

三、体制转换环境与条件26

第三节 体制转换形式28

一、主动型转换与被动型转换28

二、突变式转换与渐进式转换31

第四节 体制转换成本33

一、体制转换成本的类型34

二、体制转换成本对体制转换的约束36

第五节 体制转换路径37

一、体制的均衡与非均衡38

二、体制非均衡的类型39

三、体制转换的基本路径41

一、结构44

第一节 结构和结构调整44

第二章 结构变迁44

二、结构的分类45

三、结构调整50

第二节 结构变迁51

一、结构变迁的内涵52

二、结构变迁的类型53

三、结构变迁的特点55

四、结构变迁与结构调整的关系57

第三节 结构变迁的一般致动因素57

一、体制转换的联动58

二、经济利益的牵引58

四、劳动力素质和科技进步的推动59

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拉动59

五、劳动力流动的冲击60

第三章 就业63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63

一、就业和失业的涵义63

二、就业规模与失业规模70

三、就业结构与失业结构72

四、就业成本与失业成本76

五、就业计量与失业计量78

第二节 西方就业理论脉络79

一、古典失业与凯恩斯失业80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就业理论的发展83

三、西方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88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就业理论89

第三节 我国就业理论演变89

二、体制转换时期的就业理论9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就业理论的探索95

第四节 诱发失业的一般因素96

一、体制创新与转换97

二、结构调整与变迁98

三、劳动力供求变化99

四、经济周期波动101

五、社会化大生产与劳动生产效率101

六、就业偏好102

第五节 就业函数与失业函数103

一、就业变量与失业变量103

二、就业函数107

三、失业函数109

第二篇 就业现实与就业趋势113

第四章 人口发展理论113

第一节 人口规模114

一、人口增长的轨迹114

二、人口增长的解释120

三、人口增长的二元模式128

四、人口陷阱131

第二节 人口素质与人口素质差异132

一、人口素质133

二、人口增长曲线与受教育程度曲线133

三、人口素质差异137

四、人口素质差异的分类138

五、导致人口素质差异的一般因素139

第三节 人口流动141

一、人口可流动性141

二、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143

三、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144

四、我国人口流动现状146

第四节 人口控制理论148

一、人口控制的概念148

二、人口增长失控的一般因素149

三、人口控制的难点和重点152

四、人口控制与人口素质153

第五章 人口与就业155

一、人口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156

第一节 人口与劳动力156

二、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规模159

三、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160

四、人口素质与劳动力素质162

第二节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163

一、劳动力资源164

二、劳动力资源创造与经济发展165

三、人力资本167

四、就业计划168

五、就业搜寻与就业竞争168

第三节 当今世界各国的就业状况170

一、发达国家的就业与失业170

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失业175

第六章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179

一、环模型的建立180

第一节 通货膨胀产量环模型的建立180

二、模型的运行分析183

三、模型的长期分析189

四、政策效应189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193

一、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3

二、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效应196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197

一、经济增长198

二、通货膨胀的效应200

三、充分就业与潜在经济增长203

第七章 就业趋势分析206

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的就业状况206

一、就业规模的体制性演化207

二、就业结构的变迁210

三、失业状况分析215

四、沉重的就业压力217

第二节 我国中长期就业趋势分析218

一、劳动力资源供给预测219

二、就业需求的结构变动分析221

三、即将到来的失业高峰与增加就业的难度223

第三节 高失业的隐患225

一、政治不稳226

二、经济损失227

三、社会震荡228

四、财政负担229

一、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确立233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换233

第三篇 体制转换与就业233

第八章 经济管理体制233

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234

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238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确立242

第二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243

一、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243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24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24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47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换的特征251

一、集权向分权转换252

三、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换253

二、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转换253

四、条条管理为主向条块结合管理转换254

第四节 计划与市场的选择255

一、不同经济管理体制下的计划255

二、不同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市场257

三、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258

第九章 就业制度259

第一节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260

一、就业制度的概念260

二、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就业制度261

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264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265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预期267

第二节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就业预期267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就业预期26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预期271

第三节 就业制度与企业制度272

一、企业制度272

二、现代企业制度273

三、企业制度与就业制度的关系279

第四节 就业制度调整、创新与转换280

一、就业制度调整281

二、就业制度创新282

三、就业制度转换284

第一节 体制变革与失业286

一、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业286

第十章 体制转换与就业变动286

二、体制转换过程中的隐性失业显性化288

三、体制转换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290

第二节 体制转换对就业变动的短期效应291

一、体制改革在短期内造成大量的失业291

二、体制转换型失业在短期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93

三、解决短期性失业的途径297

第三节 体制转换对就业变动的长期效应300

一、体制转换对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影响300

二、体制转换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302

三、体制转换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304

第四节 就业变动对体制转换的影响307

一、由失业引致的就业状况变动将推动制度的不断创新307

二、就业压力和体制转换的进程及路径308

第四篇 结构变迁与就业314

第十一章 需求结构变迁与就业314

第一节 需求结构与就业315

一、影响需求结构的一般因素315

二、消费需求结构与就业319

三、投资需求结构与就业322

第二节 需求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动324

一、需求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324

二、需求扩张与就业机会创造327

三、需求结构变化与就业变化的一般规律330

第三节 需求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交互影响331

一、需求结构变迁引致就业结构变动332

二、就业结构变迁拉动需求结构变迁336

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338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339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含义339

二、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吸纳及其就业结构340

三、工业化时序推进与就业结构346

四、后工业化社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350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就业特征352

一、传统农业经济的就业特征353

二、工业化时期的就业特征353

三、后工业化社会的就业特征357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变动359

一、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359

二、产业领域拓展与产业结构变迁362

三、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变动轨迹368

四、就业变动对产业结构变迁的推动力369

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与就业372

第一节 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化373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配置373

二、经济增长方式变迁的一般原理375

三、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化380

第二节 不同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382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382

二、资金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383

三、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384

四、密集产业组合与劳动力供求变化385

一、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促进劳动力素质提高387

第三节 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与就业变动的交互影响387

二、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促进劳动力结构的变动388

三、劳动力素质提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升级389

第十四章 企业组织结构变迁与就业391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与就业结构392

一、企业规模与就业结构392

二、规模经济与就业结构394

三、企业组织结构与就业结构396

第二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动399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399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动401

第二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迁与就业的交互影响402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迁是就业变动的微观基础402

二、就业变动引致企业组织结构变迁405

第十五章 技术结构变迁与就业407

第一节 技术结构与就业408

一、技术装备程度与就业408

二、技术现代化程度与就业409

三、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就业411

第二节 技术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动415

一、技术结构变迁的基本规律415

二、技术结构变迁与劳动力供求变化417

第三节 技术结构变迁与就业的交互影响418

一、既定技术结构条件下的就业418

二、技术进步的加速原理420

三、技术结构变迁与劳动力素质提高422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结构变迁与就业426

一、区域和区域经济结构427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427

二、区域经济结构的分类428

三、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431

四、区域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432

第二节 劳动力的区际流动433

一、区域性劳动力供求矛盾433

二、劳动力区际流动的类型434

三、改革以前我国劳动力的区际流动状况435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区际流动状况的变化438

第三节 区域经济结构变迁与就业变动441

一、区域经济结构变迁441

二、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结构变迁445

三、区域经济结构变迁与就业变动447

第一节 政府与体制安排452

第五篇 体制转换、结构变迁耦合与就业452

第十七章 政府在体制转换中的作用452

一、政府是体制安排的合法垄断者453

二、体制供求分析458

第二节 政府在体制转换中的作用462

一、政府在体制转换中的积极作用462

二、政府在体制转换中的消极作用463

第三节 体制转换时期的政府行为分析465

一、政府推动体制改革的原动力465

二、体制转换的方式和路径选择466

三、中下层创新与上层保护的协同推进468

四、增量改革与边际创新互动式突破471

第一节 政府在结构变迁中的定位473

第十八章 政府在结构变迁中的角色473

一、政府在经济结构自然变迁中的作用474

二、政府在主动性结构调整中的作用475

三、政府在经济结构变迁中的定位477

第二节 政府促进结构变迁的政策手段480

一、法律手段480

二、经济手段481

三、行政手段485

第三节 政府在经济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中的作用486

一、明晰产权和完善所有制结构486

二、促进供求总量均衡和供求结构协调488

三、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491

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493

五、提高产业技术水平494

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495

第十九章 体制转换与结构变迁的耦合497

第一节 体制转换对结构变迁的影响499

一、体制转换是结构变迁的内生变量499

二、体制改革的释放效应500

三、体制改革的激励效应501

四、对外开放政策的外在压力502

五、相关政策的规制与调节502

第二节 结构变迁对体制转换的影响505

一、结构变迁影响体制转换的一般解释505

二、结构变迁导致体制转换的现实描述507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体制转换、结构变迁的互动509

二、经济发展与体制转换、结构变迁的相关考察510

一、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原理510

三、促进经济发展与体制转换、结构变迁的有序互动512

第四节 体制转换和结构变迁的组合与协调512

一、体制转换和结构变迁进程的组合类型513

二、现阶段体制转换和结构变迁的组合选择514

第五节 体制转换和结构变迁的社会承受能力516

一、体制转换与结构变迁的成本和效益516

二、体制转换的社会承受能力517

三、结构变迁的社会承受能力520

第二十章 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交互作用下的就业问题521

第一节 体制转换型失业对结构变迁的影响521

一、体制转换型失业为结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522

三、体制转换型失业压力与经济增长524

二、体制转换型失业压力加速结构变迁524

四、体制转换型失业压力对结构变迁的消极影响527

第二节 结构变迁和就业变动对体制转换的影响528

一、结构变迁影响就业变动的一般规律528

二、结构变迁、就业变动对体制转换的影响531

第三节 体制转换、结构变迁和就业创造539

一、公平和效率的选择与结合539

二、结构变迁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541

三、以体制转换来促动就业创造544

第六篇 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抉择549

第二十一章 转变政府职能54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550

一、政府职能55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特点552

三、我国政府职能的经济学分析554

四、政府职能与就业的关系555

第二节 转变政府职能的抉择558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取向559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途径561

第三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就业563

一、政府在实现充分就业中的作用563

二、建立充分就业的宏观调节机制564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充分就业中的职能作用566

第二十二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69

第一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569

一、我国传统企业体制的弊端570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571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及核心内容576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思路576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77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578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措施580

五、调整和规范企业内外部关系584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与充分就业585

一、现代企业制度对就业的影响585

二、现代企业制度与劳动力市场587

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588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解决就业的途径589

第二十三章 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591

一、人口增长与充分就业592

第一节 人口增长、人口素质与充分就业592

二、人口素质与充分就业597

第二节 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思路604

一、适度人口理论604

二、人口经济系统工程607

三、转变生育观念609

四、实施计划生育611

五、培育人口再生产环境613

六、控制人口增长的制度创新614

第三节 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616

一、对提高人口素质的再认识616

二、改革现行教育制度618

三、增加教育投入619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620

五、重视人力资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621

第二十四章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622

第一节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政策抉择623

一、产业政策623

二、财政政策626

三、货币政策630

四、外贸外资政策633

五、政策的协同性636

第二节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638

一、关于经济增长点的选择638

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成长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640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与优势643

第三节 大力开发西部地区643

二、开发西部地区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647

三、开发西部地区与实现充分就业650

第二十五章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653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主要表现653

一、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向个人倾斜654

二、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654

三、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656

四、预算内和预算外综合财力的统筹运用能力差656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对就业的影响657

一、抑制了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657

二、造成产业结构失衡659

三、导致社会保障缺乏财力基础660

第三节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思路661

一、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662

二、加强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663

三、规范各种基金、收费的管理665

四、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666

五、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667

六、建立政府公共财政制度670

第二十六章 建立充分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673

第一节 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674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674

二、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增长的调节676

三、社会保障与充分就业的实现677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沿革678

第二节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评估678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缺陷680

三、改革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684

第三节 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经验借鉴687

一、挪威失业保障制度的启示687

二、德国、美国、日本的养老保障制度借鉴690

第四节 建立失业及养老保险机制693

一、建立失业保险机制693

二、建立养老保险机制699

第五节 建立社会保障期权契约制度701

一、农村人口生育需要的可替代性分析702

二、社会保障期权契约制度的基本内容703

三、社会保障期权契约制度的资金供给705

后记708

热门推荐